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繼程法師
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強的執著
“想”是對感受進行判斷,讓我們產生行為並通過“身語意”三門表現出來。這是關乎每個人的生命科學,也是我們生命的麻煩所在。
“色、受、想、行”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卻是我們生命背後的一雙黑手。它起於小小的“色”,成就於一個行動。它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加速,不斷增長力量,直到我們不可控制的地步。
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強的分別?為什麼有那麼多嗔恨?是因為我們雖然平等地感受到一切,卻對它起了自我執取,產生了相對的行為。因一切的想法產生的一切行為,形成了生死疲勞。
不同的看法造成不同的命運
這些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們的“看法”。我們認為一切現象是實有的,不知道所謂的“有”是業的感召。業的感召是什麼?我們認可一個價值,外界就出現與這個價值相應的現象讓我們執取。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的原因所在。
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不一樣,每一種執實的看法會產生相應的認知,所以對同樣的現象大家的看法都不一樣。由於對世界的理解各異,每個人的命運也千差萬別。
色即是空
觀世音菩薩在《心經》中提出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色不異空”。我們認為現象是真實的,觀世音菩薩卻認為它不存在,菩薩告訴我們,色和空是一樣的。
我們認為所有的事情是真實的,但是我們經歷之後會發現,過去認為真實的事情,在後知後覺中又會感到它好像沒有那麼真實。就如小孩子有一個玩具:哇,這是我的,它很好玩。而老年人卻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小時候怎麼會喜歡這個東西呢?
悲智雙運才能避免危機
心是無常變化的。在心見到對境,以自己的視角去看一個現象時,它暫時是真實的。所謂的“暫時”就是真相,“暫時”就是觀世音菩薩告誡我們的:一切法沒有本質。不要凡事斷然下結論,事情要慢慢來。這是觀世音菩薩給予我們看待事物的不同視角。
比如面對時代的困境,大家給出來的解決方案都不同,只有少數人能將問題看清楚,他們並不認為現實無可救藥,智慧和信心成就了他們的信念。最為重要的是,這種信念是從對眾生的慈悲而來,如果沒有慈悲就不會生出解決困局的方案。
佛教中有這麼一句話:“有佛法就有辦法,有慈悲就有方便。”人類正是在這樣的慈悲和智慧下永不放棄地探索,於實踐中不斷調整,從而避免了一切危機。
淨化“識”是生命的希望所在
觀世音菩薩非常清楚地提出論點:色是如此,基於色的受是如此,基於受的想則更加自我與虛無缥缈。“識”它來源於我們過去分別心的累積,是可以改變的。如果從現在開始我們賦予它另外一個角度,“識”就會被淨化,這正是我們生命的希望所在。
我們為什麼修行?因為識可以用智慧淨化,可以變得有序、穩定,觀世音菩薩提出般若的真相來教誡我們世人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這就叫“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