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十九,為慈航道人成道日。
道教很多宮觀中都供奉有慈航道人,其慈心普度的形象深得廣大信眾的尊崇。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很多人分不清楚慈航道人和觀音菩薩的區別,甚至對這位祖師究竟是男身還是女身的爭議也很大。那麼,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道教、佛教在中國都有悠久的歷史,二教長期共存、互相影響又互相滲透,這是中國宗教的特色,在這種包容性很大的宗教文化氛圍中,出現了道、佛共尊的雙棲神仙,我們熟悉的觀世音就是其中的這樣一位神靈,她在道、佛二教中香火鼎盛,信眾朝夕朝拜。道教尊稱為:慈航真人觀世音;佛教尊稱為:觀世音菩薩。
據《太上碧落洞天慈航靈感度世寶忏》說:
心印菩提,玄釋本皆無異;真空妙有,佛仙實亦同源。懸牟尼之寶珠,凝從神氣;煉金丹而證果,得自虛無。體不外乎身心,理同歸於性命。然而一人兼備,千古為難,故由佛而玄,則推斗帝,由玄而佛,端重慈航。緬惟,圓通自在天尊,救苦觀音大士。《心經》一卷,開萬年觀法之宗;法界三千,輝七寶蓮台之座。神通莫測,功德難名。
以上為道經對慈航信仰的記載,稱其“一人兼備,千古為難”。同時也可以看出,慈航道人在玄門弟子中有著巨大的號召力,而且在普通信眾的心目中亦有著深刻的影響。“玄、釋本皆無異”,即觀世音為道、佛二教共尊之神靈,不分彼此。但道教對慈航的信仰由來已久,和佛教對觀音的崇拜並非繼承關系。慈航道人在道門中是道祖元始天尊的十二大弟子之一,而據《楞嚴經》得知,她在佛教中亦是佛陀如來的衣缽繼承者。由此,才形成了道教與佛教共同尊奉的現狀。
慈航真人觀世音之聖紀源流,也是眾說紛纭。中國最早的觀音形象為端重慈航,英俊潇灑,是個男子形象。隋唐初期,演變為眉目清秀,櫻桃小口,成為一個天衣斜披、慈祥典雅的女兒相貌。而據《歷代神仙通鑒》記載:普陀落伽巖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要度世間男子女人。常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真人。
觀音形象是男身,而《通鑒》記載的慈航真人觀世音是女身,這又是為何呢?有詩曰:
黃河惡陣按三才,此劫神仙盡受災。
九九曲中藏造化,三三灣內隱風雷。
漫言阆苑修真客,誰道靈台結聖胎。
遇此總教重換骨,方知左道不堪媒。
慈航真人等十二門人都被困黃河陣,閉了天門,失了道果,道行退了幾劫,從此慈航真人脫胎換骨,化為女兒相貌。這首詩給我們解釋了為何是女真的回答,因此她在普陀落伽巖潮音洞,又以女子之身證道。(見《封神》)從這段記述中,也足以見得文學作品與宗教信仰之間相互滲透的關系,並可以推斷出明清時期三教融合的文化思潮。
慈航道人來源於道教有兩種說法:
其一即前文所言,據《歷代神仙通鑒》卷記載:普陀落伽巖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欲普度世間男女。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
其二據李善注引《靈寶經》曰:禅黎世界莊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歲,王怪之,乃棄於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無糧,常日咽氣,引月服精,自然充飽。忽與神人會於丹陵之捨,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遣朱宮靈童,下教姓音治病之術,授其采書入字之音。於是能言。後從山出,還在國中。國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過半。穿地取水,百丈無泉。王郄懼。女顯其真,為王仰嘯,天降洪水,至十丈。於是化形隱景而去。
依照道教的說法,慈航道人乃是原原本本的女身,依照《歷代神仙通鑒》來說慈航道人商朝得道;而根據佛教的典籍記載,觀世音則是從一開始就是男人身修行的,傳入中國後觀世音才逐漸變成女身。
另據《曲洧舊聞》、《觀音得道》、《觀世音菩薩傳略》等記載,觀世音是興林國妙莊王的女兒三公主——妙善仙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
(妙)善,坐普陀巖,九載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壺甘露,以生萬民。左善才為之普照,右龍女為之廣德。感一家骨肉為之修行,普升天界。玉帝見其福力遍大千,神應通三界,遂從老君妙樂之奏,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靈感,觀世音菩薩,賜蓮花寶座,為南海普陀巖之主。
老君保舉,玉帝敕封,妙善仙姑才為南海普陀巖之主。通過上文看,我國慈航信仰的歷史演變曾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渲染,這種宗教義理融合的思想,全部集結在慈航信仰上,並發展到了淋漓盡致的境界。
我們用今天的眼光看,如果再說慈航是佛教的又或觀音是道教的,都不科學,更不尊重歷史發展規律,慈航是道、佛共同崇拜的中國神明。供奉慈航的道場福地很多,有道教的仙山宮觀,亦有佛教的佛寺古剎,不能說供奉慈航或觀音的廟宇就歸某教所有。在道教科儀“觀音正朝”的請聖部分,將道家的三清玉皇、儒家的至聖先師、釋家的世尊菩薩,一同請來,爇香供養。統觀全篇內容,三教合一的思想,仍為主旨,這也是最符合百姓信仰需求的現實結果。
慈航寶诰:
志心皈命禮:
莊王毓秀。 受帝命而誕生。教闡南洋。 奉敕旨而救劫。尋聲感應。 動念垂慈。聖德昭彰。 玄功莫測。幽顯昭蘇而蒙恩濟度。 品物鹹賴而荷惠生成。外道仰依。邪魔皈正。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厄消災。碧落洞天帝主。圓通自在天尊。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