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李隆蓮 譯注)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清 張師誠 編纂
清 徐槐廷 征義
李隆蓮 譯注
李恕豪 審定
譯 注 緣 起
《徑中徑又徑》一書,為淸末張師誠居士(?—1892),精選各種經論和祖師大德關於淨土法門的切要論述,分為起信,立願,勵行三部分,取蓮池大師持名為徑中徑之意,編輯成書。
路小而捷,就稱為“徑”。“小”是比喻只念一句佛號極為簡易;“捷”是比喻念佛往生,成就極為迅速。誠以攝心為學佛之要道;念佛為攝心之捷徑;而持名念佛又為捷徑中之捷徑;古今諸大德多贊淨土為最方便,最快速,最穩當之法門.並歸納有四種殊勝處:
(1) 不斷惑業,得出輪回;
(2) 不經多劫,一生解脫;
(3) 不修余行,得波羅蜜(“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4) 不值佛世,常得見佛(臨終佛來接引,往生花開見佛)。由此觀之,稱為捷徑中之捷徑,真實不虛。此書又經徐槐廷居士,斟酌損益,並在有關各條之後,補充注釋,引證事例,名為《徑中徑又徑征義》。益臻翔實,便有利於讀者之理解和生信。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對此書評價頗高,謂對於淨土法門,
“若已有信心,當閱淨土諸書。若不能多閱,其最顯豁(明白通達)者,如《徑中徑又徑》一書,采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趨(直入)淨土堂奧(精髓)。於初機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師文鈔》復張雲雷居士書二)
但此書文辭古奧,一般讀者每感難解。十年前,昌臻曾請托李恕豪教授(網編注:李恕豪老師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譯為白話。以利普及。恕豪與余俗家有世誼,書香門第,學富品端,深研儒學,兼及釋典。著有:《清涼澄觀禅師傳》、《太上感應篇事證語譯》、《法華經辭語解釋》及佛學論文等。惜譯稿未及付梓,即告遺失,深為慨歎!近年,有李隆蓮居士,於文學修養有素,進而探索佛典,頗多解悟。曾寫佛學論文,並語譯《印光大師文鈔》多篇。刊載佛學雜志,頗受讀者好評。因知此書尚待譯注,慨允承擔此任。歷時近半年,不辭辛勞,數易其稿。稿成復請李恕豪教授詳加審訂,以期完善。
所望此書出版,能為初機指明一條捷徑中之捷徑,修學淨土,應如何從信、願、行下手用功,獲得真實受用,實所熏香以禱者! 付印在即,謹將此書譯注緣起,略記如上。
在編輯上,《徑中徑又徑譯注》列在前面,方便閱讀;原著列在後面,以利查對。又〈譯注〉部分;《徑中徑又徑》譯文,用黑體字;《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文,用小一號字,以資區別。特此說明。
釋昌臻於四川省樂至報國寺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徑中徑又徑征義自序
我少時讀書,受的是儒家教育,研究孔孟的聖賢之道。而對於佛教的經典,從沒有閱讀過。庚戌年出任粵東行政長官,我已經亡故的兒子用康那時正潛心研究佛教經典,購請了大藏諸經,經中闡明了心法的要義,我因此才能夠遍讀佛經。讀後感覺到此心豁然貫通,諸相俱空,慨然有出世之意。於是匯集《金剛經》宗旨,撮其要義,名為《金剛經解義》。此時,還沒有接觸到淨土法門。
丙寅年退休後,友人張子簡送我一部《彌陀疏鈔》,說是雲棲大師教人修習淨土法門。我接受並認真閱讀,仰見我佛如來,救度眾生,了脫生死,只有這一念佛法門最為簡要。
而雲棲大師,指示迷途,詳加引證,實為往生津梁。我於此書中采撷其精華,分別章節目次,名為《彌陀疏鈔撷》。我的淨業修習,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傅大士說:“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雲棲大師說:“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是徑路中的徑
路。“
浙江張蘭渚中丞,匯集各家勸修淨土的論著,編著成《徑中徑又徑》一書,立信、願、行三法,又分別十二門,詳細扼要。我不揣冒昧,將書中繁者節選,略者增補。又在各條之下,對其內容加以說明,又舉事例加以驗證,再加旁注,以警策人心,使人更容易生信、發願、念佛,不是很恰當的做法嗎?
白居易念佛偈說:“日暮而途遠,此生已蹉跎。”我今年已七十歲了,夕陽雖好,光景無多,只有謝絕塵緣,皈依佛法。《彌陀經》一卷,佛號千聲,預辦資糧,作為身後大計。這本書,就是我自修自度的證明啊!
同治七年歲在戊辰四月樂淨居士徐槐廷序
徑中徑又徑征義序
淨土法門,自東晉廬山遠公開創,迄今一千五百多年中,不
論僧俗男女,不論貴賤賢愚,凡深信有阿彌陀佛,專心持念佛名
的人,無不應願往生。如《往生集》及《淨土聖賢錄》等書記載,
件件可考。什麼原因呢?《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中說:“十方
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偈頌雲:“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然而我在今日,得聞佛名,深願念佛。此時阿彌陀佛在西方,得聞我名,深願念我。惟以佛願感我願,故以我願應佛願,感應道交,至捷至靈。所以信願念佛,終生不改變的人,早已念念匯入彌陀大願海中,如水歸壑,決定往生。
或有疑問者說:“我雖早晚念佛,但整日事務繁多,都是塵勞,並且口念佛時,不免雜念紛紛,恍惚無定,要想求得一心不亂,太難了,不知能不能往生?“回答說:“不要多疑,無論一心念佛,或者散心念佛,只怕所發的信願行三心不真實,果然能發起真心,此心就會如長江水,種種雜念如水上波,往生之事就會像江流入大海,怎麼會江流進入大海時,水波不消散,反能阻擋江水長流呢!“又有人問:“如此說來,盡管作惡,只要肯念佛,也得往生。那麼西方不就成為這些逃犯的躲藏地了嗎?這如何是好?“答:“唉!你不作惡,尚且不肯念佛,怎麼說作惡的人,反而肯念佛呢!況且人不信佛,才敢造作罪惡,絕對沒有真正信佛,而不知道行善止惡的。如你所疑,就是誹謗正法!佛也不能救你!“
蘭渚張中丞,深知世俗的種種疑障,可憐可憫,所以著《徑中徑又徑》一書。我們鄉中的樂淨徐居士,主管粵東行政時,曾著《金剛經解義》,刊印廣施。退休回家後,在斗室之中清靜修行。徐居士與常惺成為忘年之交,專談佛法,笃修淨業。由於張中丞所著《徑中徑又徑》一書,最能啟發信根,徐居士曾手抄數遍,並為之增加注解及事證。他將一冊贈送於我,我足足珍藏了三十年.現在遇到陸靜涵居士初發心念佛,願力精進。我將此書給他看,他欽慕張中丞、徐居士的至誠,也手抄了一冊,並發願出資印刷,廣為流通。
靜涵居士的心願,也就是張中丞、徐居士的心願,也即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光明所照所感。
所以凡是讀到這本書的人,能發一念信心,發一念願心,發一念念佛真心,阿彌陀佛,就在你的一念心中,垂手接引。他日蓮池會上,把臂同行。祈望不要錯過這大好機緣呀!
時在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元宵淨業學人海鹽張常惺謹敘於吳門
寓齋,時年六十有六
譯者按1:有關《徑中徑又徑》作者張師誠與林則徐學佛的關系。
1998年2月,上海佛學書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書經咒日課》附錄林則徐的曾孫林大任1933年6月所書跋語說:“先文忠公早歲以文字受知於張蘭渚[1]中丞,遂佐其幕府。嘗以急促之時,治繁重之務,振筆累千言,精神貫注,略無疏懈,張公歎為奇才。文忠公寫經之歲,即張公秉節吾閩[2]之時,當時香火因緣,其詳不可得聞已。喪亂之後,僅存此冊,然亦足見棲心淨土,行持無間,迥異尋常者矣。
印光法師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敬則致
福,慢則獲咎。余每誦斯言,辄凜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寫經,往
往多破體字,或間以行草。揆諸古德規范,殊多未合。今觀此冊,
筆意矜嚴,無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則手澤流傳,
足為後世法者,豈惟日有恆課,處塵勞而不易,又當將之以誠敬,
而無或亵慢,則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侪於此,可不反求諸心,
而知所勉欤!公元1933年6月曾孫大任謹識。“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焚毀英帝鴉片,傑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並真實履踐的事跡,則鮮為人知。林則徐,福建福州人。20余歲,在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任職,深受器重。因“張師誠奉佛尤謹,曾輯《徑中徑又徑》一書,勸策行人,專修淨業,多切至之語。林則徐自然深受影響[3]“。那時,林則徐即用蠅頭小楷[4]書寫《阿彌陀經》等經咒,隨身攜帶,終生受持。並常書聯語為座右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又聯雲:“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當年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能不顧威脅利誘,不怕罷官判罪,毅然銷毀鴉片。正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已求安樂“的菩薩精神的體現。在流放新疆四年中,將個人榮辱得失置之度外。“兩三年裡即組織開墾近百萬畝荒地;推廣‘坎井’以利灌溉。為此,老百姓將‘坎井’ 改名‘林公井’,以誌紀念。“真正做到以出世(無我)精神,辦入世(利他)事業。
在英國倫敦蠟像館中,至今屹立著林則徐的蠟像,證明歷史自有公論。而林則徐的後裔,子孫繁衍,人才輩出,至今分布在各地有聯系的尚有300余人[5]。其中較知名的如:曾任原國民黨政府最高法院院長林翔,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凌青[6]。從佛法觀點看:利人是善,損己利人更是大善。《周易》所雲:“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綜觀古今歷史,真實不虛。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謂“詳觀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業,
道濟當時,德被後世,浩氣塞天地,精忠貫日月者,皆由學佛得
力而來。......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知識、志節、忠義,為
前清一代所僅見。雖政事冗繁,而修持淨業,不稍間斷。以學佛
乃學問、志節、忠義之根本。此本既得,則泛應曲當,舉措鹹宜。
此古大人高出流輩之所由來也。一日,文忠公曾孫翔,字璧予者。
以公親書之
《彌陀》、《金剛》、《心經》、《大悲》、《往生》各經咒之梵冊課本見示。其卷面題曰:《淨土資糧》、其匣面題曰:
《行輿日課》。足知公潛修淨土法門,雖出入往還,猶不肯廢。
為備行輿持誦,故其經本只4寸多長,3寸多寬。其字恭楷,一筆
不苟。足見其恭敬至誠,不敢稍涉疏忽也。[7]“
譯者按2:《徑中徑又徑》作者張師誠傳
張師誠。字心友,號蘭渚,湖州(浙江吳興縣)歸安人。有一
天,他父親夢見太陽的光芒照耀在窗戶上,醒來之後,就生下了張師誠。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張師誠事奉父親以孝順聞名。少年時即參加科舉考試及第,曾經多次擔任各地方首長的官職,後來任江蘇的巡撫,見到蘇州城的殺業很重,屢次提出告示規勸戒殺。每遇有放生河等地方,則頒布嚴禁捕獵魚類的禁令。在他任職的官府中,從不宴請客人,也不殺生。
不久之後長年持齋奉持佛法,專心學習淨土法門,自號『一西居士』。張師誠揀擇過去賢人的淨土論說,編輯成《徑中徑又徑》一書,並在此書的最後附上淨土歌詠,張師誠親自作了數十首,最為警策切要,今收錄其中八首。
一雲:「宿世以來的佛緣,使得我們今日能夠識得阿彌陀佛
的萬德洪名,因此應當盡此一生如火急般地向西方淨土歸去。如
果不向此生拚命地求生極樂世界,恐怕墮入無明而再度落入輪回
的胞胎之中。」
一雲:「才一提起佛號則煩惱眾魔不斷地來侵撓,要怎麼樣
降伏妄念而達到一心呢?只要口念佛號耳朵仔細聽,心念要和手
中持念的念珠相應,一字一句心中寂靜、清楚明白地念去即可。」
一雲:「要完全地拋棄名聞利養和悲歡離合之事。對自己生
死最切要的就無如『放下』這一件事了。想要斬斷恩愛的繩索就
要憑著智慧之劍,蓮池大師的七筆勾應當要看千萬回。」
一雲:「乘著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度脫塵世的生死輪轉,心中
要平等生起自利利他的念頭。先籍著極樂淨土安穩的世界暫時棲
息,等到羽毛豐滿後即可任意地飛還娑婆世界度化眾生。」
一雲:「執持佛號無有間斷、誓願不改最初發心,尤其是在臨命終時能夠一念融入阿彌陀佛,可惜蘇東坡先生往生的公據雖然在,但是臨命終時未能著力而虛棄了從前的功夫。」(張師誠自注:蘇東坡常將阿彌陀佛聖像隨身攜帶,說這是他往生西方的公據,好像是有志於求生西方淨土,等到臨終病危時,則說:
「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沒有,但是在這裡著力不得。」錢世雄在旁邊說:「這是東坡先生您平時實踐想要達到的地方,到了此時更應當著力用功才是 !」東坡說:「著力用功就錯了!」說完後就氣盡而逝。蘇東坡臨命終時,竟然不能著力用功,不能往生西方。實在是令人歎息! )
一雲:「最怕的就是臨命終時神識昏迷。此時舌根堅硬氣力
難提,若非平日深信切願專一念佛。哪裡有資糧能夠助我們往生
西方。」
一雲:「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個道理很難明了,水、火、鏡子這種觀想譬喻是非常地精要,念佛念到一心時,心念與阿彌陀佛相合,臨命終時自然有佛來相迎。」(張師誠自注:《般舟三昧經》的水、火、鏡子的比喻,其中說到鏡子具有水、火之性,比喻眾生本具佛性之作用。而必須假藉日、月之光來照者,比喻阿彌陀佛慈光攝取眾生之力。以明珠、艾草能引發水火者,比喻信心念佛之力量。故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是空無依據的話。如果能夠專注淨修,念到一心不亂,則此心此性,回復到最初的本來面目,與阿彌陀佛融成一片。臨命終時,自然能夠見到佛。)
一雲:「稍微留下一點愛念尚未完全捨棄,便恐怕臨命終時,被此愛念所牽引。想要出離娑婆世界,貪愛之心必須除盡,楊次公的名論可以重新再诠釋。」(張師誠自注:宋代楊次公曾經說: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極樂世界之所以能夠往生,必定由於心念的專一,此實在是究竟之論。而想要出離娑婆世界,如果還有一個愛念未除盡,即恐怕很難脫離塵世的羅網,不僅是只有愛念重的才會墮入娑婆。應當說:「愛不除不出婆婆」似乎更為精到。)
清道光八年(西元一八二八年),年六十余歲,請假回到故鄉。自己寂靜地居住在一間小屋子內,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過一年後往生,臨命終時,課誦《阿彌陀經》之後,才舉佛號,稱念至第五句。即安然寂靜地往生。(張蘭渚年譜。徑中徑又徑。汪石心述)
(以上傳記摘錄自《淨土聖賢錄易解》慧律法師講述,1998年台灣文殊文教基金會出版)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上卷
起信法
醒迷門
“人生若夢,一切皆空”,這句話人人都知道,也都能說。然而卻是終日營求不止,竟然不知醒悟。大概以為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又有人認為人死後,依然轉世為人,用不著憂慮。他哪裡知道禍福業報,毫厘不爽。得人身極難,既得人身,又入夢境造業,依然輪回六道,其苦無邊。要想脫離六道輪回的苦,除了西方淨土,你歸向何處呢?要使人發起敬信,必須先消除他的迷惑。於是我輯錄了這《醒迷門》。
宋朝王龍舒著《龍舒淨土文》說,人在活著的時侯,父母妻
子房捨田園,以及器具衣服等物,沒有一樣不喜愛的。糧倉雖已
滿,心還不滿足;金帛雖已多,而謀求仍未停止。一旦無常到來,
這些東西全都拋棄。就是我的這個身體,尚且還要捨棄,何況身
外之物呢?靜心思量,人生猶如一場夢。古人說:“一日無常到,
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我又添作
一偈雲:“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
國。“
注:以上黑體字為[徑中徑又徑]譯文,以下同。
往昔,韓持國的女婿王實,拜訪蘇東坡,說韓持國自己認為
年老多病,來日無多,打算沉浸於聲樂酒色之中,以娛晚年。蘇東坡說:“正因為已是殘年,就更不應該這樣做了。”他告訴王實,前不久,有一位老人,生死關頭,極為了然。在臨終的那天,他置辦酒席,聚會親友。酒席快要結束時,他就與眾辭別,奄奄一息,即將離世。他的兒子齊聲呼喚,請留一句話,作為對後世子孫的教訓。老人說:“只宜第一五更起。”他的幾個兒子都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請父親明示。老人說:“只有五更天可以辦自家的事。自家的事,就是臨命終時,可以帶得去的東西。你們看我平日治家理生,今日去世,什麼東西可以帶得走?“兒子們恍然大悟。蘇東坡對王實說:“請你回去轉告持國,趕緊預辦自家事。與其將有限光陰耗費在聲色之中,何不如為臨命終時能夠帶得去的東西作准備呢!“
注:以上為[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文,以下同。
《龍舒淨土文》又說,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好像水上的氣泡,
生滅無常。人們只看見眼前的老者,卻沒有想想年紀未老而死的也很多呀!何況世間無不是苦,即或稱心如意,也是暫時的。人一生的所作所為,不可能全無罪惡,命終之後,免不了隨業緣而去,杳杳冥冥,知道在哪裡呢?或墮地獄,受無量極苦;或為畜生,任人宰殺;或生餓鬼,饑火燒身;或入修羅,為嗔恨所逼迫。雖然生前修積善業,得生天上人間,然而福報享盡,依舊輪回六道,流浪生死,沒有出期。只有西方淨土,最是脫離生死輪回的捷徑。人身難得,趁著健康時,辦好這件大事,臨命終時,直接往生極樂世界。再回頭看看那些死後押送冥府、見閻王而受恐怖的人,自然是大不相同了!
道徹,錢塘人。乾隆年間,臨命終時,對眾人說:“娑婆[8]世界的痛苦,不可說,不可說!極樂世界[9]的快樂,不可說,不可說!如果你們還記得我的話,只要念阿彌陀佛,不久就可以見面。要是錯過這一生,輪回六道的長夜,實在太痛心了!“
死心和尚《淨土文》說,阿彌陀佛最容易念,極樂淨土最容易生。然而世人不肯相信,只曉得貪生,不知道怕死。人生百歲的有幾個?七十古來稀,大限[10]到來,還是一死。比如功名富貴人家,財寶如山,妻妾滿室,日夜歡樂,他難道不希望長生在世嗎?奈何時光有限,暗裡光陰催人老,無常[11]一到,立刻就得走,不容稍有遲緩。並且大家眼裡所見、耳中所聽、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那些強壯的年輕人,死了多少啊!古人雲:
“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
我勸少年人,趁著血氣充盛,體力未衰,正好修行。
奉勸衰老人,最好念佛,年老體衰,日月無多,發白臉皺,
耳聾眼花,頭低背彎,腳手顫抖。去天堂的路太遠,入地獄卻很近。如此還不為死時預辦,還要等到什麼時侯!
有兒女的人,正好念佛,自從早年娶妻養子,經營家業,受盡千辛萬苦。如今兒女長大,家業已成,正好將擔子交付兒孫,自己落得現成享福,念佛修行,要是不知回頭,必定是癡人!忽然三寸氣斷,不免一旦皆休。如果是孝順兒孫,齋請幾位僧人,讀上幾部經,哭得幾聲,這還是記得爹娘的;若是不肖之子,父母剛死,屍骨未寒,揮霍錢財,出賣田園,縱情享樂。由此看來,著什麼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沒有兒女的人,正好念佛,孤單一身,無憂無慮,不須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飯,多麼清閒,若不修行,後悔莫及。
富貴人最好念佛,高樓大廈,衣食豐足,百事現成,這都是前世修來的。
貧窮人正好念佛,缺衣少食,貧窮下賤,常受饑寒,這都是由於前世不修行,才遭此現報,如果不改往修來,一死之後,如秤砣落井,何時得出!
參禅人正好念佛,或是由於根機稍鈍,恐怕今生不能大悟,可借彌陀願力,接引往生,這好比祖上於朝廷建有大功,其子孫可以直接做官,不必擔心金榜落第,官位是現成的。
有愚癡人說:“心好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念佛。”這是邪知邪見,惑亂世人!古德[12]雲:“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 囤裡米生蟲,庫中錢爛貫。日裡把秤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繩索斷。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你如果念佛不生淨土,我墮拔舌地獄[13]。他年淨土花開[14]日,記得娑婆念佛時。
明朝蓮池大師講,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應當以沉痛的心情來相互警策,說:“大眾,我與你今日送走這個僧人,明日送走那個僧人,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莫及。必須趕緊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才好。我見你們虛度光陰,自己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可是來到堂中估唱[15]時,依然談笑自如,你們是不相信人命在呼吸間呀!“
蓮池大師《骷髅圖說》一篇記載,傅大士說:“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縱然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大士此語,正所謂“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什麼是“萬般將不去”呢? 人生所有的官位金寶,房屋田園,飲食衣服玩物,乃至嬌妻愛子,無常到來,哪一樣是帶得走的?什麼是“惟有業隨身”呢?人一生所造作的各種貪嗔癡罪業,非禮奸YIN,任意宰殺。為子的忤逆父母,當臣的欺瞞君王。盤剝眾生,聚斂財物,陰險刻毒,殘害物命。這種種惡業,無常到來的時侯,總是緊緊跟隨著你。既然如此,若不猛省回頭,改惡修善,洗心念佛,豈不是白白得此人身,虛生浪死!苦啊,苦啊!
我觀察世上的人,個個都好念佛,今分三等列出:一是極閒的人,應當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二是半閒半忙的人,應當事情辦完,立即念佛。三是極忙的人,應當忙裡偷閒,以十念法念佛。另外,富貴的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貧窮的人,安分守己,正好念佛。有子孫的人有人接替他做事,正好念佛。無子孫的人,心無牽掛,正好念佛。無病的人,身體康健,正好念佛。有病的人,知道離死不遠,正好念佛。聰明的人,通經達理,正好念佛。愚鈍的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總而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16],都應當念佛。奉勸世人,何不趁著這四大[17]假合的身體未成骷髅時,早早念佛。直到“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時,懊悔也來不及了啊!
明朝邵武縣知府嚴澄,病後寫給親友的信中說:“我一病不
起,幾乎死去,不料死而復生。現在雖然能夠苟延殘喘,哪裡知
道今後會怎樣呢?回想過去為生計而奔忙,簡直就同嚼蠟一樣無
味。這一張皮囊,終是要壞的。六塵[18]假合如幻影的心相,何
處堅牢?不如換掉凡心,求生淨土。念阿彌陀佛一句,消罪業無
邊。姑且奉上勸說文,以表誠意。“
宋朝師子峰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說,人都以為這個身體就是自己,誰相信身體是一切苦的根本!人人都貪戀世間的快樂,卻不知道快樂是痛苦的原因。短暫的一生,很快就過去了,怎麼可能長久在世。這個虛幻的軀體並不堅固,總是要磨滅的。未入胎胞之日,哪有什麼男女之身?只因為是由地、水、火、風假合而成,也就免不了生、老、病、死、凋殘的痛苦。人生虛浮如水上泡,須臾不久;生命危脆似草頭露,瞬間便無。年紀大的不過六七十歲就死了,短命的大都二三十歲而早亡。況且遭獸類襲擊,毒蟲傷害,都是突然發生、來不及防備的。還有,房屋倒塌,車輛壓傷,怎麼能夠避免?坑坑窪窪,跌倒的危險,到處不可預料。戰爭、洪水、大火的災禍,何時沒有?又有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別了下床鞋。一口氣接不上來,便成千秋永別。可歎這個身體沒有是處,奈何哪個不被它欺瞞! 筋纏著七尺骨頭,皮裹著一包肉塊。九孔常流不淨,六根[19]充塞無明。毛發齒爪,聚集著一堆塵埃。涕淚唾津,污穢猶如廁坑。裡面盡是蛆蟲聚會,外頭又招蚊虱交攢。只要沾上一災一疾,都能使人喪命。更有大熱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所牽,引歸餓鬼途中;耳隨聲音而去,墮入阿鼻地獄[20]。口頭吃盡千般味,死後只添幾滴油。此身不值得珍惜,眾人當願出離! 為什麼癡迷的人還在大逞風流,糊塗的人仍然在顛倒懵懂。還有人在那像骷髅的人頭上,插花戴朵,也有人在臭皮袋邊,帶麝帶香。華麗的外衣罩住了盛滿膿血的口袋,錦羅繡被遮蓋的是屎尿桶。用盡奸心百計,自以為能萬年長住,不知頭痛眼花,閻羅王派人已來到。更是兩鬓斑白牙損齒落,無常大鬼寄信相尋!
個個戀色貪財,都是失人身的近路。日日飲酒吃肉,無不是種地獄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一旦命根斷絕,四大風刀[21]解體時,外面手腳抽搐,內裡肝腸痛裂。縱然妻子兒女痛惜,也無法留你。即使骨肉親人滿堂,有誰能替你一死?活著的人空自悲號,死去的不免神識奔馳。眼前茫茫不見光明,舉目孤單全無伴侶。過奈河橋,看見的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來的全都淒慘。世上才過七日,陰間押見十殿閻王。陰曹判官手抱案牍不講人情,獄卒持叉無笑臉。平生行善的人,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世時造惡的,押入湯途、火途、刀途。地獄中大鍋裡的油湯沸騰高如山頭,刀山劍樹其勢如山峰聳立。灌銅汁而遍身肉爛,吞鐵丸而滿口生煙。遭宰割則血肉淋漓,入寒冰地獄則皮膚凍裂。身體碎裂經業風[22]一吹又再復活,生命已盡羅剎 [23]一吼又再復生。人間歷經幾春秋,地獄方才一晝夜。
魂魄雖歸鬼界,屍體仍臥棺中,或過三天五天,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生蟲流血,臭穢則熏天熏地,腫脹不堪入目,丑惡實在可怕。匆忙付諸一堆野火,命斷送埋萬裡荒山。往日愛俏佳人,轉眼化為灰燼。今日荒涼白骨,變作泥堆。從前種種恩愛,到此一切成空。自古英雄,如今何在? 淚雨灑時空寂寂,悲風動處冷飕飕。夜深而鬼哭神號,日久而鴉餐鳥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綠楊中空掛紙錢。到頭來,人人都免不了這樣的下場,到這裡怎麼還不醒悟!
大家都要明白這個道理,及早回頭。一翻身跳出迷津,彈指間裂開愛網。不要在鬼窟裡找出路,要知道蒲團上有真人[24]。我佛悲憫,垂慈拯救,欲令眾生橫出三界[25],特開淨土一門。四十八願[26]宏大深遠,深入人心而接納一切眾生。十萬億佛土似乎遙遠,仗佛力只在須臾間。托身於蓮胎之中,享用自然的衣食。棲息於清淨的國度,免除六道的輪回。是男是女都能修,若智若愚都有份。只要能回光返照,便知本體原無。如果不能學道參禅,也應持齋念佛。真能一心不亂,管教你七日成功。變六賊為六神通[27],離八苦為八自在[28]。《淨土文》中的真言實語可以證明。《往生傳》中的靈異事跡並非虛構。對眾為大眾宣揚,回家為一家解說。使處處齊知覺悟,教人人盡免沉淪。上助諸佛轉法輪,下拔眾生離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他道難修。莫等一日換了皮,縱有千佛難救你! 火急精進,時不待人。各人都應馬上去辦理這件大事,不要讓此生空過。
明朝有個名叫莊嚴的人,他深通佛理,平常除了衣食所需,
其余全部布施給窮人。他曾填詞《滿庭芳》一首:“六十余年,
片時春夢,覺來剛熟黃粱(《枕中記》說,盧生在夢中享受榮華
富貴。及醒,主人蒸的黃粱還沒有熟。)。浮華幻影,有甚好風
光。冷眼輕輕觑破,急翻身、蹬斷絲缰(繩索)。兒孫戲,從他扮
演,何必看終場。青山茅一把,殘生活計,別作商量。但隨緣消
遣,洗缽焚香。先送心歸極樂,恣逍遙,寶樹清涼。堪悲也!回
頭望處,業海正茫茫。“
《淨土晨鐘》記載錢孝直說,自古以來都把三界中的生死輪回,比喻成牢獄。只要未曾了脫生死,都是三界牢獄中的囚犯。今天看見身陷監牢的人,呼天救命,無不哀憐他的愚癡,嗤笑他不知早日求生。我也認為囚犯求生是太晚了,然而比起我們這些人,還算是早的了。死囚秋季問斬,一年之中也不過那一天,而這一天的前後,天天都可以作准備。而我們在三界獄中,月月可能死,日日可能死。無論老少貴賤,好人惡人,都可能死。若不早作准備,姑且等待那一刻。萬一就在此時,勾符到來,劊子手當面,手忙腳亂,你用什麼去抵擋? 袁中郎說:“眾生處於五濁惡世[29],正如囚犯在牢獄之中。“因為凡入獄的都是罪人,生於人天道的,也都是業報分段之身[30]。然而罪人入獄,無不時時刻刻希求出離,因為他知道鐵網牆外,還有一個大安樂世界。如今眾生以煩惱為本家,以生死為樂園,不知道大鐵圍山[31]就是我的鐵網圍牆,三界法場外,各自有家鄉樂土。諸佛慈悲憐憫,為眾生分別淨土、穢土[32],指出回家路途。又大建捨宅來安頓他們。簡直就是往來於監獄的門口,為出獄的犯人修治道路,並長時間在獄外等候,為他們修飾旅館。如此大恩,何身可報! 經上說:“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33]。”大事,就是生死大事。諸佛既不惜垂手救拔,眾生仍死而不悟,實可悲哀!
從前有一僧人探訪俗時故友,勸他生死事大,及早念佛。這位故友惋謝,並說因為還有三件事未了,現在還不能念佛。僧問緣故,他說,雙親的靈柩還沒有安葬,兒女們男婚女嫁的事也還沒有辦完。僧人走後不久,這位友人忽然死去。僧人前來吊唁,作了一首詩說:“吾友名為張祖留,勸他念佛說三頭(三件事)。可憐閻老無分曉,未了三頭便去勾。“此文雖淺,大可醒世!
錢孝直又說,從貧賤人的角度看待富貴人,見他盛氣凌人,不勝垂涎羨慕,然而當事之人,未必真正快樂。假如君主喜怒無常,侍奉這樣的君主就不勝憂慮。同朝的大臣各懷異志,所憂慮的就是他們的想法。因貪戀官位而患得患失,一旦有了權力就排斥異己,拉幫結伙。位愈高則責任愈重,寵愈隆則嫉妒愈多。事情一旦敗露,即使想做一個平民百姓也不可能了。富家翁手拿籌碼算帳,竭盡一生心力,聚斂財物遺留給子孫,然而百年興衰,實屬難以預料,也許死後財物全歸別人。由此可見,富貴有什麼值得榮耀的? 完全是苦呀! 因為富貴勝過貧賤的,都不是要緊的事情,例如食物是用來充饑的,衣服是用來御寒的,如果要求衣服華美,食物精細,這些對身心,又有什麼要緊呢? 其他類推可知。而最關利害的,是老! 是病! 是死! 一個人只身來到世界,猶如孤注,只能一擲。到了油盡燈滅的時候,卿相乃至平民百姓,都無人可以代替,都是同一結局。想到這裡,不由人不當下心灰意冷!
明朝天啟初年,北京正陽門,由一個老軍人看守,他鳏居無兒女,心中無一事牽掛,每日焚香誦《金剛經》。宰相韓爌常常乘坐大轎,腰纏玉帶,身著蟒袍,前呼後擁,經過這裡。聽到他的誦經聲感歎道:“我的事難做,他的事易為,而我沒有他這樣的福報啊!“老軍人七十三歲去世,六月天氣,屍體沒有異味,連蒼蠅也不飛集,大家都感到驚異。冒起宗說:“人生一世不受官位束縛,身得自由。眼前無累,就是人間仙福。更何況修行最上乘出世正因,哪裡是火宅[34]中的大富貴人能比得上的呢?“
易行門
已知身在迷途,必定想求出離。當知入道有多個門徑,只有
念佛求生淨土是易行道。而淨土的路途也很多,又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最為易行。因為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願度盡一切眾生。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威神力又極大,所以攝取無遺。人若能信向,至心持名,無不蒙佛接引。所謂仗佛力加持的修行方法,與那些專靠自力的人,其難易,豈止天地之別! 因此我輯錄了這篇《易行門》。
《龍舒淨土文》講,《淨土傳》說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在這個娑婆世界,呼喚接引眾生上大願船,送往西方。如果肯去,沒有不得往生的。由此可見,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沉淪苦海,沒有能力出離,所以自以大誓願威神之力,招引眾生往生淨土。好比駕船人招引行人登船,送到對岸一樣。人只怕沒有真信切願,若真心想去,雖有罪惡,也沒有不得往生的。因為信願,就在於一念呀!比如人活著的時候,心想去哪裡,身體就隨著去哪裡,心念想停住,身也隨即停止,這個身體常隨著念轉。然而也有心念想去,而身被牽掛的。身體敗壞時,就只剩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如果這一念在淨土,則必定生淨土。更何況還有佛與菩薩,接引行者往生呢!
《往生傳》中記載,張抗是翰林學士,規定自己念《大悲咒》十萬遍,發願求生淨土。一天生病臥床,至心稱念佛號。他忽然對家人說:“西方淨土,就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在蓮花上,翁兒在花地金沙上禮拜、玩耍。“過了很久,念佛而逝。翁兒是張抗的孫子,先已亡故。因為極樂世界,是我心中的淨土,若以裡程計算,有十萬億佛土,而心則沒有遠近。所以《楞嚴經》說,臨命終時,身體的余溫尚未散盡,而一生的善業惡業,頓現眼前。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兼修福修慧,及與淨土信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宋朝丞相鄭清之說,今天學佛者修習的,不過是禅[35]、教 [36]、律[37]三者而已。究竟圓頓沒有比得上禅宗的,但若不是上根利器、心領意解的人,免不了導致頑空斷滅之失。研究三乘沒有比得上教下的,如果不是得魚忘筌[38],因指見月的人,免不了受鑽故紙堆的譏诮。護善斷惡沒有比得上律宗的,如果不是身心清淨、表裡如一的人,免不了自受纏縛之苦。總起來看,論其所入,則禅、教、律。歸根結蒂,則是戒、定、慧。不通過禅、教、律,而得到戒、定、慧的,只有淨土一門。
開始念佛時,口念佛心想佛,諸惡莫作,豈不是戒? 一心系念淨境,幻塵俱滅,豈不是定? 雖然是在念佛,其實什麼也沒有念,心中湛然明淨,豈不是慧? 人能放下萬緣,一心向往西方,那麼不用棒喝,便能一下子得到開悟。不閱大藏經典,而得正法眼[39]。不持四威儀[40],而得到大自在。不垢不淨,無縛無脫,當時即是。什麼叫戒、定、慧? 什麼是禅、教、律? 我的心和佛的心,完全沒有差別,這是修淨土的最高境界。八功德水[41],金蓮花台[42],又何必懷疑呢?
蓮池大師說:“大藏經所說明的,不過是戒、定、慧而已。念佛就是戒、定、慧,何必非要逐字逐句閱讀大藏經呢? 光陰迅速,命不堅久,願大眾以修淨業為急務!“
蓮池大師說,所謂徑路修行,路小而捷就稱為“徑”。“小”是比喻念一句佛號極簡易,“捷”是比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導大師有偈說:“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所以說,通過其他的法門學道,稱為“豎出三界”。念佛往生,稱為“橫出三界“。比如蟲子在竹中,豎出要節節打通,很難。橫出則可在短時間內,從旁咬破得出。其他法門比起念佛一法,則念佛要快速多了!
念佛又有多門,如“實相念佛[43]”等四種,乃至“萬行” [44]、“回向[45]”等。實相之佛,雖說人人本來具有,然而眾生業障深重,能解能悟的人極少。下面的幾種方法也有一些弊病,例如,“觀像”[46]:一旦沒有了像,也就什麼都沒有了,因而形成間斷。“觀想”[47]:人們的心很粗糙而境界卻非常精細,妙觀很不容易形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墜。只有持名一法,簡要直捷。只要能念念相續,就得往生,即是古人所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樣雖然不追求實相,而與實相契合!所以念佛是修行徑路,而持名念佛又是徑路中的徑路。
桐江法師說,成佛有橫豎二出。豎出,如聲聞修四谛[48],
緣覺修十二因緣[49],菩薩修六度萬行[50],這涉及到境位的問
題。這就像科考及第,須要有真才實學。又如像一次一次地晉升
官職,要有政績才行。橫出,即是通過念佛求生淨土。這如同先
輩立下三大功,後世子孫可以繼承官爵,這是由於祖上的力量,
而不問這個人的學業的有無。又如官員們蒙皇恩全部升遷,這是
由於國王的力量,而不論任職時的功績怎樣。橫豎二者相比,其
難易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蓮宗寶鑒》說,娑婆濁世,眾苦聚集而修道難成。淨土樂邦,眾善聚集而位登不退[51]。稱念佛名號的人,諸佛護念而往生。發菩提心的人,彌陀光照而增進。菩薩、羅漢,是往生者的同伴。水鳥寶樹[52],全都念佛。耳際常聞妙法,心中頓絕貪嗔。快樂無窮,壽量無極。一旦往生淨土,永不退轉。哪像人道和天道中,觸目所見,無非是些不快暢的事情;在那不可靠的權乘路上,善根少有圓滿的時候。所以三乘人[53],歷經阿僧衹劫[54],而功行難成。而念佛法門,於彈指間即得往生淨土。初學者的根機淺薄,如果不仰仗他力,難以進修。我佛願深,凡是有緣的人,統統攝受接納。使用其他的法門學道,好比螞蟻上高山;淨土往生,恰似風帆行於順水。彌陀接引,直趣菩提。眾聖提攜,高超三界。上品即登佛果,下品所生猶勝天宮。普僅信奉彌陀,不要懷疑!大家一起修行,不要退轉!
《雲棲事略》記載,雲棲大師鄰家有一老婆婆,日念佛名數千聲。問她原因,老婆婆說:“我已經去世的丈夫,平時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身體沒有病苦,與人拱手而別。因此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雲棲大師從此專心淨土,並書寫“生死事大“四個字置於案頭,作為對自己的警策。
《西方公據》中說:各位善人,世間有千條萬條路,為什麼只教人念佛呢?這是由於人的念頭,關系重大。牽魂引魄,造命生身,無不由此一念。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一念直則生為人,一念橫則淪為畜生。什麼是餓鬼?只因貪念不知足呀!念魔還成魔,念佛便成佛。要想免除六道,除非只念佛。若還不念佛,一失人身,萬劫難再得。所以釋迦如來,教人念佛。遠公大師,教人念佛。如果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怎麼會誤人!凡是念佛不能成佛的,其過錯不在佛。口念心不念,雖然念了也和沒念一樣。縱然你念了一生,也當不了至心念一聲。“念”字從“心”,並不從“口”。念佛時要從心而起,聲音從口而出。心中的佛,口中的佛,兩者都不可偏廢。
千佛萬佛,為什麼只念阿彌陀佛? 因他老人家發過四十八大願,誓願度盡十方眾生。這四十八大願中,有一願說:“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能稱念我阿彌陀佛名號,而不生我國者,誓不成佛。“西方淨土的殊勝妙境詳細記載在《阿彌陀經》上,所以名叫西方極樂世界。唉!人間富貴,百歲成空。天上繁華,千年便盡。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無量的壽命,而往生的方法,又是只念句阿彌陀佛。世間既有這樣極便宜的好事,卻不肯干,還要到哪裡去踏破鐵鞋而尋求無上道呢?從今而後,急須發下誓願:
“若我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則變成鬼而永墮北陰豐都地獄。“罷了,罷了,三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八萬四千門,讓與別人行。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外,不用一字。各自去打掃淨室一間,供佛像一尊。每日燒清香一爐,換淨水一杯,夜來上明燈一盞。不論紙畫木雕,如同真佛一樣。早晚參拜,必誠必敬。一串數珠不離手,一句彌陀不離口。高聲念,低聲念,六字念,四字念,緊念,慢念,朗念,默念,合掌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敲魚念,掐珠念,行道念,禮拜念,獨自念,同眾念,在家念,在外念,閒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臥也念,連夢中也念,這才是真念佛。念得心酸淚下,念得火滅灰寒。念得神號鬼哭。念得天喜地歡。地獄在後,蓮池在前。那時縱有千萬人阻擋我不念,也不可能了。
善導和尚立專雜二修。雜修,就是以散漫心修各種善業,回向淨土。專修,就是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摻雜其他禮拜。口須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不念其他名號,不讀誦其他經咒。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修其他觀想。專修的,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往生。如果是雜修的,一百個人或得一二人往生,一千個人或得三五人往生。
漢月禅師說,求生淨土,法門最廣,單取“緊要無滲漏”的方法最好。所以說持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作觀,作觀不如持名,持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不如持四字“阿彌陀佛”。這是由於持名簡易,容易成功的原故。然而持名一法,撥珠課誦,又覺浮泛。雖念而寬,不能成就。必須是竭盡全部心力,四字洪名,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若念一日甚至七日,念到虛空粉碎,五蘊[55]冰消,稱為一心不亂。到此便是淨業已成,往生指日可待了。
《雲棲法匯》中說,有人問:“經中只說執持名號,似乎只
念四字。而如今都念六字,究竟是念四字為好,還是念六字為好?
大師您又是用哪一種念法呢?“雲棲大師回答說:“自己念四字,
隨同大眾念六字。“
析疑門
有人聽說念佛是易行法門,往往產生懷疑而不肯修,就是修
行已久的人,也可能中途動搖、疑情日起。這樣或前功盡棄,或趨向外道。因疑而誤,流弊無窮。往生淨土,原本不是立即就能成佛,所依仗的是常不離佛,永不退轉,最後必定成佛而後已,這是一種極為穩妥的事情。《智者十疑論》、《天如或問》、《雲棲四十八問答》不怕反復辯論,闡述得極明白極透徹。此門只采撷往聖前賢的問難雜說,匯成一篇,以斷其疑。我輯錄了這篇《析疑門》。
慧覺玉禅師說,有人講:“淨土法門是聖人的權巧方便法,以此接引頓根,教化普通根器的人,如果能一超直入如來境地,又何必借用他力呢?“回答說:佛住世時的文殊、普賢,佛滅度後的馬鳴、龍樹,我國的智者、智覺,都發願往生淨土,難道他們都是頓根嗎? 釋迦佛在《大寶積經》中,勸父親淨飯王,並七萬釋迦族人,都生淨土,莫非這些人都是普通根器的人嗎? 這些聖賢,是不是都不如今天的“利根勝器”呢? 況且如果以淨土法門為權,又以什麼為實呢? 以前孫莘老對此也有懷疑,因與楊次公、王敏中辯論,這才消除了疑慮。
按普賢菩薩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菩薩偈也是這樣說的。馬鳴尊者著《起信論》,此書的末後,勸人求生淨土。龍樹尊者著《毗婆沙論》,也有稱贊彌陀偈。《寶積經》記載,釋迦佛說:
“父王,如今應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常勤精進,一定得
成佛。“這時父王與七萬釋迦族人,聽說此法,
信解歡喜,悟無生忍[56]。
王龍舒說,有人懷疑問:“人在這個世界念佛,西方極樂世
界七寶池中,為何會生出蓮花一朵?“我告訴他說,這不難理解,譬如一面大明鏡,凡是東西來到明鏡前,都會現出影像,明鏡何嘗有心呢?這是很明白很自然的事情。西方阿彌陀佛國土,清淨明潔,自會照見十方世界,就好比在明鏡前看見自己的面像一樣。所以在這個世界念佛,西方七寶池中,自然生起蓮花一朵,這就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了。或者還有懷疑者問:“念往生真言的人,阿彌陀佛常在他的頭頂,護佑此人。如果無量世界,有無量眾生,都念往生真言,阿彌陀佛一個人,怎麼能一一遍住其頂呢?“ 回答說,這也很自然。譬如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但它能普遍影現於一切水中,豈不是很自然的事嗎?或者又有疑問說:“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菩薩聖眾前來迎接。如果十方世界,有無量眾生精進念佛,如何都能知道其往生日期而去迎接呢?“答,這也很自然呀,譬如天上只有一個太陽,但能普照無量境界,豈不自然嗎? 更何況佛的大威神力,不止同日月一樣呢!如此看來,阿彌陀佛遍住其頂,遍知歸期,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淨土決疑》序中說,阿彌陀佛光明,如同大圓月,月光遍照十方。如果水清而且靜,月亮就全體映現水中。月亮並不是因為喜歡水清靜而趕來的。如果水混濁而且動蕩,則月無定光。也不是月亮嫌棄水混濁動蕩而離去的。對水來說,有清濁動靜,而對月來說沒有取捨去來。所以優昙大師說:“變化之體即是真實,因而沒有去來的差別。從真體流出變化,因而示現有往還的不同。不來而來,就好像水中現月一樣頓時呈現。不見而見,則猶如行雲一樣忽然出現“。
王龍舒說,人們突然聽說西方極樂淨土的殊勝景象,多數不相信。這並不奇怪,因為凡夫都局限於眼前所看見的,對於肉眼看不見的,也就不能相信了。豈不知佛把妄語列為大戒之一,嚴勵戒人打妄語,他自己當然絕對不會以妄語騙人。世上的人,凡是說假話的,不是由於利害得失,就是因為避免禍患。佛無求於世,哪有什麼利害得失? 佛看生死如同刀砍虛空,又有什麼禍害要避免呢? 所以佛是沒有必要說假話騙人的。再說世間人品在中等以上的,都不肯說假話,怕喪失德行,何況至高尊貴的佛啊! 佛言可信,不用懷疑! 況且自古至今,修淨土法門的人,感應很多,尤其不可不信呀!
李卓吾說:“當時釋迦牟尼佛金口稱贊,說有阿彌陀佛在西
方極樂國土,專門接引念佛眾生。以此來看,是有極樂國土呢?
還是沒有極樂國土?如果說沒有西方極樂國土,那阿彌陀佛就是
假名,蓮花就是假相,接引眾生就是假話,互相欺騙,佛一定造
彌天大罪,也會即時敗露,怎麼還能引起萬億聰明豪傑、僧俗男
女,共同生起信向呢?何必還要問我有沒有真實存在的極樂國土
呢?“
王龍舒說,或有人講:“人念佛名,一直念誦,這好比呼叫一個人的名字,如果不停地呼喊他,這個人一定會發怒。所以說一直稱念佛名,未必就是善。“回答說,其實不然,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高山大海。多多稱念佛名,以蕩滌自己的罪業,還怕念得不夠,怎麼可以同呼叫凡夫的名字相比呢?何況諸佛自開設此念佛法門,用以引導扶持眾生善其口業,再漸漸善其身業。因此,說一直稱念佛名未必是為善的人,這是世俗的說法,不是諸佛引導扶持眾生的言論。
王龍舒先生說:“我曾在鎮江,聽見賣蝦的人喊賣蝦。叫喊
賣蝦一聲,就知道他三業都惡。為什麼?肩挑蝦擔,身業惡;心
想賣蝦,意業惡;口中叫喊賣蝦,口業惡。三業皆惡,這就是佛
所說的地獄中人呀!若是口念佛名,口業善。口念佛時,又能心
想佛像,意業善。端正其身,手提數珠,身業善。常能善其身口
意三業,以修淨土,必定上品往生。“
蓮池大師講,有人說:“既是唯心淨土,就不可能在十萬億佛土外,還有一個極樂淨土。“大師說,這種唯心淨土的說法,原是出自佛經上的話,是真實不錯的。但是援引而作為依據的人,錯會了意思。即心即境,並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也無境外之心。既然境全是心,何必一定執著心而排斥境呢? 若排除境而說心,你是沒有理解什麼是心呀! 或是又說:“臨終所看見的淨土,都是自心,所以沒有淨土。“大師說,你不想想古今念佛往生的人,臨命終時,聖眾前來迎接,以及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如果僅你一個人獨自所見,可以說是自心,然而事實是當時大眾全都看見聽見。有聽到天樂隱隱向西而去的,有異香滿室多日不散的。為何天樂不向其他方向,單向西方而去? 人已亡故,此香還在。難道還認為沒有西方淨土嗎? 圓照本禅師,在他未去世前,就有人看見他的名字寫在西方淨土的蓮花之上,難道別人的心,成了圓照本禅師的心了嗎? 又試問,你臨命終地獄相現前的,不是心嗎? 回答:“是心。”這個人墮地獄了嗎? 答:“墮地獄了。”那麼既然墮入地獄,說明地獄確實存在,極樂淨土就不存在嗎? 心現地獄的人,墮入真實存在的地獄。心現淨土的人,難道不往生真實存在的淨土嗎?
宋朝圓照本禅師,駐錫慧林,平時密修淨業。當時雷峰才法師,神游淨土,看見一座宮殿殊勝偉麗。問旁人,回答說:“這是等待淨慈本禅師的。“還有資福曦公到慧林,曦公向禅師頂禮並供養金錢後離去。人問其故,曦公回答說:“我在定中看見金蓮花,說這是專等慧林本公的。其他蓮花無數,說是等待受度的人,還有枯萎的蓮花,說是修行退墮的人。“後來圓照本禅師,臨終安坐而逝。
《天如淨土或問》說,人都以為修行淨業只在死後才有用處,而對眼前目下,沒有利益。回答說,這是由於你的見識不廣,怎麼沒有看見經中說,受持佛名的人,現世當獲十種殊勝利益:一、常得諸天神隱形守護。二、常得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一切惡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龍毒藥悉不能中。五、水火冤賊,刀箭牢獄,橫死枉生,悉皆不受。六、先所作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夜夢正直,或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八、心常歡喜,所作吉利。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歡喜禮拜。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持金蓮花,接引往生西方淨土。以上十種利益,是佛經上具體記載的,是佛金口所宣。念佛對現生或是來世,都有大利益,所以說世出世間的殊勝法門都不如念佛。只應精進,不要懷疑。
《龍舒淨土文》中,有講述現世念佛感應一卷。有念佛驅走鬼的,如陳企。有念佛脫難的,如邵希文。有念佛睡得很安穩的,如劉仲慧。有念佛房屋倒塌沒有被壓死的,如失明婦人。有念佛瘧疾很快就好的,如李子清。有念佛眼睛復明的,如阮嫂。有念佛治好經久難治的病,如梁氏女。有念佛治病得痊愈的,如秀州僧人。有念佛孫兒免難的,如鄉下老者。有看見殺生念佛得福報的,如鄭鄰。由此推論,念佛的殊勝利益,哪裡僅僅這十種呀!
慈照宗主《淨土十門》告誡說,念佛人臨命終時,如果有三種懷疑,就不得往生淨土。一、懷疑我這一生所作惡業極重,修行的時間很短,恐怕不得往生。二、懷疑我雖念阿彌陀佛,但還有心願未了,以及貪嗔癡愛未息滅,恐怕不得往生。三、懷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擔心阿彌陀佛不來迎接。如果有這三種疑慮,因懷疑而形成障礙,失掉正念,是不得往生的。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深信佛經明旨,不要生疑心。佛經上說:“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統統接引往生九品蓮,永遠脫離五濁惡世。假使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可得往生了。
無為縣的楊次公說,滿載柴草的車著火可以撲滅,裝在船上的石頭不會沉水。現世殺生,現世受報的人,沒有超過張馗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他至心念佛十聲,超生淨土。死後入地獄的人,沒有比雄俊更快的了,他因念佛而死而復生證得妙因。世人的罪過,不過如此。擔心自己不能往生的人,又何必自暴自棄呢!
陳瓒,明代進士,一意修持淨業。一客人說:“你沒有聽說大鑒禅師談論“唯心”嗎?為什麼還要厭棄穢土而欣樂淨土呢?“陳瓒回答說:“唯心淨土的說法,出自大鑒禅師,而不是從大鑒禅師才開始有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早就說過了,只是擔心人用不清淨的心求生淨土,並不是說土無垢淨呀! 況且極樂國土之所以快樂,不單是花池珠閣、鳥音風樹等。我慶幸自己將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被無量光,經無數佛,證無生忍,成無上道,濟無邊眾,這才是真快樂呀!客人以客之禅樂垢土,我以我之禅樂淨土,您就不用指責我了!“
陳瓒,萬歷年中,官至刑部侍郎。後臥病在床,念佛更為虔誠。根據當時制度規定,京師大臣三品以上的,在盛夏,皇上賜冰解暑。陳瓒家裡的人,把冰塊放置在他的床前,眾人看見冰中湧現出七級寶塔,上面的欄桿曲折相連,窗格玲珑精致。不久,冰塊漸漸消融,塔影漸漸變小。一會兒,陳瓒氣盡,塔影也消失了。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中卷
立願法
決定門
有信而無願,信就虛浮。即或有願,但認為此生修行已晚,
功效難以達到,只求來生轉世為人,出家修行。這種想法不是說不好,殊不知今世所造惡業,能保證來世必定生為人嗎?就是能保住人身,還能仍然聽聞到佛法嗎?一蹉百蹉,後悔莫及!因此必須拼著這一生,咬緊牙關,非往生極樂國土不可!非在此生往生不可!這樣發願,才可以說是發決定願。願既堅決,功夫自然精進。有志者,事竟成,難道是假話嗎?因此我編輯了這《決定門》。
五代時期的永明延壽禅師說,“九品”是經文上所說的,自有高低的不同。往生上品還是下品,則由二心來決定。一是定心,如果修習極樂世界中的定觀,得上品往生。二是專心,只要持念佛名,眾善資助熏習,回向發願往生,得下品往生。不管是哪一種,都必須把一生的全部心血投入進去,盡此報身,精進修行。坐臥之間,面常朝向西方,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誠心誠意地祈求,再無其他雜念。就像一個人在牢獄受刑,如長時關押監牢。又如怨賊追趕,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出苦海。速證無生,廣度有情。紹隆三寶,誓報四恩[57]。如此懇切至誠,必定工夫不會白費。如果言行不相符,信心不足,無念念相續之心,有屢屢間斷之意,像這樣懈怠懶散,臨終雖想求往生,但被業障所牽,恐難遇到善知識[58]。臨終四大分解時,正念就提不起來。什麼原因? 而今是因,臨終是果。因一定要實在,果才不會落空。聲音明朗,回聲才會清楚。身子要直,影子才會端正呀!
蕅益大師講,“九品”的意思是說,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的人,就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散亂漸漸減少的人,就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不散亂的人,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的人,即是中三品往生。念到事一心不亂,先斷“見思惑”[59]、“塵沙惑“,也能夠伏斷“無明惑”的人,即是上三品往生。以上總不外乎定專二心。
元朝優昙大師說,真信修行的人,真的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專志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就是我的本師。只此一念,就是化生佛。只此一念,就是破地獄的猛將。只此一念,就是斬群邪的寶劍。只此一念,就是頓開黑暗的明燈。只此一念,就是渡苦海的大船。只此一念,就是醫治生死的良方。只此一念,就是出三界的徑路。只此一念,就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直達唯心淨土。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不要忘失。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這樣念,有事也這樣念。安樂也這樣念,病苦也這樣念。生也這樣念,死也這樣念。如此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再去問人家怎樣找到回家的歸途呢?
蘇東坡說:“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
生死中。雲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
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
中,如風中鼓橐[60]。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
優昙大師又說,凡是修淨土的人,都必須立場鮮明地與生死對抗,不是說了就算了。應當考慮到無常迅速,時間是不會等待我們的,必須把念佛當作一件大事來做才行。如果是半進半退,似信似疑,到底能頂得什麼事?如何才出得輪回?如果能深信不疑,就得從今天開始,發大勇猛精進心,不要問懂得還是不懂得,見性還是不見性,只要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像靠著一座大須彌山一樣,搖撼不動。專一心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系念、禮念,念念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綿綿密密,像母雞抱蛋那樣,常使暖氣相接,這就是淨念相繼。假使再加上智慧觀照,就知道淨土就是自心,這才是上智人的修行功夫。這樣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然遇到苦樂逆順境界現前,也只是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念改變心,沒有一念退惰心,沒有一念妄想心。直到生命的盡頭,永不變心,決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真能這樣用功,那麼多生多劫的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會消失。塵勞習漏,也自然會清淨了。將來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行圓滿,願力資助。臨命終時,必定能生到上品。
淮陽曉山和尚的《修念佛箴》說:“示汝諸有情,可以整心
趣。棄卻貪、嗔、癡,大家秉智慧。冷眼掛眉間,看破紅塵事。
積金玉如山,難買三寸氣。眷屬與恩親,暫如傀儡戲。生前一聚
首,死後誰能替。終有散場時,有甚風流致。靜裡細思量,一場
無滋味,何不早休心,念佛修三昧[61]。“
優昙大師又說,今天的人皈依佛法,或者是因為病苦而發心,
或者是為了報答親恩而舉念,或者是為了求得保佑家庭平安,或
者因為懼怕罪報而持齋。這些人雖然具有信心,但卻沒有行願。
極少有能為自己的生死大事而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的,這與經中
的本意不相符合。修行弟子,應當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修習出世
間法,願離娑婆世界,而求生淨土。正如一個人久居他鄉,思念
回歸故裡一樣。求生淨土,在於願力堅強。《華嚴經》雲:“是
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惟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
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本來是為了了脫生死。蓮池大師常寫“生死事大”四個
字,置於案頭自策。在臨命終時,大師對弟子說:“老實念佛,
莫換題目。“
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罷了。可惜現在的人,把念佛看成是淺近的事情,說這是愚夫愚婦的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持也就不得力。終日悠悠,淨功難成。最可貴的,在於信得及、守得穩,一直念下去。或者一晝夜念十萬聲,或五萬、三萬聲,以絕對不缺為准則。盡這一生,誓不改變。這樣用功,如果不能往生淨土的話,三世諸佛,就成為诳語者了。一旦往生淨土後,就永遠不會再退轉。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起貪、嗔、癡,就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較人我是非,就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有間斷夾雜,就是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再起妄想攀緣,就是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為其它歧路所迷惑,就是大智慧。要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也沒有什麼別的方法。最初下手,必須用數珠記得分明。並且要規定課程,決不減缺。久久純熟,就會不念而自念。然後記數也行,不記數也行。如果開始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那都是由於信不深、行不力。這些都是生死岸邊的事,到了臨命終時,決定用不著。
優昙大師說:“念佛人要知道六度萬行,不出一心。人能執
持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念佛三昧。在一念之中,與理相應,
諸法現前。六度萬行,全都具足。“
蓮池大師說,或有人問:“今天看見世間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這是為什麼?“這裡有三個原因:一、口雖念佛,而心懷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導行持,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妻相敬,要至誠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德方便,要慈悲惠濟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壓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頭生起來,就著力念佛,一定要念退這不好的心。這樣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二、口雖念佛,心中卻胡思亂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的時候,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淨土面對彌陀,不敢散亂。這樣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三、口雖念佛,而心中只願求來生富貴,或者認為我是凡夫,西方沒有我的份,只圖來世不失人身就滿足了。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卻自己不願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決心求往生,不要懷疑。況且即使像天宮那樣的富貴,福報享盡,也還是要墮落的。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多少時間呢?如果說你是凡夫,西方無份。但聖賢都是凡夫做的,怎麼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這樣可以發廣大心,立堅定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這樣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蘇東坡是五祖山[62]住持戒禅師的後身,經常隨身攜帶著阿彌陀佛的聖像,說這是往生西方的證據。然而聽說此公病重時,人們對他談到西方。他卻說:“西方不是沒有,只是這時用不上力。“修淨土的人,必須具備三種心,所謂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能做到三心齊備,就是臨終十念,也沒有不得力的。至於說用不上力,是三心未具,難以保證往生。
廣度門 發了一定要往生西方淨土大願的人,既要自利,也要利他。
如果還不能自度,就想要先去度人,往往會由於力量不足,致使自己與他人一起沉淪。這種想法固然不大恰當。但如果只求自度,而不去度化他人,即落入二乘[63]的淺見之中,尤其不符合佛的慈悲度人之心。力量雖未充足,但慈悲利人的心不能不俱備。這與儒家所說的自新新民、己立立人,都是同一道理。因此我輯錄了下面的《廣度門》。
《龍舒淨土文》說,我闡發這個關於淨土的道理,是想勸一切看見的聽到的人,共同發起廣大之心,以佛的心為心,使人人都生淨土。如果只顧自己修行,就是聲聞之徒,稱為小乘,好像乘小車的人,只能自利而已。如果能廣泛勸化他人修行,稱為大乘菩薩。好像乘大車的人,人我兼利,這樣所獲得的福報無量,最後可以達到佛的境地。勸人修善道,稱為法布施[64],而勸人修淨土法門,是最大的法布施。對於超出輪回,就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相比的了。因而他的福報,不可窮盡。大慈菩薩說:“能勸二人修,相當於自己精進修行。勸至十余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就是阿彌陀。“由此可見,修行西方淨土的人,怎麼不發廣大心,使人人共知此殊勝法門,以積無量福報呢?
文彥博歷任宋朝的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早年皈依佛法,晚年修行愈加精進,專念阿彌陀佛。他發願說:“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65]。“他舉辦了十萬人念佛法會,求生淨土。當時許多士大夫,都聽從他的度化。文彥博享年九十二歲而終。
《龍舒淨土文》又說,受饑餓之苦的人,送給他食物,受寒冷之苦的人,送給他衣服,這已經是很大的恩惠了。更何況他正沉淪在六道的苦海之中,沒有出頭的日子啊!。假如我給他指示淨土法門,使他直接了脫生死輪回,享受無窮無極的壽命快樂,這種恩惠,難道能夠說得完嗎! 為什麼? 因為一旦往生到西方淨土,就再也沒有輪回,也永不退轉,直到成佛為止。往生淨土的人,雖然還沒有立即成佛,但這是成佛的階梯。所以能勸一人修淨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成佛。這個眾生之所以成夠成佛,都是從我勸他念佛開始的。這個福報之大,不是勝過以恆河沙等身來布施嗎?
汶州有兩個小沙彌,二人志同道合,共修念佛法門。過了五年,年齡稍大的一個往生了。他到了西方極樂淨土,面見了阿彌陀佛。他對佛說:“還有一個小沙彌,與我同修淨土,他也可以得到往生嗎?“阿彌陀佛說:“由於他勸你,你才發心念佛。現在你可以回去,精勤修習淨業。三年後,你們二人一起同來此土。“三年後,這二位小沙彌,看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從西方而來。一時,大地震動,天花飛舞,二人一同往生淨土。
優昙大師說,學佛有多種門。大慈大悲是菩薩的正道,是利益別人的重要行為。勸人修習淨土是淨業成就的殊勝之因。佛經說:“若人以四天下七寶[66],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因為財布施,是救濟人這一世的貧窮。食物布施,是救濟人一天的生命。法布施,卻是使人出離生死輪回,其功德怎麼可以比擬呢?財布施好比是一盞燈,只照亮一室;法布施則好比太陽,遍照大千世界。自己念佛,而吝惜佛法不勸他人修行的人,將會多生累劫沉淪於黑暗的地獄之中。如果自己念佛,又能夠勸化他人共同念佛修行,此人這一生就是阿彌陀佛。廣布慈雲,互相勸勉。推此悲願,普結淨緣。拔沉溺之愛河,出輪回之苦海。齊登樂土,共報佛恩。
宋朝的馮楫在他的《發願文》中說:“我布施經書,這是一
件事,但卻具備了兩種布施。用錢印制經書,是財布施。因為經
書宏揚佛法,又是法布施。財布施得天上人間的福德果報,法布
施得世間聰明智慧的果報。但應當知道這二種福報,都是輪回的
業因、苦報的根本。我今發願,願將這二種福報回向,臨命終時,
莊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與眾生,都得成佛。“
優昙大師又講,佛說:“自己尚未得度,先欲度人的是菩薩發心。自覺已圓滿,又來覺他的人,是如來應世。“《蓮宗祖訓》說:“創立淨土一門,行解相應,自利利人,化物無邊。誨人不倦,稱為導師。“《維摩诘經》說:“自疾不能救,如何救他疾?“《地獄報應經》說:“自己不清淨,教人清淨,無有是處。“《智度論》說:“譬如有二個人,各有親屬,被水所淹。一人性情急躁,當即下水救助,因為沒有正確的營救方法,自己與親屬,一起被淹死。另一人趕緊找船只,乘船去救助,結果是彼此獲救。“念佛法門,必須自修自行。一一修持,一一成就。既能自利,然後利人。這是乘阿彌陀佛的大願力船,救濟苦海中的沉溺人。其功德怎麼可以稱量啊!
往昔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座城市裡的人難以度化。佛說,此城中的人與目連有緣,於是叫目連前去度化。目連一去,這座城市中的人果然全都聽從他的教化。弟子問佛是什麼原因,佛告訴大家說:“若干世以前,目連曾經是一個樵夫。打柴時,驚起一窩蜂子,目連於是發善願說,‘我得道後,要盡度這群蜂子!’如今這一城人,就是當時的那群蜂子的後身。因為目連當時發過善願,所以與他們有緣。“由此可見,我們不僅僅要勸一切人類修習淨土,就是對一切禽獸蜎飛蠕動之類,見了都應當念阿彌陀佛幾聲,並發願要盡度它們。如能這樣做,則善念純熟,定當上品上生了!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下卷
勵行法
精持門
信向既已笃誠,願力既已堅定,如果沒有真實行持並且努力的功夫,那麼信就是空信,願就是空願。空話沒有用處,怎麼能僥幸獲得成功呢?凡是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才能取得成功,更何況是修出世法呢!如今不要你萬行全修,只修這個至簡至易的持名徑路,若還不竭心盡力,怎麼可以呢?持名念佛的人,必須念從心起,不能只在口頭上念。平時妄念紛飛,不能覺察,但手一提數珠,這才覺得此心難以制伏。我自己根鈍障深,向來用強制方法,手掐數珠,心隨著手,不使一珠空過,恐怕才能稍有把握。於是我采撷往昔聖賢警語,銘之於座右,以收攝妄心,以助反省警惕,所以輯錄了下面的這篇《精持門》。
《西方確指》中,覺明妙行菩薩說,凡是修淨土的人,最忌
夾雜。什麼是夾雜?就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法會,還要說些
沒要緊的禅,又還說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這就是夾雜。
既然夾雜,心就不專一。心不專一,見佛往生就難了。豈不白費
了事,一生空過了嗎?今後其余的事情一概都不要做,只牢牢地
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祈求往生淨土。日久自會成功,這才
不會錯過。有偈說:“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心與聲相依,
念茲復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又有偈曰:“少說一
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蕅益大師說,念佛的人,切忌今天張三,明天李四。遇到教
下人[67],就想遍讀經論 ,尋章摘句;遇到宗門人[68],又想
參禅問答;遇到持律人[69],又想學習怎樣搭衣用缽。這樣就頭
頭不了,帳帳不清。《普濟慈航》說:“凡修淨土的人,除念佛
外,只誦淨土真言[70],超度一切眾生,往生西方就可以了,其
余的與淨土不相干。“
《西方確指》又說,修行淨業的人,行住坐臥,飲食起居,都應當朝向西方,這樣隨機感應容易成就。室內只供一尊佛,一只香爐,一部經,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不得放置多余的東西。把庭院打掃干淨,使經行[71]沒有障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空,空空洞洞,不知道有這個身體,也不知道有這個世界,也不知道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這樣,就能與道日親,與世日遠,可以趨向於淨業。這都是由於你在生時拋捨得干淨,念頭上不存一點牽掛。死期到來,灑灑落落,不作顧戀身家子孫的世俗之態,這難道不是大丈夫的舉動嗎?
法光禅師是宗門大德,德清師前來請求他開示,禅師說:
“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要離去心[72]、意[73]、識[74],參出聖凡路就成。“德清師就到憨山去並居住在那裡了。一天,吃完粥後經行,偶爾立定,突然看不見了身心世界,只見一大光明圓滿無邊,山河大地,影現其中。等他覺悟,再尋找身心,完全找不到了。他的開示眾生的偈說:“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德清師從此明明白白地度日,一切聲色之事都不妨礙他,所知所見一下子全都空去了。他常用修西方淨土的法要開示世人。
《西方確指》又說,有人問:“念佛不能一心,應當用什麼方法?“覺明妙行菩薩說,你只要息滅雜念,定下心來,緩緩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久而久之,自會得到諸念澄清,心境寂照,證入念佛三味。然而平時必須多多念佛,從千至萬,心不間斷,這樣根器最易純熟。如果勉強使之一心,最終也得不到一心。
張光緯《念佛說》中講,經上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現在作了一個方便法,把自己的心看成是一個清淨的寶瓶,佛名如同一粒谷子。一字一句,就好像把谷子投入瓶中,貫珠而下。谷既然投之不盡,瓶也就永遠不滿。而且不將一粒谷拋向瓶外,心想這個淨寶瓶的直徑還不到一寸,但其中含藏了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那麼多的佛。我也與他們俱會一處,游樂安閒,這才是我的安身立命之處。
蓮池大師說,《阿彌陀經》講:“如果有人念阿彌陀佛,其人臨命終時,必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觀無量壽佛經》也說:“念佛的人,生到極樂國土,蓮花分為上中下九品。”因為這一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只要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都可以九品往生。因此可以知道,世間沒有哪一個人不能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有托 ,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斷絕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體健康,正好念佛。若人有病,無常將至,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陰不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悠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繁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笨,別無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禅,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世人,火速念佛。九品往生,花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方知自心,本來是佛。
有一個不知名字的僧人,居住在湖廣黃州。他專持阿彌陀佛名號,隨他所見都念阿彌陀佛。明朝崇祯年間,張獻忠進攻黃州,此僧坐在城牆上,夜裡高聲唱阿彌陀佛,軍士將他捆綁投到城下。誰知過了一會兒他又上城唱佛。就這樣,從東城投下,他便從西城上來;從南城投下,他便從北城上來。軍士這才知道他不是尋常之人,都恭敬地向他作禮。一天他看見一只雞,就高聲唱佛,雞也隨聲而唱。端午節看見游船的人,他大哭道:“眾生以苦為樂,就是這樣啊!“弟子錢生,懇請開示修行之要,他說:“一心念阿彌陀佛!“
蓮池大師又說,念佛有默念,有高聲念,有金剛念。然高聲念又覺得太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沉,這時可用金剛念,那就是綿綿密密,聲音從唇齒間輕微出來,但又不可執定。如果覺得費力,不妨默念,覺昏沉時,也不妨高聲念。如今的念佛人,只是手打木魚,隨口叫喊,所以得不到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比如一個人正在熟睡,另一個人叫喊他:“某某,某某!“他立刻就醒了。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空谷大師說,念佛一門,是修行的捷徑。緊念慢念,高聲低聲,都沒有拘束障礙,只要能使身心清淨淡泊,默念不忘,靜鬧閒忙,都是一樣念而無差別。如果有一天,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才知寂光淨土,沒有離開此處;阿彌陀佛,沒有超越自心。優昙和尚叫人提問“念佛的是誰?”或問“哪個是我本性彌陀?“說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如今不必使用這個方法,只是平常念去。
蓮池大師又說,學佛的人,不一定講究莊嚴的儀表,重要的是在於真實修行。因此,作為在家居士,不必一定要穿僧衣海青 [75],帶發修行的人,可以穿平常服裝念佛,不必一定要敲木魚擊鼓磬。好靜的人,可以安坐寂靜念佛,不一定成群結隊做法會。怕事的人,可以閉門念佛,不一定要進寺院聽經。識字的人,可以依教念佛。千裡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76],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平安,不如悔過自新念佛。閱讀外道書籍,不如一字不識念佛。自己無知,而對人妄談禅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簡而言之,凡是端正自心,滅除惡念,這樣念佛,稱為善人。收攝心念,除去散亂,這樣念佛,稱為賢人。明悟心性,斷除惑業,這樣念佛,稱為聖人。
蓮池大師說,我出家後,到處參訪,當時遍融法師門庭非常興盛,我到京城參拜求教,膝跪前行,再三請求開示。遍融師說:
“你可要守本分,不要去貪名逐利,不要去攀緣。應當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我恭敬受教而出,同去的人大笑道:“就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千裡迢迢而來,還以為有什麼高深奧妙的地方,原來一錢不值!“我說:“這才真正看見他的好處。我們渴仰欽慕,遠道而來,他卻不談玄說妙,凌駕於我們之上,只是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的、切近精實的功夫,叮咛開示。所以這就是他的好處。“我至今老實遵守,不曾放任忘失。
大師又說,我從前在寺院的煉磨場中,一次方丈對大家說:
“中元日(七月十五)要作盂蘭齋[77]。”我以為要設供吧,然而沒有設供,只是念佛三天而已。又聽說以前有一院主被官府逮捕,堂中第一座,召集眾僧救護,大家以為要持誦經咒,也只是高聲念佛而已。這二件事,完全出乎常情之外,有大人作略,真可效法!
優昙大師《蓮宗寶鑒》上講到,“離相念佛無住法門”。慈照宗主說,“離相念佛三昧”,是指上根利智的人,領悟了這一深理,就能時常運用虛空平等之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經上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從這裡出發,念念彌陀出世,處處極樂現前。能如此,離相則無相,無相則無住。無住則入佛的境界,這才是無上真正大菩薩道。
《金剛經》講:“應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體中,空空蕩蕩,晃晃朗朗,一無所有,一切無住。
《心要訣》說:“冥心本乎無住,無住心體,圓融不測。”《淨
名經》說:“一切法以無住為本。”安住無為,名之為住。住無
方所,故名無住。無住之心,是為真心。“
空觀[78]念佛三昧無念法門
關於空觀念佛三昧,智者大師開示三止、三觀之法。先空、
次假、次中。如今要想使修行人返妄歸真,先觀一切法是假,乃至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盡十方世界山河大地,全無一物,了知一切事物皆虛妄不實,才能懂得什麼叫做真實。修這個法門的人,先要攝心靜坐,把世間一切虛妄不真實的境界,全都掃除干淨,一切放下,只觀於空。連空也要空去而不可得,如此則立即進入到如來的寶明空海之中。性覺真空,就是如來藏 [79]。
《璎珞經》講:“世間的人之所以不能成道而了脫生死,都
因為妄念成為他們輪回的種子的緣故。“佛教以無念為宗,如果
見一切法,心中不受染污,也不執著,這就叫無念。無念之念,
就是正念。圭峰法師說:“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
之即無。“修行的奧妙,就在這裡。 古代的高僧大德說:“大
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也徒然。“
參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門
慧遠祖師的《禅經序》說:“禅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禅無
以深其照。禅智者,寂照之謂也。“念佛的人,要想參禅見性,只依照這個方法,要在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斬斷情塵。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豁然明悟,親見本性彌陀。內外身心,一時透脫。盡乾坤大地,全是西方。萬象森羅,無非自己。靜無遺照,動不離寂。得生上品,稱為實報莊嚴土。
永明禅師四料簡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在為人師,將來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與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蓮池大師說:“參禅的主要目的在於見性開悟,專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為了能夠往生淨土。念佛人見性開悟,正是上品上生的事情。如果說經中專說執持名號,沒有參究的說法,但要是存此廢彼就不可以了,因為念佛人既已見性,怎麼還擔心不得往生呢?“
攝心念佛三昧調息[80]法門
《坐禅三昧經》說:“菩薩坐禅,不念一切,只念一佛,即
得三昧“。初機修習,總免不了昏沉、散亂這二種病。《人天寶鑒》說,凡是修習禅定,應進入靜室,正身端坐,數出入息,從一至十,從十至百、 至千萬。便感到此身兀然不動,此心寂然不起,與虛空相同。不須禁止,自然就會得到光明徹悟。如今攝心念佛,要想速成三昧,數息最為重要。凡要准備坐時,先觀想自己的身體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不使間斷。乃至深入禅定,出入息和念佛都忘掉。這時自己的身心,與虛空相同。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然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唐代飛錫大師說,世上用水晶、菩提、木梙(音患)當數珠的多,而我則以出入息當作念珠。稱念佛名號,依照出入息。行住坐臥,常用此珠。即使睡覺,也帶著佛念去睡,醒來立即繼續念佛,這樣做必然會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夢既不斷,念佛三昧就修成了。面見彌陀,親蒙授記,就萬無一失了。
一相念佛三昧專念法門
《大般若經》雲,佛告訴曼殊師利[81]說:“菩薩能正修行
一相莊嚴三昧,速證菩提。修這個法門的人,應當遠離喧鬧繁雜,
不要思想眾相,專心系念於一位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儀容,就
是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就會得到諸佛的一切智慧。“《天台十疑
論》雲:“眾生的根機愚鈍、濁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系念一尊
佛,心必散亂,三昧難以修成,所以專門教他念阿彌陀佛,就是
一相三昧。“
《彌陀疏鈔》講,有的人說:“佛佛都可以念,為什麼不能隨便念哪一尊佛,而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呢?“這是你不知道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的原故。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人人都喜歡念,即使是惡人,有時也不覺失聲念佛。人逢喜事,會不自覺地念佛。人遇惡事,以及災難等尤其會不自覺地念佛。如果使之自然念佛,就專念阿彌陀佛,即得三昧。
憨山大師說,佛為了救度娑婆世界這些苦惱眾生,專說西方極樂淨土法門。只要專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國,有《彌陀經》一卷,經中所說的,都是極樂國土的真實境界。其修行方法,只以念佛為主。每天清晨早起禮佛,即誦《彌陀經》一卷,或《金剛經》一卷。接著手持數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或三五千聲,或一萬聲。念完後面對佛前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國土。這是早課,晚課也同樣,以此作為定課,不可減少。每天除早晚功課外,於十二時中,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放在心中,牢牢記住,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俗務都不思想,只把一句佛號,當作自家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就是飲食起居,行住坐臥中,這一聲佛號,也要時時現前。如果遇到順逆喜怒煩惱境界,心神不安的時候,就把這一聲佛號,提起一壓,就能看到煩惱當下消滅。因為人的念念煩惱,就是生死根本,現在以念佛消滅煩惱,便可了得生死,再沒有別的方法。如果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就能在睡夢中作得主;若在睡夢中作得主,就能在病苦中作得主;若在病苦中作得主,那麼臨命終中時,就能了了分明,就知道去處了。這件事並不難,只要了生死的心切就是了,因為方法很簡單,僅僅靠定一聲佛號,不再向其他方面去尋思,直接念下去,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自在,得大歡喜受用。
白居易《念佛偈》說:“余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看經費
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
也阿彌陀,縱然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
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張光緯《念佛說》寫道,石南和尚有偈說:“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 。九十九聲心念差,捋轉念珠多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我以往念佛,也只是囫囵念過。今天才知必須字字從心裡出,還字字入心裡去。要念佛的時候,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雜亂心、急躁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必要使聲從心發,心藉口傳。息調聲和,不快不慢。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分開則一字可作一句讀,連貫則百千句如同一句。綿綿密密,從一聲至千萬聲,從一刻到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久純熟,花開見佛。
呂祖[82]有偈說:“念佛虔誠便是丹,念珠百八轉循環。念
成捨利超生死,念結菩提了聖凡。念意不隨流水去,念心常伴白
雲間。念開妙竅通靈慧,念偈今留與汝參。“
明代徑山覺浪道盛禅師的《念佛直指圖說》:
常寂光 一心不亂 南無阿
彌陀佛
靈光獨耀 五蘊皆空 是
心作佛
迴脫根塵 六根非有 是
心是佛
體露真常 一心不亂 離
心無佛
即如如佛 佛土現成 念
心念佛
覺浪道盛禅師說,佛法之要,沒有超過參禅的。念佛、持咒、修觀、持戒,這些都屬於修福。其中念佛三昧,最為尊貴特殊,因為人只有一心,既然此心全提心佛,那麼一切妄念、雜念全攝歸到不亂的正念中去了。無始以來的業識種子,全融化為獨露的真心。正因為全提心佛,萬法都皈依它,不用借助於其他方法,自然就會立即超脫。這一法門自從慧遠大師開宗,結社於廬山,如十八高賢輩,各有感應。至於臨終見佛,聖境現前,而得往生的人,無法計算。他們都是一生辦成,不等來世再修。所以我特創立這一圖表,以闡明馬祖“即心是佛”的宗旨。
圓信法師說,一心不亂的意思,就是只用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的事,思量不來。未來的事,卜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撓。三心斷絕,稱為前後際斷。 眼前如大圓鏡中所映現的森羅萬象,並無一物可得。身心蕩然,好像行雲的去來。這種光景,稱為一心不亂。到此也無心可亂了。現今目前,就是極樂世界。山光水聲,無不是佛法。所以臨命終時,就沒有痛苦了。
石雨方禅師說,念佛有多種,有漸,有頓。有頓中漸,有漸
中頓。所說的漸,如像現今人隨口念佛,雖不知觀相,也不識西
方,日後直到善惡業報盡時,這一句隨口彌陀,也用得著。如果
是頓念的人,直接持名,或者一日,或者七日,念得一心不亂,
這樣不僅死後往生,即在此時,就可以看到阿彌陀佛全身顯現。
更有要認識“念佛是誰”的人,隨念隨追,追到無可追處,忽然
撞著,這就是頓中漸。如果是漸中頓,那就不管你西方東土,也
不管你淨念散念,只要一句念得著,就是好手。所謂“若人散亂
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蓮池大師說,我見到新學的後生,才把一句佛放在心頭,越發覺得閒思妄想,沸騰起來,於是就說念佛不能攝心。他不知道萬念紛飛的時候,正是做功夫的時節,應該提起正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功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況且你之所以能夠覺察到妄念重,多虧這一句佛號,如果不在念佛時,縱然妄念如潮翻湧,剎那不停,自己又怎能覺察到呢?照此雖散亂心念佛,必得久歸純一。
兼觀門
古德說眾生的心念雜亂,觀想難以修成,所以只勸專持佛名
號。觀想法可以分成事、理二門。理觀是非常細微的,如所謂一心三觀,玄妙精微,但這不是初發心的凡夫所能很快成就的。事觀的功夫,於十六觀中,隨便取其一觀,時時觀想,專注不移。心境空澄,持誦就會更為得力。平時觀想既熟 ,臨到命終,境就現前。這是騎馬拄拐杖穩上加穩的方法,不可不兼修。因此我輯錄了這篇《兼觀門》。
《龍舒淨土文》說,齋戒淨潔後,清心靜慮,面向西方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坐在西方七寶池中大蓮花上。佛身高丈六,兩眉中間向上有白毫一條,八稜中空,右旋轉五遭,光明照耀金色面與金色身。其次停心注想於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雜念。應當無論閉眼睜眼,全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要做到念念不忘。如此久久,念心純熟,自然感應,得見佛的全身。這個方法最好,因為身想佛時,此身就是佛,此法又超過口念了,命終後必然上品上生。唐代的啟芳、圓果二人修觀想法,僅五個月,自己就覺得身到淨土,見佛聞法。
唐朝的啟芳、圓果二法師,住在藍田縣的悟真寺。在一結夏 [83]期中,念阿彌陀佛,晝夜觀念不斷。這樣過了五個月,在觀想中,覺得自身已到七寶蓮池,看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二朵大蓮花上,還有千萬朵蓮花充滿七寶蓮池。阿彌陀佛從西而來,坐在一朵最大的蓮花上面,光明照耀。啟芳、圓果向佛頂禮問道:“閻浮提[84]眾生,依經念佛,能得生此國土嗎?”阿彌陀佛說:“不要懷疑,一定得生我的國土!”又聽到釋迦世尊,與文殊菩薩講《法華經》。講台前有三道金寶台階,第一道都是在家人,第二道僧俗各半,第三道全是僧人,說這都是念佛人往生到這裡來的。啟芳、圓果出定後,對他們的徒弟說了上面定中的所見所聞。
宋代遵式《往生坐禅觀法》說,要修往生觀法的人,應在一張繩床向西而坐,自己想我所修的,應當於生極樂世界。便想自己已生在極樂,在蓮花中結跏趺坐[85],作花合想,作花開想。當花開的時候,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作眼目開想,看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就在佛前坐聽妙法,及聽一切音聲,說的都是自己所喜歡聽的法門。作此觀想時,必須堅固,使心不散。心中所想清清楚楚,如同親眼所見,經久方起。又直接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坐在蓮花上面,專心想著阿彌陀佛的眉間白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面有八稜。白毫中間是空的,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淨明澈,顯映著佛的金容。作此觀想時,停心注想,堅固不移。如鏡中面像,如水中月影。心想寂靜,即能成就念佛三昧。
幽溪大師說,凡在行住坐臥時,就一心稱佛名號。凡是趺坐蒲團時,就心心作觀。經行累了就趺坐觀佛,坐久了就經行而稱佛名。如果於四威儀中,修之而無間斷,那麼往生西方就是必然的了。
憨山大師說,一心持名,固然是正行,又必須助以觀想,就更加穩妥嚴密。其方法就在念佛時,心中時時靜靜地觀想,想眼前生起一朵大蓮花,不論青黃赤白,形狀如車輪一樣大。觀想蓮花的形狀清楚分明,觀想自身坐在花中的須台之上,端然不動,想佛的光明來照耀自己的身體。作此觀想時,不論行住坐臥,也不計算歲月日時,只要觀境分明,開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夢中也見阿彌陀佛 與觀音、勢至同坐花中接引。一念之間,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住不退地,永不再來受生死輪回之苦了。
明代僧人性專,在一天的十二時中只誦《法華經》,行深禅定。曾於空中見西方寶池,呈琉璃色,深廣無際。他將此境告訴妙峰師,妙峰師說:“這是觀行初成之相,不要生執著,是好的境界。“性專從此把這件事深深的藏在心中而不告訴他人。
明朝的唐宜之說,我自己認為近年來禅律講經期間,所宣講宏揚的,獨獨對淨土觀想法門,放棄不講。世間人口裡念佛的不少,而往生淨土的人不多,這是由於不修觀想法門的原故。因為往生的人,心能去,口不能去。假如修觀的人,穿衣吃飯,常在觀想之中。或神游極樂世界的蓮海之中,在蓮花中禮佛;或坐在那裡瞻仰阿彌陀佛的金容,光輝四映;或面睹彌陀身彌滿虛空;或靜見淨土中的伴侶,同臨八功德水。淨想既成,往生何須等待!
唐宜之,名叫唐時,專修佛觀。他路過南京長干寺,禮塔念佛時,看見塔頂放出白光,佛為他現相,像黃金一樣顏色。一天他在禅堂,推開窗戶,忽然看見大海之中湧出一座山,佛坐在上面,光芒四射。一時,牆壁林木,全都空無所見。這是他的精誠所感如此。
張次民說,念佛的方法,須兼作觀想。閉目向西,端坐默想,神與形離,直接朝著西方而去。 漸漸看見樹林以及許多水鳥、金繩界道、欄楯交羅。依次前行,七寶池殊勝的蓮花、香台、樓閣、種種景物,都在眼前。如來非常莊嚴地現身丈六金身,觀音侍左,勢至侍右,放眉間光,垂手接引。我和大海一樣眾多的菩薩,一同被包容在光芒之中,隨著佛的接引而上,禮足悲懇。此時忽然看見佛的金手摩頂,甘露灑身。我的心一下子便十分開闊,獲大安穩。慢慢神回,好像出定一樣。於極樂世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熟,到時不迷。我願把這件事情告訴給各位念佛的人,必須知道要用心去念佛,不能只在口頭上念。入得這個法門時,離佛就不遠了。
顧原,號寶幢居士,精修禅觀。憨山清公,一天到棲霞寺,望見一道人,閒閒如野鶴,等走到跟前,其人眼都不眨一下,仿佛另一個世界的人。後來清公進入殿門,禮捨利塔。瞻拜了很久,塔頂忽然現出五色光,赭如寶幢。清公感到很奇異,問雲谷,雲谷禅師說:“這是寶幢,在作西方觀呢!”不久以後,寶幢示現輕微小病,說:“我坐在蓮花中已經半月多了,看見阿彌陀佛的法身,遍虛空世界全都是金色。阿彌陀佛看見我微笑,而且提挈我,又用袈裟覆蓋我,我決定往生西方了!“
《阿彌陀經疏鈔》說,修淨土的人,如果在禮佛時,應當想自己的身體在蓮花中頂禮,佛在蓮花中受我禮敬。如果在念佛時,應當想自己的身體在蓮花中結跏趺坐,佛在蓮花中接引我,然後一心持名。從前有二僧人作蓮花開合想,於是得到往生。更何況又加上一心持名,能不往生嗎? 專門進行觀想的人,用少些時間持名;專門進行持名的人,用少些時間觀想,這也是各人隨分隨力的意思。
楚地的石琦禅師,專志修淨業,房中放置一張小床,每日趺坐默觀大蓮花出現,其花莖葉,充滿法界。有一尊如來,相好端嚴,坐在上面。眉間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樓台池沼,行樹欄楯,眾寶交錯;水鳥天樂,都演說苦空無我的佛法。並看見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佛的左右。像大海那樣多的清淨眾生,都得到了不退轉的地位。禅師從定而起,空空不可得矣。他著有《懷淨土詩》百首流行於世。
斷愛門
修持觀想功夫的,未嘗不是勤勤懇懇的人。但是由於世緣未
能割斷,恩愛和情感牽纏, 於是妄念紛飛。有所好惡,這當然是因為愛,而忿恨憂患恐懼,也是由愛所生。人的心不能純正,就是這個原因。縱然平時看得破,而事到臨頭也難免不動心,以致淨功不能成就,實在可惜。修行人必須有堅忍的毅力,砍斷愛繩,時時省察,由強制而達到自然。其實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因此我輯錄了這篇《斷愛門》。
覺明妙行菩薩說,有人問:“學佛的人怎樣才能離開塵欲而斷絕障礙?“ 菩薩回答說,我現在由小而推到大,由外而推向內,你們要很好的理解它的含義。比如有人在這裡無故搶奪你一文錢,你動怒氣沒有? 回答說:“一文錢雖然微少,但被他搶奪,所以氣憤。“又有人無故送給你一文錢,你生喜悅心沒有? 答:
“一文雖少,但見他給我,所以喜歡。”另有一人卻回答說:
“一文錢很微小,得到又何必歡喜?被奪也不值得嗔恨。” 菩薩說,你能這樣想,說明你的心清淨已久了,但為什麼到如今還沉淪在污垢之中呢?你們應當知道,學佛人如果看見有或者看見無,處處都是執著,念念都是貪心。要想斷貪念,先從一文錢的送給與被搶奪,作棄捨想。當作這些東西都不是我的來看,那麼被搶奪也不生憤恨心,送給也不起歡喜心。這樣甚至一百一千一萬的錢,更甚至億億萬的錢,甚至身肉骨髓,甚至妻子財產,乃至過去現在未來心、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86],一切都像這一文錢的送給與被搶奪來看侍,自然習氣消亡,障緣永滅。漸漸恢復清淨,成就道品。你們依此修行,不要自己因憂慮而成障礙。又說,你們不是擔心身纏世俗的紛擾、念頭不得清淨嗎?我有一個方法,你只要發個遠離娑婆、求生淨土的大願,用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心,去換掉勞碌奔波名利的心,就能脫離塵勞而到達覺路了。
宋代僧人法一、宗杲,二人從東都[87]避亂渡江,各人隨身帶著一頂斗笠。宗杲的斗笠中藏有金钗,時常查看。法一從旁已經觀察清楚,他趁宗杲離開斗笠出去方便時,急忙找到金钗並扔進了江中。宗杲回來,發現金钗沒有了,雖不敢說,但臉色卻變了。法一大聲呵叱道:“我與你共同修學了生死的大事,怎麼還念念不忘這種東西? 剛才我已經替你投於江流之中了!“宗杲展開坐具,向法一作禮道謝,就繼續趕路。
幽溪大師在《淨土法語》中講,楊次民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世界只要還有一分愛不淡薄,臨命終時就被這愛所牽纏,何況更多的愛呀! 極樂淨土只要還有一念不歸於一,臨命終時就被此念所轉,何況更多的念頭呢! 這裡所說的愛,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學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宇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等等,只要還有一樣東西放不下,就是愛。只要還有一念不消除,就是愛。有一愛存於心,意念就不能歸一。有一念不歸於一,就不得往生。問 :“要減輕愛有方法嗎?”答:“淡薄愛沒有比萬念歸一更重要的了。“問:“萬念歸一有方法嗎? ”答:“萬念歸一沒有比看輕愛更重要的了。想要看輕愛,不如杜絕名利塵境。眾境皆空,萬緣都滅。萬緣都滅,念頭歸一,自然成功;念頭歸一既然成功,那麼愛緣全都盡了。“問:“杜絕塵境有方法嗎?”答:“杜絕塵境的人應知萬法本來沒有,有是由於情欲的原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自然熄滅。所以要想杜絕塵境,不如體究物空。既知萬物本空,情欲自然斷絕;情絕則愛不生,而唯心現,念歸一就成功了。“《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功效之快速相應,正如擊鼓就能聽到聲音一樣啊!
明代周廷璋,生於正德、嘉靖年間。他為人淳樸,治理家業從不計較,只要有就布施給窮人。別人同他說話,他總是笑。或有人戲弄他,甚至辱罵他,他也是笑笑而已。每天清晨他必誦《金剛經》、《彌陀經》、《觀音經》各一卷。他說:“我在日常生活中 ,杜絕貪愛而已。“八十七歲,命將終時,對家人說:
“觀音菩薩對我說,斷絕葷腥五天,就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於是每天只吃蔬菜和粥,如期誦經而逝。
憨山大師說,念佛求生淨土,原是要了生死這件大事,但怎樣得了生死?什麼是生死根本?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由此可知愛就是生死的根本。既然不知道生死的根本,那麼念佛盡管在念,生死根仍舊在增長。這樣念佛,念到臨命終時,就會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才知道念佛全不得力,後悔已經晚了!“所以奉勸念佛人,先要知道愛是生死的根本,現在念佛 ,念念要斷掉這愛根。如眼中所見的兒女子孫、家業財產,沒有一樣不愛的,簡直如同全身在火坑中一樣。而這一聲佛號,果真能斷得了這愛嗎?如果斷不了這愛,那又怎樣了得生死?所以奉勸念佛人,第一要在生死根本上,念念斬斷。那麼念念就是出生死的時候了!
太史蔣超,記得自己前世曾是峨嵋山的僧人,多次夢見自己
到前世居住的寺前小溪洗腳。他笃信並特別愛好佛教經典,一心
一意修習台宗[88]。雖然早年登科第,卻懷有出世之念。後來他
告假回到江南,立即就去峨嵋山,在他示寂的時候。他寫的偈頌
說:“翛然[89]猿鶴自來親,老衲無端墮業塵。妄向镬湯求避熱,
哪從大海去翻身。功名傀儡場中物,妻子骷髅隊裡人。只有君親
無報答,生生常自祝能仁。“
周克復《淨土晨鐘》說:“佛把貪、嗔、癡列為三毒。貪毒存在於心裡,而表現在身體上,就是偷盜。而在五欲中,色欲最為有害。“《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楞嚴經》說:“YIN心不除,塵不可出。”又說:“汝以YIN心,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YIN根。輪轉三途[90],必不能出。“此經首借YIN字立言,直接從眾生根本無明上,首拈立案。然後向道有機,實在是如來的頂門針法。
蔣十八,海鹽人。中年就與妻子同志修行,斷除愛欲。一天,各燒香唱佛名號,並各書寫一首偈頌後去世。蔣十八的偈頌是:
“這個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歸其根。諸幻既滅,灰飛
煙絕。如空中風,如碧天月。既無障礙,又能皎潔。一切永斷,
無有言說。四十年來,脫離嗜欲。惟闡大乘,朝誦暮讀。今朝撒
手西歸,自有現成果足。“其妻的偈頌說:“看過蓮經萬八千,
平生香火有因緣。西方自是吾歸路,風月同乘般若船[91]。“
周克復在《淨土晨鐘》中又寫道,《四十二章經》記載,佛說:“一定不要看女人,也不要同她們說話。如果是非說不可的,應當端正身心,這樣想:我身為出家人,處於五濁惡世,應當像蓮花一樣,不被污泥所染。見到年老的,如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長的,如同自己的姐姐;見到年少的,如同自己的妹妹;見到年幼的,如同自己的女兒。如此就能生起度脫心,惡念自然熄滅。“按:這段經文,實在是釋迦佛最精典的教誨,不僅只是出家人應該如此呀!
祖通禅師,幼年入社學讀書,因見雲水道人,雪白的頭發,長長的眉毛,臉色紅潤如孩童。他與祖通禅師的老師議論養生之術,談到文字之學時說道:“古時造字的人,都很有智慧,都懂得道理,譬如“窛”(現為“寇”)字從“完”從“女”之意。說人本來完好堅固,由於體上不知謹守,反而引賊入寇。自家搶劫家中寶物的人,沒有超過女人的,所以會意缺守,在“完”字上加個“女”便成為“寇”字。“師一聽此語,膽戰心驚。以後躲避女色就如同躲避毒蛇一樣。後來逃到鵲山剃度出家,從此心安志定,惟以生死是念,皈依淨土。
饬終門
平日積功累德,去愛絕非,本來是為最後臨終作預備的。如
果到了最後臨終的時侯,忽然又怕死猶疑,心中惑亂,豈不大負最初的心願!此時必須竭力把持,拋棄一切牽掛,正念分明,才知道去向。所以功行固然在平時,而吃緊尤其在最後呀!因此我輯錄了這一篇《饬終門》。
善導和尚說,一切人臨命終時都不能怕死,要常想到這一生的苦難太多了,如果能遠離這些苦難,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享受無窮的快樂,那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就好比脫下又髒又破的舊衣,換上珍貴華美的新服一樣,對原來的破衣爛裳,哪個還會去留戀它呢?所以只要生病,就應想到無常迅速,一心等死。並且叮囑家裡的人,以及前來看望問候的人,凡是到我跟前的,都不要去說那些閒言雜語,也不要用好聽的話安慰,希望早日恢復健康等,因為這些都相當於不結果實的虛花,沒有益處。如果病人的病情沉重,生命將終,親屬也不能流淚哭泣、歎氣懊悔,以免惑亂他的心神。應當齊聲念佛,助他往生。等氣斷了很久以後,再哭泣也不晚。但如果認識到人死是回歸,能不哭泣,尤其明白道理。更何況是往生淨土,離苦得樂,一定不要哭泣,以免擾亂死者心神。我又見過許多世間人,平常念佛禮忏,發願求生西方,到病來了卻怕死,都不說往生的事了。直到氣斷命盡,神識投入冥界,這才十念鳴鐘。恰如賊走了才關門,還有什麼用處!生死事大,必須自家努力才行。如果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來代替你呢? 要認真去思考這件事啊!
明代戈以安,拜雲棲大師為師。此人事親至孝,好修陰德。到了晚年,奉佛更為虔誠。後來預知歸期,家人來看他,都十分悲傷。戈以安說:“有生必有死,有什麼可悲傷的!我正把我的心神專注於淨土,面見彌陀,你們不要用情愛擾亂我的正念!“於是唱佛而去世。又有朱元正,每日誦《法華經》。他將要去世前,預先告戒家人說:“我臨走時不要讓婦女在跟前,等過了兩三個時辰再叫她們來,來也不要哭。“後來家屬趕到,都哭泣。朱元正又睜開眼睛搖搖頭,示意婦女們回去。待她們走完後,這才閉上了眼睛。
《龍舒淨土文》說,有人問:“下品下生的人,在他臨命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就變地獄形相為蓮花,也能生淨土,這是為什麼?“回答說:“阿彌陀佛慈悲至深,威力極大,所以能如此。譬如鐵石雖重,依仗舟船的力量,可以渡江;一根針雖然很輕,如果不依仗舟船,就不能過江。人在生時雖犯有重罪,但依仗佛力的人,可以往生淨土。反之,雖然罪惡輕,由於不依仗佛力,也得不到往生。這好比平生作惡的人,一但招安,轉眼就成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的人,也是這樣。又如虮虱,萬死萬生也不能走上一裡路,如果附在人身上,一千裡路也可以到。仗佛力而生淨土的人,也是這樣。“有人說:
“人一生作惡,殺害眾生,危害人民,臨死念佛,也得往生。那
麼他所殺害、所危害的眾生,懷著冤枉、仇恨的心,什麼時候能
得到化解呢?“答:“凡是生淨土的人,得道之後,都會度脫一
切冤親。這不是比冤冤相報、彼此永無出期更好嗎?“
唐代張善和以殺牛為職業,臨終時看見數十頭牛來索命。張善和趕緊叫妻去請僧人念佛。僧人開示道:“經上說,若有眾生,作不善業,應墮惡道。至心十念阿彌陀佛者,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張善和說:“地獄到!快取香爐來!”他用左手拿火,右手拈香,向西高聲念佛。還不到十聲,突然說:“阿彌陀佛來迎接了!已經賜給我寶座。“說完,氣盡而終。
《天如或問》說,人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那麼我現在先做世間事,等到臨終再念佛可以嗎?回答說:“苦啊,苦啊!逆惡凡夫,臨終念佛,這是他過去生中就有善根,所以能遇到善知識而得念佛。這種僥幸,一萬個人中也沒有一個“。《群疑論》說,有十種人,臨終不能念佛:一、善知識未必相逢,沒有勸念佛的人。二、業苦纏身,無暇念佛。三、中風失去語言能力。四、瘋顛狂亂,精神不正常。五、遭水火之災。六、遇虎狼。七、惡友破壞信心。八、昏迷致死。九、陣亡。十、墜高崖。這十種情況,只要遭遇到一種,就不能念佛。即使沒有這些惡緣,是正常病死,也不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 ,痛苦逼迫,恐懼驚惶,不能念佛。即或無病而死,世緣未了,擾亂胸懷。又加妻號子哭,百般煎憂,不能念佛。即便未死之前,忍疼忍苦,叫喚呻吟,更加醫藥、祈禱,雜念紛飛,不能念佛。就是未病之前,只因年紀老大,衰相現前,老態龍鐘,愁歎憂惱,不能念佛。即使未老以前,遇到世俗的事情牽掛於心中,狂心未歇,胡思亂想,業識茫茫,不能念佛。即或清閒自在,有志修行,稍對世間的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境界現前,隨著境緣顛倒,不能念佛。你看老的時侯,病的時侯,少壯清閒的日子,稍有一事掛心,已經就不能念佛了,更何況是臨終的時候!況且世事如夢,哪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天堂未開,地獄先成。生死大事未明,都成痛苦的根本。眼光落地受苦的時侯,才知道平日的所作所為,都是墮入枷鎖镬湯地獄的原因。失去人身,萬劫難復。鐵石心腸的漢子聽了,也應落淚,竟然容許他臨終念佛嗎?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真像石火電光,一眨眼就過去了。應該趁現在未老未病之前,抖擻精神,把世間事看得淡些,得一日光景,就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功夫,就修一時淨業 。隨它臨命終時,好死歹死,我的路費已經預備好了,我的前程已經穩穩當當有把握了!如果不這樣精進修行,將來後悔莫及!
王龍舒說,譬如有人來到大城市中,必定先找好住處,再去辦事。到了日落天黑 ,就有投宿的地方了。先找好住處,就是修淨土的意思。日落天黑,就是死期到來的時候。有投宿之地,就是蓮花中化生,不墮惡道的意思。他又說,有白晝必然會有黑夜,一定要為黑夜作准備;有暑熱必然有寒冷,一定要為寒冷作准備; 有生必有死,一定要為死作准備。什麼是給夜晚作准備? 燈燭床褥。什麼是為寒冷作准備?棉被冬衣、柴火木炭。什麼是給死作准備?就是修福慧、生淨土。
優昙大師說,修淨土的人,隨時都要想到世間一切無常,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 如果不是親聞佛法,那麼捨身受身,輪轉三界,四生六道,沒有解脫的一天。我今生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 ,唯佛是念。捨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遠脫離生死,不再受六道輪回。這是大丈夫平生的大事。才患疾病,更要精進念佛。坦蕩身心,不要生疑慮。直須朝著西方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現在面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斷。對世間的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若是妄念起來,就趕緊念佛名號,在念念中除滅罪障。 就憑這一念,就決定往生淨土。
明朝袁宗道的兒子袁登,12歲時,腹中長包塊,將要命終。他對叔叔袁宏道說:“我要死了,叔父用什麼救我!”宏道說:
“你要念阿彌陀佛,就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五濁惡世,不值得留戀! “袁登於是合掌念阿彌陀佛,大家眷屬也同聲助念。不一會兒,袁登微笑說:“看見一朵蓮花顏色微紅。”一會兒又說:“蓮花漸漸大起來,光色鮮明無比。”不久又說:“佛來了! 相好光明,充滿一室。“過了一會兒,呼吸急促。袁宏道說:
“你只念‘佛’字就可以了。” 袁登念佛數聲,合掌而逝。
蓮池大師說,生死有命,人在病中,應當生大解脫想,任其
死生,不要起恐怖。 再說,過去如夢幻,現在如夢幻,未來如
夢幻。所有一切全都放下,只提正念,一心念佛罷了。大師又在
信中對王大琸說:“身體有病,應該將身外事,以及這個身體的
四肢百骸,全體放下,使之空無一物。如果是必不可停的事情,
也要暫時停下,待以後處理。如果妄想熾盛不能克制,應當念佛
數聲將這個妄念壓制下去。世間的榮華富貴,不過是片刻之間;
災難苦惱,也不過是片刻之間。況且萬般都是前緣,不是人力所
能為。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
真歇禅師的偈說:“訪舊論懷實可傷,經年獨臥涅槃堂。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寒灰席有霜。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都為別人忙。老僧自有安閒法,八苦[92]交煎總不妨。“這首偈傷感身世的浮脆,了知夢幻的生滅。指出情妄的緣由,開示此道的真相。五十六字,包羅無遺,真是人們的最好的鏡鑒呀!
《淨土晨鐘》說,淨土資糧的預辦,都知道要靠平時。但不知要辦大事。最重要的是,在到時候的那一瞬間的作為。生前悠閒懶散,到此時不能拖延。生前迷惑,到這時不能糊塗。生前富貴榮華,到這時不能依仗。從前走錯了路,到這時再也不能徘徊不定。此時只有方寸靈明在起作用,清醒則立即現出蓮台,迷惑則六道三途有份。穢土、淨土頃刻分路,險極!險極!究竟要把握的要訣,不外“一心正念”四個字。宋代的儒家說:“平時功夫,正在這裡用得著。“就是這個意思。話雖然這樣說,但不在平時預先作安排,而想僥幸地在臨終的片刻之間念佛往生,片面理解惡人十念往生的說法,因而平日放松自己而不修行,恐怕經上所說的這番話,也是如來萬不得已垂手接引眾生的苦心,並不是將西方作為這種人的護身符呀!況且人之常情,無不好勝而不願自處卑劣,為什麼單單在這件大事上,而甘心以下劣自居呢? 也太可憐憫了!
從前正陽帝君、鐘離祖師,看見人臨命終時,神昏氣斷,不知道往哪裡去。在一片黑暗中,隨風飄忽,看見光亮就投奔而去,因此沉淪六道,痛苦無了期。於是著《歸空真訣》,說明六道的光亮,都不能投奔。教人在將死去時,回光內照,存神泥丸。堅持一念,願歸五岳名山。自然從心所願,不受三途惡道之苦。又曾驗證許多往事,每見病人垂危之際,有因恩怨未了、萦懷於心的人,一時眼光落地,神隨識而去,竟然得到如念投生,報復不爽。甚至念頭嗔毒而變成蛇蠍,念頭正直而成為神明,所記載的感應事跡,不勝枚舉。這是因為善氣屬陽,陽主升,念善的人上升天堂。惡氣屬陰,陰主降,念惡的人下降地獄。其關鍵都是由自心所造而已。
一個人當他未曾學道的時候,平時就缺乏鎮定的心,正當撒手人間,在恩愛難以割捨的時侯,誰說沒有百魔俱集?萬念紛飛、黑風巨浪之中,慧舟在哪裡? 此時他能從容不迫地謀劃於心嗎? 自從釋迦如來,教人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慧遠、永明、龍舒、雲棲等諸公相繼而起,教人修淨土法門,已經很齊備了。而最切要的開示,就是在臨終堅持一念,求生極樂,即得感佛來迎,西歸蓮界。所以三世諸佛,同聲稱贊淨土法門為出世間法中第一捷徑。可惜世間人知道這個法門的太少,而知道平時必須念佛功純,臨終才能正念不迷的人就更少了。於是不得不大聲疾呼:願人人在四大分散時,都能一心不亂,佛力加被,同登覺岸!
永覺元賢禅師說,淨業的功夫,雖然積累於平時,而臨終最後一念,最為要緊。因為生淨土或生穢土,入聖入凡,只有這一念為之轉移。我常見念佛的人,平時都說求生淨土,而到了臨命終時,多數人失去正念。或貪生怕死,留戀這個皮囊;或眼看妻兒,難捨難分;或系念家中財產,放捨不下;或因境遇不順,含恨而死;或因病苦逼迫,飲痛而去。既然失去正念,只有隨它沉淪、墮落。我現在奉勸修行人,到此時此刻只要深信經中所說,堅固正念,萬事放下,念著佛號等待生命的結束。唉!生死事大,頃刻已是來生。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能不畏懼嗎?
《淨土聖賢錄》記載:楊媪[93],五十多歲,中風得病,僵臥在床,日夜呻吟。有一位旅亭師路過她家的門口,她的兒子請師父進去看看母親的病。楊媪皺著眉頭,憂愁而痛苦地說:“病太重,師父有好方法嗎?“旅亭師說:“病從身起,身是假合。你能捨身,病自然就好了。“ 楊媪問:“如何捨身?”旅亭師說:“你只要把身心放下,一心西向,系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治一切眾生的病,只要能至誠念佛,阿彌陀佛自然會來救你。只怕你念佛不能懇切罷了!“ 旅亭師走後,楊媪就執持佛名,默觀西方,日益懇切至誠。過了五個月,一天,她對兒子說:
“ 佛來了,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她的兒子延請了十八位僧人,共唱佛名。楊媪起身端坐,面向西方而逝世。
助行門
既然知道念佛,凡起心行事,如果有絲毫與佛相違背,要想
得往生,猶如南轅北轍。由此看來,助行不可不講。助行以戒殺為首。我以前有刻有《同生錄》一書,關於戒殺放生的言論和事實都記載得非常詳細。現在只補充其所未完備部分,以及一切應修的眾行,作為往生的助緣,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於是輯錄這篇《助行門》。
王龍舒說,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94],以此回向,願生西方,必然上品上生。所說齋,就是不吃肉、不飲酒、不YIN欲、不吃五辛。所說戒,就是殺生、偷盜、邪YIN,是身三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是口四業;貪欲、嗔恨、邪見,是意三業,不做這十種事情,就總稱為十戒。如果這十戒都能夠持而不犯,稱為十善;要是犯而不持,稱為十惡。如果能全持十戒,就生天上;要是持前四戒,加上不飲酒,稱為五戒。能守好這五戒,常不失人身。如果是修淨土的人,就不在此限了,如果能全持十戒,加上功德的資助,一定是上品上生。要是只持五戒而修淨土,也可以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如果不能持五戒,難道也不能戒殺嗎?殺生是五戒中的首戒,稱為大惡。不殺生得長壽報,殺生則得短命報。如果只守好不殺生這一戒,以修淨業,往生的品位就已經不在下品了。
明朝的袁宏道,字中郎,萬歷年間為稽勳司郎中。後因病辭
職回家,他是在寺院中去世的。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
都修學禅宗。一天袁中道功課完畢,入定,看見有二童子引導他
向西而行。見到哥哥袁宏道,宏道說:“我已經居住在淨土中了。
淨土中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解悟與持戒並重的人,所生的品位
最高;其次持戒嚴謹,往生最為穩當;如果雖有解悟而無戒行,
多被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95]去了,我親眼看見的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智慧很深,然而戒力和定力都很少。因為只是悟
理不能產生戒和定,而只是狂慧,仍然會歸於五濁惡世。你如果
不能受持全部戒,至少應遵守龍樹尊者的《六齋法》,其中戒殺
尤其重要。沒有日舉屠刀、口貪滋味的人,能夠往生淨土的呀!“
王龍舒又說,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幢、建塔、念佛、禮忏,這種種對三寶的供養,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也可以。或行世間的各種利益方便善事,比如作為子女的孝養父母,作為弟弟而恭敬兄長,若是女人就應當遵守閨范,孝敬父母公婆,教育兒女而盡自己的天職。宗族要相敬相親,以至鄉裡親戚也都要仁慈忠厚。以至奉事君王就要赤心為國,當官就要慈悲愛護人民。或者愛惜孤兒,救濟寡婦,或救濟貧窮,或勸人行善,或阻止人作惡。這一切善事,隨分隨力去做,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也可以。或者世間一切利益,不論大小多少,比如拿一文錢給人,一杯水給人,也必默念說:“將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經常使這一念不斷,念念在心,必定上品往生。
大觀年間,有一個人在街市上遇見已經去世的父親,他請求父親留下一句話作為教訓。父親說:“學葛繁。”這個人問道:
“葛繁是什麼人?”父親回答說:“是一個世間上的人。”後來這人訪問得知,葛繁是鎮江太守,於是前往求見。他恭敬地問葛繁,積了什麼陰德,幽冥為什麼這樣敬重於您?太守說:“我開始每天做一件利人的事情,以後每天做兩件利人的事,再後來每天做三件利人的事,這樣四十年來沒有一日停止。“這人請問道:
“怎樣才能夠利人?”葛指房間的腳踏子說:“如像此物放得不正,就會絆別人的腳,我把它擺端正,也就是一件利人的事了。又如有人干渴,給他一杯水喝,也是利人的事呀。只要遇到什麼有利的事,就做什麼有利的事,上自宰相,下至乞丐,一切人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在於持久不間斷就行了!“這個人禮拜而退。葛繁兼修淨業,以此回向求往生,後有僧人神游淨土,看見葛繁也在那裡。
元朝優昙大師說,卵生、胎生、濕生、化生[96],以及飛禽、走獸、昆蟲、魚類,都是未來的諸佛呀!它們也都貪生怕死,和人沒有兩樣。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又何必堆積肉山、煙熏炮烙;貪口腹的欲望,滿足美味的需求而隨意殺害它們呢!你哪裡知道,殺害它們的性命,就是出佛身血呀!造殺害的重罪,也就斷絕了自己慈悲的心性,生前的福壽,已經悄悄地損耗完了。死後沉淪苦海,一一償還命債,毫厘不差。修淨業的人,應當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心,將來才能踏上佛的國土。
從前有人說,良辰美景,人逢之而歡喜,動物遇到而心悲。人在此時,骨肉團圓 ,美味羅列。而動物在此時,母子離散,魂飛魄散。所以節日多殺生,最為殘忍。請看殺一只雞而眾雞皆叫,宰一頭豬而群豬不食。想到這些,雖有佳肴在前,也黯然神傷了。古人有這樣的話說:“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門夜半聲。“這句話真是悲哀痛切啊!
優昙大師又說,要想成就菩提道,慈悲心是根本。修淨業的人,救濟動物最重要。看見飛禽走獸、水族游魚類,或撒羅網,或關籠檻;穿腮反翼,捆足倒掛。這些動物面臨熱湯烈火,將要置於刀砧之上,它們憂悲恐懼,害怕驚惶。仰望天空而魂飛魄散,回想所居的林泉而心驚膽戰。這些動物雖然知道必死無疑,但還希望有一條活路,因此它們左顧右盼,哀叫求救。希望看見的人大發慈悲,拿錢買命,憐憫救護。一但獲救,就為它們打開牢籠,松綁解縛,並舉行燒香念佛發願的法事。隨後或是放生於江河水池,或放生於山野樹林,這都是佛法教化眾生而表現出的大慈悲心。這樣的救濟善事,上自人類,下至蟲蟻,力所能及,無不放生。並將這些殊勝利益,回向求生西方,普願眾生,同成佛道。
智朗《念佛放生說》說:“要想成全自己的仁慈功德,莫過
於放生。要想出離六道苦海,莫過於念佛。“如今立一個放生的
方法:放一竹器,每天事務空閒,念佛數聲。每天投一文錢,一
年所積三百六十文。 這也不費很多錢,不用很多力,什麼人不
可以做?只是貴在長久堅持,終身不倦。在這一年中,不論什麼
時侯,做了放生的事,並統計其放生的地方,及某年某月某日某
人放生若干,希望永無疾病災難,又能健康長壽。再加上執持佛
名,誓不改變。這樣做而不得往生,三世諸佛,就成為诳語者了。
有這樣一首偈說:“放生念佛兩重難,只貴自己心地堅。永祖
(永明大師)傳燈輝不夜,願提正念攝人天。“
明朝蓮池大師說,念佛的人不可以殺生。念佛是以慈悲為本,如果不戒殺,修行的功效就減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歷劫以來,我們同它互為眷屬,今天殺它來養我,於心何忍!我奉勸念佛的人,每下筷時,常常這樣想,自然就能斷葷,早日成就淨業。即使不能堅持長素,若能堅持每月六齋,也能得往生,要是殺生那是斷斷不可以的!
雲棲六齋、月齋圖說:
六齋:指農歷每月的六天。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
十九、三十日。如遇月小,二十八、二十九日也可以。
月齋:指農歷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月持齋。如不能三月持齋,必須三月戒殺。
《淨土文》說,念佛的人如果能不吃肉最好,要是一時還不能斷,暫且吃三淨肉[97],而且要慢慢減少。飲食如果要求口味,可以去掉一餐,比如原來兩餐都吃肉,可以改一餐為吃素。人生福壽是有數的,這樣做可以延長福壽。如果早餐能吃素,好處特別多,一省業緣,二可清淨,三不妨礙善業,四到晚餐吃葷的時侯,不至於厭此而欲彼。如果認為吃素困難,可用吃葷的花費用於素食,這樣既容易做也能持久。如果不知畏懼,貪圖口頭滋味,死後輪回六道苦海,就沒有出頭的一天了!有這樣的話說:“世上欲無刀兵劫,須是眾生不食肉。“此言不能不使人畏懼!
[1]張師誠號蘭渚。張當時任福建巡撫,張公平生奉佛甚謹,曾輯《徑中徑又徑》一書,勸策行人,專修淨業。
[2]秉節指任地方行政長官。閩,福建省簡稱。
[3]見《法音》1997年第7期,陳星橋著:《佛門弟子――林
則徐》
[4]上海佛學書局再版時,系放大影印。
[5]見1997年6月18日《揚子晚報》
[6]凌青原名林墨卿,為林公第五代孫。30年代參加革命時
更名。見1997年7月11日《四川省政協報》
[7]見《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第六頁。
[8] 娑婆:梵語譯音,意思是“堪忍”(即能夠忍受的意思),
“娑婆世界”即堪忍世界,也就是我們眾生所處的這個世界。這是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都能夠忍受十惡三毒以及各種煩惱而不願意出離,故名堪忍世界。
[9] 極樂世界: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只有快樂而沒有任何痛苦,故稱“極樂世界“。
[10] 大限:指死亡的時候。
[11] 無常:這裡指死期。
[12] 古德:指過去年代的有德行的高僧。
[13] 拔舌地獄:地獄之一,造作口業的人死後將墮落在這
個地獄中。
[14] 淨土花開:指極樂世界中的眾生所居住的蓮花開放,親自見到阿彌陀佛。
[15] 估唱:即“估衣唱衣”的簡稱。指僧人去世以後,要把他的遺物分給其他僧人時,預先估算價值,叫做“估衣”。估算之後,在大眾面前公開競售,叫做“唱衣”。所出售的財物作為這個僧人的喪葬費用。
[16] 四生:指眾生的四種生命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九有:又叫“九有情居”,或“九眾生居”,指三界中眾生所居住的九個地方。它們是:(一)欲界之人與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無想天、(六)空處、(七)識處、(八)無所有處、(九)非想非非想處。
[17] 四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包括人的身體,都是由四大合和形成的。例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四大假合”的意思是,人的身體不過是四大暫時組合而形成的,其中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一旦四大分離,人體也就不復存在了。
[18] 六塵:“塵”,有染污的意思,“六塵”就是六種能
夠染污眾生的六根,從而覆蔽眾生真如佛性的外境。“六塵”包
括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眾生之所以迷而不悟,
其原因就在於把四大假合的身體當成自己真實的身體,而把六塵
這種心識所現的影相當成自己的真心,所以《圓覺經》說:“妄
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由此妄有,輪轉生
死。“
[19]六根:指人們認識外境的六種門戶,指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
[20] 阿鼻地獄:地獄之一,又譯為“無間地獄”,造極重罪的人死後將墮落到這裡,遭受沒有間斷的痛苦。
[21] 指人死的時後,地、水、火、風四大分離的情景。
[22] 業風:業力之風。這裡用風來比喻眾生生前所作的善
惡業力。善業之風,吹眾生到善處享受快樂;惡業之風,吹眾生到惡處遭受痛苦。
[23] 羅剎: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剎娑,女的叫羅剎私,有的在空中飛行,有的在地下行走,喜歡食人的血肉。這裡指地獄中的惡鬼。
[24] 真人:指已經證悟到真理,脫離了六道輪回的人。
[25] 三界:指凡夫生死往來的三種境界,即欲界、色界、
無色界。欲界是有YIN、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色界是沒有YIN、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都屬於色界。無色界中的眾生沒有色相,只是將心識住於深妙禅定之中,屬於色界的有四空天。由於三界都是凡夫流轉生死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的根本,是以出離三界為目的。
[26] 四十八願:指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見《無量壽經》。
[27] 六賊: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由於六塵能夠使人追逐外境,並執著外境,以為真實,從而遮蔽真如本性,使眾生得不到解脫,因此稱為“六賊”。六神通:指三乘聖者所得到的六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28] 八苦:指人世間的八種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八自在:又叫“八大自在我”,即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它們是:能示一身為多身、示一塵身滿大千界、大身輕舉遠到、現無量類常居一土、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說一偈義經無量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29] 五濁惡世:即眾苦充滿的娑婆世界。“五濁”指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30] 分段之身: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都有段別,所以稱其生死名為分段生死,其身形稱為分段之身。
[31] 大鐵圍山:圍繞一世界的鐵山稱為鐵圍山,有大小之分。圍繞大千世界的,稱為大鐵圍山。
[32] 淨土:指諸佛所示現的清淨國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諸佛的淨土之一。穢土:污穢的國土,即凡夫所居住的娑婆世界。
[33] 這幾句話出自《法華經·方便品》。原文是:“諸佛
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34]火宅:著了火的房屋,比喻三界內眾生的的痛苦和不安。
《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35] 禅:“禅那”的簡稱,可意譯為“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這裡指禅宗,即是以禅那為宗的宗派。因禅宗偏重於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36] 教:本指佛陀一代所說的教法以及菩薩所教導的種種真理。這裡指中國除了禅宗和律宗之外的各個宗派。
[37] 律:戒律。這裡指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代南山道宣為初祖。
[38] 得魚忘筌:這幾句話出自《莊子》。《莊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音“全”),捕魚用的竹器。“得魚忘筌”的意思是,漁人使用筌來捕魚,一旦捕到了魚,便會忘掉了筌。比喻學佛者通過佛教典籍中的文字來修習佛道,一旦悟到了道,便不應當再執著於佛典中的具體的文字。
[39] 正法眼:指佛所具有的能夠徹見正法之眼。佛的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所以稱作“藏”,即正法眼藏,這是禅宗用來稱其教外別傳的心印。
[40] 四威儀:指行、住、坐、臥四個方面應當具備的姿勢。
[41] 八功德水:具極樂世界中有八種好處的水。(一)澄淨,
(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患,(八)增益。上述的八功德水,充滿於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和須彌山與七金山之間的內海中。
[42] 金蓮花台:金色的蓮花台,這裡指極樂世界中上品往生的行者所乘坐的蓮花台。《觀無量壽經》說:“行者臨於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持金蓮花,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
[43] 實相念佛:四種念佛之一,所謂實相,即指如來法身,眾生佛性,這與萬法虛妄的形相不同,故稱實相。念實相佛,即是念十方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44] 萬行:指所有的行為或修行。
[45] 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向”就是
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轉趣向於他處。回向約可分為三類: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46] 觀像:四種念佛之一,指在心中觀念阿彌陀佛化身的形像。
[47] 觀想:四種念佛之一,指在心中觀念阿彌陀佛真身的形像。
[48] 聲聞:指聞佛說四谛法的音聲而悟道的人。四谛:又稱四聖谛、四真谛,包括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49] 緣覺:又名獨覺,或辟支佛。遇上佛出世的時候,聽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而悟道的人,因此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50] 菩薩:梵語譯音“菩提薩埵”的簡稱,意譯為“覺有情“(“有情”又譯為“眾生”),即覺悟了的有情,也即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大聖人。六度萬行:略則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廣則萬行,而六度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
[51] 不退:又音譯為阿毗跋致。指功德善根,不斷增進而沒有退失或者退轉的情況。
[52] 水鳥寶樹:這裡指西方極樂世界中的八功德水,以及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七寶行樹,它們無不在念佛。
[53] 三乘人:指修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人。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於聞如來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於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無數劫間,修六度萬行,更於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
[54] 阿僧祗劫:即無數劫(“劫”是計算非常久遠的時間單位的名稱),指非常非常久遠的時間。
[55] 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想是想象,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是行為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這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56] 無生忍:把心安住於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於道理而不動的意思。
[57] 四恩:指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
[58] 善知識:指信解佛法,具有正確的見解,學問又淵博
的人。
[59] 見思惑:天台宗所立三惑,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即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即是。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過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無明惑是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三惑中見思為粗,塵沙屬於中等,無明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60] 橐:音tuó,一種口袋。
[61] 三昧:又譯為“三摩提”,或“三摩地”,意譯為
“正定”,指遠離各種邪見散亂,攝心一處,專注一境的意思。
[62] 五祖山:又作馮茂山,俗稱東山。該山位於湖北省黃梅縣的東北。禅宗五祖弘忍住在此山,闡揚禅風,五祖入寂後,其弟子神秀等人葬其遺骸於此山,故名。
[63] 二乘:指聲聞乘和緣覺乘。二乘之人能破除我執,卻不能破除法執,只求自我解脫而不願意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故稱之為“淺見”。
[64] 法布施:三種布施之一,即“法施”,指為眾生演說佛法,使之最終能夠出離苦海,得到解脫。另外的兩種布施是“財布施”和“無畏施”。
[65] 含識:即眾生。
[66] 四天下:指須彌山東南西北的四大洲。七寶:七種十
分珍貴的寶物。關於七寶,諸經所說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為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法華經》所說為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為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 “四天下七寶”即是四大洲的一切十分珍貴的寶物。
[67] 教下人:這裡指除了禅宗和律宗之外的各個宗派的修行者。
[68] 宗門人:指修習禅宗的人。
[69] 持律人:指修習律宗的人。
[70] 真言:音譯作“陀羅尼”,咒的意思。
[71] 經行:在一定的地方繞圈子,其目的在於避免坐禅時
發生昏沉或睡眠。
[72] 心:這裡指人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聲識、意識等六種認識功能。
[73] 意:這裡指第七末那識。“末那”的意思是“思量”,它恆審思量,將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執著為我。
[74] 識:這裡指第八阿賴耶識,它在一切時間都受到前七識的熏習,使之成為種子,並執持種子。內變根身,作為眾生的依報,外變器界,作為眾生所依的器世間。
[75] 海青:中國佛教中的出家人和在家人禮佛時所穿的衣服。其所以稱為“海青”,是取大海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而大海顏色青藍潔淨。
[76] 寄庫來生:指人死安葬時將錢埋在土中,說把錢寄存
於陰間的府庫,從而可以免除亡人的罪惡。這是漢魏以來的民間
習俗。王龍舒說:“我遍讀經藏,都沒有陰間寄庫的說法。奉勸
世人,將寄庫的費用,作西方資糧,一心求生西方,必然得到往
生。如果不這樣,而為陰府寄庫,則志在陰府,死後必然入陰
府。“
[77] 盂蘭齋:“盂蘭盆齋”的略稱。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亡故了的宗親的法會叫盂蘭盆會,在此會中的齋食供養就叫“盂蘭盆齋”。
[78] 空觀:觀諸法皆空的道理。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無有自性,空寂無相。
[79] 如來藏:指於一切眾生的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
[80] 息:呼吸,“調息”就是調整呼吸,這是為了對治散亂。
[81] 曼殊師利:即文殊菩薩的另一譯名。
[82] 呂祖:指呂洞賓。
[83] 結夏:即結夏安居,又稱坐夏,或坐臘。每年夏季四
月十六日開始,七月十五日結束,共三個月。在這三個月中,僧徒們不得隨便外出,只從事於坐禅和修習佛法。
[84] 閻浮提:又譯為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85] 結跏趺座:“結”,盤結。“跏趺”音jiāfū。“跏趺座“,坐法之一,即右足置於左腿上,左足置於右腿上的盤足坐法。在各種坐法中,此種坐法,最為安穩,不易產生疲勞。
[86] 菩提:“覺悟”的意思。涅槃:指滅絕了一切煩惱,可意譯作“寂滅”、“無生”。
[87] 東都:指北宋的首都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
[88] 台宗:指天台宗。隋朝智者大師所建立,因居天台上,
所以命名為天台宗。此宗以《法華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為主,明一心三觀的妙理。
[89] 翛然:“翛”音xiāo,自由自在的意思。
[90] 三途:即“三惡道”,指血途、刀途、火途。血途即
畜生道,因為畜生常處於被宰殺,或者互相吞食之處;刀途即餓鬼道,因為餓鬼常處饑餓,或者處於刀劍棍杖逼迫之處;火途即地獄道,因為地獄中的眾生常處寒冰,或者猛火燒煎之處。
[91] 般若:音bōr?,意譯為“智慧”。“般若船”,這裡將般若比譬為能度生死大海,載眾生到自由解脫的彼岸的舟船。
[92]八苦:指眾生輪回六道時所受的八種痛苦,為四谛中苦谛的主要內容。八苦包括: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復須再生。
[93] 媪:音?o,“老婦人”的意思,“楊媪”就是一個姓楊的老太太。
[94] 第一義:無上甚深的妙理,即至高無上的真理。
[95] 八部鬼神眾:又稱“天龍八部”或“八部眾”,包括:
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闼婆、緊那羅、摩侯羅伽。
“八部眾”中,以天、龍二眾為上首,故稱“天龍八部”。
[96]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又稱“四生”。卵生指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等;胎生指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濕生指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等,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等。
[97] 三淨肉:三種清淨的肉,即一、不見,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為我而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