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這樣去做,到底誰的罪過更嚴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索達吉堪布《大圓滿前行》

  尤其在同一個行業裡,因為互相競爭,比一般人更容易生嫉妒心。比如兩個成績好的法師之間、兩個發心提水的人之間、兩個賣豆腐的人之間,都經常引生各種嫉妒。而如果一個是賣金子的、一個是賣煤炭的,他們之間就不一定有這種煩惱。

  不過,總對別人心懷嫉妒的人,非但不能損害他人,反而自己會積累嚴重罪業。《君規教言論》中也說:“嫉妒心強福淺者,恆時只會謗他人,依此於他無損害,卻將毀壞自聲譽。”

  從前,有兩位格西互相敵對。一次,一位格西聽說另一位有了女人,就興高采烈地對侍者說:“煮上好茶,我聽到一個特別特別好的消息!”(以前的藏地,生活條件比較差,遇到開心的事情,人們通常會燒些濃茶來慶祝,就像現在的人請客吃飯一樣。)

  侍者聽到上師的話,趕緊煮好茶,端過去問:“您聽到了什麼好消息?”

  他說:“我們那個對手有了女人,破戒了。”

  藏地著名大德根邦扎嘉,聽到這件事後,板著臉說:“真不知他們二人到底誰的罪過更嚴重?”

  一個人是破了別解脫的根本戒,必定會墮入惡趣;而另一個,雖然自己沒破戒,卻隨喜別人破戒,所以不知道哪一個的罪過大。《諸法集要經》雲:“若見造非法,生劣心隨喜,由彼無智故,受苦復過是。”意思是,見別人造了非法的罪業,對此產生惡劣的隨喜心,由於愚昧無知的緣故,自己所受的果報遠遠超過他。依這個教證來看,應該是後者的過失更大。

  所以,別人在做惡事時,千萬不能去隨喜。我以前也再再講過,美國發生“9·11”事件時,聽說中國的個別年輕人歡呼一天,覺得實在是大快人心,這樣的話,你隨喜贊歎本·拉登殺了近三千人的罪業,自己的過失不比他少,甚至比他還嚴重。

  《法句譬喻經》中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佛陀在捨衛城時,有個信奉外道的長者,財富多得難以計數。他兒子在20歲時娶妻,婚後二人相敬如賓、恩愛非常。

  新婚未滿七日,一天妻子想去後花園賞景,他們便相偕前往。妻子見一棵大樹上的花很美,被它深深吸引。丈夫為討妻子歡心,就爬到樹上摘花,結果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當場重傷而亡。

  聽到這一噩耗,全家人痛不欲生,個個悲傷痛哭。到了出殡的日子,長者見自己白發人送黑發者,內心尤為悲苦。

  佛陀知道他們得度的因緣已成熟,就出現在他們面前。長者全家見佛陀親臨,感動不已,立即恭敬頂禮佛陀,對佛陀訴說心中的哀痛。佛陀講述了萬法無常、輪回皆苦的道理,勸他們不要特別傷心。

  長者聽聞妙法,當下放下憂傷。他問佛陀:“我兒子過去曾造了什麼惡業,以至於年紀輕輕就喪命了?”

  佛陀說:“過去,有一個少年手持弓箭,和三個朋友到樹林游玩。少年看見樹上停著麻雀,便想將它射下。在旁的三個朋友不但不勸阻,反而一直鼓勵:“如果你能一箭射中,那實在是了不起!”少年聽了,就舉起弓箭射去,麻雀中箭墮地而亡,一旁的三人興奮得拍手大笑。此後,他們四人經歷了無數劫的生死流轉,共同為他們殺鳥的罪業而受報。

  那三個見殺隨喜的人,一位因過去修福,現在天上享福;一位投生至海中,成為龍王;另一位就是你。這名射箭的少年,先投生至天上,是天人的兒子;命終後投胎到人道,成為你的兒子;如今從樹上摔死,立即化生為龍王的兒子,剛出生就被大鵬吃掉了。

  所以,此時此刻,天上、人間、海中有三位父親,都在為兒子的死而痛哭。這個兒子,就是用箭射殺麻雀的少年,因為造下殺業,所以他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隨喜殺業的三人,則同嘗失去兒子的苦果。可見,因果絲毫不爽,不可不慎!”

  佛陀又為大眾說了一偈:

  “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所往如響應。

  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

  這一家人聽後,個個法喜充滿,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可見,見別人殺生,對他隨喜的話,殺生者需用生命來償還,隨喜者則要為他飽受痛苦,業力真的不可思議。希望大家對這個公案好好想一想,今後見別人造惡業、破戒、殺生,千萬不能去隨喜,否則,自己將來也難逃苦果。

 

上一篇:十種方法,解救當下的YIN邪男女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心地善良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善良,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