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略地介紹六祖禅法,有三句口訣,這三句口訣,就是在《六祖壇經》裡講到的:“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無相、無住”,這個“三無”,是六祖禅法的核心。
什麼叫“無念為宗”?
無念,是佛教經常用到的一個名詞。在介紹四祖禅法的時候,我提到四祖曾經引用《大品般若經》中的“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這個“無所念”,實際上就是“無念”。
在六祖慧能的三句口訣裡,“無念”是相對於認識主體而言的。“念”,就是能認識的心。“無念”,就是我們的心在緣境中不起分別。
“無念”,並不是說心像木頭石頭一樣沒有任何反應,而是有反應而無分別。
無念,就是知一切法,心不染著。無念,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說“應生無所住心”。無念是我們的意識轉化成為智慧,沒有世俗異想分別,符合於真如之念。
圭峰禅師在《禅源諸诠集都序》裡面講到的,如果了解了外在一切相的空性,那麼我們的內心自然就沒有分別,自然就無念。而且“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此即修行之妙法。故雖備修萬行,而以無念為宗”。
這就是說,在修一切法門的時候,我們不要有能所分別之心,而要時時刻刻把握自己無分別的心態。假如我們真正處於與真如冥符這樣的一種心態,那麼我們就時時刻刻住在禅定之中。
修一切法時,不起法相,不起修相,做到三輪體空,這就是無念。無念,不等於是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分別之念。所以說,無念是六祖慧能禅法三句口訣的根本。
什麼叫“無相為體”?
念是能緣之心,相就是所緣之境。外離一切相,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我們不要給事物強加一切外在的東西,而是要還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
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一切諸法之所以有種種名相,都是我們主觀安立的,並不是它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所以要即相而離相,於相而離相。
所謂無相,就是不在境上起分別執著之相,能夠使法體恆常清淨。法體,就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一切諸法,也可以說是一切相,本來就是清淨的。眾生執迷不悟,計執分別,妄計種種相狀。如果能夠做到於相而離相,在認識事物上遠離計執,那麼我們就可親見諸法實相。
什麼是無相?無相即實相,諸法以實相為體,故說以無相為體。
四祖道信禅師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曾經說到:“眾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
這個無量義,並不是從無量法生無量義,而是從一法所生。這一法是什麼呢?一法者,則無相也,一法就是無相。無相者,是諸法實相,因為無相無不相,是為實相。在這裡,無相是作為一切法的共性。
雖然一切法看起來都是孤立的,但是實際上,一切法既有其個性,也有其共性。如果一切法只有個性沒有共性的話,我們就無法去把握它。
什麼是“無住為本”?
《維摩經》講“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諸法以無住為根本,無住本者,就是諸法之本際、人之本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無住就是真如法性的另一個稱呼。
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具體的,法性是抽象的,法相是個別的,法性是共同的;法相是諸法的差別性,法性是諸法的平等性;法相是具體的事物,法性是規律。
因為一切法都有規律可循,這樣我們才能把握它,才能夠認識它、分析它。如果我們要一個事物一個事物地去分析,那就陷入到入海數沙這樣一種困境。只有把握諸法的共相,才能夠把握諸法的本質。
所以六祖慧能講到“無住為本”時,他說“念念中不思前境”,過去的事情不要再去思量分別。
“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就是說我們的念頭總在轉移,總在隨境遷流,一切諸法不會凝住於自身固定不變的性質上,人的認識能力也不應以固定的概念作為其固定的本質。所以,禅宗所提出的般若理論,就以“諸法性空”為重要內容之一。
《維摩經》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在佛學理論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現在流行的《維摩經》,是鸠摩羅什翻譯的本子。有一位僧肇大師,是鸠摩羅什的學生。當時,他參加了鸠摩羅什的譯場。他所注的《維摩經》,應該說保持了鸠摩羅什本人對《維摩經》的理解。我們現在要學習《維摩經》,一定要很好地重視僧肇這本《注維摩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僧肇在注“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句話時怎麼說呢?他說:“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非無,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這就是“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一切法的本際,就是無住。實際上,這裡講的就是“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如果有自性的話,一切法不會生,一切法就沒有辦法相容相兼,並同時存在於一個空間。正因為一切法沒有自性,所以無自性這種規律性,就是一切法的本原,就是法性。
“無住”的思想,在大乘佛教中有“無住涅槃”、“無住三昧”。無住涅槃是大乘佛教、大乘菩薩最高的果位,因為大乘菩薩以大悲心憐愍有情、廣度眾生,所以他不住涅槃。菩薩又以大智慧斷除所知、煩惱二障,所以他又不住生死,這是學佛的最高成就。
一般人都希望學佛以後能進入涅槃的境界,卻忘記了我們也是從苦惱眾生而得聞佛法的。我們得聞佛法之後,通過修行而慢慢得到一點受用;得了受用之後,可能會慢慢地進入到比較高的層次。隨著層次的提高,我們往往會把以前走過的路給忘記了。忘記了怎麼辦呢?
那時就應該想到,我們和所有的苦惱眾生一樣,都是從苦難中掙扎出來,那麼我們自己有了受用、得到了解脫,要不要回來照顧一下其他還沒有得到解脫的人呢?我想那完全是應該的。
所以說菩薩能夠斷除二障又有大慈悲,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這是最高尚的菩薩精神。什麼叫做菩薩?這就叫做菩薩。什麼叫大乘?這就是大乘。
如果說大乘菩薩想證涅槃而再不入生死,那他一定是小乘。如果說他只想在生死裡面,並不知道有涅槃這回事,那他就不是一個學佛的人,還是一個生死凡夫。既不住涅槃又超越生死,這就是我們學佛的極致,就是學佛的最高成就。
像沩山祖師發願百年以後要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就是這種精神,就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隨緣度生的大乘佛教最高的思想境界。
六祖慧能禅法的思想,主要體現在“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句口訣。
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地去把握,並把這種思想運用到禅修和弘法利生當中,能夠以“無念”、“無相”、“無住”來指導做人做事,那不但我們的人生有希望、佛法有希望、社會有希望,一切事情都有希望。
因為遠離了偏執,遠離了片面性,遠離了種種的人我是非,使我們真正處在一個和樂溫馨的大家庭當中,那樣就是人間淨土的實現。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