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法句經》:泥洹品第三十六原文和白話譯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泥洹品第三十六

  三十有六章。泥洹品者。敘道大歸。恬惔寂滅。度生死畏。

  忍為最自守  泥洹佛稱上

  捨家不犯戒  息心無所害

  無病最利  知足最富  厚為最友

  泥洹最快  饑為大病  行為最苦

  已谛知此  泥洹最樂  少往善道

  趣惡道多  如谛知此  泥洹最安

  從因生善  從因墮惡  由因泥洹

  所緣亦然  麋鹿依野  鳥依虛空

  法歸其報  真人歸滅  始無如不

  始不如無  是為無得  亦無有思

  心難見習可睹  覺欲者乃具見

  無所樂為苦際  在愛欲為增痛

  明不清淨能御  無所近為苦際

  見有見聞有聞  念有念識有識

  睹無著亦無識  一切捨為得際

  除身想滅痛行  識已盡為苦竟

  猗則動虛則淨  動非近非有樂

  樂無近為得寂  寂已寂已往來

  來往絕無生死  生死斷無此彼

  此彼斷為兩滅  滅無余為苦除

  比丘有世生  有有有作行

  有無生無有  無作無所行

  夫唯無念者  為能得自致

  無生無復有  無作無行處

  生有作行者  是為不得要

  若已解不生  不有不作行

  則生有得要  從生有已起

  作行致死生  為開為法果

  從食因緣有  從食致憂樂

  而此要滅者  無復念行跡

  諸苦法已盡  行滅湛然安

  比丘吾已知  無復諸入地

  無有虛空入  無諸入用入

  無想不想入  無今世後世

  亦無日月想  無往無所懸

  我已無往反  不去而不來

  不沒不復生  是際為泥洹

  如是像無像  苦樂為以解

  所見不復恐  無言言無疑

  斷有之射箭  遘愚無所猗

  是為第一快  此道寂無上

  受辱心如地  行忍如門阈

  淨如水無垢  生盡無彼受

  利勝不足恃  雖勝猶復苦

  當自求去勝  已勝無所生

  畢故不造新  厭胎無YIN行

  種燋不復生  意盡如火滅

  胞胎為穢海  何為樂YIN行

  雖上有善處  皆莫如泥洹

  悉知一切斷  不復著世間

  都棄如滅度  眾道中斯勝

  佛以現谛法  智勇能奉持

  行淨無瑕穢  自知度世安

  道務先遠欲  早服佛教戒

  滅惡極惡際  易如鳥逝空

  若已解法句  至心體道行

  是度生死岸  苦盡而無患

  道法無親疏  正不問羸強

  要在無識想  結解為清淨

  上智餍腐身  危跪非實真

  苦多而樂少  九孔無一淨

  慧以危貿安  棄猗脫眾難

  形腐銷為沫  慧見捨不貪

  觀身為苦器  生老病無痛

  棄垢行清淨  可以獲大安

  依慧以卻邪  不受漏得盡

  行淨致度世  天人莫不禮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36泥洹品

  【譯文】

  泥洹品大意是講:佛教的最終旨歸乃是恬淡清淨的涅槃境界,救度世人對生死的畏懼。

  「忍」是最好的自我守護(法寶),涅槃(是)佛稱贊的最上(境界):出家而不冒犯戒律,止息心(念)無所加害於人。㈠

  沒有疾病是最大的利益,知道滿足是最大的富有:(誠實)厚道是最好的朋友,涅槃(無余)是最大的快樂。 ㈡

  饑餓(不滿足之感覺)是最大的疾病,各種作為(之心)是最大的痛苦;如若得知道層道理,證得涅槃是最大的快樂。(三)

  向往善道之人很少,趨向惡道之人甚多:如若的知這層道理,證得涅槃是最大的快樂。 (四)

  善因結善果,惡因得惡報;善因得涅槃,因緣果報皆這樣。 (五)

  麋鹿依歸曠野,禽鳥在天空飛翔,萬法歸依分別義,真人最終證得涅槃。㈥

  萬物緣起無自性,物無自性便是空,空無自性無所執,亦無思惟之本體。 (七)

  心(念)渺難見,習氣可睹心:了悟欲望是禍根,便已具備真見識:世間一切無所樂,乃為除滅人生苦。 (八)

  執著於愛欲,徒增人生苦:(心智)明淨不染客塵,明淨心智能御欲:不去親近世間物,乃為除滅人生苦。 (九)

  見解之外有見解,所聞之外有所聞,此念之外有彼念,心識之外有心識:明白此理無執著,除滅心識至寂寞。 (十)

  一切皆可捨,亦是有所得:除滅對身心的執著,消滅產生痛苦的因緣,心識徹底除滅盡,人生痛苦皆了脫。 (十一)

  有所倚托便會有所作為,虛心無想則必然安靜:有所作為則難以靠近(佛法),因而也就沒有安樂:不近塵世一切樂,乃為獲得寂靜(境界),寂靜本身已寂滅,便已斬斷輪回流。(十二)

  斬斷輪回流,便無生死憂:斷滅生死苦,便無此與彼;此彼分別斷,乃為今生來世皆寂滅,證得涅槃無所念,乃為除滅人生苦。(十三)

  比丘亦有世人般的生命,有了這生命便有作為(之)行:生命(輪回)已斬斷,無所作為無所行。(十四)

  只有一無所念者,精進可致無為境;斬斷輪回無軀體,無所作為亦無作為處。(十五)

  輪回不止勞碌不休之人,便是不得佛教精義者。若已解悟佛教精義便無輪回,沒有輪回的生命體便沒有人世的一切作為。(十六)

  管攝生命有基本綱要,萬有皆從有身開始;不斷造作導致生死輪回,萬法開花導致萬法結果。(十七)

  萬有皆從食因緣生,食因緣導致憂樂起:若有除滅因緣者,無須思惟輪回道。(十八)

  塵世諸苦斷滅盡,諸行寂滅(心意),湛然清明安樂:比丘心(念)已覺解,不再墮入地獄(的輪回之中)。(十九)

  心意湛然非虛空,一切名相皆斷滅,沒有「想」與「不想」相,沒有今世來世相。(二十)

  沒有日月流逝憂,不為未來去思想:我已泯滅往返相,無去無來心寂然。(二十一)

  不死也不再生,此等境界是涅槃:此等相狀即無像,無苦無樂為解脫。 (二十二)

  不為所見生恐懼,無所言說,則言說必然誠信無妄:斬斷「有執」的飛快利箭,射中愚人無偏斜:這是天人界的第一等快樂,這一佛道的寂靜無可比擬。(二十三)

  承受侮辱其心如大地般寬厚沈默,踐行「忍」道猶如閥門般緊牢:心念清淨猶如清澈(泉)水了無污垢,此生已盡不再墮入輪回之道。(二十四)

  名利皆贏不足依恃,雖得名利反受其苦:應當追求永勝道,一勝永遠無煩惱。(二十五)

  宿業完畢不再造新業,厭倦輪回就要禁止YIN行:焦枯種子不發芽,意根除盡如火滅。(二十六)

  人的胞胎是污穢的海洋,為何還要樂於YIN行?即使上界有善處,不如涅槃境界美妙。(二十七)

  悉知佛法斷塵緣,不再執著世間相;拋棄一切進入涅槃,這是眾多解脫道中最為殊勝之道。(二十八)

  佛向現世展示的真谛法門,智勇之人能夠奉持踐行,道行清淨無瑕疵,自己覺解佛法可以了脫塵世,獲得安樂。(二十九)

  踐行佛道先遠欲,趁早服膺佛教誨:斷滅欲望萬惡除,猶如飛鳥從空過。 (三十)

  若已解悟「法句」義,身心皆依佛道行:如此能度生死海,諸苦滅盡無憂患。(三十一)

  佛法公正無親疏,正道不問強與弱;關鍵在於除心識,煩惱解除心清淨。(三十二)

  上等智者厭棄易於腐臭的身軀,這一危險脆弱之身並非真正實有:此身苦多而樂少,九窮皆是污穢處。(三十三)

  智慧之人以危脆交換安穩,捨棄假有之身擺脫眾多苦難:形軀腐爛猶如泡沫霎那熄滅,慧見此理捨棄身軀永下貪。(三十四)

  細觀身軀實乃盛苦之容器,內裝生老病無常諸痛苦:捨棄污垢身軀踐行清淨佛法,便可獲得最大的安樂。(三十五)

  依靠智慧卻邪欲,斬斷六根煩惱可除盡;行為淨潔可以了脫塵世苦惱,天人眾皆會禮敬此等之人。(三十六)

  【原典】

  泥洹品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

  泥洹品者,敍道大歸,恬恢寂滅,度生死畏。

  忍為最自守,泥洹佛稱上!捨家不犯戒,息心無所害。 ㈠

  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①,泥洹最快!㈡

  饑②為大病,行為最苦;已谛知③此,泥洹最樂!㈢

  少往④善道,趣惡道多;如谛知此,泥洹最樂!(四)

  從因生善,從因墮惡;由因泥洹,所緣亦然。(五)

  麋鹿依野,鳥依虛空,法歸分別⑤,真人歸滅。 ㈥

  始無如不,始不如無⑥,是為無得,亦無有思。(七)

  心難見,習可觀;覺欲者,乃具見;無所樂,為苦際⑦。(八)

  在⑧愛欲,為增痛;明不染,淨能御;無所近,為苦際。(九)

  見有見⑨,聞有聞,念有念,識有識;覩無著,亦無識。(十)

  一切捨,為得際,除身想,滅痛行;識已盡,為苦竟⑩。(十一)

  猗則動,虛則靜;動非近,非有樂;樂無近,為得寂;寂已寂,已往來。(十二)

  來往絕,無生死;生死斷,無此彼;此彼斷,為兩滅⑾;滅無余,為苦除。(十三)

  比丘有世生⑿,有有⒀有作行;有無⒁生無有,無作無所行⒂。(十四)

  夫唯無念者,偽⒃能得自致;無生無復有,無作無行處。(十五)

  生有作行者⒄,是為不得要;若已解不生,不有不作行。(十六)

  則生有得要,從身有已起;作行致死生,為開為法果。(十七)

  從食因緣有,從食致憂樂;而此要滅者,無復念行跡。(十八)

  諸苦法已盡,行滅湛然安;比丘吾已知,無復諸入地⒅。(十九)

  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後世。(二十) ;

  亦無日月想,無往無所懸;我已無往反,不去而不來。(二十一)

  不沒不復生,是際為泥洹;如是像無像,苦樂為已解。(二十二)

  所見不復恐,無言言無疑;斷有之射箭⒆,遘愚無所猗;是為第一快,此道寂無上。(二十三)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門阈;淨如水無垢,生盡無彼受。(二十四)

  利勝⒇不足怙,雖勝獨復苦;當自求法勝,已勝無所生。(二十五)

  畢故不造薪(21),厭胎無YIN行;種燋不復生,意盡如火滅。(二十六)

  胞胎為穢海,何為樂YIN行?雖上(22)有善處,皆莫如泥洹。(二十七)

  悉知一切斷,不復著世間;都棄如滅度,眾道中斯勝。 (二十八)

  佛以現谛法,智勇能奉持;行淨無瑕穢,自知度世安。(二十九)

  道務(23)先遠欲,早服(24)佛教戒;滅惡極惡際,易如鳥逝空。(三十)

  若已解法句,至心體道行;是度生死岸,苦盡而無患(三十一)

  道法無親跊,正不問贏強;要在無識想,結解為清淨。 (三十二)

  上智厭腐身(25),危脆非真實;苦多而樂少,九孔(26)無一淨。 (三十三)

  慧以危貿(27)安,棄猗脫眾難;形腐銷為沬,意見捨不貪。 (三十四)

  觀身為苦器(28),生老病無痛;棄垢行清淨,可以獲大安。 (三十五)

  依慧以卻邪,不受(29)漏得盡;行淨致度世,天人(30)莫不禮。 (三十六)

  【注釋】

  ①厚為最友:忠厚是可靠的朋友。

  ②饑:不滿足。

  ③谛知:真正的知道。

  ④少往:很少有人向著某處走去。

  ⑤法歸分別:即指修道方法分別有四聖谛、八直道,不以佛之一音一法解決所有問題 、第七十七頁。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⑥始無如不,始不如無:此兩句甚為難解。姚秦譯本此章雲:我有本以無,本有我今無,非無亦非有,如今不可獲。依此,則大意為,當初之無如萬物不是當下表象之有,當初什麼也不是之萬物如同無一般;不,乃是無自性,是空;無,是無所有。此乃以無解空,屬早期翻譯之結果。

  ⑦際:應作除。下文際皆作除。

  ⑧在:執著於。

  ⑨見有見:見解之外亦有見解。意謂對某一見解仍然可以提出見解。下文句式同此。

  ⑩竟:完結、了結。

  ⑾為兩滅:兩,兩兩相對之意也。來與往,生與死,彼與此,皆「兩」也。然關鍵在於生死輪回,故「兩滅」在此即指斷生死輪回。

  ⑿有世生:擁有同世人一樣的生命。

  ⒀有有:前面「有」字為動詞,後面「有」字為名詞,指存有著的生命。

  ⒁有無:存有的生命沒有了。無,消失了、沒有了。

  ⒂無作無所行:沒有任何要做的事,沒有任何做事的欲望。

  ⒃偽:人為的努力叫「偽」。此處意指自我努力

  ⒄生有作行者:生命不斷輪回並制造出各種行動之人。

  ⒅無復諸入地:諸,之於之合音。地,塵世之中。全句意為不再踏入塵世之地面。

  ⒆斷有之射箭:此乃譬喻之語,把涅槃(即滅道)看著是斬斷有執的一支利箭。它即使是射向愚蒙之人也同樣不偏不邪。承第二十二章義。

  ⒇利勝:在利益方面獲得了勝利。

  (21)薪:《中華大藏經》作「新」,宋本《法句經》亦作「新」。當依作「新」解,更 新之意也。

  (22)上:依文義應指上界,即色界、無色界等上界天。

  (23)道務:即務道,努力地尋求大道,致力於佛道。

  (24)服:服膺、聽從。

  (25)庸身:人死身壞,故曰腐身。

  (26)九孔:陽竅七陰竅十,兩眼、兩鼻、兩耳、口、大小便之出處。

  (27)貿:滅換、換取。

  (28)苦器:盛苦之容器、器皿。

  (29)不受:不接受,即指不接六根之感覺。

  (30)天人:又作天泉,指住天界或人界的眾生。亦指住於欲界六天及色界諸天之有情。

 

上一篇:化永法師:【蓮華般若屋】《長阿含·世記經三災品》(3)
下一篇:獨尊湛現:修行要少說多做方為實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