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9、恆順眾生願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此是說明第九恆順眾生大願的內容。恆是恆常,隨是隨順,眾生,包括法界六道四生,凡有心者,皆名眾生。眾生的種類無量,眾生的數量無量,眾生的根性,眾生的嗜好亦無量,非佛的大智大悲,如何能恆順一切眾生?普賢菩薩常隨諸佛學,學佛的大智,融通物我一體,自他無隔;深知聖凡雖異,其體實同,故能學佛的大慈,本同體的大悲,恆順眾生。並以其恆順眾生的經驗及方法,開導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鼓勵大眾,發起恆順眾生的弘願,實行恆順眾生的勝行。故名恆順眾生願。

  前常隨佛學,是著重於自利,今恆順眾生,是偏重於利他。實際上,自利與利他,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隔的;特別是在菩提路上,往往由利他的行為,來達成自利之目的,也唯有自利成就,方能實行真正利他的弘願。例如:菩薩發心廣大,恆思饒益一切眾生,自然從利他行為中,使自己增長善根,開發智能,積聚功德,甚至覺悟成佛。成佛之後,更可以應身無量,盡未來際,度脫眾生,是以自利利他是相因相成,不可或分。故前八願,雖然看似屬於自利,實則內容包括利他;今此大願,恆順眾生,似純屬利他,但因恆順眾生,結果自己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自利。所以一個上求佛道以自利的菩薩,必然與之同時,下化眾生以利他,二利並行,二利究竟,方能成佛。

  利生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其中最容易攝受眾生的,該是恆順眾生;否則,與眾生意見相左,各走極端,又如何攝化眾生?因此,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行菩薩道時,應發願恆順眾生,不違眾生嗜好,不逆眾生意念,隨之順之,先建立良好關系及友誼,然後隨緣教化之,所以隨順眾生,非盲從附和,更非為眾生所轉,而是堅定自己的立場,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最終目的,是在攝化眾生歸向佛道。菩薩萬行中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該是「恆順眾生」的原則,亦是恆順眾生最好的方便。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是出其所隨順的對象,盡空遍界十方三世中,一切諸佛剎土,其數無量,因名「剎海」。「眾生」指四大五蘊眾緣組合而生的有情,大法鼓經言:「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不增不減經言:「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為恆沙煩惱所纏,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眾生。」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海無量,其中所有眾生,當然亦無量,此無量眾多的「所有眾生」,是指下文所說:三界、六道、四生、五類。四生,是胎卵濕化四種;五類,指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三界六道眾生中,天及地獄,唯獨化生。鬼道眾生,地行夜叉,羅剎及鬼子母等是胎生,余皆化生。

  人道與畜生,各具四生,如毘捨佉母,卵生三十二子,是卵生;普通人是胎生,庵蘿樹女,從樹之濕氣生,劫初之人從二禅天下生時,皆是化生,故人道具足四生。畜生道中,龍及金翅鳥,各具四生。正法念經雲:「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如次濕胎卵,能食三二一」。余鳥皆卵生,余獸皆胎生,是以畜生亦具四種生。

  化生遍三界,胎卵濕唯欲界,有色遍下二界,有想遍三界,唯除無想天及有頂天,無想天限於色界,非有想非無想,亦唯指無色界的有頂天,三界六道,四生五類,皆由眾緣和合而生的有情,故言:「所有眾生」。

  「種種差別」,是總標三界六道眾生的差別相。「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以下,是別釋眾生的差別。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佛剎海眾多的世界無窮無盡,其中所有三界六道眾生,亦無窮無盡,而眾生的種種差別相,亦無窮無盡;以下,是分類說明眾生的差別相。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明眾生的生處不同。卵生,是指由蛋類孵化而生,雞鴨烏之類;胎生,是由母胎出生,如人及豬馬牛羊等類;濕生,是從濕氣而生,如蟲蟻等類;化生,是隨業而生,如天人及地獄眾生等。此外往生極樂世界,亦是由蓮花化生。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初二句是說明眾生依止之處,差別不同。依地而生住者,如蚯蚓等;依水而生住者,如魚蝦等;依火而生住者,如地獄眾生,及其它依暖氣而生的動物;依風而生住者,如空氣中飄揚的各種微生物;依空生住者,如空居天,及其以上的天人。

  有依「諸卉木而生住者」,如花蕊中,及各種樹木所寄生的小蟲等,亦有部分鬼怪精靈,是依花木而生住,如樹神花神等。

  「種種生類」,是指眾生的種類差別,如上所說卵、胎、濕、化四生外,加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合成九類眾生。

  「種種色身」,指眾生身體的構造,及其顏色有種種差別,如人的膚色有黃、白、紅、黑種種不同,其它飛禽與走獸,亦顏色各殊。

  「種種形狀」,指眾生軀體有肥、有瘦、有大、有小、有橫、有豎,種種形態不同。

  「種種相貌」,眾生的相貌有美有丑,有粗有妙,彼此互異。

  「種種壽量」,眾生壽命長短不一,有即生即死的,或朝生暮死的;有數十年、數百年、數千年乃至百千萬年的;人與畜的壽命顯然不同,然同是人,四大部洲的人,壽命亦各不同;同是天,地居天及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更是長短懸殊。故說:「種種壽命」。

  「種種族類」,眾生種族繁多,僅是人類,就有種種民族不同,其它水族,空族……甚至禽類、獸類,亦各有其種族不同。

  「種種名號」,人類,有各人的姓名;鳥類,有各種鳥名;魚類,有各種魚名;獸類,亦有各種不同名稱的獸類。據已經發現的昆蟲,已有六萬多種不同的名稱,其它未發現的,更不知有若干種。

  「種種心性」,眾生的心性不同,各如其面,有剛強、有溫柔、有暴惡、有良善,有偏於貪心,有偏於瞋恨心,種種隨其習氣各異,心性亦不一。

  「種種知見」,是指眾生的知識及其見解,更是千差萬別,由於知識高低不同,其思想及見解亦各別。

  「種種欲樂」,指個人的愛好而言;「種種意行」,指個人主觀而言;「種種威儀」,指個人儀態而言。有人喜愛花花世界,貪戀五欲塵勞;有人喜愛清淨,志在出塵;有人意志向善,行為良好;有人居心不軌,無惡不造。有人舉止文雅,娴靜,有人舉止粗暴不安,僅是人類,其欲樂意行,威儀,已各不同,何況一切眾生,故說:「種種」。

  「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是指眾生的依報及受用而言。人類衣服的質料,顏色,款式有種種不同;人類飲食有中餐、西餐、日本餐、印度餐、泰國餐、素食、肉食、生食、熟食,種種不同。

  人類居住的地方,有鄉村,有郊區,有市區;人類居住的房屋,有用竹,有用木,有用布帳,有用泥草,有用鐵用鋼。有美如宮殿,有簡如茅捨,種種款式不一而足。僅是人類,其衣服,飲食,及居住環境,已有種種不同,何況一切眾生?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是攝其余類。因為眾生種類繁多,不能一一盡舉,僅用此二句,概括一切生靈,天龍八部,如前所說,人指人類,非人,指天仙鬼神等眾。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是形容眾生身體的構造,形狀不同;無足,如蛇及蚯蚓類;二足,如人,如鳥、禽等類;四足如獸類,多足如蟲類。

  「有色、無色」,是說眾生的體質及其色素不同。人固然有人的體質,及其紅、黃、白、黑種種膚色不同;而飛禽走獸,昆蟲螞蟻等生物,亦體質各異,顏色不同。是以三界眾生,除了無色界外,皆名「有色」。「無色」,指無色界眾生,但有心識活動,而無色質的身體。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是形容眾生的心態差別。三界眾生,凡有識心分別的,皆名有想。

  「無想」,指色界第四禅天中的無想天,此天是一類外道,以修無想定為因,招感此非色非心之物,能於五百大劫中,滅心及心所,身如枯木死灰。如俱捨論雲:「有法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遮未來心心所,令暫不起」,故名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亦名非想非非想,是指無色界第四非非想處天的眾生,屬於三界之頂,又名有頂天。生此天時,已無下界眾生粗亂的思想,亦無煩惱。外道迷此以為是解脫涅盤,因為仍然有微細識心存在,實非無想,佛悟知其仍有生死,未得解脫。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是說明能隨順眾生的心。「如是等類」。指前文所說:「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包括三界六道中,一切四生五類。此等眾生,無論生處、住處、色身、形狀、相貌、壽命、種族、名號、心性、知見、思想、欲樂、意行,甚至衣服,飲食,居住環境等皆不同,彼此互異。故言:「如是等類」。「我」,是普賢及修學普賢行願的行者,「彼」,指四生五類種種生類。「轉」是內起觀智,外行方便。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是說明於彼隨順而轉的行動與心態。菩薩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給予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對於需要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的人,或需要財物供養、法供養,或需要供給差使,執役服勞的人,無不滿足對方所求,實行財法二施,不但心無吝啬,而且內心恭敬,如供養父母師長,甚至如供養承事出世聖人。

  阿羅漢,是出世四聖之一,「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詞,於其中間超略辟支佛及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間福田,理應供養,佛及菩薩,是人間明燈,苦海慈航,更應供養承事。今普賢行願,恆順眾生各種根性,各種愛好,而給予種種承事供養,等「如敬父母,如事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即是以平等心,恆順眾生。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以下是詳細說明,菩薩隨順利益眾生的種種方便。眾生之病,有身病心病之分,醫師亦有良醫或庸醫之別。世間良醫,只能治人身病,不能治人心病。而菩薩廣學五明,不特精通醫學,更精通佛法,對一切病苦眾生,無論是身病或心病,皆能對症下藥,根治眾生身心重病。既能令眾生四大色身,卻病延年,更能令眾生本具法身慧命,消除無明煩惱的痼疾,回復健康,佛性顯現,是良醫中的良醫。故說:於諸痛苦,作為良醫。

  「諸失道者,示其正路。」正路,是人生應走的康莊大道,亦是升華人格,培養德性,敦品勵行,走向幸福必經之道。可惜眾生自無始來,背覺含塵,迷失正道,甚至財迷心竅,誤入歧途,何止前程危險,還會墮落三惡道。菩薩心生愍憐,此等迷失正路的人,當其徘徊迷途,莫適所從時,菩薩即及時現身,指示其正確之路,令其背棄惡趣,走向佛道,離苦得樂。

  「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昏暗的黑夜,譬喻眾生心中煩惱黑暗,招致生死長夜,不知醒覺,無法出離,恆處六道生死苦惱困擾的黑夜中,菩薩為救拔此輩眾生,本其利生的悲願,給予慧光的照耀,使沉浸於生死長夜中的眾生,開發內在本具的智能,免除心中煩惱的黑暗,走向菩提覺道,擺脫生死困擾。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伏藏,指埋伏地下的寶藏,人因不知開發采用,以致貧窮困苦;喻眾生本有佛性,功德具足,可惜埋沒蘊藏於眾生內心的煩惱沙石中,不得受用,致使眾生流浪三界六道,貧窮無福慧,飽受困苦。今菩薩開示眾生本具佛性,並協助眾生,鏟除埋伏佛性的煩惱沙石,使佛性顯露,恢復佛性功用,拾回本具功德,不再流浪六道,枉受貧窮困苦,等如世人獲得伏藏一樣。

  為作良醫,治療眾生身心重病,是拔苦;示其正路,令得伏藏,令眾生恢復覺性,享用本具功德法財,是與樂。菩薩如是以平等心,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給予種種承事,種種供養,拔除一切眾生之苦,給與一切眾生的樂。

  對於需要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的人,或需要財物供養、法供養,或需要供給差使,執役服勞的人,無不滿足對方所求,實行財法二施,以解除一切眾生物質與精神上的困苦,以滿足一切眾生,生活及心靈上的需要,甚至為防止殺害眾生,而嚴持禁戒;為停止惱亂眾生,而修忍辱行;為廣度眾生,而精進辦道;為覺悟眾生,而勤修禅定;為教化眾生,而廣學般若。令一切眾生,徹底解除身心苦惱,獲得真理光輝的照耀,走向佛道,共證菩提。不但內心恭敬,而且運心平等,「如敬父母,如事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此是征釋。父母師長,有恩於我,二乘聖人,是世間福田,諸佛菩薩,更是黑夜明燈,苦海慈航,供養承事,理所當然,至於其它六道四生五類,何必供養承事?而且要以恭敬平等之心,去供養承事如佛無異,理由何在?普賢菩薩特別解釋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目的固然是為饒益眾生;及其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覺悟成佛,分身無量,於十方界,坐道場,成正覺,宣揚正法,教示利喜,目的仍是為饒益眾生。所以若有菩薩,能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心心念念,為饒益眾生,而隨順眾生,恭敬尊重,供養承事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除身心重病,走向菩薩覺道,證得本具功德,正是暢佛本懷,即等如恭敬尊重供養承事一切諸佛,不但眾生歡喜,諸佛如來亦欣慰歡喜,以是之故,菩薩應該恆時隨順眾生。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此是再征釋,眾生是迷情凡夫,諸佛是覺悟的聖者,相去天淵,凡聖有別,何以恭敬供養,尊重承事一切眾生,即等如供養尊重承事一切諸佛?普賢菩薩為釋眾疑,再次解釋:「因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十方諸佛,自初發心直至成佛,無不悲智雙運,由智照知,生佛體同,聖凡無二,理性平等。是以眾生,是諸佛心中的眾生,眾生之苦,等如諸佛之苦。因此運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恆思救濟,平等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所以十方如來,無不以大悲心為自體。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諸佛之所以興慈運悲,主要原因是愍念眾生苦,楞嚴經言:「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諸佛如來因為憐憫眾生迷失真性,「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於是興慈運悲,恆思救濟,故言:「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菩薩因大悲心,觀眾生苦,而激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希望學佛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徹底拔除眾生之苦,與眾生之樂,故言:「因於大悲,發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菩薩因同情悲愍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廣修六度四攝,積極饒益眾生,故能於利他的行為中,成就自利的功德,當二利究竟,福慧具足時,便可以成等正覺,故言:「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能華果。

  此引用譬喻,說明恆順眾生的利益。曠野,指空曠荒蕪無人居住之郊野;沙是細沙,碛是小石,於曠野細沙小石之間,有一棵很大的樹王,若缺乏水,無論樹身多大,終會枯死。今其根得水滋潤,所以「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此是以法合喻。十法界眾生,除諸佛及法身大士,其余權教菩薩,及二乘聖眾,與六道凡夫,皆有生死。凡夫為分段生死所縛,二乘為變易生死所惱,曠劫受苦,無由出離,故言:「生死曠野」。

  「菩提樹王」,喻眾生本具法身,沙石喻眾生心中煩惱。曠野沙石中,有樹王,喻眾生生死曠野煩惱中,有法身理體。樹根,喻眾生本具的佛性種子;水,喻菩薩的大悲心;枝葉,喻戒定慧三無漏學;華,喻六度萬行;果,喻佛果菩提。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佛性種子,由於久遠劫來,埋沒於煩惱叢薮無明沙石中,缺乏大悲水的滋潤,無法長養法身慧命,更無法開智能華,結菩提果。今由於諸佛因中修菩薩行時,常以大悲水,饒益眾生,令一切眾生本具佛性種子,獲得滋潤,抽發戒定慧的枝葉,開發六度萬行的因華,終結菩提的果實;猶如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此僅站在眾生方面說。

  若在菩薩本身,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雖曰利他,實則利他的同時,便能成就自利功德。是以一切眾生,是諸佛菩薩,菩提樹王的根。因為諸佛菩薩,以大悲水,饒益一切眾生的樹根,所以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智能花果。故言:「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能華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

  此結成菩薩,應該恆順眾生的理由。阿耨多羅,譯無上,三藐譯正等,三菩提譯正覺,合言:「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果菩提。何以諸佛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智能花果呢?因為諸佛菩薩,大智照物,自他無隔,運用同體大悲,視眾生為心中眾生,眾生的苦樂,等如自己的苦樂。當眾生苦惱時,積極拯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但求一切眾生得離苦,不為一己求安樂;當眾生究竟離苦得樂,趣向菩提時,自己亦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言:「若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則,諸佛菩薩所證的菩提,應該是屬於眾生,若無眾生,菩薩將不會「觀眾生苦,發菩提心。」若然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饒益眾生,就無法成就六度萬行的因華,結成無上菩提的果實,所以說:「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順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此是結示令知。「此義」,指前文所說,恆順眾生,及重重征釋,反復說明,應該恆順眾生的義理。「應如是解」,是勸谕善財童子,及一切菩薩,應該如前文所說,認識理解恆順眾生的意義,而於諸眾生不分彼此,不分高下,不分貴賤,恆以平等之心,恭敬供養,尊重承事。「則能成就圓滿大悲」,即等如實行法供養如來。因此「以大悲心,隨順眾生故,能成就供養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總結行願無盡。菩薩能如前文所說,以平等心恆順眾生,即使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普賢行願,隨順眾生,無有窮盡,而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盡未來際,恆順眾生,利樂有情。(當代佛教網--淨土網)

 

 

上一篇:智證法師:佛教中的“不二”的含義
下一篇: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五 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