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寺院,會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樣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有特定的規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 " 方丈 ",也叫 " 住持 "。住持是 " 住於世而保持法統傳承 " 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 " 住持 " 寫成 " 主持 ",這不僅是文字錯誤,也是理解上的錯誤。" 方丈 " 的原意,即一丈見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頭。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進而用來指住持的居室,後來又轉為對住持的尊稱。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則設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四大班首是指導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執事是專管全寺各項事務的。四大班首分別叫做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八大執事則是監院 ( 庫房負責人 ) 、知客 ( 客堂負責人 ) 、僧值 ( 又教糾察 ) 、維那 ( 禅堂負責人 ) 、典座 ( 廚房、齋堂負責人 ) 、寮元 ( 雲水堂負責人 ) 、衣缽 ( 方丈室負責人 ) 、書記。其中,維那師負責寺中的法務,在做法事時,是領眾的帶頭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因此維那有維持紀綱的意思。
有一些稱謂,往往是對某一僧人或居土的道德、學問表示尊敬。也是出於禮節性的自謙,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 法師 " 是常修梵行,通曉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 ? 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 三藏法師 " 由稱為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在中國,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鸠摩羅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稱。小說《西游記》中,稱玄奘為 " 唐三藏 "、" 唐僧 ",三藏好像稱謂玄奘的專有名詞,這雖然沒有什麼大錯,但 " 三藏 " 的名稱其他人也可以用,並非專有名詞。
" 禅師 " 是一心坐禅,通曉禅定的比丘。在中國由於禅宗非常盛行,禅師的稱呼並不限於禅宗一派,凡習禅的僧人都可稱為禅師,如《續高僧傳 ? 習禅篇》所收,便有達摩禅師、道綽禅師、信行禅師等等,有些人並不屬於禅宗。後來,朝廷也曾用 " 禅師 " 號賜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獲得 " 大通禅師 " 為最早,其後,禅宗六祖慧能於示寂余百年後,也獲得 " 大鑒禅師 " 稱號。至於生前及受賜號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賜 " 大慧禅師 " 最為著名。
" 律師 " 又稱為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讀誦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懷素等皆稱為律師,以娴熟《四分律》見稱。後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至於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則屬於借用這個詞,與佛家沒有絲毫關系。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又有相通之處。
" 長老 " 又稱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長宿等等,指年齡長、發臘高 ( 出家時間長 ) 而智德俱優的大比丘。《集異門足論》卷四列舉了三種上座 ( 1 ) 生年上座,指年齡較長的僧人; ( 2 ) 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達戒法者,年雖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 ( 3 ) 世俗上座,指在家護法中有財勢的長者。長老雖然是對年長者的尊稱,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還是看重其德行。佛經也稱絮聒佛教大居士、大護法為長老,也是一種尊稱。
此外,還有 " 大師 "、" 大德 " 等等稱呼。佛經中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中省地師范,稱為大師或者大德。《本事經》卷七認為大師有如來、阿羅漢和有學的聖者三種;中國佛教則不用 " 大德 " 一詞稱佛菩薩,而是對高僧的敬稱。這兩種稱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須是社會公認的佛家領袖人物才能稱其為。" 大師 " 或 " 大德 "。
當我們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 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 ?"
" 上下 " 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 " 慧普 ",那麼就是 " 上慧下普 "。一般來說,千萬不可問師父 " 您貴姓 ",因為佛家規定,出家後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即出家人皆以 " 釋 " 為姓,都只以法號相稱。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兩個法號,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受戒師、傳法師可以稱呼的,其他人不可稱呼。在家弟子只可稱呼其外號,稱呼外號時也不可稱某某,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或某某師。這些規矩是我們與出家人接觸時要注意的,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尊敬和禮貌。
除了這些稱呼之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說法也應該注意。比如 " 靈魂 " 一詞,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稱做 " 神識 ",而不使用 " 靈魂 " 這個概念。
作為時間概念的 " 禮拜 " 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禱。對佛家要稱 " 星期日 " 而不要叫 " 禮拜日 "。佛教信眾每日都做功課,也可說時時做課,不規定在周日,所以也沒有 " 禮拜日 " 之說。
又如佛家淡 " 慈悲 ",而不講 " 愛 ",因為在佛家看來,有 " 愛 " 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執," 愛 " 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講的慈悲,悲能拔苦,慈可與樂,由此可見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懷。(當代佛教網--佛教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