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
請問仁波切,每到共修的時間,是禅修好,還是去放生、供燈好呢?
仁波切:
共修時要以禅修為主,偶爾可以做供燈、放生等善行。禅修時要先修上師瑜伽,之後再修其他善法。總之,要把重點放在禅修上,否則修行就跟不上。
一個修行人,只要有時間,就要用在禅修上,何況你們平時很忙,時間本來就不多。但是該工作就好好工作,該賺錢就好好賺錢。如果一天當中有一兩個小時是屬於自己的,那就不要再去做其他事,讓自己靜下來,好好下點功夫打坐,把自己的心看清楚,淨化煩惱。
通過禅修,你會悟到很多道理,不僅達到了聞思的目的,煩惱也會自然減少,還能切身體會到學佛的快樂和意義。
有些人因為修法時心靜不下來,法修不上去,內心又沒有境界,所以一直在做形式上的修行。當你越來越重視打坐禅修,慢慢體會到心的本性時,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形式上的修法。那時,你真的什麼都放得下,什麼時間都拿得出來,因為境界提升了嘛。這時,身邊的人際關系能處理得很好,任何負面情緒和言語,你都能包容,淡然看待,沒有任何怨恨。
如理如法的修行,你一定會有這樣的心量,而不只是表面上的虔誠、形式上的恭敬。有不少人,行為上很恭敬,心裡卻是很傲慢的,一點也不低調,這不是真正的虔誠。
做做樣子很容易,但心裡真正的虔誠、恭敬和慈悲,才是最最珍貴的。
弟子問:
我們怎麼才能修得更好呢?
仁波切:
最首要的,就是要把心擺正,心態要好。有些東西不要太在意,比如別人對你的評價、別人對你說的一些話,沒必要都放在心裡。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意義和價值。你要明白,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習慣不一樣,修法也不一樣,一個人不可能滿足所有人。大家雖然看起來都差不多,其實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所以,很多人成就解脫了,也有很多人墮落了。
有智慧的人是什麼樣呢?就是一方面懂得恆順他人,接受他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能在生活中把握好自己的修行和解脫方向。如果為了恆順他人,而荒廢了自己的修法,那就沒必要了。
由於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你再怎麼樣去承擔和付出,也無法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所以,很多小事不要太在意,多放松、多接受,看得遠一點,把心量打開,這樣修行才會更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