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詳釋菩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那這個「菩提」,我們常常都在讀誦經文,在修行的過程裡面,我們也都知道「菩提」,那我們這邊再來詳細解釋「菩提」。我們說,發菩提心,成無上道,我分成兩個段落來解釋。第一個,佛法裡面經、律、論所講的道理,「都離不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什麼心呢?「菩提心、涅盤心」。「修行學佛、護持佛法,平時出錢出力,護法護教,這些都是修福德、修慈悲」心,念佛、打坐是在修我們當下這一念心,「這才是最究竟的」。

  佛經上說,「菩提覺法樂」,「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盤寂靜樂」,也有說無上涅盤寂滅樂,「菩提覺法樂,涅盤寂靜樂」,十方諸佛所修證的都不離開這個菩提心跟涅盤心。以禅宗來說,叫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以淨土宗來說,帶業往生,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尤其是「常寂光淨土」也是我們當下的菩提心跟涅盤心。密宗講「即身成佛」,也是講菩提心。「即身」就是什麼?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叫「即身」。認識這一念心,用這一念心來用功,叫「即身成佛」,「菩提、涅盤就會現前」。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法門都是方便。這個我們首先必須要搞清楚的,你修八萬四千法門,大多是方便法,最後就是要契入菩提心、涅盤心。「修行不但要知道方便法」,還要知道究竟法門,否則,你執著方便法門,離無上菩提道那就非常遙遠了。

  有人聽到說「心即是佛」,「就以為可以不用修了」,他不了解「心即是佛」是從最高的境界來說。但是萬丈高樓從地起,你還沒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你心中還是有妄想、煩惱,所以你必須要藉方便法、修方便法。但是你還是不能執著方便法,你最後才有辦法契悟究竟。就像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一樣,「修而無修,言而無言,行而無行」。你修到證得實相了,證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六祖大師一樣,那就修而無修了,挑柴、運水無不是禅,他在那邊舂米也是菩提,他在那邊舂米也是佛性的妙用,這是「修而無修」。「言而無言」,他身口意都在三轉法輪,「言而無言」,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是要大家修了以後,不要執著那個福報、功德,將一切功德要做三個回向,一個是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最後還是要回歸到菩提、回歸到涅盤。

  那麼古德說了,「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所以這一念清淨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有了清淨心,還要修寂靜涅盤」,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你才能夠超越時間跟空間。也就是說,你必須要定慧等持,你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功夫,你才有辦法超越時間跟空間。所以為什麼念佛也是修定,也是修慧,它是可以超越時間跟空間的。當你超越時間跟空間,心中就沒有妄想、顛倒、愚癡,那麼這一念心就由相對的心變成絕對的心了,由染污的心變成清淨心。

  一個人看到外面的六塵境界,我們心很容易攀緣,想要達到無住生心,這個很不容易。看到外面的境界,知道是好的、是壞的,你心不隨境轉,要心不隨境轉,就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看到東西就起心動念啦,看到自己受損失,就起了一個悲歎啦。所以像現在很多人都去追逐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比如說我們常看到報紙登的,百貨公司送紀念品,搶得頭破血流,或是看到一個偶像歌星出現,擠得也是頭破血流,都是追求外境,迷失自我,顛倒眾生。我們修行人,不因外面好壞的境界,就隨波逐流,拼命的去追求。更不要為了自己認為是自己渺小,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具足無量智慧德能,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所以「靈山」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的佛性。《大學》裡面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恢復我們的覺性,恢復我們的佛性。不但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親民」,去幫助眾生,幫助眾生一樣返迷歸悟,不要迷失本心,這叫做「親民」。做到圓滿了,「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我們佛家講的自覺,「在親民」就是覺他,「止於至」善就是什麼?覺行圓滿。當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了,無明斷盡了,證得漏盡通,菩提、涅盤現前。所以儒家跟佛家講的這個意境其實也是殊途同歸,只不過是有深淺不同而已,道路還是菩提心,文辭不一樣而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大學之道」在講什麼?就是菩提道啦。「大學之道」,「大」,那個叫做菩提道,所以體大、相大、用大,叫「大學之道」。因為什麼?因為藉修德顯性德,從凡夫學習到成佛,從迷惑學習到覺悟,從煩惱深重學習到證菩提,「大學之道」。

  那《中庸》裡面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幾句話大家都讀過,「天命之謂性」就是我們的本性,人人具足。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但是被煩惱無明障住,所以必須要修道。所以「天命之謂性」,每一個人都有本性。「率性之謂道」就是修行,你必須要藉得善知識的引導,來藉修德顯性德,叫「率性之謂道」,就是要修道。那「修道之謂教」,你必須要藉由經教,必須聽經聞法,所以「修道之謂教」就是什麼?就是藉教理,信解行證。這樣的話你才能夠怎麼樣?「道也者」,你才能夠跟道相會,你才能夠「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所以「道不可須臾離也」,才能夠明心見性,所以不能離開這一念覺性。「道不可須臾離也」就是你不要離開你這個覺性,你一離開覺性,就墮落入羅剎鬼國。

  那麼儒家還講「內聖外王」,「內聖」是什麼?「內聖」其實是指我們這念清淨心。「外王」是什麼?你六根對六塵,你可以當家做主,叫「王」嘛。所以「內聖」的意思,讓自己能夠從凡夫成佛,恢復清淨。那「外王」呢?你的行住坐臥、待人處事,六根對六塵,自己可以當家做主。這叫「內聖外王」。如果是用佛家來解釋,這個「內聖外王」,你如果沒有明心見性,那六根對六塵,你沒有辦法捨識用根,你絕對是攀緣取捨,你做不了主。所以剛才念過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也就是要能夠體悟這個覺性,要恢復這個菩提自性。

  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信心很重要。佛法講正信,而不是迷信、疑信、淺信,而是要正信,最後進入深信,深信就能夠證果了。所以如果你能夠有正信,你對佛、法、僧三寶,你對事情就會很歡喜、有力量。對佛法的經、律、論三藏的言教,你就會信菩提、就會信涅盤,你就會信人人本具佛性,你就會信諸佛菩薩的開示、祖師大德的開示,你就能夠相信。那你這樣就可以證到賢位,最後成就道果,達到聖位。

  所以菩提、涅盤,「大家要了解,不是死了以後才進入涅盤」,這個清淨心,如果你這個清淨心現在沒有辦法現前,你說想期待死了以後,才能現前清淨心,才能入涅盤,那不太可能。包括你往生西方,或者你想要往生東方琉璃世界,或者你想要往生兜率內院,都是一樣的。你想要往生真正的淨土,首先你必須要轉染成淨,淨化你這一念心,要發菩提心,菩提心要發出來,什麼是發菩提心?那印光大師說生死心切,把「死」字掛在額頭,祖師大德都講很多方法,印祖講的這最實際,你要生死心切,這一大事因緣,生死輪回,如果你真正能夠覺悟了,你菩提心自然生出來,發菩提心。如果你不能發這個心,不能深信切願,也就是說你沒有發菩提心,你就沒辦法深信切願,那你清淨心沒辦法現前。你清淨心沒辦法現前,你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發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那你清淨心沒有現前,你不可能死後還會現前,你活的時候就沒辦法轉境,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眼前都沒辦法轉境,你說你往生以後還會轉境,怎麼可能呢?所以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那麼你修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還是在皮毛上熏修,無法登堂入室。

  所以「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的智慧、我們的佛性。一般人所想的都是名利財色、功名富貴。求不到就起煩惱,想久了就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我們呢?不是。我們心想極樂,我們心想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我們回光返照。老和尚說的,人家要的你不要,人家不要的我們要。人家不要什麼?人家不要解脫,人家不要智慧,那我們要。回光返照,覺察、覺照,每天要想想,自己菩提心有沒有發出來?清淨心有沒有現前?當你在根塵接觸的時候,你在待人處事的時候,你有沒有用清淨心?問你自己,從現在開始努力,才有往生淨土的可能。

  所以「佛法最究竟的就是菩提、涅盤」。如果做不到,你最低限度要建立信心,淨土法門裡面要仗佛願力,在《無量壽經》裡面講,最低限度你要怎麼樣?在下輩往生裡面,我記得很清楚,「願生彼國」,「願生其國」這個信心你要出來,你「至少明白這一條路的存在,有一點點的相應」,種下這個清淨的種子、菩提種子、般若種子,即使今生不能夠成就無上道,你種下這個清淨的種子,將來一定可以成就。

  以上是我特別來解釋這個「菩提」,因為我們常常不知道「菩提」,那「菩提」怎麼去熏修呢?我剛才這邊,特別再把它講詳細一點。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二十二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上一篇:淨土聖賢錄三編新白話版24
下一篇:宏圓法師:心量決定福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