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基本教法——慈悲和智慧。智慧就其消極面而言,是內觀透視所有現象的本質,並且導至內心的平衡穩定。慈悲和愛人則是智慧的積極面,它們是對佛法和自然法則深刻體悟之後,在這世間的流露和展現。
◎修行應強調培育內觀,使慈悲隨著內觀的體驗而自然流露。直接體悟到無常,不圓滿、空性,必然會產生慈悲的果實。
◎真正的教法都導向體悟身心現象的本來面目。
◎一旦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痛苦,對於別人的煩惱也會感同身受,而欲極力為之排解。
◎無所不在的愛來自全然的無私無我,而所有佛教徒的修行皆應以消除貪、嗔、無明為目標,拔除內心自私自利的根源。
◎缺乏慈悲的滋潤,智慧之道將顯得干澀而理論化,沒有智慧的慈悲又容易流於膚淺或誤導。
◎凡有助於息滅自私的修行,像仁愛、世間的善行、慈悲觀、或者導至最深智慧的內觀法門都是屬於佛陀修行的一部分。
◎隨著修持的進展,會更清楚的了解到個人的解脫與所有眾生的解脫是息息相關,因為若只追求個人的解脫,即表示仍妄執有一個可以跟別人分開的自我。
◎人們一旦領悟到二元對立的消失以及空性,是深摯的愛將由甚深的智慧中流露,並毫不猶豫地展現他的慈悲於世間。
◎精神修煉是一種很單純的心靈培育的功夫,它使我們的內心無貪、無嗔、無癡,或者使其專注、清醒、安定和充滿慈悲。
◎從智慧流露出來的喜悅超越所有的知識和力量,它是一種真正內在的祥和與快樂,它不會隨著身心現象的遷流變化而動搖,是一種超越生死的安詳寧靜。
◎修行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精進不懈,獲致禅定和開悟。第二種態度是修行本無所得,亦無所求。你愈努力地想求開悟,智慧反而不能生起,因為智慧不會從欲望中產生單純地存在著,放下觀照,順其自然。就在眼前,就在當下;一切本自現前。智慧是心的自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