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三經一致,以稱名念佛為往生正因
三經一致,皆以“稱名念佛”為往生正因、往生正定業,順彼佛願故。
從《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以及傳承祖師的法語可知,三經所講的是同一件事,不是兩件事,所以說“三經一致”。
雖然《無量壽經》講四十八大願,其中有第十九願,有第二十願,也有三輩;《觀經》講十三定觀與三福九品,但是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目的,釋迦牟尼佛的真正目的是在導歸第十八願的本願稱名,是在顯明稱名念佛。稱名念佛是往生的正因。正因跟非正因是相對的,正因就是決定能夠往生,不是不定的。
決定能夠往生,就是往生正定業,所謂“正定業”,就是決定的業;如果不是決定的業,就是“不定業”;而跟往生完全沒有關系的業,就是“邪定業”。
為什麼稱名念佛是往生的正因、正定業呢?因為“順彼佛願故”,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根本願,不是隨順其他的,也不是隨順自己的雜修雜行。
一、三經唯明念佛往生
故大師《觀經疏·定善義》言(《聖教集》615頁):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這是善導大師引用正依經典,也就是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的宗旨,來顯明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含義。
這三段法語顯示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意涵是什麼呢?就是“專念彌陀名號”。三經的宗旨是一致的。如有不同,那三經就互相矛盾了。一致的宗旨是什麼?就是“專念彌陀名號,必得往生彌陀淨土”。所以,整個淨土宗在說什麼?就在說“專念彌陀佛名,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歸宗結頂就是在說這句話,在顯明這個道理。
首先,“《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這八個字,在顯示上下兩卷的《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和果地的成就是不能分開的,果從因生,有因必有果;而且阿彌陀佛的佛國已經圓滿成就,因此善導大師就總指《無量壽經》一經,名為“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之中,顯明往生的正因是唯有稱名。所以,在這裡就說“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亦即《無量壽經》所要闡述的宗旨就是“名號”,也就是稱名念佛。簡而言之,這句名號,稱名念佛,是貫串整部《無量壽經》上下兩卷的。譬如第十八願就說: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下卷之初的第十八願成就文就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所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成就文的“乃至一念”,都是在顯明這句六字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都在顯明十方眾生只要專一稱念這句彌陀洪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同時,下卷最後的“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也特別付囑彌勒菩薩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顯明專念這句彌陀佛名,就已經獲得大利。
所謂“大利”,就是《無量壽經》一開頭所說的“惠以真實之利”的“真實之利”。宇宙當中只有成佛才是真實之利,如果還沒到成佛,就還是在方便之中,因此,唯有成佛才是真實之利,才是無上功德。所以,“流通文”就說“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利”就是無上功德,就是真實之利。“三輩段”中雖然有三輩,身份各有不同,但是三輩都是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所以,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無量壽經》“三輩段”之文說: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這就顯示這句名號貫串整部《無量壽經》,顯示《無量壽經》歸宗結頂是在說專稱這句彌陀佛名,這才是往生的正因、正業、正定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