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顏無瞋色,
亦復不暴惡;
言無所傷觸,
亦不使憂惱。
──《大莊嚴論經》
這個四句偈主要告訴我們:一個有修養、有氣質的人,或者是一個修道的人,應該如何待人。首先,要有和顏悅色的面容,不要表現出瞋怒的樣子。所謂「面上無瞋是供養,口中無瞋出妙香」。做人應該慈祥恺悌,和顏悅色,不要常常一臉怒氣,讓人家一看到你,就覺得好可怕。此外,也不能常常滿面憂愁的模樣,這樣憂愁感傷會傳染給別人,人家就不高興與你在一起。
人與人相處,最簡單的結緣是從態度上做起,例如對人和顏悅色,沒有不高興的表情,還有個性很樂觀進取,他人自然樂意歡喜與你在一起。一個總是和顏悅色、沒有瞋怒的人,必定能獲得許多的朋友。
除了面容上沒有惡色,口頭上沒有惡口外,「亦復不暴惡」也很重要。就是不可以突然的或不時的大發脾氣,好像天氣突然變天一樣,性情突然大變,讓人覺得你這個人陰晴不定,喜怒無常,難以捉摸,人們當然不歡喜和這樣的人做朋友。
人我的相處中,語言的表達很重要。有的人說話,話裡總是帶刀、帶刺的,這是很不當的。說話本來應該要多給人歡喜,多給人贊美,可惜這種人他不是這樣,講話老是帶著一點傷害人的意味,這樣就不是有用的人。
你逞一時之快,在語言上傷害了別人,雖然只是短短的二分鐘或三分鐘,可是受你傷害的人,可能會記恨你一生一世,難以忘懷。再者,你說了得罪人的話,可能一兩天就忘記了,可是你這一世,由於這句話造下了惡因,將來所得到的果報,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言無所傷觸,亦不使憂惱」,說話最要緊的,就是不要讓人受到傷害,也不要讓人憂愁苦惱。要多說給人歡喜、給人快樂的話,也就是多說贊美的話、常說好話。一個人能夠用心做到面無瞋、口無瞋,這也是做人很重要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