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要能夠自立自強,不是等著人家來救度,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進行布施,是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那所有的都能布施了,就不執著了。惠施的時候,其心平等,無有悔吝,是平等心在做。
因為能自立,有生產力,這樣的布施不會後悔;當不會生產的時候,你的布施就會計較。悔吝了,又加一層,本來供養有福報,一悔吝,當場福報來,災難跟著來,煩惱也跟著來。
不要悔吝,做了就好,只要是做布施,這種善事,做了就好。這是進行以後的心境,那會有悔吝的心境。
後面講的是常有的“不望果報”,那沒果報就不布施了;“不求名稱”,沒人看到也不布施了;“不貪利養”,沒給我好處,我也不布施了。類似這一類的,有一堆理由,不管是什麼理由,因為有理由而布施的就不對。
換句話說,布施只是因為眾生需要,我就給予,就這樣而已。因為他有需要我就給予,這是一個原則,因為他有需要,不為什麼,我就給予。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他有需要,他,不管是誰,代表一切眾生。
假如你能夠看得出來他需要什麼而給予的時候,就有救護、攝受跟饒益的這種區別,這是指你有智慧。否則,一個行者,已經發菩提心的人,也了解布施功德的價值與意義以後,我們只要——人家有需要,就幫忙。這裡面除了財務以外,最重要的,要留意到,有人需要你幫忙,幫忙不一定是出錢,有人需要你幫忙,會不會很樂意幫忙,樂意哦,這個是很重要的。
“要錢拿去,不要煩我”,可是要你幫忙的時候,就煩你了,為什麼呢?因為與眾生相處,為眾生服務的時候,要常常吃力不討好。
要知道,要是在幫忙眾生的時候,為大眾服務,有吃力不討好的情況,每件事108拜。想想看,唉,我幫忙你,還被你這樣一直念,那就是業相。可是因此而逃避,那就是退了菩提心。要留意到這樣一個關鍵,我為服務眾生,很多同修來當義工,服務眾生。等一下有人來,一問三不知,兩下子你挫折感就起了。
一發心,就得大加持,可福報還沒有現前呢,才剛開始發心還什麼福報,哪那麼快!法界因緣力就加持你了,然後兩下子碰釘子,一鼻子灰,心酸酸的,滿頭包,含著眼淚回去,然後就躲起來,這叫退心,退心了。
有個故事,捨利佛是阿羅漢,發心想要轉小向大,就坐到十字街口,有人要我幫忙,我就幫忙,要我布施我就布施。結果有個女孩子來說“我要眼睛”,要眼睛,啵,這個給你。“不是啊,要左眼啊”,啊,左眼啊,那右眼呢?“右眼不要了”,就把它丟掉了。
左眼拿去,女孩左眼拿起來,人家說要沒味道,你這個臭了,又把它丟掉,然後兩腳再把它踹一下,有沒有,過分吧!眾生難度啊,我看我還是做阿羅漢算了。就這麼退心而已,六十小劫不能進步,公案有的記載說他就變蛇了,退心基本上是起嗔心。
所以大家想發心為眾生服務,要記得,不要起嗔心。眾生給你難看,不是眾生,是我們有業力,而為眾生服務是最好消業的時候,可是當你一退心,一定是嗔心起。
假如是其他因緣,因緣的轉化,搬家了,移民了,或者有新工作了,不能來,那沒關系了。但是因為眾生的本身,你發心是為了他,結果為了他而退心,那一定是嗔心起,要不然就是為貪心來,沒有得到利益而退心,就這兩個。
退心的本身證明我們的貪嗔癡很重,也證明我們貪嗔癡的存在這個業力,要不要忏悔?想想看,每一件事108拜,這個拜不但消你的業障,也增長你的福德跟善根,因為一面拜一面滅貪嗔癡,一面就長戒定慧!
為什麼說發心要走出來,為大眾服務。走不來不是你的色身走出來,是走出你那個封閉的心,把你的心量放出來這個要好好去感受。當你感受到,這福報就是你的,而且在你的生命中它會一直成長!
布施這是一套理論,要去把它整理一下,大概兩三千個字,整理成一篇文章,用自己的方法去寫。當人家一問,就一直講,一直講,它會變成你的生命因素。當它變成你的生命因素以後,它永遠是在法界中的基本因素,不管到哪,都是你的基本定位的力量。這樣的修法,這就是一個法門,這樣修就對了!(海雲導師講十行,圓明提綱撮要Ⅲ1-25)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