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書》 (第004集)
黃柏霖老師 講於2018年07月25日
台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
請各位同學翻開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所流通的這一本《安士全書》的經本,請各位同學翻開第一頁,扣掉前面的〈序文〉,第一頁,〈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上,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今天我們研討的是〈文昌帝君陰骘文〉第一句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周安士大菩薩是清朝人,他作了《安士全書》這一本善書,印光大師評為「善世第一奇書」。「善世」它的意思就是,教化眾生,教化人間,第一本奇書。他首先是作《文昌帝君陰骘文》,來作為眾生斷惡修善的開始,先從文昌帝君有一十七世,來說到六道的輪回,來說明如何斷惡修善。所以《文昌帝君陰骘文》是轉凡成聖的根基。
再來,周安士菩薩作《萬善先資》,發明斷殺業,作《欲海回狂》,斷YIN業。一個是殺業,一個是YIN業,這兩個是出離生死的關鍵。在《楞嚴經》裡面講,如果不斷殺業,不斷YIN業,要出離三界,要成佛作祖,乃至於要往生西方,都是猶如蒸沙作飯,也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呢,《萬善先資》跟《欲海回狂》是斷惡修善作為根基,然後是轉迷為悟的開始。
最後《西歸直指》是勸令眾生帶業往生。因為周安士菩薩知道,除非是上根利智的大根器的菩薩,像六祖大師這樣,才有辦法當生成就,才有辦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般的芸芸眾生都必須要仰仗佛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才有辦法出離生死,離開六道輪回,所以周安士菩薩作《西歸直指》。《西歸直指》就是勸令眾生帶業往生,求生西方,這才是根本大法。這是轉凡成聖。
所以學人把這一部《安士全書》,這四個部分,我給它做這樣的一個分類,《文昌帝君陰骘文》是斷惡修善的層次,《萬善先資》跟《欲海回狂》是轉迷為悟的一個層次,《西歸直指》是轉凡成聖的層次,這也是淨空老法師教育我們的學佛的三個目的,就是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三個步驟。
印光大師在〈序文〉裡面評定《安士全書》,印光大師這樣說,這個〈序文〉,我們前面有討論過。所以我們講這一部《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我們前面用三集的時間,先報告尊敬的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也就是非常重視因果教育的、家庭教育的,具有高瞻遠矚的淨土宗的高僧大德。他在世的時候,在蘇州靈巖山寺弘化社印的《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感應篇匯編》,還有《安士全書》,印了將近三百萬冊。我手頭上,我們國內的蓮友送我一套蘇州靈巖山寺所出版的《安士全書》的白話譯解,全部都出來了。
印光大師在《安士全書》的〈序文〉裡面,他對於周安士菩薩的贊歎,以及這一本《安士全書》的推崇,印光大師說,「至於惠吉逆凶,縷析條陳。決疑辨難,理圓詞妙。其震聾發瞆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現在天災人禍不斷,人心不救來不及了,大家都向下沉淪,大家都是迷惑顛倒,尤其是網絡的發達,計算機跟手機的使用以及普及,眾生的迷惑顛倒已經到無可復加的地步了,這個叫做「拯溺救焚之勢」,快被水淹死了,快被火燒死了,這叫「拯溺救焚之勢」。要趕快把他救起來,《安士全書》是一本很好的善書。所以我們五年前,二O一三年六月九日,我們開始講《感應篇匯編》,講了五年,到今年二O一八年春天,我們才告一個段落。總共講了《感應篇匯編》二百六十二集,再加特別一二三四集,所以總共講了也二百六十六集。學人很榮幸,承蒙淨空法師慈悲,我有跟師父特別請示,弟子可否講《安士全書》。老法師示,可。還賜墨寶。
印光大師說,「惠吉逆凶」,如何趨吉避凶,趨吉避凶的方法跟智慧在《安士全書》裡面講得非常地詳細,「縷析條陳」,一條一條講給你聽。「決疑辨難」,你有懷疑的地方,你有難以理解的地方。周安士菩薩所發明出來的,依照印光大師說,「靈山泗水之心法」。「靈山泗水」就是依佛陀的教理,依孔子、孔孟的思想,叫「靈山泗水」。他所寫出來這個《安士全書》的理跟事,事就是故事,理就是我們往後要探討的周安士菩薩的發明。發明,簡單的說,就是他的見解、他的見地。印光大師說,他「理圓詞妙」,他的文筆非常地好。所以他可以讓人家怎麼樣?「振聾發瞆」,可以警惕世人,叫做「振聾發聩」。就好像說打雷一樣,讓聾子聽得到了,讓瞎子看得到了,這個意思,「振聾發瞆」就是讓他驚醒過來。
所以這一本《安士全書》實在是可以,「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他說這一本《安士全書》它確實可以什麼?為萬世開太平。可以為天地怎麼樣呢?建立這樣的一個因果的軌則,這叫「建天地」。所以可以為天地建立眾生為人處世的軌則,叫「建天地」。「質鬼神」呢?它的意思就是說,驚天地,泣鬼神,連鬼神都信服,「質鬼神」。所以它可以輔佐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它可以輔佐六經的教化功能。可以「扶持禮教」,「名教」就是禮教。印祖說,它實在是可以稱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就不能夠跟一般的善書來相提並論。
「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印祖說,周安士菩薩他是乘願再來的,這叫「乘本願輪」。換句話說,周安士菩薩一定到達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然後他乘本願輪,再回入娑婆度有情,他「現居士身」,「說法度生」,弘法利生。他說如果不是菩薩乘願再來,印祖說,我不相信。所以印祖肯定周安士菩薩是從極樂世界乘願再來的菩薩。
今天是我們《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的第一集,也跟各位報告,我們往後講授《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的講授方法跟講授方式。
第一,原文。
第二,名相注釋。
第三,白話解。
這個我們參考《廣東佛教》期刊曾琦雲居士的白話解,他在一九九六年。那一年,其實我也開始著手翻譯《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的白話解,其實我也在進行這個翻譯,但是翻譯到一半,那個原稿都還在,檔案也還在,翻譯到一半,碰到障礙,人為的障礙,以至於後來無疾而終。因緣的安排,差不多在,等於二十年前。二十年後,也沒有想到,學人會來講這一部《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一切都是佛菩薩的安排。
所以我當時在翻譯《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的時候,這個曾琦雲菩薩他就已經翻好了《安士全書白話解》。就是這一本,《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骘文白話解》,就是這一本,曾琦雲居士所翻的。在《廣東佛教》雜志連載,引起很多佛門弟子的贊歎,最後流通到台灣來,老和尚也賜墨寶,《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骘文白話解》。所以我們這個講座裡面,我們的白話解會參考曾琦雲居士的《白話解》,但是學人會做部分的一些更動,我個人的一些見解,我再參考一些祖師大德對《安士全書》的看法。
第四個就重點探討。我以前在講《感應篇匯編》的時候,都有把經文裡面挑出來這些重點,引用祖師大德的開示,讓各位在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可以從裡面學到這個般若觀照,就是觀照般若,所以我們會有重點探討。
第五個,經典法語。我看了兩遍的《文昌帝君陰骘文》,我發現周安士菩薩他的文言底子非常地深厚,剛才印祖說,「理圓詞妙」。所以我就會在裡面挑一些重要的經典法語,我們把它背誦起來。
第六個,祖師開示。
以上這六點,原文、名相注釋、白話解、重點探討、經典法語、祖師開示,是我們要來共同研討《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我們的講授的方式。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骘文》全文,在第一集的時候,在〈序文〉一集的時候,我有跟各位報告,我給它算了,總共是七十八句經文,《文昌帝君陰骘文》是總共七十八句經文,五百五十一個字,這裡面不包括裡面的公案故事的字句。
那麼現在在講授之前,我們今天講「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在講「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之前,我們先介紹周安士菩薩他的背景資料、他的簡介。
在還沒有講授以前,我們先來朗誦這一部《文昌帝君陰骘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骘。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於是訓於人曰。昔於公治獄。大興驷馬之門。窦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椁免屍骸之暴露。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赈濟鄰朋。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YIN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讐。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岖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赀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骈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骘中得來者哉。】
這七十八句,句句都是般若,句句都是消災免難,句句都是趨吉避凶的真理。我們如果做了,剛才講過了,可以斷惡修善,也可以轉迷為悟,也可以轉凡成聖。我們在前面有探討過,你把《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做好了,雖然你是個善人,但是你還是必須要提升,把《萬善先資》跟《欲海回狂》,這個殺跟YIN斷掉,它是輪回的根本。所以這本《文昌帝君陰骘文》它不但是教你做善人,不要做惡人,它還教你出離三界,成為聖人,成為菩薩,成為佛,所以它不是普通的善書。
印光大師是何等人也,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祖,大家尊稱他為大勢至菩薩再來的,西方三聖。他五眼圓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圓明。他六通俱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印祖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有辦法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統統現前。他們是分證佛,印光大師是分證佛,分證佛講的話等同佛在說。他這樣的苦口婆心勸我們,不能把它當成一般道家的書。《華嚴經》裡面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老法師也這樣說。
所以學人看來,這七十八句,如果你都能做到了,我跟各位報告,往生西方沒有問題,絕對往生西方的。也就我們台灣的靈巖山寺的長老妙蓮長老說的,往生有分。因為你把《文昌帝君陰骘文》完全落實了,消歸自性,這裡面有淨業第一福,有淨業第二福,有淨業第三福,因為淨業第三福是深信因果。
譬如說,它裡面的的經文,「翦礙道之荊榛」,這個當然你如果把它解釋說,是把路上的那些會刺人的樹砍掉,讓別人不要去被這個樹木刮到了,這個草刮到了,你也可以這樣說,這是淺地來說,這是從淺顯道理來說。你鋪橋造路,你把這條路弄得比較順暢,大家走過去都很平安,這是一般善事嘛,「翦礙道之荊榛」。但是你如果仔細去給它,用慧眼去看它這個字,「翦」就是斷除。「礙道」是什麼?「礙道」就是障礙菩提的東西。那誰障礙菩提?煩惱啊,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我執、法執啊,那是「礙道」啊,這個「道」是大道啊,是障礙菩提啊,道者菩提也,「道」是我們自性的本體。誰障礙自性的本體呢?煩惱習氣,我們一般講障深慧淺,這叫「礙道」。你把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把煩惱習氣斷除,這不就「翦礙道之荊榛」嗎?「荊榛」就是這些帶刺的樹木啊,你貪瞋癡重,你習氣毛病很重,你就是不得人緣啊,處處都跟人家結惡緣,就像針跟刺,就刺到別人的心,所以叫「荊榛」。
「除當途之瓦石」,你可以解釋說,這條路上的石頭把它搬開。「當途」是什麼?就是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要往生成佛的路,成佛之道,這是「當途」。那眾生有什麼?破瓦石頭,那障礙啊。「瓦石」就是什麼?你的情執,你的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尤其是情執啊,愛不重不生娑婆。「瓦石」就是情執,冤親債主,這些都是「瓦石」,必須要把它消除。你看,它理這麼深,這在文字裡面有藏了很深的密語密意,《六祖壇經》裡面講說,「密語密意外」,密語跟密意,它有玄機。
再來,「修數百年崎岖之路」,「數百年」是一個比喻,我們何止數百年。當然這個也可以解釋說,在事相上說,你把幾百年來這一條路坎坷不平,把它鋪成柏油路,鋪成一個平坦之路,讓人家好走,這是「修數百年崎岖之路」。但是你也可以講什麼?藉修德顯性德。「百年」是什麼?「百年」就是我們無始劫來輪回之路,這崎岖之路就是輪回之路,坎坷不平,一會兒人天,一會兒三惡道,三惡道時間長,三善道時間短,更不要講說出離三界六道了,這叫「崎岖之路」,始終沒有出去啊。這個叫「修數百年崎岖之路」。
「造千萬人來往之橋」是什麼?好像是告訴你說,你造一座橋,讓千萬人都可以走過去,來來往往的,這也說得通。「造千萬人來往之橋」的理是在講什麼?教你成菩薩成佛,那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是菩薩摩诃薩,是實教菩薩,法身大士。菩薩怎麼度眾?藉六度萬行,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就是一座橋梁,接引眾生,三皈五戒,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這叫「造千萬人來往之橋」。讓大家可以,大家都從這座橋走過去,從此岸登到彼岸,到解脫之路,到達彼岸,這叫「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那麼「垂訓以格人非」呢?修行不就在要破人我是非嗎,不是要破四相嗎。
所以這一段,我個人這樣給它深入地看,它裡面有講事、有講理,有講世間法、有講出世間法,非常圓融,所以不能夠等閒視之,把它當成一般善書看待。當然,老和尚說,《弟子規》、《文昌帝君陰骘文》、《太上感應篇》不是拿來背的,是拿來做的。你要把它拿來做生活的准則,做人做事的標准,用這樣去印證。所以經就是什麼?經就是繩墨。像木工,木工在以前,古代的木工要鋸木材的時候,前後用一條黑線,哒,咚一下,定曲直。然後那一塊木頭、那個木片,就定曲直以後,鋸子從那邊,循著那個黑線鋸過去,不偏不倚。所以經叫做繩墨的意思。以前木工都用一個木頭,拉一條黑線,彈一下,那個木頭上就有一條黑線了,再循那個黑線把它切過去,非常地正直。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叫做《文昌帝君陰骘文》它就是一部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一部經,它就是繩墨。你如果按照這樣做,近報在自己,遠報在兒孫,講三世因果,「百福骈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骘中得來者哉」。我們往後會探討,這個「陰骘」就是陰德,陰德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三輪體空的境界。
這一段是我們把《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把它讀誦一遍。跟各位報告就是,我們印光大師他特別有作「補阙安士先生」,他有一段開示。我們看這一段印祖的開示:
【補阙安士先生。撰輯此書。事理文義。悉皆周到。唯於帝君末後一世。及於公治獄。窦氏濟人。宋郊救蟻。叔敖埋蛇五事。皆未曾錄。或以他書俱載。後世鹹知。故略之耳。然未曾博覽者。不得而知。實為一大憾事。因按陰骘文注證。錄而補之於此。則事實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動也。釋印光識。】
你看印祖大師,印光大師就有獨具這個慧眼,可見他在浙江普陀山法雨禅寺,我相信印光大師對《安士全書》,一定是非常深入地去領悟周安士菩薩這一本巨著。印光大師說,他說,周安士菩薩他來撰著、他來編輯這本書,他事理文義統統很周到,但是他有五件事情有漏掉。第一個,文昌帝君最後一世在哪裡,要講出來。你到十七世嘛,最後一世在哪裡呀。
那還有四件故事,他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就是按《陰骘文》注證的那些善書,因為歷代裡面都有人注證,他在裡面找到這四篇故事。就是西漢『於公治獄』,『於公治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類似監獄的管理員,這個我們以後會探討,『昔於公治獄』,他來管理監獄。還有五代的『窦氏濟人』,窦燕山他如何幫助人。「於公治獄,大興驷馬之門。窦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然後再來,就是『宋郊救蟻』,「宋郊救蟻」就是,『救蟻中狀元之選』,就是宋朝宋郊宋祁兩兄弟救螞蟻的故事。再來,最後一個就是『叔敖埋蛇五事』,孫叔敖埋兩頭蛇的故事,他為了救人,他自己見到了,他等於犧牲自己,把這一條兩頭蛇埋了。
印光大師說,在周安士先生撰輯此書的時候,這五件故事都沒有放進去,五件事都沒有放進去,『皆未曾錄』。『或以他書俱載』,其他的善書有記載。所以為了讓後代的人可以知道這個事情,印光大師說,所以應該再把它加進去,才不會成為遺憾。他說,沒有放進去,實在是一大憾事。那麼印光大師就『錄而補之於此』,就把它補錄進去。『則事實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動』,原文沒有動到,只有再補這五件事情進去而已。
『帝君末後一世』,這個我們來介紹一下。文昌帝君他生在晉朝的時候,「姓張,諱亞」,他是南方人,「越人」。後來移居到四川,「後徙蜀」,「即梓潼居焉」,到梓潼縣的時候,在那邊落戶定居。其為人俊雅灑脫,他待人處事非常地俊雅灑落。「其文明麗浩蕩」,他的文章明麗浩蕩。「為蜀中宗師」,他在四川中部,是被大家尊稱為老師。「感時事,托為方外游」,因為當時時局動亂,所以他雲游四方,「托為方外游」。「及門諸子,建祠祀之」,這個「建祠祭之」就是後來他的學生,他往生以後,他的學生把他建一個宗祠來祭祀他,「題曰文昌君」。唐玄宗、唐僖宗逃避外族的侵略,他躲到四川,「避寇入蜀」。文昌君,文昌帝君「顯靈擁護」。後來唐僖宗跟唐玄宗這個災難就平息了,那麼被追封為晉王,「诏封晉王」。後人加稱為帝,「後人加稱曰帝」,「蓋尊之也」。這個在四川七曲山,「四川七曲山清虛觀碑記」,在一家道家的廟裡面,道教的廟裡面叫清虛觀,有這個碑文記載。
以上我們要來研討《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必須要對於這五件事情的始末,是印光大師再加進去的,我們必須要了解。
好,我們接下來,來報告《周安士居士傳》,我們看原文。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流通的這一本《安士全書》,它是排在《安士全書》的第八百二十七頁,有〈周安士居士傳〉。我們看原文: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崑山諸生也。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懷西居士。嘗以眾生造無量罪。唯YIN殺二業。實居大半。因著戒殺YIN二書。其戒殺書名萬善先資。言多懇切深痛。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雲。唯願尊神。發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若有一人傷蚊蟻。唯願尊神。是糾是殛。迅雷擊碎所著書板。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臨河見魚。仰面見鳥。不思救度。反萌殺機。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若夢寐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發救度心。而反歡喜贊成其事。亦同此誓。其戒YIN書。名欲海回狂。勸諸YIN者。先觀胎獄。了種種苦。是為息YIN原始方便。次觀男女。膿血涕唾。惡露中滿。猶如溷廁。糞穢所都。是為息YIN對治方便。次想死人正值仰臥。寒冰徹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徧體生蟲。處處鑽嚙。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冢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此身。終亦如是。次念法華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是為斷YIN窮原方便。次觀自身。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華之中。蓮華開敷。見阿彌陀佛。坐寶蓮華。及諸種種莊嚴瑞相。亦見自身。禮拜供養於佛。作是觀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脫YIN阱。是為究竟解脫方便。又著陰骘文廣義三卷。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雲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談笑而逝。異香郁然滿一室。年八十四。】
這一段《周安士居士傳》非常地重要,我們從這裡面可以看到,周安士菩薩他已經發菩提心了。我們知道,一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在《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菩薩摩诃薩是以眾生的苦做悲體,因眾生的苦而生慈悲,因慈悲而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而成等正覺。你看,他從二十四歲就有這樣的大慈悲心。他經過這個神祠,就是一般的廟,他一定祝願說,希望尊神你要『發出世心』,希望你要離開六道輪回,你不要在三界內做鬼神,雖然你現在也能當神了,但是你還是三界內的眾生,所以我希望你能夠發出世心。「發出世心」是什麼?要發菩提心,他請這個神要發菩提心,「發出世心」。
各位,我們哪一次經過宮廟,我們會說,會這樣跟他一樣請神呢?請神來發菩提心呢?恐怕我們連講都不敢講啊,等一下被神修理,對不對?你看他發菩提心,他完全站在佛的角度,悲憫眾生,因為這些尊神也是十法界的眾生,不要說是十法界了,衪是三界內的眾生,因為衪還沒有離開三界六道,衪也沒破見思惑。所以你看周安士菩薩他跟這些神祠的諸位尊神說,你們要發出世心,不要『受血食』,就叫衪吃素了,不能夠吃肉了,不受血食。而且還勸衪們,『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思仁』就是他,「一名思仁」,他字安士嘛。所以他說,我從二十四歲開始,他講三段,我從二十四歲到往生,『壽盡』就是生命結束了,我如果殺一條小魚蝦,這個不容易啊,一條小魚蝦都沒有殺到。或者是我家中的眷屬,如果有人傷了一只,傷了這些蚊蟻,蚊子跟螞蟻,希望尊神你們給我懲罰,把我所寫的書板全部幫我打碎。也就是說,他二十四歲就覺悟了,他跟六祖大師同時間覺悟的,六祖大師是二十四歲覺悟,在獵人隊待了十五年,六祖大師是三十九歲,他就開始講經說法了。他到三十九歲的時候,離開獵人隊,印宗法師在講《大般涅槃經》,他也坐在後面一起聽,兩位僧人討論風動幡動。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那兩個僧人聽到這句法語,回頭一看,發現他不是普通人,引薦他來見印宗法師,才知道他是六祖惠能大師,得了衣缽,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
所以周安士菩薩二十四歲,他等於覺悟了,他已經發菩提心了。他發菩提心,才會發這麼大的願說,他中間如果殺一只小魚蝦,他希望這些尊神可以給他糾正,可以給他懲罰,這是第一件,了不起。
第二件,他說,我從二十四歲到壽盡,我如果『臨河見魚,仰面見鳥』,我如果不想救牠,而且還『萌殺機』,想要去釣魚、殺鳥,『亦同此誓』。
第三個,他說,我從二十四歲到壽盡,我在夢寐之中,見到人家殺生,不要說是白天看人家殺生了,是晚上做夢夢到人家殺生,如果不至心稱念,『稱佛名號,發救度心』,回向給他,如果我不念佛來救度他,我反而在旁邊歡喜贊歎的話,也同此誓。這非常了不起啊。
他這個〈周安士菩薩居士傳〉是寫得非常地好,是跟一般的自傳是不太一樣的,怪不得印光大師說,他如果不是乘本願輪再來,說法度生,我不相信,印祖說他不相信。
所以在還沒有解釋這一段〈周安士居士傳〉之前,我稍微報告我個人的一些小小的一個體會。他是等於二十四歲就開悟了,他活到八十四歲,等於他住世一甲子,六十年。他八十四歲歸西,二十四歲開悟啊,等於六十年,一甲子。周安士菩薩他最後那一句,『我香湯沐浴久矣』,等一下我們會探討,他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而且是『談笑而逝』,「談笑而逝」,在談笑中往生啊,不得了,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異香郁然滿一室』,不得了,是可以講說,那一個年代,乾隆年間的維摩诘大居士。
好,我們來名相注釋:
第一個,『胎獄』,這個「胎獄」是在哪裡?是在「《欲海回狂》,勸諸YIN者,先觀胎獄」。你很喜好YIN色,周安士菩薩教你先觀想胎獄,每一個人都從母親的肚子裡面來投胎轉世的,你先觀想那個胎獄。這一句胎獄,我就引用淨空老法師的開示,我沒有去引用《佛學辭典》,《佛學辭典》也有胎獄,但是我特別引用我們淨空老法師的開示。
老法師說,從投胎,神識入胎就是,佛家講神識,一般民間講靈魂,一般民眾是講靈魂,三魂七魄,佛家不講靈魂,講神識。所以神識入胎,入胎就苦了,要十個月,經上形容,神識在入胎的時候叫胎獄,你要在裡面蹲十個月,這不就等於關十個月。所以為什麼說,印光大師說,淨空老法師說,聖賢教育、子弟的教育從哪裡開始?要從胎教開始。要學周朝的三太,周文王的太太,要學太姒,她在懷周武王的時候,目不視邪色,耳不聞YIN聲,口不出惡言,要學這樣,這叫胎教。如果你修得好,你到極樂世界去,你到人間來,你的母親有學佛,你就不是住胎獄,你母親會放《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給你聽,放《大悲咒》給你聽,放淨空老法師的開示給你聽,你在肚子裡面十個月,你完全在享受啊,享受淨空老法師的文字般若,你在裡面是享受啊。
所以這就是什麼?老法師說,這個是指一般凡夫,神識入胎的時候叫胎獄,那一種苦跟地獄沒有兩樣。小孩子在母親肚子裡面,母親喝一杯涼水,小孩子在裡面感覺就像寒冰地獄一樣。所以母親跟小孩是一體的,這個胎教很重要。老和尚說,從胎教到三歲這一千天,全部是看他的母親,這一千天決定他未來的成聖成賢的基礎。所以母親喝一杯涼的,他就像寒冰地獄,母親喝一杯熱水就像在八熱地獄一樣,苦不堪言,那十個月是有罪受的,所以十個月的胎獄再出生以後,他前世的事情全部忘得干干淨淨,這是太苦了,。假如沒有這些痛苦,他前世的事情應該記得,所以我們一般人出生之後,對前生的事情都不記得了。
在學人所拍的《玉歷寶鈔》裡面,是你經過地獄的受報以後,要去轉生的時候,會經過孟婆那裡,孟婆會叫你喝孟婆湯,如果你不喝的話,下面那個鐵鉤就把你腳割斷了,那你就非喝不可,最後強迫你喝,刀子從脖子插過去,強迫你喝那個孟婆湯。所以老和尚說,這種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我們細細去觀察,很多非常聰明的小孩,他害了一次大病以後,就變成白癡了,記憶力全部喪失。老和尚說,他有一位老朋友的小孩就是這個樣子,一場大病以後,就變傻傻呆呆的,變成低能兒。
所以佛講生苦跟死苦是最大的苦,所以出生跟死亡這個苦是最苦的,任何的病苦都比不上。所以我們現在好好地薰習經教,好好地念佛,我們好好地修行,我們修戒定慧,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你將來乘願再來,佛菩薩都會安排美好的因緣,除非你自己發願示現到苦難的地方,或是根據你的願力,你要去成就你的示現因緣。如果你按照《玉歷寶鈔》裡面說,今生如果修得好的,有持五戒十善的,他往生淨土或是往生人天,往生天道,都可以到宗教有德的家庭啊,那當然母親她就會重視胎教,會誦經回向。
我昨天聽到我的好朋友升恆昌公司江松桦董事長,他講了一個故事,非常地不可思議。他兒子結婚了,我也不曉得,他兒子是升恆昌集團的,已經是接班了,也是我的好朋友,江建廷居士。他雖然是一個大企業家,雖然年紀輕輕的才三十幾歲,但是已經受五戒了。他上次跟我一起吃飯的時候,還特別用手機秀他搭五戒缦衣的相片給我看。實在是了不起啊,難得啊,有其父必有其子,父親以身作則,積德傳家。
江松桦董事長就跟我講,他的媳婦要最近才生,生兒子出來,他的金孫要生出來的時候,他的兒子那一天也很忙,他們公司業務非常地繁忙,所以應酬很多,那江董事長要跑兩個地方,他兒子要跑另外一個地方。可是他媳婦當天晚上預產期,說今天晚上就要生了。江松桦董事長就跟佛菩薩祈願,說我今天這三件事情都不能夠忽略,他就念佛回向,持咒回向,求三寶加持,讓他的這個媳婦這個產期往後退一點點,往後退一點點。所以這個佛菩薩安排可提前,可退後啊,可延後啊。江松桦董事長跟我講說,太不可思議了,等他到應酬回來才生出來。本來他們應酬的時間就是要生產的時間,延後幾個小時。這就是什麼?這就是說,宗教有德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父母親的這一種祝福跟佛力加持。
所以老法師說,也有極少數的人生下來就記得前生的事情,那是什麼原因?老和尚說,給諸位說,那叫奪胎,他沒有受這十個月胎獄之苦,換句話說,有一個人先幫他坐胎,受十個月胎獄之苦的是另外一個人。這個小孩一出胎就死掉了,另外一個靈魂、一個神識不是他,他看到了這個身體就鑽進去,就奪過來了,所以他就沒有受十個月的胎獄之苦,這樣的情形他能記得前生的事情,為什麼?他沒有迷,他沒有受過苦,這是很少數特殊情形,老和尚特別強調說,這是極少數特殊情形,大部分都要經過胎獄之苦,確實有這個情形。這是老法師在講《阿彌陀經要解》第四集,一九八五年所講的,裡面有提到胎獄之苦。
再來,『息YIN原始方便』,這就九種觀了,我們以前有討論過,也有報告過,就是你要息滅戒掉這個YIN,有九種觀想。
第一種,「新死想」。
你要觀想眼前這個女子,她剛死的時候,「身體仰臥,寒氣透骨,毫無知覺」,你要想說,你現在貪財戀色這個身體,將來也跟她一樣,這個叫「新死想」。第一,「新死想」。
等二,「青瘀想」。
人一死以後啊,「停屍一日到七日」,那個黑氣會散開,身體會呈現「青紫色腫脹」,十分可怕。當然這個是沒有念佛的,有助念的一般都是會有瑞相的。這「青瘀想」。
第三個,「膿血想」。
「死人開始腐爛流膿」,然後「腸胃流出」,你就要想到說,你這個風流的身體,將來也是這樣。這個「爛屍肉壞崩潰」,「腐爛流膿」,你要去觀想。
第四,「绛汁觀」。
就腐爛以後,就開始流出那個黃色的膿,那個汁液,「臭不可聞」。你想想你自己,將來自己,你雖然「肌膚香潔的身體」,將來也會變成這個樣子,變成「屍爛流汁」啊,「臭穢不堪」。
第五,「蟲啖想」。
死了以後「遍體生蟲」,就無數的蟲會從身體的其他部位鑽來鑽去的,導致「屍體骨節內,猶如蜂巢般的成了許多空洞」,這個叫「蟲啖想」。
第六,「筋纏想」。
「靜觀屍體的皮肉,被無數的蟲鑽吃咬盡」,只剩下筋纏連骨,骨頭,就好像繩子把木柴、木棒捆起來一樣,就這樣而已,叫「筋纏想」。
第七,「骨散想」。
觀想死後筋已經爛壞了,「骨頭開始掉落四處」了,你是高貴的身體,將來有一天也會變成這個樣子,叫「骨散想」。
第八,「燒焦想」。
觀想屍體被一把火燒掉了,蜷縮在地上,被燒得像焦黑的一堆骨頭而已。
第九,「枯骨想」。
觀想墳墓經過破損以後,墳墓內的骨頭暴露在外,「散落滿地,被日曬風吹雨淋」,被路人跟狗跟野獸踐踏,這個是「枯骨想」。
以上九種九想,九想觀,如果能夠這樣不斷地作觀,「對肉體的愛欲的執迷」,必然會破除,心地會比較清涼。所以古人就說了,有一首詩,正如古人說,「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愚人若聞此,愁眉歎不祥。究竟百年後,同入燼燬場,菩薩九想觀,苦海大津梁」。
所以這個地方,就九想觀,就是我們經文八百二十八頁的「是為息YIN原始方便」,用這種九想觀,「次觀此身,諸蟲猬集」。
再來,『溷廁』就是廁所。
第四,『次念《法華》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這一段在《法華經》裡面,在《法華經》哪裡呢?在《法華經》的〈藥草喻品第五〉,但是因為經文很長,我把裡面的重點摘錄出來。《法華經》,佛陀用很多方法來做譬喻,所以藥草也是一種譬喻。藥草,簡單的說,為什麼用〈葯草譬喻品〉?「藥」就是醫病的藥材,眾生有病,眾生如果身體生病,要用藥材來治病,也就是說要去給醫生看,你不管是西醫跟中醫。那麼「草」是草木。這個「藥草」的意思,它是一種比喻,「藥」就是智慧的意思,就是一種方法。那「草」呢?藥草,我們講說《法華經》那個譬喻品叫〈藥草喻品第五〉嘛,那「草」呢?它是比喻眾生的根基,它分成小草、中草、大草三種,小草就是人天乘,或者是聲聞乘,中草就是緣覺乘,大草就菩薩乘。所以不同根器的眾生,不管是小草、中草、大草,它遇到怎麼樣?它遇到雲雨,它就得到滋潤了,那就會長大。
所以這個「藥草」代表三乘的眾生,藥能夠治人的病,但是要對症下藥。你要怎麼樣?在三十七助道品裡面講,在七菩提分裡面,你要有擇法覺支,你要選對法門,所以這叫對症下藥,才能夠治病。「如果不對症,不但不能治病,而且還會增加這個病」。所以佛陀在這一品裡面,「是以藥草來做譬喻,醫治眾生的身心二病」。
這一段《法華》所說的,「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我們就看這段經文。「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佛陀明了,一切眾生他得到佛的法雨滋潤,但是眾生不知道。就好像,「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就好像那些華草、樹木叢林,它們「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它們自己不知道,它是上根的,它是中根的,它是下根的,它不知道。
佛就說了,「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如來知道眾生的心性,眾生本來是俱足真如實相,俱足一乘的法,眾生如果遇到佛陀的教誨,他也可以跟佛證得這個妙理,這叫做「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所謂解脫相」,「本來是沒有一個解脫相」,眾生執著了,佛陀才跟他講說,有一個解脫的方法,有一個解脫的彼岸,你現在執著是在痛苦的此岸,佛陀告訴你說,我告訴你一個方法,你依念佛的方法,我開八萬四千法門,讓你離開這個痛苦的此岸、這煩惱此岸,到達那個沒有痛苦、解脫的彼岸,你到解脫的彼岸,我們稱那個境界叫「解脫相」。那怎麼去呢?要「離相」。
所以佛陀說,其實也沒有一個「解脫相」,也沒有一個「離相」,因為你放不下嘛,佛陀告訴你說,你要離相,什麼?《金剛經》裡面講,行一切善,離一切相,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因為你放不下來啊,所以佛陀告訴你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要行一切善,離一切相啊。
也沒有一個「滅相」。佛陀教你說,苦集滅道,你知道世間是苦的,所以是貪瞋癡感召來的,要怎麼離開這個苦?必須要依八正道、依念佛,滅掉這個煩惱。其實那是你在迷的時候,佛跟你講說有一個煩惱可以滅,等到你解脫了,也沒有「滅相」啊。
所以這個完全是對眾生來說的啊,「解脫相」也好,「離相」也好,「滅相」也好,「是因為眾生的執著,而說出來一個解脫相、離相、滅相」。簡單地說,這是佛陀教育眾生的工具,他的善巧方便。這在禅宗叫講什麼,你知道嗎?禅宗講說,叫黃葉止啼。眾生不解脫,佛陀就比喻,小孩子在哭,沒有餅干給他吃,就拿一片黃葉,給那個小孩子當餅干,小孩子餅干咬一下,不哭了,黃葉止啼啊。不管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佛度眾生的一個善巧方便。三乘,到《法華經》的時候,會三乘為一乘。
這個就是什麼?你迷了時候,跟你講說有一個「解脫相、離相、滅相」。你想想看,你既然已經解脫了,怎麼還會有一個相呢?所以佛法跟你講,實相無相無不相,「有相,就談不到解脫」啦。所以《金剛經》裡面講,教你離開四相,也離開四見。所以既然離相了,連那個「離相」的離也應該沒有啊,為什麼還說是一個「離相」呢?是因為你如果不說出這個「離相」,眾生他不知道怎麼修。你跟眾生講說,你本來就是本自清淨、本自俱足的實相般若,眾生悟不出來啊。所以「說眾生本來就沒有相的,他就不相信」啊。所以說,一個說「離相、滅相」,其實是一種方便的施設。
這叫什麼?在佛門裡面講叫,「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掃一切法,一法不立;離一切相,一法也沒有」。
再來,「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啊。《大般若經》,老和尚說啊,《大般若經》他看完以後,得了一個結論,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回歸到什麼?回歸到常、樂、我、淨,四淨德,這個寂滅相。其實這個寂滅相,也是沒有相的;若有一個相,那就不是寂滅了;「連一個滅也沒有」。所以到最後說,連這個空相也沒有。就《心經》裡面講,「是諸法空相」。所以連這個空相也不能夠執著,這叫「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佛知是已」,「佛知道『寂滅、離相』這一切相,這一切法之後」。
再來,「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本來佛是無法可說的,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講說,「說法者,無法可說」,你迷了才需要說法,你悟了就不需要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啊,所以「無法可說、無相可得」。老和尚曾經在講經裡面講,真的你到往生極樂以後,你成佛了,沒有涅槃可證,也沒有,無佛可得,你就是佛了。所以「無法可說、無相可得」。但是眾生的心裡還是有個貪欲,他貪什麼?他還是著那個相。如果剛開始就跟他講說,「什麼都沒有,一法不立、萬法皆空」,「眾生會不相信這個法」,他不相信。「不但不相信」,而且還毀謗佛法,說你既然說「一切法本空」,又說什麼法?
所以佛陀他就「觀一切眾生的心欲」,他在想什麼,「給他說真的法」。他貪欲世間,佛陀就跟他講,布施,放下悭貪,他貪瞋癡,佛陀就跟他講戒定慧,他跟他講說真的法。因為你給他說真的法,眾生還是不能接受,因為他「有很多毛病習氣」。所以必須要怎麼樣?漸漸地令他把毛病除掉,他才會相信。如果你一下子除掉這些,所有這些毛病歸於空,那是辦不到的。所以一方面要讓他獲得佛法,也就是說,佛要他護他這個實法,要這種實教,「另一方面也要護持眾生」,讓他不會退道心,也不會生毀謗心出來。這叫做「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
「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因為這個,所以佛就不馬上說真實法。你看佛說法四十九年,從《華嚴經》開始,二乘人如聾如啞,所以佛陀只好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阿含時十二年,再來說方等時八年,最後般若時講二十二年,最後法華涅槃時,才開權顯實教你成佛。所以一開始,佛也沒有講真實實相法,「不是即刻就說」。所以一切種智,也是實相的般若。所以佛陀是「看眾生的因緣和他的根性還沒有成熟」,佛陀就在等著,而不說這種實相的般若。
這個是這裡地方講說,《法華》所說的「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我們做這樣的一個補充。
再來,『七寶池內蓮華之中,蓮華開敷』,這個就必須要引用《觀無量壽佛經》的經文來做對照。我們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四觀,我們知道,《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有十六觀法。那麼為什麼會有《觀無量壽佛經》呢?是因為阿闍世王受了提婆達多蠱惑、迷惑,他把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關入大牢。韋提希夫人她身上塗了這個蜜,到監獄裡面來探視這個頻婆娑羅王。韋提希夫人跟佛陀訴說她的苦,她想求生極樂世界。佛陀就為她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所以這裡面有十六觀,其中第十四觀,「上品下生者」,我們看經文,「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游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這裡面就跟你講上品下生的。他為什麼是能夠上品下生呢?因為他深信因果,他「不謗大乘」,他「發無上道心」,發菩提心,他用這個功德求生極樂世界。這位行者他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觀音菩薩,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也就是說他是化佛來接引的,「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說,法子,你今天很清淨了,你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接你。
那麼這位行者他就看到自己坐到坐上金蓮華,坐上去以後,這個華,蓮華就合起來了,蓋起來了,他就跟著佛陀,跟著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中,經過一日一夜,蓮華才開,在七日之中才能見到佛。雖然他能見到佛身,但是對佛的相好莊嚴,他還是不明了,因為他不是實報莊嚴土,「心不明了」。所以要再經過三七日以後,他才能夠「了了見」,然後聞眾音聲演說妙法,「游歷十方,供養諸佛」,然後他才能夠在諸佛前,「聞甚深法」。經過三小劫,他「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這個是上品下生,他的蓮華開合要,上品下生蓮華開合要多久?一日一夜蓮華才開。蓮華開合是一日一夜,七天他才能夠見佛,這是上品下生。這是蓮華的開跟合,上品下生是一日一夜。
再來,「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佛告訴阿難跟韋提希夫人,中品上生的話,他是持五戒、持八關齋戒,他不造五逆罪,他沒有其他的過患,用這個善根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那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接下來就說,這個中品上生他是怎麼樣?他是剛才講過,他持五戒、八關齋戒,而且戒行修得非常好,他不造五逆罪,也沒有眾多的過患。他命終的時候,佛帶諸比丘跟眷屬「放金色光」,到他這個人往生的地方,為他演說苦、空、無常、無我,這是佛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
所以今天就有一個居士來問我了,他是一個小學的校長,他說,老師啊,我們學佛究竟要怎麼樣?我就跟他簡單地說。他說,我聽法師開示,都教我們念佛,教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到底我要怎麼學呢?我就跟他簡單說,你入佛門,就好像你是小學校長一樣,你必須要先三皈依,你有三皈以後,你就好像是注冊完畢啊,你小學不是也要注冊嗎?也跟這個一樣,你也要注冊,注冊就三皈五戒。三皈五戒以後就入佛門了,皈依三寶了。皈依三寶學什麼呢?學到後來,你就慢慢體悟,佛陀為你說法,苦、空、無常、無我。
你就了解苦、空、無常、無我以後,你在日常生活裡面,把你的行住坐臥,把你的六根對六塵,完全向阿彌陀佛學習,你學阿彌陀佛的慈悲,學阿彌陀佛的心念,學阿彌陀佛的待人處事,學阿彌陀佛的清淨身口意三業,你把每一樣行為都學成阿彌陀佛,你將來就像阿彌陀佛了。將來因緣成熟,你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我用這樣跟他簡單解釋,他說,我懂了,原來是這樣是念阿彌陀佛了。所以你念順境,你也把它轉成阿彌陀佛;你遇到逆境,你也轉成阿彌陀佛;你遇到喜歡的,也轉成阿彌陀佛;遇到不喜歡的,你也轉成阿彌陀佛。那你就變成阿彌陀佛,你就過阿彌陀佛的生活了。
這個就是中品上生的,阿彌陀佛跟諸比丘會跟他說、會為他說苦、空、無常、無我,他就贊歎他出家,「得離眾苦」。那麼這位修行者,「行者見己」,生歡喜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他蓮華不久就開了,開了以後就聞到四谛,「贊歎四谛」,苦集滅道。他「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這是中品上生。
那中品中生呢?「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剛才是中品上生,現在是中品中生,「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俱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法,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這個地方講,「七寶池內蓮華之中,蓮華開敷,見阿彌陀佛」,我特別引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這個中品中生、中品上生,還有上品下生,來跟各位分享這個蓮華開合的時間。如果你們想要進一步了解,你們就去研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你就知道蓮華開合的時間,都是依據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往生與否看信願,品位高下看功夫,你還要看他的功夫。
好,我們這一段的這一個字句解說我們就解釋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來看白話解:
周夢顏,又名思仁,字安士,江蘇崑山讀書人。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為懷西居士。他認為眾生所造的無量罪過,YIN和殺業占據了大半,因此就寫了戒殺、戒YIN兩種書。他的戒殺書叫《萬善先資》,文字懇切深痛。每當經過一切神祠,一定祝願說,「唯願尊神,發出世心,莫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一直到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若有一人傷害蚊蟻,唯願尊神及時糾正,嚴厲懲罰,迅雷擊碎我所寫的書板。思仁至今二十四歲,一直到壽盡,過河見魚,抬頭見鳥,不思救度,反而萌發殺機,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一直到壽盡,若夢寐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發救度心,反而歡喜贊成其事,也同此誓。
他寫的戒YIN書,名叫《欲海回狂》。勸一切犯YIN的人,先觀想住母胎時的情狀,明了種種的痛苦,這是停息YIN欲的原始方便。再觀想男女身體,充滿膿血涕唾和惡露,猶如廁所,是聚集糞穢的場所,這是停息YIN欲的對治方便。再觀想死人畢直仰臥,寒冰透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鑽嚙,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墳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這個身體,最後也是這樣。再思考《法華經》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這是斷除YIN欲的根本方便。再觀想自己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華之中,蓮華開放,見到阿彌陀佛,坐在寶蓮華上,以及種種莊嚴瑞相,又看見自己,向佛禮拜供養,做這樣的觀想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脫YIN阱,這是究竟解脫方便。
又著《陰骘文廣義》三卷,《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別,說自己就要歸西了,家人請以香水沐浴,他阻止說,我已經香水沐浴很久了。談笑而逝,奇異香氣非常濃郁,充滿了房間,時年八十四歲。
好,最後我們來探討這一段〈周安士居士傳〉裡面他講的「我香湯沐浴久矣」。這「香湯」是什麼呢?我跟各位報告,這個有事跟理。譬如說我常去助念,我也幫助過很多往生的往生者的家屬,我們蓮友裡面跟我去的,有些他也懂這個道理。比如說,助念八小時或是十二小時、或是二十四小時,這亡者要給他淨身,一般眷屬都會給他換衣服,要准備入殓。那淨身要怎麼做呢?一般我們都會教亡者的家屬,就是用,我們一般講叫陰陽水,就是煮熱水,熱水在煮的時候就放香棒下去,比如說檀木,檀香棒啦、檀木棒啦,放在那個鍋子裡面,然後倒水下去,然後把它滾湯。滾湯以後,那個水就會有香味。然後再加一點涼水下去,變溫溫的。這樣叫做,我們一般叫做陰陽水,這就是香湯。這是對什麼?這是對一般的眾生,他們根器不是那麼利,他們悟性不是那麼高的,這是一種方便的施設,叫做香湯、香水。
這個地方是講「香湯沐浴」嘛,就是說平常周安士菩薩他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剛才我們也講過了,他二十四歲就覺悟了,他二十四歲就發菩提心了,他六十年都在講經說法,所以他時時刻刻都是勤修戒定慧,然後他到最後往生的時候,他是談笑而逝,談笑而逝證明他是什麼?他往生淨土,所以他已經證得我們的五分法身香。
所以在《六祖壇經》裡面講,又叫「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那戒定慧呢?就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我們來跟各位報告這「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永嘉大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我們有妄想,佛跟我們講一真。所以我們在漸修的階段裡面,我們在修藉修德顯性德,我們要捨妄歸真,所以必須要伏住煩惱,斷除妄想。如果你能夠覺悟的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話,他能夠破根本無明的話,那叫「不除妄想不求真」,他大徹大悟了嘛,他不要像我們這種業障深重的眾生,我們還要次第的修上來,我們要修淨業三福,要真的是上根利智的人,他「不除妄想不求真」啊。
「幻化空身即法身」,他如果能夠悟《金剛經》一偈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契入那個境界的話,他如果能契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契入空有不二的法門,他當下就「幻化空身即法身」啦。
「法身覺了無一物」,等到等覺菩薩的一品生相無明破了以後,成究竟佛,圓滿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百千億化身佛,一體三身佛,清淨法身的境界是「了無一物」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
「本源自性天真佛」,我們這念心體的本源,它本來就是天真佛啊。
所以佛教裡面講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都在講我們本來的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這叫「自性法身」。
佛陀在靈山會上,曾經對四大天王,拈摩尼寶珠問四大天王。佛陀就在靈山會上,就手上,佛陀拿了一個摩尼寶珠來問四大天王,請問四大天王,我這個摩尼寶珠什麼顏色?四大天王就說,每個人看的都不同啊,有人就跟佛陀報告說,哎呀,我看到是青色的,我看到是黃色的,我看到赤色跟白色。這什麼意思啊?摩尼寶珠就是我們的自性,《地藏經》贊偈裡面講,「明珠照徹天堂路」,那個地藏菩薩手上的那個摩尼寶珠就是我們的自性。地藏菩薩拿那個錫杖呢?就講經說法。我們必須要大開圓解,才有辦法契入我們的自性摩尼寶珠。所以你的自性知道它是青色、黃色、赤色、白色、你的見聞覺知都知道,這叫摩尼寶珠啊。
佛陀就告訴這個四大天王,問四大天王說,這什麼顏色?那四大天王就報告。等一下佛陀再把摩尼寶珠放下來,空手說,這是什麼顏色?佛陀又再把摩尼寶珠收回以後,雙手就岔開了,我現在手中這個摩尼寶珠什麼顏色?沒有一個講得出來,四大天王講不出來,為什麼?當然這四大天王是表法的。四大天王就跟佛陀報告說,佛陀,你現在手中空無一物啊,沒有東西呀,什麼摩尼寶珠?其實佛陀是要展示摩尼寶珠的作用,我手合起來,我開起來,我拍打一聲,我都沒有聲音,你也都在聽啊,我現在拍一聲,各位有聽到拍一聲啊,我現在沒有拍,你有沒有聽到聲音,有啊,你的見聞覺知一直都是怎麼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佛陀這個手掌伸起來,手掌伸起來作用,也是摩尼寶珠的自性的妙用,摩尼寶珠就是自性嘛。
四大天王說,佛陀你手上沒有東西啊。佛陀告訴四大天王說,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會分別它的顏色,但是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你卻視而不見,這麼顛倒。你在看的那個就是你的摩尼寶珠,你現在不是看我這手拿東西嗎?佛陀告訴他就是教他講這一點說,你不是在見嗎?那就是你的摩尼寶珠,你怎麼沒有看出來?還看著我手上的摩尼寶珠。我跟你講這在表演,眾生總是著相。所以為什麼說一定要依方立相?為什麼祖師大德、佛陀,他們說,告訴你往生西方。指方立相就是告訴你,往那個方向走,求生西方。西方代表圓滿,這個意思。所以寶珠是清淨本然,眾生迷,不識法身,每個人都有。
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的〈忏悔品〉裡面,他就教授「自性五分法身香」。這自性法身香就剛才我有講過,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戒香,就是「每一個佛弟子在自己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稱為戒香」啊。所以六祖大師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這自性戒定慧。所以這個戒香是我們自心本具的無惡、無嫉妒、無瞋、無劫害。
定香呢?就自心不亂是為定香嘛。
慧香呢?就自心沒有障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即使做善事,他也不執著,他也能離相,「敬上念下,愛護鳏寡貧窮」,這叫慧香啊。
解脫香呢?解脫香「是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自覺無礙,稱為解脫香啊。所以過去禅宗四祖道信大師初參僧璨大師就說,「願和尚慈悲,開示我解脫法門。」僧璨大師問,反問,「誰綁住你?」道信大師就開悟了。
那解脫知見香呢?你連解脫那個知見都要放下來,你不能我已經解脫了。解脫知見香就是說,你「自心既然對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但是你也不會像二乘人一樣「沉空守寂」,必須要怎麼樣?要倒駕慈航,「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和光同塵,「和光接物,無我無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真性毫無變易」。《金剛經》裡面講,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就是解脫知見香啊,這個境界啊。你度了無量無邊眾生,哎呀,度了成千上萬的,沒有,一個都沒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舉一個公案給各位聽,時間的關系,我盡量講。「有一個信徒,過六十歲生日的時候,請良寬禅師為他消災、祈福、祝壽」。禅師問他,我要問你祈求多少壽命啊?「信徒說:『我想活八十歲。』」禅師說,你現在已經六十歲了,距離八十歲剩下二十年了,二十年等一下就過去了。信徒說,禅師啊,難道我要求一百歲嗎?一百歲也可以了,不過你只能加四十年了,一轉眼就過去了。「信徒說:『難道我可以求一百二十歲嗎?』」你看眾生永遠都不會滿足,有八十歲,想要一百歲;一百歲,想要一百二十歲。禅師說,一百二十歲,也不過是增加六十年而已啊,你現在六十歲了,再加六十年,是「電光石火」,一下就過去了,「剎那就過去了」。「那怎麼辦呢?」禅師說,你要求無量壽啦,求永恆的壽命,往生淨土啦。
這個是講到「自性五分法身香」,我就講這樣的一個消災延壽的故事。
第二個,過去在山西五台山昭果寺,有一位解脫禅師,「他曾經蒙文殊師利菩薩指示心印,後來更加謙卑的為大眾服務,年月一久了,功行日高」,功夫很高了。有一天,文殊菩薩就想要試驗他的修行,「趁他早晨為大眾煮早粥」,就早餐,「做稀飯的時候,出現在解脫禅師的前面」,他大概是在做早餐。解脫禅師一看到,連看都不看他一眼。「文殊師利菩薩大驚」,在他面前跟他講說,「上前就說」,喂喂喂,「我是文殊菩薩,我是文殊菩薩」。「解脫禅師應聲便說:『文殊自文殊,解脫自解脫。』」他的意思是說,你是文殊,我是解脫,我有沒有解脫是我的事情,你就是文殊,我也沒有辦法。這個禅宗的開示,雙關語,文殊是文殊,解脫是解脫的意思是說,智慧歸智慧,你要是沒有解脫,你也沒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薩在他前面晃來晃去,他說,「文殊自文殊,解脫自解脫」,我自己知道我的功夫。文殊菩薩一聽啊,「知道解脫禅師是真的覺悟了。因為解脫禅師能夠覺悟自性,肯定自己」,所以能夠「文殊自文殊,解脫自解脫」。
所以薰習《六祖壇經》,不管你是念佛,你是參禅學道的人,你應該要知道,「自性五分法身香不從外得,要從自己的自性上去證悟,因為解脫不在他人身上」,也不在佛祖,佛祖是告訴你一個方向而已,就六祖大師說的,自修、自悟、自度。你自己能夠悟道,當下就能夠獲得解脫,但是到最後連解脫也不可執著,解脫知見香。你的自性五分法身香現前了,你就可以像周安士菩薩一樣,「我香湯沐浴久矣」啊。
今天本來是講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都沒有辦法講完,今天只是剛開始講一個前段〈周安士居士傳〉。往後我們還有很長的歲月,我們來共同研討。也希望大家能夠從這一部《安士全書》,個個都能夠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最後我們同歸極樂,往生淨土。
今天就講到這裡。若有講的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