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陳柏達: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系列:第三、四章命運可以改變嗎?改變命運的原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章 命運可以改變嗎?

  一、改變命運的經典根據

  (一)詩經:‘永遠要說一些合乎上天仁心的話,我們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氣。’(注三)

  (二)書經:

  (1)‘命運有時很難捉摸,因為不是呆板、固定的。’(注四)

  (2)‘遺傳或先天上的缺陷仍可克服或避免。要是後天自己造的惡業,就很難逃避果報了。’(注五)

  (3)‘您做善就吉祥如意,您做惡就會遇到倒霉。’(注六)

  (三)易經:

  (1)‘行善積德的家庭,子孫必定昌隆。常行惡的家庭,子孫必有奇禍。’(注七)

  (2)‘吉和凶是會增多或減少的’。(注八)

  (3)‘君子以趨吉避凶。’(假如命運不可改變,吉怎麼能趨,凶怎麼能避呢?)

  二、行善和內心清淨才有自由

  自由一定建立在因果法則之上。好比農夫有自由決定現在要不要下田工作。可是無論他有沒有去耕作,都會受到因果法則的影響。如果他去耕作,他受到‘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因果法則的影響。假如他沒去耕作,他又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因果法則的支配。

  有因果法則,我們才有自由;沒有因果法則,自由對我們就沒什麼意義。譬如,萬一‘種豆不得豆’、‘耕耘不會有收獲’那農夫下田和播種的自由又有什麼好處呢?

  所以講自由一定不可以離開因果律。種自由的因,就會得自由的果。系囚動物或剝奪他人自由的人來生就不自在。因此,我們這一生的自由受我們過去世所造善惡業的影響,前世種善因,今生自由快樂。前世為惡越多,今生越不自由越不快樂。因此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卷上說:‘為善能得解脫,造惡則被束縛。’

  明白這一個觀念以後,你就知道我們凡夫的自由是有限和相對的。只有‘凡有所為皆不逾距’的聖人有絕對和無限的自由。換句話說:‘行善不著善相,不造惡因不起妄念’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這種絕對的自由境界在佛經上稱之為‘涅槃’或‘解脫’。

  佛陀很慈悲,他訂下了許多戒律來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自由,所以我們越遵守他的戒律,我們也就越自由。

  戒律不是束縛而是自由。因為不遵守戒律就沒有自由可言。譬如殺人、搶劫的人到處受追捕,那算什麼自由呢?所以妙法聖念處經的第一卷說:‘做惡的人,如蠶作繭自縛。’

  諸君一定要記住:行善才能得自由,行惡的人其自由宛如空中樓閣,一點也不實在。

  戒律就是告訴我們要愛護和恭敬所有的眾生,而不去干擾眾生或使眾生起煩惱,有許多外行人不了解戒律的精神,以為那是‘吃人的禮教’,真是大錯特錯!我受過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使我的煩惱顯著地減少,因為以前都以自己為主,現在要處處關懷他人。從受戒迄今,每天我都法喜充滿,叫我怎能不感激懷念這些戒律呢?

  三、人有多自由?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他自己所造成的。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因為‘心’是命運的主人。

  問題是:由於過去世我們都曾造了許許多多惡業,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以來,就受了若干的限制,因此在這一生我們的自由都是相對有限的,而不是絕對或無限的。譬如,我們的膚色和容貌雖然可以透過後天的保養和努力而稍微改善,但不可能把一個丑八怪變得像仙女一般。你想做生意賺大錢,可是你卻受資金的限制。你可以自由旅行,可是要受地理、經濟、時間等因素的限制。甚至我們的一舉一動和心中的念頭,也深受經驗和業力的影響。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大腦一直動個不停,這是為什麼呢?你可曾仔細地探討這原因?

  過去我們妨礙別人的念頭、語言和行為越多,我們今世就越不自由。這乃是一定的道理。奉勸諸君千萬不要系縛小寵物,因你剝奪別人和其他動物的自由,你來生自由也會大受限制。

  假如你要將來身心自由自在,您現在就得經常給別人方便、救人危急,這就是你想怎麼收獲,就得那麼栽呀!

  所以孛經上說:‘行善的人一定有福,造惡的人必然遭殃。所做的陰德雖然隱蔽,將來沒有不得到大善報的。’(注九)

  四、誰是命運的主宰?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其實應該說:心才是命運真正的主宰。

  儒家、道家和佛教都有經典記載:天神在考察人間善惡的事實。(注十)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更有明文透露天帝和天神考察人間善惡的日期。這日期就是‘六齋日’(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十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

  諸君可別小看這十天喔!這十天行善得福較平日多很多,當然在這十天做惡得禍也比平日多。為什麼呢?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告訴你:比方教育廳長要去視察某一所中學,你看那日期對學校重不重要呢?當然很重要。那天要是表現好一點,豈不是事半功倍?天帝和天神考察人間的日期當然對一般人特別重要,除非你每天都能確實不起妄念、時時行善,否則你還得在這十天多下點功夫、多積點陰德。當然平時的善行也是不能免的。所以孛經抄上說:‘至誠行善的人常有鬼神相助!’

  我們要注意的是:鬼神雖然有神通能夠知道人的壽命、罪福,但不能生人、殺人,不能使人富貴或貧賤、夭折或長壽,因為今生的貧富、貴賤、夭壽都是眾生自己過去世的善惡業所造成的。(詳見譬喻經)所以書經上說:‘並非上蒼使某一個人短命,短命是他自己的惡業造成的。’(注十一)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行善的人自然得福報。這福報並不是鬼神給他的。’

  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遇到苦難不忏悔業障,不種善因,反而去求神問卜,這樣不是本末倒置嗎?所以儒家說:‘造了罪業,向神祈禱,神也幫不上忙。’

  奉勸諸君拜拜要用素食,不要殺雞殺鴨,以免前苦未澈底解除,又再造了殺生的惡業,來世短命多病,花錢又得禍,實在不劃算啊!

  雖然殺雞殺鴨去拜鬼神求福,偶而也會有點小靈驗。但是就怕將來你不拜時,邪鬼邪神會找你麻煩。有些邪鬼邪神甚至會故意常擾亂你,以希望你繼續用肉拜它。

  你想一想:天道是大公無私的,萬一因為你拜酒肉就能得福,不拜的人就被降禍,那還叫做大公無私嗎?所以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梅陀越王經上說:‘造福造罪的報應如影隨身,做善必然得福,行惡一定遭殃。’

  相信天帝的存在和有神在考察人間善惡,對於社會的安定幫助很大。真正堅信有神的人,必然不會做出虧心事來。報紙上所記載的壞事情,幾乎多是不信有神的人干的,要是他堅信有神,他怎麼敢這麼做。

  可是現在有許多知識份子卻認為‘天’只是一種‘理’,而不是‘神’。殊不知,天理的觀念只是對明理的知識份子有效果,對於惡徒就無法產生嚇阻作用。譬如說你看見一個惡徒正想進去屋子強暴婦女,你對這個惡徒說:‘你可不能進去,那裡面有天理啊!’我想他才不會理你這一套。但萬一你告訴他:‘你可不能進去啊,她在屋子裡面燒香拜天神。’我想那惡徒至少還會猶豫考慮一陣子。

  五、改變命運的實例

  如果方法正確加上精誠努力,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很不幸的是,一般人大半都無法突破命運的難關和限制,這是由於智慧和陰德積得太少的緣故!

  下面我們舉個實例來證明改變命運是可能的:

  甲、袁坤儀

  袁先生是明朝人,他的原名姓黃,字坤儀,號了凡,是江南吳江人。早年本來學醫,後來遇到一位老人家,告訴他有作官的命,並勸他讀書考取功名。這位孔先生是邵康節的門人,對於命學理數非常精通。孔先生算了袁坤儀的命說:‘縣裡的考試你會考第十四名。府裡的考試,你會考第七十一名。省裡的考試你會考第九名。’

  到了次年,縣省和府裡的考試都錄取了,而錄取的名次也確實符合了孔先生的預言。於是他就再請孔老先生替他占卜終身的吉凶禍福。

  於是孔先生又算定他:某年幾次試又是考第幾名,升了某官前領用了九十一石五斗的米,某年做了縣長,當了三年半的縣長就辭職返鄉,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而且沒有孩子。

  後來孔先生所算的事一一都靈驗了。袁坤儀就相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萬般皆有命,半點不由人’,對一切事物看得很淡!

  有一天,他到棲霞山去游玩,拜訪了雲谷禅師。雲谷禅師告訴他‘命由我作,福由心生’的道理,並且積善可以得福的方法。回來之後,他就努力照雲谷禅師的話去做,並且發願要實行善事三千功。第二年他到北京去參加禮部的考試,孔老先生算他考第三名,結果卻考了第一名。孔老先生的預言開始不准了。他喜出望外,更加努力行善,又發願求子,再許下諾言要行三千功的善事。

  明朝隆慶四年他考上進士,做了寶縣長,並且把自己省吃儉用下來的錢都花在施捨物品救濟窮人、助人急難、買物放生、打齋供僧等利益大樂的事情上。

  孔先生本來算他沒有子女而且只能活五十三歲,沒想到他後來竟然活到七十四歲,而且生了一個貴子——他兒子後來也考上了進士。(詳見了凡四訓)

  乙、孫思邈

  孫思邈先生是隋唐時京兆華原人,早年聰穎異人,七歲便能口誦千言,當時人們稱他為‘聖童’。

  可是他小時候,身體虛弱,染有痼疾。他曾經因為治病,把財產都花光了。他隱居太白山志學仙道,精研醫術,學成之後行醫濟世,活人無數。

  隋文帝和唐太宗曾兩度授以高官,都被孫思邈婉轉謝絕。他只把心放在濟世救人上。他的醫德和醫術都非常好。他看病,不問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對於所有病人都同等關懷,好像對自己的至親一樣。他看見別人的痛苦好像自己的痛苦一般,甚至能不惜生命、不辭勞苦、不避險難去治病。他只一心要治好病人,解除病人的痛苦,所以他行醫不分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也從不考慮自己的吉凶。

  後來他活到一百多歲,而且神釆煥發,身體很康健。他成為唐朝最偉大的醫生,還寫了‘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書’、‘銀海精微’這些名著。

  傳說他後來成仙,目前國內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孫真人’就是孫思邈。

  丙、阿達仔

  住在台中近郊北屯鄉的一位居民,名叫賴林治,由於她先生叫阿俊,所以大家都叫她阿俊嫂。她今年六十四歲,每星期三和星期六都到慈光圖書館去聽李炳南老先生講佛經。她有一個女兒名叫阿蘭,十八歲時贅夫,生了一個男孩,名叫阿達仔。十三年前,當阿達仔三歲的時候,有一天在門口游玩,忽然走來了一只母豬把阿達仔撞倒,自從那天起他就發高燒,昏迷不醒。醫師診斷的結果說是腦膜炎。吃了許多中西醫藥都無效果,二十一天以後竟然一命嗚呼了。大約在八點鐘氣絕。他家人把阿達仔放在廳中地下,用一條布袋蓋著,死亡診斷書也准備好了,預定明天埋葬。

  阿俊嫂眼看孫兒死去,萬分痛心。那天晚上她依然課經誦佛,可是心情卻相當沉重。她一邊哭,一邊向佛菩薩訴說:‘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啊!您怎麼不保佑我呢?在這一帶,只有我一個人信佛念佛。人家都笑我窮人信什麼佛、念什麼佛?以後一定更加笑我;菩薩啊!您怎麼不保佑我呢?......’說完了,阿俊嫂又大哭了一場。

  她想上床睡覺,可是想起一個可愛的孫兒死掉,翻來覆去總是睡不著。大約經過四點多鐘,忽然看見一道金色光明,從虛空中一直射入廳堂,光明燦爛,一剎那間,忽然聽到二十天不會哭泣,手足僵直的阿達仔,大聲哭出來了!阿俊嫂和她女兒阿蘭,趕快去看,只看見阿達仔的雙手已把布袋扯開。她倆驚喜交集地把他抱起來,灌了一點開水,沒想到他會喝開水,真不可思議!隔天早晨,他們就再把阿達仔抱去北屯給醫師診斷。醫師也覺得奇怪:怎麼死了又復生?那醫師要他們趕快到省立醫院,當時阿俊嫂要我幫忙陪去入院。

  阿達仔就被送進了台中醫院小兒科病房。但當阿俊嫂看了醫院裡幾十個患腦膜炎的小孩,有的眼斜口歪,有的手腳不會動:模樣奇形怪狀,她看了心裡很難過。一打聽之下,他們大都入院已達六個月以上,二年以下了,仍然身體殘廢,而醫師診斷阿達仔,至少要住院四個月,能否痊愈還不保險。阿俊嫂對我說:‘我家的經濟情況,那裡可能住上四個月呢?’我就勸她說:‘阿俊嫂,你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阿達仔是受你的福蔭和佛菩薩的加庇,才死而復生,我想一定會痊愈的。只要我們一邊治療,以盡人事;一邊再虔誠的求佛菩薩庇佑,只有聽天命了。’阿俊嫂還是猶疑不決,最後我又勸她暫住兩星期,好了也出院,不好也出院,但是你必須留在阿達仔身邊念佛,不可間斷。阿俊嫂終於被我說服,辦了住院的手續。

  住院治療的經過十分良好,發高燒已經漸漸退了。本來眼睛的黑瞳翻入,眼白向出,看不見東西,也一天天恢復原狀,慢慢的也會說話了,對於親人稱呼也漸漸地清楚了。約一星期,阿俊嫂想要回家,就叫阿蘭來替換看護。沒想到阿俊嫂一走,阿達仔的病又加重起來,嘴裡起了雙舌,又呈昏迷狀態,還滿嘴流血。醫師就用藥棉塞在上下牙齒中間。阿俊嫂回到家中,她女婿看見就說:‘媽媽!您回來做什麼?趕快去!趕快去!’阿俊嫂回到醫院,一見孫兒變症,就急忙坐在他身邊,至誠念佛。奇跡又再度發生。佛菩薩的聖名真是靈驗無比,念了半點鐘,阿達仔就呼呼入睡,醒過來時,雙舌的毛病已消失了。真是佛法無邊!阿俊嫂來回僅三個鐘頭,不在身邊念佛,病情就變得惡化,回來一經念佛,便一天一天恢復正常。到了第十三天時,醫師宣告明天可以出院了,大家十分高興。可是到了半夜,阿達仔忽然又再惡化,發最高燒,這一下把阿俊嫂急壞了,他一時沒了主意,便拿十塊錢叫阿蘭到市場去找算命先生給阿達仔排排八字,算他命根該不該絕。阿蘭算命回來說:‘阿達仔命中帶麻關,有麻煞,三歲必為出麻疹而死。’當時醫師與護士又出來診察患者,把阿達仔的衣服解開一看,胸部和背部發現無數小紅點,就搖搖頭說:‘可惜!可惜!這孩子突然間又出麻疹。在腦膜炎後再出麻疹,很容易引起肺炎。如果這樣,就真的無法醫治了。’阿俊嫂與阿蘭聽算命先生說會死,醫師亦說會死,更是傷心不已。這時反悔不該入院,在兩星期裡用了好幾千元。當時我也在旁邊,就對她們說:‘也許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慈悲,才特別加被,使阿達仔在出院前再出麻疹,在醫院裡救助方便,假若出院以後,再出麻疹就更危險了!或許再一個星期就可以平安出院了,你要加緊在他身邊念佛,不可間斷,不要灰心!’這時,我也只能這樣安慰他們,其實我比他們更著急呢!

  一個星期又過去了,阿達仔經過非常順利的治療,果然平安的渡過了生死難關,可以出院了!但醫院例規患者要出院,必經醫師再看一遍。當醫師來看阿達仔時,口中不斷地說:‘奇怪!奇怪!怎麼最嚴重的患者會好得這樣快?’就問阿俊嫂:‘您一直在念些什麼?’她說:‘念阿彌陀佛。’醫師聽了說:‘我母親也是吃長素。她已經吃了二三十年的素,為何不會念阿彌陀佛呢?’可惜阿俊嫂沒話回答她,錯過了一次機會。再說阿達仔自從出院回家,身體與普通小孩一樣健康,可是常常問祖母:‘我這樣小,為什麼會自己吃飯,又會說話走路?’阿俊嫂就把他改名叫做‘阿周’。

  光陰似箭,轉眼間,阿周已經十七歲了。他平日認真工作,又孝順長輩。現在他是一個知仁識義的好青年了。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一句佛號竟然勝過了科學,研究了幾十年的醫師們診斷阿達仔要住院四個月,能否痊愈,還不敢確定。而另一位能排八字,陰陽妙算的星相家,批判阿達仔只能活三歲,沒想到會因麻關麻煞而死的阿達仔,竟被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而消災解厄,逢凶化吉。但也許有人會懷疑:‘念佛就不死嗎?’當然我不敢這樣斷言,因為人生有生必有死。不過佛經上說:‘以至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只要看念佛的人是不是至誠心,假如心不誠懇,念了沒感應,不怨自己又能怨誰?(以上摘自念佛感應見聞錄)

  丁、淨空師父

  淨空大師,俗姓徐,名業鴻。民國十六年二月十五日生於安徽省的廬江縣。

  他畢業於國立三中,是國立三中的高材生。

  民國卅八年隨軍來台,四十二年先從方東美先生學習哲學,後來又從章嘉大師學佛,並且聽南亭、印順、演培和李炳南先生講經。民國四十四年起開始研讀大藏經和二十五史。

  民國四十八年發大心出家以後,專心致力於講經說法,宏法利生,二十多年來不曾間斷。並且不辭勞苦到國內外各地講經說法。

  他創辦了‘華藏法施會’和‘華藏視聽圖書館’,所印贈的佛經善書達六十余種二十余萬冊。

  他說他年輕時又瘦又干,曾經有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四十五歲左右,沒想到他出家學佛和講經說法以後,他的身體竟然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現在已經五十四歲,不但身體十分健康,紅光滿面,講話的聲音還非常的宏亮。

  第四章 改變命運的原理

  一、吉凶禍福的根源—心念

  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原來只要我們一動念,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種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稱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也會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壞的種子,將來(可能在今生或來生)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開花結果。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不善不惡的種子結的果實是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開不了心地。’(注十二)忠心經上也說:‘心念是語言和行為的根本。心是一切現象的總源頭。有了惡念就會遭受苦報;有了善念,就會遭受樂報。’(注十三)

  舉個簡單的譬喻,起了善念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種好花的種子,動了惡念好比在心地上種毒樹,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好比在心地種雜草。因為我們一般人在過去世都起了許許多多的善惡念,所以今生有苦樂、凶吉、禍福的現象。

  總而言之,善念會產生仁慈的行為,由施捨而使人產生愉快的影響力,這愉快的影響力又產生吉祥和福氣。

  惡念產生破壞性的行為,由破壞而使人產生憎恨的影響力,這影響力將來會導致憂苦和凶禍。

  無善無惡的念頭會產生雜七雜八的行為,由這雜七雜八的行為產生沒憂沒喜的影響力,造成不苦不樂的感受。

  所以華嚴經上說:‘你應當觀察世界的種種現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注十四)

  二、心地的清淨與污染

  佛經上把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分為‘清淨的造作’(淨業)與‘污染的造作’(染業)兩種。

  ‘善念’、‘惡念’和‘無善無惡的念頭’通通是屬於‘污染的造作’

  ‘心不動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別心’(離念靈知)、‘行善而不執著善相’才是‘清淨的造作’。換句話說,清淨的造作超越了善惡的對待。

  這個觀念也許諸君不易明白,讓我舉個簡單的譬喻吧;大家都知道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污泥就是惡業,清水就是善業,蓮花不但不染污泥,也不染清水。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所以真正的清淨超越染淨的對待。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惡的對待。這超越對待的善,我們姑且叫它‘清淨’。

  為什麼要超越善惡呢?因為造惡得苦固然不好,造善執著我在行善也有許多煩惱,譬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這些名相的干擾。再者,行善雖然將來有福報,可是當這些福報來的時候,一個人難免被福報‘樂’昏了頭,以致於物質享受太過份,起了驕傲心,忘記再繼續種善因,大吃大喝種其他惡業......等。人一種了惡業就會墮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責的人形容為‘三世怨’。其意義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貴,來生有錢沒智慧,有錢沒智慧就會造惡業,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窮苦了。這樣打轉總不是辦法吧!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行善而不希望回報,甚至不執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執著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總括一句話:‘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行善不執善相才是絕對的淨業,才是超越對待的最大吉祥。’

  三、一動念就有果報

  不只做壞事情才會產生報應,連一動惡念也會產生惡果。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兩個故事來說:

  (一)賣瓜的故事

  從前梁武帝在世時,有一天他看見一樁奇怪的事情。某甲在賣瓜,某乙先來向他買瓜,某甲說不賣。後來某丙來向某甲買瓜,某甲卻很高興的賣給他。梁武帝看見這種情形,他大惑不解,於是就去問志公禅師。志公禅師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過去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禅師告訴梁武帝說:‘這賣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當他要被處死刑時,很多人都在圍觀,當時某乙和某丙也在場。某乙心裡認為:‘這個家伙罪有應得,活該!’某丙卻認為這死刑犯很可憐,因此就對他產生同情心。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賣給乙,而卻喜歡賣給丙。

  (二)衛仲達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衛仲達,他在翰林書院裡面當官。有一次被陰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陰間來。陰間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的檔案都送上來。等到冊子送來時,那裡知道他做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做善的檔案卻只有一小卷而已。

  陰司的官吩咐拿秤來,把兩種冊子稱稱看,沒想到那一大堆壞事的檔案反而比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輕。

  衛仲達感到大惑不解。他問陰官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裡會有這麼多過失和罪惡呢?’,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個不正的念頭就是罪惡了,不必等到實際行動產生。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衛仲達接看又問:‘那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裡面是記載那一件事呢?’陰官說:‘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興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書建議皇帝不要這麼做。那一卷檔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著又說:‘你那次建議皇帝並沒有采納,但你這一心念,究竟是為大眾著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當時能依照你的建議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現在大多了。’(見感應笃匯編卷一)

  由上面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知道起心動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時時為利益眾生著想,我們的福德才能積得廣大。諸君要行住坐臥處處不離善念,請詳閱華嚴經的淨行品!

  譬如:當我們睡醒時,應常願一切眾生早日覺悟永恆的真理。當我們下床時,應常願走路不會傷到任何小昆蟲。萬一有小動物無意中被我們踩死了,我們則願它往生佛菩薩的淨土。當我們步行時,應常願一切眾生都能出離生老病死的苦海。當我們出門時,應常願一切眾生能免於煩惱的逼迫。當我們大小便時,應常願一切眾生都能捨棄貪愛和憎恨。當我們洗去污穢時,應常願一切眾生身心清淨,沒有瑕疵或污垢。當我們開燈時,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運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當我們就寢時,願一切眾生身體安穩,心不散亂。

  古代有一首詩偈描述:動了善惡的念頭,將來遇到適當的機緣一定會產生果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欲知禍福先問自心。

  ‘行藏虛實自家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

  禍福因由更問誰? 未曾動念已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 勸君莫做虧心事,

  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往今來放過誰?’

  所以陳希夷的心相篇上說:‘相貌是從內心產生的。心裡頭有了善惡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禍福。’(注十五)又說:‘心地和念頭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惡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為是由內心引發的,仔細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禍福。’(注十六)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卷上說:‘心能造作一切善惡業,由於心地的好壞所以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果報。’(注十七)

  四、心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就某方面來說,人實在很像電腦,譬如,電腦能貯存一切‘資料’,人心能貯藏一切‘善惡種子’。

  電腦依靠‘方程式’來工作。我們則依照‘習慣’來產生行為模式。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的起心動念、語言和行為一定要特別的謹慎。譬如,選購書本要特別慎重,因為一旦看了不好的書,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種子。看電視也要特別的謹慎,因為假如看了沒有意思的連續劇,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會做惡夢。

  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嚴防惡念(損人自私的都叫惡念)的產生。因為念頭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造成行為,行為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產生習慣,習慣根深蒂固以後就會變成性格,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就會造成什麼樣的命運。

  所以經上說:‘心地不清淨、不明了’(惑)就會‘造作有善惡力的行為’(業)。善惡的行為發出影響力就會產生苦樂和凶吉的結果(果)。所以業報差別經上說:‘一切眾生都被業力牽引著走,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而轉動,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種種差別。’(注十八)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大家千萬不可輕視任何一件微小的惡業,以為做一點壞事不會受罪報。再小的罪,死後不但都有報應,而且絲毫不能幸免,也無法由別人代受果報。’(注十九)

  ‘心命歌’講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五、惜福才不會折福

  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質的享受裡,生活越來越奢侈浪費,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諸君必須明白我們今生所享用的東西,無一不是前生種福所感的果報。過分享福和盡情享樂的後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詩告訴我們在富足時常要為貧困設想:

  ‘處世持家年復年,

  總須慮後更思前。

  有錢常想無錢日,

  莫待無錢想有錢。’

  宋代的高僧法演禅師說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泉源就會枯竭!’所以,要好好愛惜我們的福,絕不暴殄天物或丟棄任何能用的東西。例如:我們絕不剩過多的飯菜。每餐都不可在碗裡留下飯粒。吃剩下的飯菜寧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萬不可吃得過飽。吃得過飽和丟棄食物都是折福。吃得過飽不但傷胃,而且損壽致病。人的胃像氣球一樣,氣球的氣打得飽飽的,經過一段時間後,把氣放掉,那氣球的彈性就會喪失了。同樣的道理,經常吃得過飽的人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況且吃得過飽或者在肚子還沒餓以前就吃東西,他一定無法感受食物的美味。

  不但飲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東西就想買。因為如果買的東西不實用,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買東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慮到東西的價錢和品質耐用是否恰當。

  同時要敬惜字紙,不要隨便或丟棄字紙。關於愛惜字紙的因果,請詳閱惜字征驗錄。

  總而言之,要時時養成敬事惜物的心。下面是一個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島光藏,他為了學習雕刻佛像,就去拜訪日本優秀的雕刻家高村東雲,想拜高村東雲為師。高村東雲只教他到井邊學習汲水,並沒有對他說什麼話。

  但他看了中島光藏的汲水動作以後,就破口大罵,叫中島光藏回去,不要學雕刻了。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島光藏那副可憐的樣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時,中島光藏被人叫醒,帶去見高村東雲,高村東雲溫和地對他說:

  ‘白天我聲罵你,你大概不知道我罵你的原因吧,現在我解釋給你聽。

  佛像是神聖的東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絕對不能沒有一顆虔誠高尚的心。雖然水不怎麼值錢,可是你卻不能隨便加以浪費。我看你汲水的時候,水潑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個把東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呢?’

  聽完了這一番話,中島光藏深受感動,痛改前非。高村東雲看他還是可造就之材,乃准許他投入門下。後來中島光藏也成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雲’,他與他師父只差一個字而已。(見英凱譯禅語百選)

  諸君假如想明白惜福和奢侈的感應故事,請參閱崇儉篇。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施捨就像把錢存入銀行,接受別人的施捨就像領取存款,享受福報就像把領出來的錢花費掉,所以施捨越多的人他的福報就越大。常接受別人的施捨就是在消福。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捨,而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捨。當他接受別人的施捨時,他是為了廣結善緣,而且會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財物又轉施出去。

  真正會施捨的人不會愛好名利,而且不貪求福報。因為如果為了求功德而行善,為了福報而施捨,那麼他施捨的善行將是虛偽而且有煩惱的。行善希望果報和名利,只不過是利己主義為求其私心之滿足所做的表現而已。所以我們施捨行善時,要把積功德的念頭和貪求名利果報的意識一並摒棄,這才是真正的大施捨。這種無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施捨不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捨了財物,而不能捨棄了名利果報,並不是完全的施捨。所以說: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的施捨,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

  關於接受別人的施捨,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對聯:‘三心未了水難消,一念不生金易化。’這意思就是說:有了貪心、憎恨心和愚癡心的人,縱使別人只給你一杯白開水,你把白開水喝下去也是很難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淨,沒有絲毫的妄念,縱使別人給你貴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類似的詩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這首詩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隨便接受了別人的一種施捨,來生縱使自己變成了畜牲,還是要償還的。

  勤積陰德比享受福報好多了。所以先聖先賢都教導我們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經書,修建寺院、造橋鋪路、救災濟貧、待人寬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賢、見寒施衣、見饑施食、見病苦施捨藥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煩熱,施棺椁以免屍骸暴露,點夜燈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過河。

  ............凡是有益大眾的福利事業更應盡心盡力去做。(詳見陰骘文和感應篇)

  有錢而不知行善積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憐了。因為一個人有錢而吝啬施捨,就會把錢花在物質享受方面,天天大吃大喝,自己造了許多惡業而卻還不曉得。將來可就慘了,這種人一定會生出不肖的子孫來。因此‘積福歌’再三叮咛我們不要成為錢財的奴隸,而且要修福重於享福:

  ‘榮辱紛紛滿眼前,不如安分且隨緣。

  身貧少慮為清福,名重山丘長業冤。

  淡飯盡堪充一飽,錦衣那得幾千年。

  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

  積福歌

  歎人只知今世財,

  那知財是前生福。

  我今說與積福人,

  勸世重財先重福。

  有福自有福,無福空勞祿。

  若有一分財,定有一分福。

  德厚福自綿,福厚財自裕。

  何故奢靡人,乃以積福資,任意恣YIN欲?

  何故驕縱人,反以積福資,倚勢欺窮獨?

  何故癡迷人,聚有積福資,貪得無厭足?

  何故悭吝人,枉有積福資,捨財如割肉?

  不肯種福田,願做兒孫犢。

  留了難帶財,撇了易帶福。

  臨時空手去,徒向閻君哭。

  我為世人悲,叮咛還再囑;

  莫為兒孫計,自有兒孫福。

  不如看破財,及早修些福。

  七、普通人怕受苦果,聰明人怕種苦因—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聰明的人卻研究這事情發生的原因,從這原因上根本解決。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一切苦果都是由過去惡業來的。惡業不除,苦果就會接二連三地發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緣經第四卷上說:‘善惡業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仍然不會消失,遇到適當的時機和因緣,一定會結果的。’(注二十)大乘造像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善惡業的報應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可能就在下兩生以後才報應。’(注廿一)

  造了惡業好比欠別人債,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債主,忍受痛苦好比償還債務。你雖然可能逃得了一時,可是債主還是會不斷找你要債。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勇敢地把債務還清,以後不再欠債。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假如我們把這個道理想開了,當我們遭到倒霉的事情,我們便會忏悔過去所造的惡業,而不再怨天尤人。而且遇到了苦果;我們會很‘快樂地’接受它。因為只有當我們忍受苦痛時,痛苦才會消失了。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債務那麼地令人輕松愉快嗎?

  八、凶吉禍福的原因

  (一)十來偈

  佛經上有一首偈描述人們今生十種現象的由來,這首偈叫做‘十來偈’

  1、端正者忍辱中來。

  2、貧窮者悭貪中來。

  3、高位者恭敬中來。

  4、下賤者驕慢中來。

  5、喑啞者誹謗中來。

  6、盲聾者不信中來。

  7、長壽者慈悲中來。

  8、短命者殺生中來。

  9、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

  10、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詳見罪福報應經)

  △儒家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有些類似佛家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所以不行仁義禮智信,就是破戒。

  (二)短命的十種原因

  1、自己親身殺害動物。

  2、勸別人殺害動物。

  3、稱贊別人殺害動物的技巧高明。

  4、看見別人殺害動物心裡高興。

  5、希望我們所怨恨的人早日死亡。

  6、看見所怨恨的人死了以後,心生歡喜。t

  7、破壞動物的窩穴。

  8、教導別人破壞動物的窩穴。

  9、捐錢建立神廟,然後殺害動物去祭祀。

  10、愛好斗爭,並且教別人互相殘殺。

  (三)長壽的十種原因

  1、自己不殺害任何動物。

  2、勸導別人不要殺害動物。

  3、看見不殺害動物的人,加以稱贊。(贊揚不殺生的好處)

  4、看見別人不殺害動物,心生歡喜。

  5、看見被人殺害的動物,設法加以救濟或赦免。

  6、看見他人害怕死亡,加以安慰,使他身心平安。

  7、看見別人心裡有恐懼,設法使他不再恐懼。

  8、看見別人或動物有病痛,產生同情心。

  9、看見別人遇到急難,就想加以幫忙。

  10、施捨食物給其他眾生。

  △我們把小動物關在籠子裡,以食物喂它,來生雖然可能使壽命長一點,但是來生也會因為束縛動物而自己不得自由。這實在不劃算!你可以把食物放在室外,讓小鳥自己來吃,不要把小鳥關在籠子裡喂它。不要用繩子去綁動物的脖子或四肢;請諸君要明察這道理啊!

  (四)多病的十種原因

  1、喜歡打人、虐待動物。

  △當老師或為人父母的人,如果為了學生或兒女變好,本著愛心去懲罰學生或子女,不但無過,反而有功。但如以憤怒心打學生則來生多病。

  2、勸別人虐待動物、打動物。

  3、看見別人虐待動物加以稱贊。

  4、看見別人打罵動物心生歡喜。

  5、惱亂父母,使父母心裡憂愁。

  6、擾亂聖人或賢人。

  7、看見所怨恨的人生病,心裡高興。

  8、看見仇人病痛好了,心裡很不高興。

  9、所怨恨的人生了重病,你卻送他假藥或與治病不相干的藥。

  10、上次所吃的食物還沒消化,就又再吃。

  △今生身上長惡瘡,乃是因為前世鞭打眾生。

  △今生膽子太小,乃是因為前生常以恐懼的東西嚇人。

  △今生常入冤獄,乃是因為前生把動物關在籠子裡。

  (五)少病的十種原因

  1、不打別人,不虐待動物。

  2、勸別人不要打人或虐待動物。

  3、看見別人不打人、不虐待動物,就加以稱贊。(贊揚不打人、不虐待動物的好處)

  4、看見別人或動物不相毆打,心生歡喜。

  5、侍奉父母和病人。

  6、知道病人有病痛,勤加服侍照料。

  7、見仇人病痛解除,心生歡喜。

  8、布施良藥給生病的眾生,並且勸別人也布施良藥。

  9、對於生病和痛苦的人,起憐憫心。

  10、節制飲食,不吃得過飽。

  (六)丑陋的十種原因

  1、容易憤怒,喜歡生氣。

  2、常懷嫌惡與憎恨心。

  3、欺诳別人。

  4、擾亂眾生,使眾生心生煩惱。

  5、不敬愛父母兄長。

  6、不恭敬聖賢。

  7、侵奪聖賢維生的東西和田地。

  8、把佛塔、佛寺裡的明燈弄滅。

  9、看見丑陋的人,加以輕視、挖苦或譏笑。

  10、習慣干損人利己的事情。

  (七)端正的十種原因

  1、不生氣、不憤怒。

  2、施捨衣物給別人。

  3、敬愛父母尊長。

  4、尊重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5、常粉刷裝飾寺廟佛塔。

  6、用清淨的泥土或塗料粉刷房屋堂宇。

  7、把寺院附近難走的路弄平。

  8、灑掃佛塔。

  9、恭敬丑陋的人,不加以輕視或譏笑。

  10、看見相貌端正的人,知道是前世修福德所導致的結果。

  (八)人緣差(威望小)的十種原因

  1、對於眾生起嫉妒心。

  2、看見別人獲得好處,心生惱熱。

  3、看見別人失去利益,心生慶幸。

  4、看見別人有好的名譽,起嫉妒和厭惡心。

  5、看見別人名譽減損,心生歡喜。

  6、退失道心,毀滅佛像。

  7、對於父母和聖賢,不盡心奉侍。

  8、勸別人做不得人緣的事情。

  9、阻礙別人修行廣得善緣的事情。

  10、輕視或譏笑人緣不好或威望較差的人。

  (九)人緣好(威望大)的十種原因

  1、不嫉妒別人。

  2、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心生歡喜。

  3、看見別人失去利益,起憐憫心。

  4、看見別人有好的名譽,心裡高興。

  5、看見別人名譽減損,心裡難過,並且想幫助他。

  6、發大道心,造佛形像,奉施寶蓋。

  7、盡心恭敬奉侍父母和聖賢。

  8、勸別人做廣得善緣的事情。

  9、勸別人修行廣得善緣的事情。

  10、看見人緣差的,不加以輕視或譏笑。

  △看見別人心生歡喜,則來世別人也會喜歡看見你!

  (十)出生卑賤的十種原因

  1、不知恭敬父親。

  2、不知恭敬母親。

  3、不知恭敬出家學佛的人。

  4、不知恭敬修行清淨的人。

  5、不恭敬老師、朋友或尊長。

  6、不盡心奉請、迎接、供養師長。

  7、看見師長來,不起立恭迎,請他坐上座。

  8、不遵行父母的教誨。

  9、不接受聖賢的教誨。

  10、輕視或譏笑出生卑賤的人。

  △今生常被驅使勞役,乃是前生負債不還。(安士全書)

  (十一)出生高尚的十種原因

  1、恭敬父親。

  2、恭敬母親。

  3、恭敬出家學佛的人。

  4、恭敬修行清淨的人。

  5、恭敬愛護長輩。

  6、侍奉迎請師長。

  7、見到尊長來,起立恭迎,請他坐上座。

  8、恭敬地接受父母的教誨。

  9、尊敬聖賢,並接受他們的教誨。

  10、不輕視或嘲笑出生卑賤的人。

  (十二)貧苦的十種原因

  1、親自竊盜他人財物。

  2、教別人偷盜。

  3、看見別人偷盜,加以稱贊。

  4、看見別人偷盜,心生歡喜。

  5、侵犯或剝奪聖賢維生的物品。

  6、減少或撤走父母的維生物品。

  7、看見別人得到利益,心裡不高興。

  8、阻礙別人得到利益,或加以留難。

  9、看見別人施捨,不產生隨喜心。

  10、看見饑荒,不產生憐愍心,反而幸災樂禍。

  △遇見能源危機,不生憐愍心,而認為對自己行業有益,也是過失。

  △天道循環最為真,誰人常富更常貧。今朝受餓吞饑者,半是當年悭吝人

  (十三)富足的十種原因

  1、自己不偷盜別人的財物。(別人沒有允許,就取走別人的一針一線,就是偷盜。)

  2、勸別人不要偷盜。

  3、稱贊不偷盜的好處。

  4、看見別人不偷盜,心生歡喜。

  5、盡心侍奉父母,不使所用匮乏。

  6、供給聖賢或尊長,一切所需物品。

  7、看見別人得到利益,心裡高興。

  8、看見別人追求利益,設法幫助他達到目標。

  9、看見愛好施捨的人,心生歡喜。

  10、遇見饑荒,心裡產生憐愍心,並且設法救濟。(在電影或電視看見饑荒,也應生憐愍心,否則有微小的過失和煩惱)。

  (十四)見解不正確的十種原因

  1、不請教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2、闡揚妨害別人或其他動物的理論或方法。

  3、不能接受或奉行真理和善法。

  4、稱贊不一定的事物以為一定。

  5、吝啬說法或教導別人。

  6、親近不信三世因果的知識份子。

  7、遠離正信的佛教徒。

  8、稱贊邪知邪見的行為。

  9、捨棄正確的智慧和見解。

  10、輕視或譏笑愚癡和邪惡的人。

  (十五)見解正確的十種原因

  1、請教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2、闡揚行善的方法與好處。

  3、聽聞、修持、弘揚、維護正確的教法。

  4、稱贊亘古不變的真理。

  5、樂於演說真理的要點和修行的方法。

  6、親近真正有智慧、相信三世因果的人。

  7遵守護持正確的佛教。

  8、精勤用功,博學多聞。

  9、遠離愚癡和邪惡的人。

  △初學的人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成就的人才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10、不輕視、譏笑愚癡邪惡的人。

  (十六)地獄的十種原因

  1、做最惡毒的行為。

  2、講最惡毒的言語。

  3、起最惡毒的心念。

  4、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善惡輪回和因果業報,它不過是勸人為善所,編出來的謊言罷了。

  5、認為人死後還是出生為人,畜死還是為畜,做好做壞還不是一樣。

  6、認為今生受苦和享福完全出於自然或神的安排,並非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

  7、否定‘行善得樂、為惡得苦’的因果律,胡作非為。

  8、凡是自己知識所不能知道的都不相信。

  9、執著世間或眾生是有始或有終、是常或無常,是有邊或沒有邊等偏見。

  10、不知報恩。

  (十七)畜生的十種原因

  1、做中等惡毒的行為。

  2、講中等惡毒的語言。

  3、起中等惡毒的意念。

  4、因貪心而做出罪惡的事情。

  5、因憎恨而做出邪惡的事情。

  6、因愚癡而做出罪惡的事情。

  7、譏罵眾生。

  8、惱害眾生。

  9、施捨不清淨的東西。

  10、邪YIN:YIN人妻女、同性戀、手YIN、非時非處與己妻行YIN。

  (十八)餓鬼的十種原因

  1、做輕等的惡行。

  2、說輕等的惡語。

  3、起輕等的惡念。

  4、無理和過分貪求財物享受。

  5、因貪而與人發生口角、打斗、訴訟。

  6、嫉妒。

  7、誹謗三世因果、鬼神、聖賢。

  8、貪愛金錢、洋房、轎車等財物。

  9、有病在身,又因饑餓而死。

  10、熱死和渴死。

  (十九)阿修羅的十種原因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端’或‘容貌丑陋’。他住在天上、海中或山上。性情傲慢,脾氣暴躁,好打斗爭勝。

  1、做微惡的行為。

  2、說微惡的語言。

  3、起微惡的意念。

  4、驕慢—仗恃自己的才能、學問、財富等比別人強,而生驕傲。

  5、我慢—執著身體、感受、妄念是我而生驕傲。

  6、增上慢—還沒有神通智慧,說自己已經有了。還沒有斷煩惱說自己已經斷了。

  7、大慢—對於學問才能和我差不多的人,我卻以為我比他強得多。(自高自大)。

  8、邪慢—做了壞事,依恃惡勢力,欺壓他人。

  9、慢慢—某人比自己高明,卻反說自己比某人高明。

  10、把所修行的善,回向阿修羅,希望自己死後成阿修羅。

  (二十)人的五種原因

  1、不殺害動物。

  2、不偷盜。

  3、不邪YIN。

  4、不妄語。

  5、不飲酒。

  (二一)天的十種原因

  1、更嚴格地奉行不殺生。

  2、更嚴格地奉行不偷盜。

  3、更嚴格地奉行不邪YIN。

  4、更嚴格地奉行不妄語。

  5、不绮語(不講華麗而沒有意義的話)。

  6、不兩舌(不挑撥離間)。

  7、不惡口(不講粗魯的話)。

  8、不貪取。

  9、不憎恨。

  10、不邪見(深信三世因果)。

  △修十善可以升‘欲界天’(有男女欲望的神仙界)。如果修行著相的十善,再加上修行禅定,則可以往升‘色界天’(欲望更少但仍有形體的神仙界)。修‘四空定’(空處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則可升‘無色界天’(沒有形體的神仙界)。神仙的智慧雖比人高,但仍都有煩惱。修行執我相的善,最多只能往生天上。如果想要超越天界,進入沒有煩惱的完美境界,則必須修‘淨業’—行善不可執著我相和善相。

  九、惡可致凶

  華嚴經的十地品中記載:一切惡以十惡為根本,造了十惡,來世不但會墜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而且萬一再投生到人間,還會產生兩種可怕的報應:

  1、殺生:短命、多病

  2、偷盜:一貧窮、和別人共用財物,使用財物不能自由自在

  3、邪YIN:妻子不忠貞不善良、得不如意的眷屬(親人常和你作對)

  4、妄語:常被人誹謗、常被人欺騙

  5、绮語:講話沒人接受、說話不清楚

  6、兩舌:親朋好友背離、家人親族惡弊

  7、惡口:常聽到不好聽的聲音、常發生訴訟爭論

  8、貪愛:心不知足、所求匮乏(或多欲無厭)

  9、憎恨:常被人苛責缺點談論是非、常被別人煩惱或傷害

  10、愚癡:生在沒有智慧的家庭、心地谄曲而不光明磊落

  業報差別經上也敘述了眾生的十惡業能產生如下的凶報:

  1、殺生—能使大地鹼鹵,藥草無力。

  2、偷盜—能感現霜雹、蝗蟲等現象,使世界鬧饑荒。

  3、邪YIN—能感現惡風大雨,以及各種塵埃。

  4、妄語—能使許多事物變得臭穢。

  5、兩舌—能使大地感現高低不平。

  6、惡口—能造成瓦石沙礫,粗糙難看的東西。

  7、绮語—使草木稠密,枝條長棘。

  8、貪愛—使農作物的果實又細又小。

  9、憎恨—能使一切樹木的果實又苦又澀。

  10、愚癡或邪見—使一切農作物不會開花結果,收獲量很微少。

  地藏經中的‘閻浮眾生業感品’也舉了一些做惡會得凶報的例子:

  殺生—遭殃短命。

  偷盜—貧窮、受苦。

  邪YIN—來生變雀鴿鴛鴦等禽獸。

  惡口—家庭不和,時常和親屬爭吵。

  誹謗—口才不好,嘴裡長惡瘡。

  憎恨—丑陋殘廢。

  悭吝—所求的東西無法得到。

  飲食無度—來生饑渴,而且咽喉出毛病。

  愛好打獵—因受驚瘋狂而喪失生命。

  悖逆父母—遭到天災地變。

  焚燒山林—瘋狂迷惑而慘死。

  虐待子女—來生常受鞭撻。

  網捕鳥獸—來生骨肉分離。

  △釣魚、網魚的人來生也會遭到父母兄弟妻子離散的報應。

  貢高我慢—出生卑賤,受人驅使。

  無端毀壞財物或暴殄天物—所求的東西缺乏,不能如意。

  不信三世因果等邪見—誕生在文化邊落(沒有佛法)的偏僻地區。

  陳希夷心相篇說:

  性情偏激的人—恐遭奇禍。

  言多反覆—沒有好友可以依靠。

  轉眼無情—貧苦、寒酸、夭折。

  輕口出違言—壽命短折。

  忘恩而思小怨—科第難成。

  偷斤減兩—子孫很難成大人。

  利己損人—兒孫多悖逆。

  使別人難堪—意外喪身,又害了子女。

  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又損壽。

  小有富貴則生傲慢—准有刑災。

  假公濟私—縱使有榮華富貴,兒孫也沒辦法享用。

  有才能而吝啬教導別人—自己沒有成就,子女也一無所成。

  妒忌別人,爭勝圖利—到頭來還是輸人一等。

  樂極生悲—一生辛苦。

  怒時反笑—到了老年,還是老奸巨滑。

  愛好稱贊自己的長處—功名很難有所成就。

  喜歡談論別人的缺點—身心性命容易受傷害。

  責備別人重而責備自己輕—別人不與他共謀同事。

  愛好跟別人競爭—前程有限。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

  笑罵不分是非—知交斷絕。

  少年飛揚浮動—壽命難長。

  剛愎自用、行險僥幸—走頭無路。

  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短折亡身。

  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凶災惡死。

  色欲空虛—暴疾而沒。

  肥甘凝膩—毒瘡而終。

  性情孤潔—老後無嗣。

  心地欺瞞—盛年喪子。

  暗裡傷人—無子。

  苛剝民財—多遭火盜。

  十、凶吉的變化

  (一)有福而不能享

  有的富人有錢財卻不能享受到快樂,終日為財物憂愁。這是因為他前世施捨時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因為別人勸他施捨,他才勉強施捨。或者因為施捨之後,又生後悔心。(見彌勒菩薩所問經)

  (二)能享而沒主權 ——能受用財物,可是又苦無主權

  有的人沒錢、房子,可是他有公家宿捨房子可以住。他雖然沒所有權,可是他照常可以享用,這是因為前世時他只知勸別人施捨財物,可是他自己卻不能施捨。或者因為他看到別人布施時,只加以歡喜贊歎,但自己不布施。

  (三)勞苦才致富

  有的人要很辛苦地工作才能致富,這是因為他前世布施時,讓受施的人千辛萬苦才得到施物。譬如:他救濟窮人,讓窮人跑了老遠的路途,辦了許多麻煩的手續,又等候了很久,才領到錢。

  (四)輕松就得富

  有的人命很好,財富得來全不費工夫。譬如,做生意很輕松就可以賺到錢,別人把遺產捐贈給他。這是因為他前世布施時,讓受施者很輕松而不費力的情形下得到施物。譬如,他親自送財物到高山上的孤兒院,使孤兒們很愉快地獲得那物品。

  (五)先富而後貧

  有的人起先富有後貧窮。這是因為他前世因為別人的勸告才布施,可是因為不明白施捨的意義,布施以後心裡後悔,變成吝啬。(見業報差別經)

  (六)先貧而後富

  有些人起初貧窮,後來越來越富有。這是因為他前世本來不歡喜施捨,因為別人的勸告他才施捨,可是布施以後他心裡很高興,慢慢也喜歡施捨財物了。

  (七)貧而能施

  有些人雖貧窮可是喜歡布施,這是他前世雖然施捨,但沒有施給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所以產生的福報很少,稍微享用一下,福報就完了,所以今生才會貧窮,但因為過去習慣布施,所以今生雖然貧窮但仍喜歡施捨。

  (八)富而不施

  有些人今生很富有,可是他卻很吝啬,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過去世本來就不曾布施,偶而遇到一兩位良師益友的勸導,他暫時布施了這麼一次,而且還布施給智德兼備的人。雖然只布施了這麼一次,可是因為福田好,所以福報多,所以今生大富大貴,可是因為他過去世就不習慣布施,所以今生仍吝啬成性,不喜歡布施。

  (九)決定福報的因素 —決定福報的三大要素

  施捨必然可以產生福報,可是福報的大小不是我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它受到下列三個要素的影響:

  1、施捨的東西—東西越難得越貴重,所產生的福越大。

  △施捨可分為施捨財物、施捨真理和解除恐懼煩惱等三種。其中以傳播真理的福最大。

  △布施金錢財物來生可以得富貴。

  △傳播真理來生可以得智慧。

  △解除眾生的困難恐懼、憂慮、緊張和煩惱,使他們得到平安和快樂,例如陪膽小的人走黑路,來生可以得到健康。

  △釣魚桿、農藥、殺蟲劑、刀槍、不清淨的東西或食物......不可以布施。(施則無功而有罪)。

  2、施捨時的心地—心地越清淨則福大。布施希望同報則得福少。為了名利而施捨則福報小。布施時為人所知(陽德)得福小。布施時不為果報則福報大。

  3、接受施捨的對象—對方的智慧、品德越好,則施捨的福報就越大。布施聖賢一錢,勝過布施凡夫千萬錢。所以佛經上把產生福報的人,叫做‘福田’(意即能產生福報的田地)

  阿毗昙甘露味經上說:布施畜生可受百世報,布施不善人受千世報,布施善人受萬世報,布施離惡欲的凡夫可以得千萬世報,布施得道的人可以得無數世報,布施佛則將來一定會成就無上智慧。

  △好的福田通常有三種:

  (1)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如父母師長)

  (2)悲田(使我們產生憐愍、心的人,如饑渴、窮人、病困的人。)救人危急,功德很大。

  (3)敬田(有智慧、有道德的聖賢,如得道的高僧等)

  △福報就是‘財物’、‘心地’和‘對象’這三者的乘積。

  一般人施捨講究‘財物’和‘對象’,菩薩的施捨則不分對象,而特別講究‘清淨心’、‘平等心’。因為心不平等、不清淨就有煩惱。

  而且這三個因素中,心是我們可以做主的,只要心地無限清淨,福報就無量無邊了。

  而且在心地上下功夫對我們利益最大。‘財物’和‘對象’這兩個因素都是在身外,所以常不能自由發揮,譬如,我們的財物是有限的,施捨的對象也很難隨心所欲。所以大智度論上說:‘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

  經典上曾記載:有一次,捨利弗以一缽飯供養佛,佛立即以那缽飯布施給狗吃,而且問捨利弗說:‘你布施飯給我,和我以飯布施狗,那一個人得到的福多?’捨利弗說:‘佛布施飯給狗的福報多,因為佛的心清淨無比。’

  (十)施多福少

  布施時心不恭敬,沒有歡喜心、沒有至誠心或者布施時心生傲慢......則布施的東西再多,所得到的福報仍然很少。

  布施的對象(福田)沒有智慧也沒有道德,則布施的福報少。譬如把種子播在不肥沃而且又硬的沙土上,播的種子再多,所收獲的種子一定很少。(見菩薩本行經)

  (十一)施少福多

  以歡喜心、恭敬心、清淨心布施,而且布施給佛菩薩聖賢等最好的福田,布施的財物雖然少,所得的福報多得不可計數。譬如,在土壤肥沃的土地裡,種的種子雖然少,可是所收獲的果實卻很豐碩。

  所以法苑珠林上計載:八十億耳(人名)過去曾用一朵花供養佛塔,因此在天人間和天上快樂了九十一劫,剩下的福德使他今生成就聖果。(法苑珠林第廿一卷)

  (十二)同憂異果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很富有,一個很貧窮。有一天,這兩個人遇到乞丐,他們都感到很憂愁。那個窮人擔心自己沒有錢,不能施捨。那個富人擔心乞丐要錢,他的錢財會減少。那個有錢人死後出生做餓鬼,而那窮人死後卻升天上,這是因為吝啬和慈悲心的不同。憂愁雖然相同,可是受報卻完全不同啊!

  (十三)異壽同果

  人壽百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與人壽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所得到的福報,等無有異。

  壽命一百歲的人行善五十年,與壽五十歲的人行善廿五年所得的功德福報沒有兩樣。

  (十四)為惡善終

  有些人一生為非作歹,可是卻沒有橫死。這就是因為他今生種的惡果還沒有成熟以前,前生的善果先成熟了。譬如說,從前有一個人七輩子都以殺羊為職業,而臨終不墜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但是到了第八輩子便墜三惡道,而且先前所造的殺業都一一償還果應了。(見大藏一覽)

  所以說: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並非無報,時機未到。’

  (十五)為善惡終

  有少數人一生行善,臨終卻不得‘好死’。這是因為他今生的善果還沒有成熟,可是他前世的惡果已經先成熟了。

  然而,也有一些普通人以為是‘惡終’,其實不是惡終的。例如,譬喻經上記載:有一個牧羊的孩子采花要供養佛,可是走到半路卻被牛觸死了,但是他的神識(一般人叫‘靈魂’)卻升天了。經律異相這一部書也記載:有一只猴子看見一個得道的高僧,心裡很高興,他開玩笑地披著裘袈,沒想到失足墜地而死,它的神識也生天。總而言之,因為行善而死的人,來世沒有不得善報的。只是我們凡失的肉眼一時認識不清而已。(見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上)

  諸君一定要有‘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信心,做好事千萬不可因為發生挫折或倒霉的事而退失善心!我們必須要明白眼前的凶禍都是過去世的惡業造成的,只要我們對眼前不如意的事情稍加忍耐,而且更努力行善,吉祥的結果和機運遲早一定會來臨。況且,倒霉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很像是凶是禍,其實是大吉大福。下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明朝時揚州有一位開雜貨店發財的富翁;他有一個兒子,兩個孫子,生活相當富裕。

  後來他病倒了。臨終時,拿出一桿秤子,並且吩咐他的兒子說:‘這是我賺錢的絕招!這一桿秤子裡面是中空的,而且還灌有水銀,所以我在買賣上占了不少的便宜,今天才能擁有這麼多財富。你可要善加利用這秤子啊!’

  他兒子聽了,心中暗暗驚訝,沒想到自己的父親竟然做出這麼不道德的事。可是父親正病重,只好唯唯隨順,不便說明。

  他父親死了以後,他就將秤子燒掉了,並且努力行善,救濟貧困,以彌補他父親的罪過。

  他這樣真誠為善,不到三年,家產已經耗費了一大半,但對他來說,那倒是心甘情願的。可是沒料到他的兩個愛子相繼夭折,使他傷心之余,常怨歎老天無眼,行善不得好報。

  有一天晚上,他夢到一個地方,形狀很像宮殿,見到一位官吏,坐在殿上,當面告訴他說:‘你父親能致富,是他前世施捨財物的結果。財富是命中應有的,其實並不必靠那水銀秤;可是他心術不正,運用這種卑劣的手段,加了一身的罪業,至死不悟,自受苦報,這正是他的迷癡。那時天帝知他用心貪惡,所以遣下破耗兩星,投做你的兒子,以敗毀你的家業。家敗之後,還要加以火燒。而你呢?也會受到你父親的余殃,非但衣食不足而且短命。你父親以為有這麼多的家產遺留給子孫,一定可以世代享受;可是他那裡知道:兒子不能長壽,孫子是來敗家的呢?現在幸虧你存心善良,三年真誠為善,為父親忏悔罪業,這是很難得的,所以天帝特別命令所司收回這兩個敗家子,不久將另降賢子,以光耀你的後代,並增長你的壽命。你應該繼續修善,不要埋怨天道不公平。’

  他醒之後,恍然大悟,行善更勤,後來果然連生了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摘自第一九一期慧炬)

  上面這個故事使我們聯想到印光大師全集的一段話,他說:

  ‘一個人生兒子大概有四種原因:一種是報恩,一種是報怨,一種是還債,一種是討債。報恩是:因為他父母對於兒子,過去世有恩惠,為了報恩,就來做他們的兒子。所以服勞奉養,生事死葬都稱父母的心意。世上的孝子賢孫,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報怨是:因為父母對於兒女過去世有虧損的地方,為了報怨,就來做他們的兒子。所以怨恨較小的,就忤逆父母;大的甚至為非作歹,闖下大禍,害及父母。做父母的,活的時候,不能得到兒子的奉養,等到死了,還因為兒子的不爭氣,帶著羞恥到九泉去,這是報怨的一種。還債是:因為兒子在過去世,欠父母的資財,為著償債就來做他們的兒子。倘若債欠得多,父母就可以終身由他奉養;若是欠得少的,就不免半路死去;像讀書才得了些功名而喪命的,做生意才得了些財利而身死的。討債是:因為父母在過去世,欠兒子的資財,為了討債,就來做他們的兒子。小的債不過損失些學費聘金,等到還清了,父母想望他成事業,而他忽然夭折,再也不留片刻;若是大的債,那做父母的損失,可就不止此數,必定要廢業蕩產、家破人亡才罷休。’

  如果我們明白上面這番道理,當我們行善拜佛,求子女病愈而子女反而去世時,我們千萬不要灰心,因為說不定那死去的子女本來是來討債報怨的,因為我們現在的忏悔行善和佛菩薩的慈悲,才停止了惡運。這好比我們曾經得罪了某人,某人想來報仇,幸好我們透過了道歉賠償或有勢力的人為我們從中調解,才使對方怨恨消釋而不再想報仇。

  (轉載)

  本文實為轉載,不代表個人觀點,專注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持續放生者,受佛菩薩、天地一切神仙贊歎護佑,功德無量,必然有求必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YIN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一切冤親債主及其六親眷屬離苦得樂,福慧增進;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上一篇:陳柏達: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系列:第一、二章引言;宿命論的錯誤在那裡?
下一篇:陳柏達: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系列:第五、六、七章改變命運的基礎功夫;改造命運的方法;結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