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仁清法師:賺小便宜的想法和做法是否犯盜戒
這個問題是,我們已經求受五戒,可是經常有賺小便宜的方法和做法,這是否犯盜戒,如果是怎樣忏悔,請師父慈悲開示。 求授五戒,經常有賺小便宜的想法和做法,嘿嘿...是不是犯戒,你們覺得是不是犯盜戒啊?這個經常的有想賺小便宜的想法和做法,應該是貪心的一種,這個貪咱們這個佛教經典上,貪分兩類:貪和吝,貪這種呢是對外財的內求,就是本來不屬於我的,本來不屬於自己的,你很想用盡一切辦法讓他成為自己的,這是一種; 這個吝啬的吝呢,這個吝啬呢,是對自己財務的堅守。這個吝就是捨不得給別人,貪和吝在佛教當中都屬於貪這一類的煩憂。有想賺小便宜的想法,是一種貪,是一種貪念在做怪,至於是不是犯戒,我們這裡講這個三皈五戒的不偷盜,三皈五戒當中其中有一條不偷盜戒,這個主要是針對財務講的。不偷盜是,凡是有主物,主人沒有開許不能是當作自己的,凡是有主物,就是凡是有主的財物,這個財物屬於別人的,這個主人不開許,這個開許的意思是,沒有允許、沒有答應給你,沒有允許、沒有答應給你,你把他當作自己的財物,或者以占有心為目的,把他移離本處,移離本處即為犯偷盜,即為盜戒。 犯戒有犯戒條,毀戒條和犯戒體,破戒體這麼一說,這個犯戒啊他有犯戒條,毀戒條這麼一說,破戒是破戒體,犯戒是犯的戒條,平常我們說的犯戒啦,犯戒啦,犯的是戒條當中不允許我們做的我們做的那方面,我們做啦,那就叫犯戒。 破戒啦,相當於破了戒體,當你受了三皈五戒的時候,我們五種戒條,五種戒條的戒體同時得到,是這樣,如果說別人的東西,凡有主物是別人的東西,主人不知道或主人沒允許你拿,或者是沒同意你拿,你這樣有心,把他當作自己的東西,移離本處,這個很重要,移離本處即為犯戒。 移離本處,是個什麼意思呢,比方說這是個有價值的物品,這個物品是有主,是別人的,那別人不知道,我想把他當作自己的東西拿,移離本處,本來是在這個地方呢,你拿起來,你馬上放下都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