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心陷疑惑,似入“沼澤
一念之力,與我們看似無法觸及,但是其作用會有推波助瀾的動力,也會有毀於一旦的迫害力。情緒的力量,不容小觑。我們總是可以明顯感知,貪心的不滿足,嗔恨的憤怒,癡心的迷惘,以及傲慢的高高在上,但是很難去簡單的概括疑心的復雜性。如果把貪、嗔、癡、慢比喻成情緒的“小偷”,那麼疑心病就是情緒的“家賊”,難防也難以捕捉。 心陷猜疑,那種焦灼和不安的感覺,就如同身陷沼澤一般,越是用力,就越會被緊捆。心犯猜忌,會讓我們自己在一連串的聯想當中,串習所有的情緒,如果說,貪、嗔、癡、慢的爆發,單一而且容易察覺,那麼其威懾力與自毀性,也不見得持久。但是,內心一旦深陷疑慮,就會伴隨五毒情緒的同時噴發,這種“輻射”會是持久而不可控制的。 不要簡單的認為,疑心病就只是懷疑和猜忌,當然這是最為明顯的兩個方面。但是疑惑的內心 ,說它復雜,是因為它會囊括貪、嗔、癡、慢,這四種情緒的所有因素在內,而且表現形式是,五毒的習性一並爆發。如果說,很多情侶或是婚姻感情生活中的彼此,在內心缺乏安全感和占有欲的同時作用時,會有很多因為猜忌和疑心的吵吵鬧鬧,這是我們司空見慣的疑心病的表現形式。但是往細致了說,其實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當中,處處可見疑的蹤跡。當我們心生嫉妒,想要攀比,憤世嫉俗,嫌貧愛富時,種種世俗心的作用中無處不有疑的成分。現在的人,動不動就喜歡攀緣各種圈子,結交各種能讓自己沾邊和感覺臉面“貼金”的有志之士,成功人士等等,喜歡炫耀自己的圈子,喜歡張貼自己的與眾不同……這些疑的表現,一是肯定與否定間徘徊奪定自我的價值,另一方面也是在疑惑,“物以類聚,人與群分”的可靠性。內心的疑惑,一旦爆發,猜忌的疑神疑鬼,之後就是貪心不滿足情緒的連接,因為我們想要確定自我的存在感與價值,猜忌就是不安全感被撼動的起初,之後我們想要更加穩定自我的安全感與存在感,這其中就是貪心不足的表現。之後我們會想去穩固這種不安全感,不被撼動,就會表現出無比的嗔怒,來引起對方的重視,尤其是我們最親的人,之後又會繼續演變癡心迷惘的彷徨,如果可以緩和那麼還算好的,如果彼此間的關系已經無法扭轉了,那麼彼此的傲慢心裡就會作用,關系就會被決裂或是對立起來。很多親人,朋友,情侶之間的關系,能成親密無間發展成陌路之人,都是因為,疑惑內心,引發五毒情緒的一同上演,最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