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諸位同學,大家好。
在這個塵世間,關於每個人的命運、果報,都是截然不同啊。

無論是老人,是中年,是幼兒,都是各有所不同,有很多的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有的兒女為了老人的幸福快樂、安度晚年,有的老年人期盼著自己的兒女出人頭地,等種種的狀態。

其實每個人的果報都是有區別的,為什麼這樣說?
我們得從根本上來捋順,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我們從六道輪回來說起,就是說今生所相聚的兒女,父母,姊妹等,都是因緣和合而致,有的是善緣的相聚,就是還債的,有的是惡緣來的,就是討債。

也包括夫妻,無論是善緣還是惡緣,都是離不開這個緣字,無緣不聚。
俗話說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你看在旅行的時候,無論是在任何的場所,有很多都是擦肩而過。

雖然是所有的萬物都是同體之源,那是對聖人的角度,他們是清醒的,他們是明了的,覺悟的。我們凡夫的心是迷茫的,是分別的,所以全憑一個因緣,因力的感召。
這個六道輪回是真實不虛,相互不斷地演變。也就是說,今生的父母,孩子,姊妹,包括自己的本身,今生在人道相聚,出生為人,前生的來歷不一定是從哪個因緣。

假如前生是從三途轉變過來的,這個心態,肯定是離不開三途的習性,三途就是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它們的福報自然就會很小,性格極其的固執,貪婪的心特別濃, 嗔恨心特別強,各種煩惱的習氣都特別重。
煩惱習性越重,德行就越差,德行越差,福報就越小。

所以說每個家長,對子女的期盼這個發心非常好,但是每個人的德行卻是有區別的。所有的家長都是盼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大家還是頭腦清醒一點比較好。
如果自己家的孩子前生是什麼科學家,歌唱家,音樂家,美術家,教授,等等,那麼今生他也會遺留前生的串習,還會發揮自己的才智。

如果我們前生是殺業過重,今生的兒女因緣,畜牲道輪回的可能性比較大,這樣情況,你再讓他努力做功課,出人頭地,非常困難。
當然了也不是絕對,假如這個孩子是人道而來,前生的才華很出眾,但是德行不夠,那麼今生的福報也不會很大。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目犍連是佛的弟子,他們路過一座城池,見到兩國交兵,有許多難民,此時他們見到難民心生悲憫之心,目犍連用神通,把難民用缽移到另一個地方避難,可是把難民從缽中倒出來,不是難民,卻是化為濃血。

目犍連連忙問佛,佛很難過地告訴目犍連,說,眾生的業力,是沒有辦法轉變的。自心不轉,從外相來對他們的幫助,是束手無策。所以說神通抵不過業力呀。

我們今天所表達的就是,無論是對任何的期盼,都不要強烈地執著,努力就好,每個人的業力與果報,都是不同。
所以說還是從自身做起,要以大心量的發心,為他們多培養善根、福德、因緣,這是最根本的解救方式,其它的沒有絲毫的意義,會適得其反。
好了,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