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天如老人淨土或問新白話版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是憶念。或緣相好,或持名號,都是名叫憶念。而有理有事,如《華嚴經》中解脫長者說的,我如果要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意就見。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來,我如果要見,隨意就見。我能了知一切如來,國土莊嚴,神通等事。沒有從哪裡來,也沒有到哪裡去。沒有處所,也沒有住處,也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但是那如來不來這裡,我不去那裡。因為知道一切佛,以及與我心,都如夢幻。如夢中見到的,從分別生起。見到一切佛,從自心生起。又知道自心如器皿中的水,悟解諸法如水中的影。又知自心猶如幻術,知一切佛如幻術變現。又知自心諸佛菩薩,全都如回響。譬如在空谷,隨聲音發回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我這樣知道,這樣憶念。見到的諸佛都是由自心展現。《貞元疏》說,無所從來以下,正是辨明唯心。這個心就是無心,便入真如了。因為了知那相是虛,唯心變現。既然了知唯心,了知心就是佛。所以隨意而念,無非是佛了。下列四個比喻,通通顯示唯心,比喻沒有來往,別喻兼有說明不出不入等。四個比喻都具有四觀。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圓融沒有障礙,就是《華嚴經》的旨意。夢比喻不來不去,影比喻不出不入,幻比喻非有非無,回響比喻非合非散。又如《般舟經》,教導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那大略是:“常念阿彌陀佛,譬如夢中見到金寶和親屬,相與娛樂等。”永明說,這是比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所以沒有來去。又如虛幻不實,那麼心佛兩忘。然而不是沒有幻相,也就不壞心佛。空與有沒有妨礙,即沒有去來,也不妨礙普見佛。見就是沒有見,常契合中道。這是因為佛實在不來,心也不去。感應道交,只有心自然見到。又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霅川法師用理事判說,觀那母子相憶的比喻,就是如同居土的事相而已。觀那自證無生法忍,那念佛心不可以單對事相而解。念存有三觀,佛具有三身,心破除三惑,無生法忍位,才可以入了。又如《彌陀經》文章,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淨覺法師說,一心不亂,依照前面的妙觀,同名正受,就是定心定善啊。根據前人的議論,就有理和事。如果通達這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是理一心。如果用心存念,念念不間斷,名叫事一心啊。真歇禅師也說,一心不亂,兼含理和事。若事一心,人人都可以行。因為持名號,心不散亂。如龍得到水,似虎依靠山。這就是《楞嚴經》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接連攝取中下二根的意義啊。如果理一心,也不是別的法。只是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辰中,一直提起。不用有心念,不用無心念,不用也有也無心念,不用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除,一念不生。不涉及階梯,直接超出佛地了。我曾經評論過,不用有心念等,文字有四節,可以配合三觀。初節配合空,次節配合假,第三是雙離,第四是雙即。雙離雙即,可以配合中觀。因為那中觀,也含有遮照的意義啊。總而言之,無非是用事修契合自性,顯示那當處就是空,全體就是有,也不是空有,也是空有。不可以湊合,不可以擬議。心路絕處,就叫做佛。如上面略舉數條,都叫做憶念。而各自分有理事。那理念的,與圓觀相同,能破三惑,能淨四土。這是攝取上上根的啊。若是那事相念的,近的感應同居淨土,遠的可以成為上三土的因了。在這以下的,事相不等,如諸經所說,或一生系念,或三月系念,或晨朝十念,或七七四十九天念,或十天十夜六時中念,或一天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的力量,淨願的力量,佛的加被力,都往生極樂。又下到至於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也可以往生。這是攝取中根以及下下根的啊。

  三是眾行。如《華嚴經》,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發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那每一願都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以及眾生業煩惱不可盡,我這願王沒有窮盡。念念相續,沒有間斷。身語意業,沒有疲厭。直到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全都散壞。一切威勢,全都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不再相隨。唯有這願王,不相捨離。在一切時,引導向前。一剎那間,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到那時候,就見到阿彌陀佛,那人自見生到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後,經無數劫,普在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用<, span>智慧力,隨眾生心,而作為利益。甚至能在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使眾生出離,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又如《法華經》說,聽到這經典,依照修行,在這命終後,就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到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再被貪欲煩惱,也不再被瞋恚愚癡煩惱,也不再被驕慢嫉妒各種污垢煩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又如《大寶積經》,發十種心,往生極樂世界。佛告彌勒,這樣的十心,不是那些凡愚不善丈夫具有煩惱的人能夠發起的。哪十種呢?一者,對於眾生,生起大慈,無損害心。二者,對於眾生,生起大悲,無逼惱心。三者,對於佛的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對於一切法,發生殊勝忍力,沒有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對於一切時,沒有忘失心。七者,對於眾生,尊重恭敬,沒有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對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下善根,沒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對於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這就是菩薩發十種心。因為這樣的心,就能往生。如果人們對於這十心,隨意成就一心,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又如《觀經》說,要往生極樂國的,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種業,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淨業的正因。注疏說,初業共凡夫,次業共二乘,後業是大乘不共的法啊。又如大本《無量壽經》,三輩發菩提心,以及諸經論所說明的誦經持咒,建塔造像,禮拜贊頌,奉持齋戒,燒香散華,懸缯幡蓋,凡是一行一事,足夠求往生的,加上信願回向的力量,沒有不往生啊。如上面泛泛引用,都叫做眾行。然而願行既然有大小的不等,而又各有理事的不同。就如華嚴十願,寶積十心之類,往生極樂的,那感應依正的殊勝,以及見到的佛,聽到的法,比起小行常流,應當懸殊啊。

  問:我聽說善財童子,圓頓利根,一生就辦成了。如今不求往生華藏世界,而勸生極樂世界,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華嚴疏中,自然有這樣的疑問。那裡面的回答是,因為有緣。因為歸向全憑情能專一。因為不離華藏世界。因為就是本師。說華藏世界中所有的佛土,都是微塵數。極樂世界離這裡十萬億土,並沒有超出華藏世界,所以是不離啊。經上說,或有人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這是贊毗盧遮那佛隨名異化,所以說就是本師啊。又說,普賢菩薩為善財海眾,結歸極樂世界,因為信解圓宗的人,入文殊智,修普賢行,福慧事理都稱為法界。這是發大心的人,雖然妙悟本明,頓同諸聖。但還是力用沒有充分,不如如來出世普利眾生。所以暫時依止淨土,親近彌陀,直到成佛,意義在這裡啊。

  問:眾行門中,既然說大小不等,理事有別。那感應往生的相,也是懸殊差異。那麼觀想憶念二門,修行各有不等。那感應的相,是同還是不同呢?

  答:都是不同啊。所以永明說,九品往生,事相不是一等。或游歷化國,見到佛的應身。或生到報土,見到佛的真體。或一夜,就登上地。或經劫,才證小乘。或利根鈍根。或定意散意。或道悟的遲速,而根機不同。或花開有早晚,而時限有差異。又慈雲說,雖然分九品,還是大略分的。如果再細分,也應是無量。

  問:極樂世界只是同居土,本來不是實報。怎麼說或生報土,見佛真體呢?

  答:你以為同居土以外,別有實報嗎?應當知道三土,不離同居土。只是身境的受用,各自不相同罷了。如經上說,彌陀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等。古法師說,這是實報身啊。又霅川說,極樂國土,有四土不同,哪裡只是極樂如此呢?荊溪說,直觀娑婆本土,也是四土具足。如當時的華嚴海會,不離逝多林。而各大聲聞,不知不見,就是這一類啊。

 

上一篇:這些經常用到的成語,都來自佛教!
下一篇:人的成就由優點決定,持續時間由缺點決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