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句話闡明禅宗要旨,這裡面說了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一家書店裡,發現隨意放在書架角落的線裝《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似是長時間乏人問津,已經蒙上灰塵,我卻如獲至寶,連忙將封面撣干淨,請回了家。久聞《壇經》盛名,卻未曾謀面,機緣巧合讓我與這本書相遇,怎能錯過?回到家認真捧讀起來,當讀完“決疑品第三”,韋刺史向六祖求教在家如何修行之時,六祖為大眾所作無相頌,令我若有所悟:“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即是說,若內心平靜平和,何必勞煩表面持戒;若行為正直的話,何用表面修禅;“恩”就是親養父母;“義”就是上下相互憐恤。若能依照這樣修行,極樂淨土就在眼前。

  這都是從字面上理解,但仔細探究分析,就會發現這也是六祖教給我們世人的行為處事方法。“無相頌”其實一直都是在強調自性,強調從自己的本心入手。六祖無論說法還是對話,都提出要明心見性,這大概也是禅宗的要旨吧!釋迦牟尼當初在菩提樹下冥想,抵御魔女誘惑,降伏魔軍,最終證悟菩提,覺悟成佛。佛祖恰是識見本心,方無視誘惑,降伏敵人,最終覺悟的。

  《壇經》裡有一則公案:“一日,六祖到廣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有兩個僧爭論風幡義。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二僧爭持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六祖上前道,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人心動。”二僧所爭都只是外在表面的動,只有六祖說出真正的所在。我們很多人亦如二僧一樣,往往只重視外在形式,而忽略實質內容。譬如敬佛求菩薩,世人一有心事就到寺裡燒香跪拜,祈求佛祖菩薩保佑,而忘記自我反省和自我救贖。佛教經常講“悟”、“悟道”、“開悟”等等,“悟”從字形上看,右邊吾左邊心,說明要靠自己的心去思考、去理解才行,不得不佩服祖先的造字智慧。

  《壇經》還記錄了五祖傳衣缽給慧能的過程,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子驚動了五祖,認為他見了本性,但五祖還是要考考他。他悄悄到碓坊,見慧能彎腰舂米,就說求道的人就該如此。於是問慧能“米熟了嗎”,慧能回答“米熟的久了,但還是欠篩雜質”。兩句對答看似說米,實則在說慧能自己。五祖用杖擊碓三下而去,慧能會意,三更入室。五祖為慧能開示《金剛經》,慧能大悟,證得“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告訴五祖:“沒想到自性本來出自清淨,沒想到自性本來不生滅,沒想到自性本來自身具足,沒想到自性本來無動搖,沒想到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道慧能已經悟出本性,告訴他說:“不識本心,學法沒有益處,如果認識到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就名為丈夫、天人師、佛。”於是便把衣缽傳給慧能,慧能也就成了禅宗六祖。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只是外因,他只負責把知識經驗傳授給弟子,而遇到實際的、新出現的問題,還是得靠弟子自己去解決。人都有依賴心理,遇到問題先想著向外界求助,殊不知自己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六祖在“無相頌”中所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上一篇:佛陀無上悲心:十日滅罪殊勝之法
下一篇:法從恭敬中求,這個故事告訴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