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界法師聚首上虞現場演繹俱捨論示范教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18俱捨論義理教學研討會,再度在上虞多寶講寺開演。研學俱捨不僅是佛教界對俱捨這一根本教典的“絕學重光”,更是多寶講寺對恩師敏公上師表達憶念、承繼上師住持整體教法精神的特別法行。

  2018年的研討會延續2017年首兩品的研討,主要圍繞《俱捨論》之世間品、業品、隨眠品三品展開。這三品總括惑、業、苦義理,對應佛法四聖谛中的苦、集二谛,闡述了佛教各宗派所共許的世界觀、人生觀、輪回觀和業果觀等。本次研討會示范教學環節,共有六位法師,分別是: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福建佛學院副院長振宇法師,中國佛學院源流法師,多寶講寺宗振法師,福建佛學院訓導長妙演法師,多寶講寺證果法師,多寶講寺宗勝法師。

  示范教學一:振宇法師《世間品中的“十二因緣”》——學習法相要結合我們的身心!  


  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福建佛學院副院長振宇法師示范教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虞多寶講寺)

  振宇法師首先介紹了佛學院課程的主要參考書籍和課件編撰思路——以《俱捨論》本論和《頌疏》為主干,主要參考引用《光記》《寶疏》《順正理論》,難點則參考《法義》,以“科判長行加評注”的方式編述了“科釋”,以此,有論、有綱、有釋,進行教學。教學示范後,現場各位法師居士提出了十余個問題,既有與《世間品》緊密相關的十二支、三世兩重因果、四種緣起等義理的詳細探討,還有關於學習方法及學習俱捨與當下時代關系的思考。

  有觀眾問,在教學中如何教授以十二因緣結合我們的身心?振宇法師回答,他會在教學中不斷提醒學者,因為在俱捨的學習中會遇到大量的法相名詞,這些名詞都是詳細闡述我們的身心相續,也就是關乎我們自身的。不管是在講五蘊,還是十二因緣,乃至講說一些非常繁瑣的名相的時候,要把名相的學習跟自己的身心結合起來,用來了解自己的身心的狀態、對治煩惱。比如說我們是開心的還是煩惱的?是貪婪的還是嗔恨、嫉妒?……等等,這些都是在講我們的身心。所以要在學法的過程中把握這一點,才能夠對我們的修行有幫助,否則就很容易變成一種學術的學習。

  示范教學二:源流法師《說一切有部業的自性概說》——表業和無表業,分不清楚?  


  中國佛學院源流法師示范教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虞多寶講寺)

  源流法師先後在斯裡蘭卡、泰國、新加坡和中國的佛學院都有過學習和任教經歷,他在南北傳佛教的對比視野的觀照下,以《業品》中的“業”這個佛教非常核心的概念為主題作教學示范,講授了業的分類、經部有部的爭論、有部與犢子部等關於身業是運動的爭論以及各部派概念的比較。

  “業”是一個世間哲學宗教都有探討的概念,在佛教看來,“業”的“自性”或者“自相”是什麼?佛陀非常明確地界定,業不是別的東西,就是思心所——業不僅是行為,而且是指我們的起心動念、用心的地方。其中,關於“表業”“無表業”的內容引發了現場眾多提問,法師為大家做了解答——

  所謂表就是能表示,“表示自心令他知故”,就是通過身、語表示。比如說,你對別人表示善意、善的姿態,或者你對別人不滿,使一個非常不滿的表情,別人一下就領會到了。但是意做不到,如何讓別人領會你的意?我們有時候會著急,我對你這麼好,你為什麼不理解,我把心掏給你看吧?善業或者惡業,它不能直接表示出來,必須通過身語的行為。什麼叫表業?比如說去打一個人,給他一巴掌,你可能覺得沒事了,但你造下一個業因,果結到哪裡去?要感果,就需要通過無表業。無表也會在律儀,也就是行為規范中體現出來。比如說受過戒和沒有受過戒的兩個人在一起,言談舉止、行住坐臥氣質就不同,這就是那個力量顯示出來。所以有部認為,無表不僅是真實的,而且是非常重要。

  示范教學三:宗振法師《順三分善》——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  


  多寶講寺宗振法師示范教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虞多寶講寺)

  什麼叫功德,什麼叫福德?宗振法師直接切入《俱捨論頌疏》的原文,參考《大毗婆沙論》講說了《業品》末尾的偈頌所诠釋的“三善根”——“順福順解脫、順決擇分三、感愛果涅槃、聖道善如次”,也就是順福分、順解脫分和順決擇分,從中給出了佛法的解答。

  “順福分善者,謂感世間可愛果善。”就是感招世間三界裡面有漏的可愛的果的因,叫順福分善。而順解脫分善,“謂定能感涅槃果”——可以出離三界的,“所造功德,回求涅槃者是也。”這裡出現了“功德”,——能夠回求涅槃,就可以說是功德,因為將來要出三界。布施一口飯或者一個刷牙的楊枝這麼一點東西,有的人就能種下順解脫分善根,因為他的作意是通過這個布施的行為願得解脫,這跟他的回向和動機有關。而有的人雖然布施了很多,也不能種解脫的種子,為什麼呢?他的願望是求世間的富貴、求做生意發財,所以他們就算有所布施的話,也是種下的是順福分的善根,不能稱為順解脫分的善根。順福分善,還談不上是功德。

  那麼怎樣才能種下順解脫分善根呢?要有“增上意樂”,肯定是有強烈的心、強烈的意樂,欣求涅槃,厭離生死,不是隨便想一下。這就告訴我們培福時回向、發心的重要性,前面要調整動機意樂,後面要回向,能夠讓這個事成為我們解脫的資糧,如果沒有做,培了福可能就不知道去哪裡去了。《大智度論》也提到回向的重要性,就像牛車如果沒有駕車的人,那漫無目的的不知跑哪兒去了,如果有駕車的人,那他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所以我們就是要回向解脫、回向涅槃,那就目的很明確地種下了順解脫分的善根。

  示范教學四:妙演法師《世間品的三觀》——修行要發長遠心!  


  福建佛學院訓導長妙演法師示范教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虞多寶講寺)

  妙演法師的講說圍繞《世間品》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時間量度”和“空間量度”兩大類,從法義的具體闡釋中,引申到這些對物質、對世界的認知都將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整個外部世界,如何形成對環境、對社會的認知,從而導向於生命存在的目的以及價值。這三觀對於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俱捨六百頌中《世間品》99頌、《業品》131頌,這兩品雖然是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希望學人能對於重視起來,並且准確地把握,這對出離心、菩提心的修持都會有很好的增進。

  在《世間品》時間量度中,從剎那、怛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晝夜到月年乃至於“劫”這樣非常大的數字,依次擴大。比如人壽從十歲,每百年增加一歲,增至八萬歲,再從八萬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這一增一減,就是1599.8萬年,是一小劫的時間。這個數字乘以二十,等於3億1996萬年,這是一個住劫(或成劫、壞劫、空劫皆相同)的時間。再乘以四,就是一個大劫的時間了。以這樣的算法,一個大劫是12億7984萬年……

  “你如果真正體會了這個量度,你對佛陀的不可思議的功德的感恩心,就會升起——佛陀是多長時間修行的?三大阿僧祇劫!那我們現在修行,發大菩提心,想成就佛道,只想這一生簡單地做一些事,糊弄一下,我就成就了,這種想法是不太現實的。還有我們經常說發長遠心,這個長遠心是從今天算到命終,還是從今天開始算到這一劫?——真正的長遠,非常長、非常長,並且中間要保持一種很好的狀態。這也是拿出來時間量度來說,那一大劫相當於12憶,億萬年,你就想我們的時空觀不是一個很小的范圍,而是一個非常長的總結出來。

  示范教學五:證果法師《十二因緣概述》——佛法的“無我”——“我是誰?”  


  多寶講寺證果法師示范教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虞多寶講寺)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證果法師主要講述了《世間品》有關十二因緣、四有輪轉的課題,從世間和出世間二個角度講解,講述“我”如何而來?以及如何通過五蘊相續來成就這個假我?我們所說的“我”是誰?“無我”又從何而來?講說了佛法“無我”的正知正見,同時介紹了《世間品》“中有”的概念,揭示了生命輪回流轉的真相,令聽聞者生起了想要進一步了解什麼是我的希求心。

  法師總結說,十二因緣主要是因為無明而建立,五蘊本來如夢幻泡影,沒有實在的“我”存在,只是“無我唯諸蘊”。正如阿含經所說的:“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

  示范教學六:宗勝法師《業道三果》——家是我的,還是眾生的?  


  多寶講寺宗勝法師示范教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虞多寶講寺)

  宗勝法師首先介紹了選擇本次教學主題“業道三果”——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的緣起。法師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就在探究,為什麼十惡業道會感招這三個果?沒有成就十惡業道的話,是不是就不感三果了?法師主要從《俱捨論》中不善業道的三果和善業道的三果兩方面為大家講述,每一個業都能對應到三種果的具體情況,這些跟我們的實際生活都能配的上,很實用。總的來講,業果決定,因果相稱,而一般人往往僅僅局限於現在所觀察到的情況,才會感到矛盾,而這些從三世來看是完全相順的。

  法師提到了一個“蟑螂公案”引發了大家的興趣。事件緣於法師在住處發現了一個不喜愛的對境——蟑螂,對蟑螂的存在感到糾結,並對它造作了諸如請出住所“遷單”等種種業行。因為蟑螂會把經書弄髒,也經常會跑到碗裡面,給你留點垃圾……對此就很不高興起嗔心了,經常趕它們走。有一次法師到另一位師父房間,看到這位師父的抽屜裡有蟑螂爬進爬出,法師就問他說你怎麼不給弄走,而他反問道,這有什麼關系?這就讓法師有了“我們的家是誰的?”“是我的、眾生的、還是三寶的?”的思考。法師感悟到:當我們用更大的心量,更為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時,我們就能看開一些,身心就會更為自在。【來源:鳳凰網佛教 作者:慶音】

 

上一篇:放生功德如此震憾
下一篇:海濤法師:善惡自造 苦樂自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