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怡西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二)-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怡西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二)-2

  佛的這句話,打破了我們知識系統對於內心和環境的認知。我們把內心世界和外部的物質世界看做是個自獨立,沒有關系的個體。我們試圖通過對外界環境的改造達到改善生活的目的,即使有時候也稍微關照一下內心世界,但決沒有把心當做是環境的主宰。我們所謂對心的關照,無非是看看山、看看海、聽聽音樂、讀一本類似心靈雞湯的書等等,這些種種所謂對心的關照,其實仍然是外求的,我們仍然把心當做是外部世界的附庸,需要借助外部的什麼來達到心靈的平靜。那麼假若沒有機會見到山、見到海、沒有音樂可以聽,沒有心靈雞湯的書可以看,你的心就沒有辦法平靜,沒有地方可依,那怎麼辦呢?

  假若和外部的世界有對立,有矛盾,有沖突,我們需要從化解內心的對立、矛盾、沖突下手,化解內心的這些,需要的是明理,並不能依靠外界的什麼來徹底解決問題。

  不僅我們現前的境界由內心決定,十法界都是由心所現,由識所變的。眾生有不一樣的想法,有善的、有惡的,所以就現出有善道、有惡道。以凡夫趣來講,有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我們依次來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現出不同的道。

  一、天道。

  是什麼樣的心想能夠造出天道?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

  天的生活環境非常美好,衣食受用是人間沒有辦法想象的。天道需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所謂上品十善,就是本經講的十善業要修成上品,滿分一百分的情況下,至少得打九十分,這算上品。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是生到天道的業因,能夠有這樣心行的人,來生就會到天道去。就象前面講過的那樣,百界千如,人道裡面當下有一些人就活在人道的天道,他們上品十善,慈悲喜捨,這些人將來的去處就是生往天道,當下的心行已經決定了未來的去處,而當下的心行也正現出一個與心行相應的境界給你享用。這是別人不能強占,也無法共享的。是你自己的世界,你自己的境界。每個人所享用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業力所現。

  二、人道。

  是什麼樣的心想能夠造出人道?修五戒十善。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

  要修五戒十善才能夠得人身,我們已得人身,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修五戒十善得來的。

  三、阿修羅道。

  也是修五戒十善、四無量心,跟天道業因相似,但是這裡面夾雜著不善。雖然也修善,但是夾雜著爭強、好勝、傲慢之心。做善事,必須也要出風頭,喜斗爭,雖然也愛護弱小,但是跟強的人一定要拼斗一番,看看誰能勝出。

  阿修羅這種情形總得來講嗔心重,福報大,修善積福夾雜爭強好勝會感召修羅道。因為修羅道的人,前世修善也非常積極,所以他們福報很大,但是爭強好勝的習氣難以改變,整天都要和天道爭斗,一生當中不斷斗爭。斗爭就是苦,即使福報大,仍然很苦,原因就是前世修善裡面夾雜著好爭斗的不善所致。

  四、畜生道。

  畜生道的業因是愚癡。

  愚癡就是沒有智慧,不明事理,黑白顛倒,是非不分。所以他沒有辦法辨別邪正、是非、真假、善惡,內心裡面猶猶豫豫,容易聽信謠言。這些都是愚癡的表現,是畜生道的業因。

  五、餓鬼道。

  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心,貪得無厭。

  無論貪名、貪財、貪色、貪吃、貪睡,統統都是貪,只要有貪心,不管貪哪一條,都是造餓鬼道的業因。貪這個心念,或者說貪這種業習,根深蒂固,范圍廣大,以至於老百姓普遍認為人死後,沒有其他別的去處,統統都是做鬼的。我們這裡講貪是餓鬼道的業因,是依普遍的情況,實際上,由於貪心熾盛,造作種種嚴重的罪業,那必然感召更嚴重的果報,地獄的那些鐵床銅柱,究其前因,又哪一個不是由於最初的貪念所致呢?貪的念頭不治斷它,就會生發出後面的嗔,直接就是造地獄的因,貪也好,嗔也好,都屬於愚癡。這三條其實是不能完全剝離清楚的,只是哪個最強盛,業力就會往哪邊牽引。

  六、地獄道。

  這是六道裡面最苦的,業因是瞋恚、嫉妒。

  愛發脾氣,性格暴躁,不能忍辱,常常罵人,甚至罵父母,罵佛祖,指天罵地,甚至《太上感應篇》講的「呵風罵雨,怨天尤人」,連風雨都要罵,這是強烈的瞋恚煩惱。

  見到別人比自己好,心裡不舒服,總希望別人比自己差,見到人家做好事不能生歡喜心,甚至去破壞,這是嫉妒。這些業因將來感召地獄果報。總之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都是三惡道的業因。

  剛才介紹的是六道的業因,十法界裡面,除了六道以外還有四聖法界,所謂聲聞、緣覺(緣覺也稱辟支佛)、菩薩和佛。那麼四聖法界的業因又是什麼呢?

  一、聲聞

  聲聞的業因是四谛:苦、集、滅、道。

  二、辟支佛

  辟支佛的業因是十二因緣。

  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緣行(造作諸業),行緣識(業識投胎),識緣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末具),名色緣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人形),六入緣觸(出胎與外境接觸),觸緣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感受),受緣愛(對境生愛欲),

  愛緣取(追求造作),取緣有(形成業因,招感未來果報),

  有緣生(再受未來五蘊身),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未來之身又逐漸衰老而死)。這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

  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支,說明有情眾生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業行及苦果相依(即惑、業、苦相依),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使我們感受到有人生的過程,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回,實際上這其中沒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升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故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

  如何截斷十二因緣的流轉呢?只要現在不造業,不迷惑,那現在的愛、取的無明就斷除、覺悟,過去雖然造了業,但是所造的業就好像無根的樹,再也生發不起。也就是說,過去的無明與業行延續到現在,如果我們覺悟,不愛不取,就不會產生我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煩惱。什麼叫戒禁取見呢?指依戒禁而起之妄見。如見牛、狗死後生天,乃學牛狗之所為,食草啖糞,修非因非道之行,執迷此即生天解脫之因,此等妄見稱為戒禁取見,略稱戒取見。無此煩惱後,我們就會發現十二因緣中的每一支都是無常、無我、緣生無性。

  既然如此,那又是誰在生?誰在受老死?當這些執著都沒有了,就會覺悟到沒有一個眾生在流轉生死,受輪回之苦。只要覺悟現前的無明,在愛、取時不迷惑,就會發現這其中沒有我。既然無我,就不會繼續流轉。同時也會發現到,所有的迷惑都沒有了。簡單說就是:我們在愛、取之前,感受外境的當時,覺悟它,不再去執取,這樣就不受後有,從而解脫生死輪回,這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三、菩薩

  菩薩的業因是六度。六度指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趙樸老在《佛教常識問答》中解釋說:[度]梵語是[波羅蜜多],意思是[到彼岸],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四、佛

  佛的因是平等心。平等心起於慈悲心、菩提心,這都是成佛的業因。

  由此可見,十法界都是我們的心念所成就的。完全是自作自受,所以,「心想異故,造業亦異」。

  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生活環境,六道、十法界都屬於生活環境,正報是指我們的心。心一改,境界跟著改。

  要懂得控制我們的心,控制念頭,起心動念提起觀照,往好的方向發展。整個宇宙,除了我們這一念心,真的沒有其他的,一切的境界全在我們的用心。

  其實境界裡面沒有好丑,天道和地獄道如果用平等心去看,它們沒有好丑。在佛的眼中看,在天道也是極樂世界,在地獄道也是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佛身心平等,他是清淨心,所以他所在的境界就是淨土,他可以到六道去度眾生,但是他還是得到淨土的受用。

  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丑,好丑在於心」,「境」指物質環境,「緣」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並沒有好壞。好壞在你自己心裡面分,你分別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所以你就得好的、不好的受用,得不到真誠、清淨、平等、覺的受用。能把內心的執著放下,就出六道輪回,把分別放下,就出十法界。

  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人事環境很糟糕,周圍的人好像都是冤親債主,怎麼也想不通,覺得自己很不幸。我以前聽到師父最常教誡的就是心和環境對應的關系。發生了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師父都說是心的顯現,你們不是抱怨誰誰不好嗎?你們不是嫌什麼什麼環境不好嗎?統統都是你們自己心不好,心太壞造成的。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呢?師父說一個是忍,一個是轉,轉心念。

  念頭轉過來,冤親債主也是來成就我們的佛菩薩,轉不過來,到處都是冤親債主,因為你要把他們當作冤親債主,那麼他們真的就是你的冤親債主了。冤親債主不是人家非要來的,是你自己請來的,不但請,還請很多,家裡也有,單位也有,上班下班路上也有,去市場買個菜都有,自己定義的。生活在充滿冤親債主的環境裡面,當然不算是好的環境,究其起因,都是自己內心定義的,所以境緣無好丑,好丑在於心。

  佛滅度以後,有這麼一個公案:

  有個老太太她非常虔誠,有一天她兒子去某處做生意,老太太知道那個地方可以請佛牙,所以就叫她兒子一定要把佛牙請回家,她兒子滿口答應。結果做生意太忙,就把事情忘了。第二次兒子又去做生意,媽媽又叮囑他,這次一定得把佛牙請回來。兒子心裡記著這個事,結果還是太忙,又忘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醒悟,媽媽托我請佛牙的事情還沒辦,怎麼辦?媽媽會傷心的。

  正好看到有個人正在賣狗肉,他看到有個狗牙,馬上生出一條妙計,就把這個狗牙買回來,告訴他媽媽說:媽,佛牙請回來了。他媽媽非常興奮、激動,馬上把這個牙供到佛龛上面,虔誠禮拜。拜著拜著那個牙真的放光了,瑞相非常殊勝稀有。在這位老太太眼裡,這個狗牙就是佛牙,一切法由心想生,對她來講,狗牙就有了佛牙的功德利益。她兒子知道是狗牙,所以沒把它當佛牙,對她兒子來說毫無利益。同樣的牙,對兩個人完全不一樣的功德利益。

  我母親快八十歲了,內心純淨善良如同幼兒。她看誰都對她好,每個人都對人家感恩。她年紀大,每天去附近的一個單位職工食堂吃飯,她說:他們對我可好了,我也不是人家單位的,人家特別允許我在這裡買飯票,和人家的職工一起吃。吃得東西可干淨衛生了,那些年青的小孩都跟我打招呼,都可有禮貌了。

  總之她看哪都是特別好的,發自內心的歡喜和感恩,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她。她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外部的環境,都是友善的,沒有冤親債主的環境,她就生活在她自己創造的環境之中。至於別人如何判斷這個環境,那是別人的事,跟她又有什麼關系呢?我媽媽就是對所有人友善感恩的,她每天都會講別人如何善良,如何好。出去買菜,回來說:馬路上車多,我都不敢過馬路了。有個小男孩上班去也過馬路。看我在路邊站著,就說:奶奶,你是不是不敢過去了?我帶你過去。於是她就很開心,很感恩的回家了。

  假如另一個人,同樣是那個食堂,同樣是那些一起就餐的人,他自己看誰都不順眼,菜都不好吃,人都沒禮貌,那是他在創造他的世界罷了。一沙一世界,都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當年的印度釋迦牟尼佛時期,很多人都見過佛,各人看到佛的感受不一樣。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個黃面比丘,沒什麼特別的;有的人看到佛光明顯曜,非常殊勝;還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塊黑炭。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佛,感受不一樣,好丑在於心。佛法是心法,全在用心不同。

  我曾經講過,學佛是全世界最自我管理的一件事了。因為學佛是你自願的選擇,選擇之後,付出多少努力也是自己的決定。佛法是心法,在心田上耕種和收獲,除了自己之外,別人又能怎麼樣呢?佛陀也只能告訴我們真相,努力還得靠自己。

  學佛也是全世界最公平的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因為佛陀教育的目標是恢復自性,自性平等,大家都一樣,不存在差別,靠的是自己的耕耘,怎麼耕耘就怎麼收獲,最公平。

  學佛還是學習全世界最高等級的科學體系。佛陀的教育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比目前的科學體系當中最高的認知更宏觀,也更微觀,而且完全符合科學的定義,也一再被科學進步所證明。對這種最高的科學智慧有所了解之後,你才發現你自己無所不能,也無所不包,這樣的生命過程確實是最高享受。

  接下來看下面的經文,世尊釋迦牟尼佛首先開口來問龍王。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龍」表示千變萬化,眾生千變萬化,眾生的心念也千變萬化。「王」代表主,「龍王」是大眾的代表。

  佛叫著龍王,[汝見此會],「此會」是指目前啟建的十善業道這個大法會。[及大海中],「大海」代表社會。社會從眾[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形」是形態,「色」是膚色、人種,類別都不一樣。社會裡面的芸芸眾生都不一樣。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富貴貧賤都不相同,這都是表法的意思。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

  [靡不由心]四個字否認了一切[無因生]、[邪因生]的邪見。如果一個法無因就能產生,為什麼不一切時、一切處都產生呢?所謂因緣就是條件,既然不必要具備條件就能生,應當何時何處都能生。實際上,並沒有恆時生同一種法的現象,就象外面下雨,雨是因緣生的,並不是不需要因緣就能下雨,也不是何時何處都能下雨。所以萬法不是無因生,而是因緣所生。

  這個[因緣]說到底還是眾生自己的心念,除了自己的心造作了身體和外部環境之外,並沒有其他的人或是物質創造萬物。

  [如是一切]四個字,涵蓋了法界一切現相,沒有絲毫是由自心之外的作者所造的。「一切」包括一切眾生,動物、植物、礦物都屬於眾生,眾緣和合而生,它們各各不同。《華嚴經》講,空間維次無量無邊,微塵裡有世界,世界裡有微塵,微塵裡又有世界,叫做重重無盡的法界。科學家已經證實確認存在不同維次的空間,重重無盡。

  法界當中一切眾生,萬事萬物,是如何產生的?佛說都是由於心所造善與不善的念頭而產生的。換句話說:我們生活的環境,其實就是業力在支持。

  《心賦注》裡引古德的語錄,我們摘取其中的三句來跟大家念一念,

  第一句:[眾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眾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

  如海的眾生世界,不論所依的器界形相、能依的根身形相,也就是指依報和正報,或者種種苦樂的受用、淨穢的顯現,都是眾生自己的心造業感招的果報而為莊嚴,除此之外,並不是從其他處所顯現的。

  第二句:[諸佛菩薩世界海,皆依大願力,自體清淨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

  上面一句講的是如海的從生世界,這一句講如海的佛菩薩世界,也都是依大願的妙力、自體清淨法性的妙力、大慈大悲大智的妙力、不可思議變化的妙力而得以成就。

  第三句:[故知染淨緣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無別體。]

  由此就知道,染淨現相的緣起不出於自己這一念心,依報正報都是自己的心造的,離開自心沒有獨立的體性。

  以上是《心賦注》裡引的古德的語錄。

  身業、語業、意業裡頭,意業是主要的,控制好意念,身業和語業就能控制好。懂得這個原理,希望得到好的環境,在意業上去下功夫。當心地清淨的時候,就能突破不同維次的空間界限,空間之所以有界限,是因為人有妄想分別執著,突破了妄想分別執著以後,就突破了空間界限,就能看到這些空間。

  接下來的經文是科判戊二、明勝義心即無心 的內容。

  戊二、明勝義心即無心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

  前面講的是不同法界的眾生是怎麼來的,這一段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心」,是指真心。不是指肉團心,不是指被稱為心髒的那個器官。心也不是指妄心,妄心稱為「識」。

  誰都不懷疑自己顯現了心,比如自己顯現了了別色法、聲音等的心,顯現了貪心、嗔心、嫉妒心,自己的心在思維、打算等等,所以心不是像龜毛、兔角一樣畢竟無有。但是你是否知道這顯現的心是現而實有,還是現而無實呢?

  顯現有兩種:

  一是不但顯現,而且能得到實體;

  二是雖有顯現,但得不到實體,就像水月、鏡花。比如:河水中現了月亮,但在水裡尋找,無論在上面、下面、左邊、右邊,即使找遍了每一個微塵也得不到水月。又像明鏡裡顯現了花,但在鏡子的上、下、內、外等任何處去尋找,也得不到那朵花。所以水月和鏡花雖現而不可得。

  那麼,當下顯現的心是什麼體性呢?是無自性。

  經文裡[而心無色,不可見取]兩句是就心的體性指示心無自性,後四句[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是觀察心是由因緣集起的,故無自性。

  以上六句統統是說對於心的觀察,從兩個方面來觀察心:

  一、從心的體性上觀察心無自性

  [心無色],[色]要理解成廣義的色法。意思是說,心沒有色、聲、香、味、觸等的相狀。[不可見取],就是用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見不到心,取不到心。

  大家可以觀察當下的心,並沒有紅、黃、藍、綠等的顏色,也有沒有大、小、方、圓等形狀。觀察後會發現心無色、無形,不是以眼識能見到或取到的。

  再觀察當下的心,並沒有粗、細、尖銳、柔和等聲音,心沒有聲音,就不是以耳識能聽到、取到的。

  再觀察:心沒有酸、甜、苦、辣等味道,沒有香、臭、焦、糊等的氣味,沒有冷、熱、粗糙、光滑等感觸。這樣一一觀察,會知道心無味、無香、無觸,不可能嘗到、嗅到、觸到。

  又觀察:心如果真實存在,應當有它安住的地方。如果安住在身體內,就再觀察心、肝、腸、胃等裡面有沒有心安住?能不能在裡面找到心,而且把實有的心拿出來?像這樣在所有的內髒當中尋找,絲毫不見有心安住在裡面。或者觀察:在血液、肌肉、骨骼、水分等中有沒有心安住?能不能從裡面找到心,而且把心取出來?在一個個細胞裡有沒有心安住?在體內的虛空裡有沒有心安住?都一無所得。

  這樣身體內沒有心安住,身體表面或外部有沒有心安住呢?身體表面的皮膚、毛發等上沒有心安住,身體外的家具、房屋、車輛、街道,乃至山河大地等處,也沒有心安住。所以心沒有實體存在。

  又觀察:心有沒有來處和去處呢?當下的心是從某個地方一步步走來的嗎?過後是從顯現處一步步又走到了其他地方嗎?按照這樣觀察,會發現心既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此這就像電影銀幕上顯現的影像,每一次的影像都沒有來處和去處,都是空無自性的。

  二、觀察心是由因緣集起的,故無自性。

  [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

  [諸法集起]的意思就是諸法都是因緣生的,[無主]就是沒有主宰。

  是不是不需要因緣,就自然存在種種心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論心裡起貪心、起嗔心、生嫉妒等等,沒有一個不是由因緣集聚而生起的。既然心只是因緣集聚而生起,就沒有不需要因緣、自己成立的體性,因此說:[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

  這一點借助比喻來理解。比如:油燈的光有沒有自主性呢?絲毫沒有自主性。油燈的光只是在燈芯、油等因緣集聚時才顯現,因緣變了就立即消失,所以這只是因緣所生,毫無自主。

  又比如:投映在銀幕上的影像,也是由銀幕、放映機、膠片、電等因緣集聚後才顯現,因緣一變就立即消失,所以也是因緣所生,毫無自主。

  現在轉過來看:造作萬法的心,像貪心、嗔心、布施心、忍辱心等等,並不是不需要因緣自然就有這些心存在,事實上,只有能生的因緣集聚了才生這些心,因此心雖然號稱[萬法作者],但也只是因緣所生,毫無自性。

  舉個例子,大家來聽這節課之前,心裡有沒有聽這節課所生起的種種心呢?並沒有,諸位師父們在聽上一節課,有上一節課聽法師講所生起的種種心,但沒有這節課所生起的種種心,因為這節課的緣還沒具足,沒到時間。居士們或當時正坐在車上或走在路上,也有坐車或走路所生起的種種心,但也沒有這節課所生起的種種心,同樣也是這節的緣還沒成熟,你們還沒趕到講堂。

  只有時間到了,進入聽法的場所,因緣集聚了,在聽到《十善業道經》時才生起一個個的心念。所以心是由因緣集聚而生起的。因緣裡,有我講法的聲音、有你當時的耳根、心裡的作意等等,這些因緣也是虛妄的,雖然虛妄,但緣起的作用絲毫不虛,所以空幻的因緣不斷地集聚,就不斷地生起聞法的智能、信心。

  聞法是一種善業,由因緣集聚而生起的心成為造作聞法善業的作者,或得到將來果報的作者。當下生的心既是果、也是因,相對於生它的因緣來說,它是果;相於對由這樣造作所生的果,它又是因。知道這一點之後,就能認識心是空無自性的。也就是當下造業的心是因緣所生,不是不依因緣本自成立,因此只是因緣生的幻相,空無自性。

  再解釋[無我我所]。由於心空無自性,以心造業所感的五蘊也就空無自性,因此這上面既沒有[我],也不成立[我所]。

  那麼我們可能要問:現在講堂裡的我到底是什麼呢?並沒有一個實有的我存在,只是當下顯現出來的色、受、想、行、識的相罷了。就是五蘊所顯現的相。

  我只是個顯相,而非實有,聽起來有點想不通,太嚇人了,難道我只是個電影嗎?還真的就像是電影,像銀幕上顯現了張三,張三活靈活現,有他的表情、語言、動作等,不深入觀察誤以為實有張三存在。電影裡實際上只有一個因緣生的幻相,那些活靈活現的人物是絲毫沒有實體的,是得不到的。

  銀幕上的人物是誰呢?是多體積聚、剎那生滅的法,明白了銀幕上的人物是誰,[我]是誰也就明白了。根本不存在常、一的[我]。

  進一步,[我]顯現的色受想行識也都只是因緣所生,不斷地生起滅去,根本就沒有不變的自體。不但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既然沒有[我],更不存在有屬於[我]的[法]。再聯想一下電影,電影裡的人物只是一個相,是得不到真實的那個人的,既然得不到那個人,哪裡有屬於那個人的房子、車子、名聲、地位等呢?屬於電影裡的那個人的法是一個也沒有的。

  電影裡演的故事,讓看電影的觀眾時而哭,時而笑,比如說看到電影裡有壞人,觀眾都跟著氣憤。這時候你可能會想真好笑,演個電影你們怎麼都當真了呢?你可能會覺得看電影的那些人自己入戲了,真是幼稚,當什麼真呢?而假如你自己看到電影裡那個壞人被打死了,你心裡想,太好了,他一死,他的那些財產房子,錢,金條我就去搶,統統都是我的。那你是不是更加可笑呢?實際上凡夫都是可笑的人,執[我]和[我所]為實有,入戲太深。

 

上一篇:怡西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二)-1
下一篇:怡西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二)-3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