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四十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全論分四部分,今天是

  甲三、論義,分二

  乙二、所造正論,分三

  丙一、針對欣樂廣講者之八現觀分類,分二

  丁二、廣講彼等之義,分三

  戊三、(廣講果法身)可分為二:一、所依之身;二、能依之事業。

  己一、(所依之身)可分為四:一、本性身;二、智慧法身;三、受用身;四、化身。

  庚一、(本性身):

  八現觀有三種智慧,四種加行,果法身。今天是最後一個——果法身,在講義中講,它是修持上述四種加行之究竟之果。三智講的是三種智慧,四加行是怎樣去行持,最後是果法,最終獲得的果位。

  修持上述四種加行的究竟之果,便是法性本性身。果法,法身,也可以說自性身。佛在般若經裡也宣講了。

  對此,佛經當中是以:“復次善現,無漏法如夢,不與有法相應,無法由自性相空,一切行相清淨,彼等一切自性一相者謂無相,應知即是如來應供正等覺佛。善現,如是菩薩摩诃薩應學般若波羅蜜多。”等等來加以宣說的。

  不僅有漏法,無漏法也是如夢的,顯而無自性。不清淨的顯現是顯而無自性的,清淨的顯現也是顯而無自性的。此處“有法”是不是指有為法?不是。此處“無法”是不是指頭無為法?也不是。

  遠離一切分別的,無論是無漏的功德,還是佛究竟的自性身,都是遠離言思的。表達的時候只能通過這些來表述,其實是遠離分別的。它不是有,也不是無;不是空,也不是現。他有空分和現分,這是從反體的角度分的,以分別念而分。其實他是無有離合的,遠離一切邊戲的。

  這些道理不是彌勒菩薩自己創造的,而是佛在經中講過,彌勒菩薩按佛的教言而宣講。

  關於究竟果位的分類,可以分五個:有分自性身、顯現菩提身、法身、報身、化身;也有分不動金剛身、現前菩提身、法身、報身、化身的。

  密宗的續部裡主要講五身,其他比如《現觀莊嚴論》裡講四身。這裡也有,比如聖解脫部不講四身,只講三身。自性身有二十一種無漏功德,他認為這是自性身之功德,而不是另外的一種身。獅子賢論師講四身,先講的是自性身——二十一種無漏功德,他本身是法身,還有報身和化身,四身及事業。聖解脫部只講三身,三身及事業。也有歸納為法身和色身二身的。

  有些論師認為這是矛盾的,有些論師認為不矛盾。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是不矛盾的,無論分二身、三身,還是四身、五身,只是歸納和分類不同而已。實際都是一個自性身、一個法身,並不矛盾。

  先講自性身。

  能仁自性身 得諸無漏法

  一切種清淨 彼自性為相

  圓滿正等覺佛陀能仁之自性身,為即將宣說的圓滿獲得諸等無漏法唯一性相之一切種類清淨之法。彼等智慧本體殊勝,自性為具備二種清淨之法相的法界自性身,也即法性。

  這裡講的“法性”是自性身的意思。

  自性身有三個特征,比如成佛的時候,斷證的功德就圓滿了,斷證的功德一圓滿,佛的自性身就顯現了,如來智慧德相就現前了。佛的自性身有很多清淨的相。

  第一個特征“證”,指證德方面,具足所有的無漏功德,所證的都已證得了。第二個特征“斷”,指斷障礙,斷除所有的客塵,“客塵”即障礙。該斷除的障礙都已斷盡了。第三個特征是它的本體,徹底現前了自性清淨之法性。無論是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還是本具的光明,都會現前。佛的自性身具足三種特征。

  這裡講了具備二種清淨之法相。二種清淨是什麼意思?一種是本來清淨,第二種是遠離客塵的清淨。

  這裡,麥彭仁波切還講了,所謂的自性也是佛性,但是在因地的時候,如來藏被客塵遮蔽了。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被妄想分別遮蔽,就住在客塵裡被遮住了,沒有現前,如來藏的“藏”是這個意思。

  以能斷智慧斷除所斷的障礙,斷證的功德圓滿了,本具的功德就會現前。佛的智慧——二十一種無漏功德,再進一步分,有一百四十四種功德,都是本具的,現前的,不是通過因緣而生。妄想、分別、執著斷掉,本具的德性就現前了,非因緣而生。這是麥彭仁波切的觀點。

  佛的自性身是現空不二的,清淨身也是空性的。空性並不是我們想象的“空”,它是遠離言思,超越的意思,即超越時空。佛性不是單一的現分,也不是單一的空分,而是現空不二。現空不二也是遠離言思、超越時空的意思。按我們的思維,現分和空分無法雙運,是矛盾體。其實,當你真正超越的時候並不矛盾。所以,無論是佛性還是最後我們獲得的自性身,均是如此。

  其現分,為證悟智慧自性力等無漏法;其法界空分,為原本無離無合現空雙運之法性。這種暫時客塵清淨而現前的本性,即稱為“法性自性身”,這也是最究竟的佛陀智慧之身。

  該法界並不僅僅是單空的部分,因為在基位之時,僅僅的單空並不是究竟的法性;而在果位之時,僅僅的單空也並非佛陀。通達僅為無而寂滅等諸佛之功德,是不存在一絲一毫的,這也是往昔諸大智者的言之所在,因為與佛陀之證悟相關,故而通達彼等境界也是毫無道理的。正如寂天菩薩所雲:“若謂具心故,知則滅無知”。

  因此,佛陀四身當中的任何一者,都不可能不通達一切相。五身、五智都是從反體的角度分的,其實都是一個體。倘若存在尚未通達的情況,就不會是佛陀。

  這就是法性自性身,或其他佛經當中所說的“金剛智慧身”。這種無漏離系果之功德,乃一切萬法之基礎。離戲指遠離一切客塵,法性自性身不是通過因緣新生的。比如空中有雲彩,雲彩被分散了,天空原本燦爛的面貌自然現前,都是本具的,沒有新生的。尤其按寧瑪派的觀點是這樣講的。為什麼要修行呢?為了斷除客塵,分散雲彩,沒有其他的。雲彩被分散,燦爛的天空現前,遠離客塵了,本具的功德就現前了。是這樣的關系,並不是通過因緣新生。

  庚二、(智慧法身)可分為三:一、正說;二、殊勝之處;三、遣除爭議。

  辛一、(正說):

  通達一切相之智慧部分,就稱為“智慧法身”。如果要對通達一切相之智慧[一切種智]的唯一自性身分門別類地加以劃分,則可分為二十一種無漏法。這裡講了一個智慧法身的所具有的二十一種無漏的功德,是從反體的角度分的。再仔細分,有一百四十四種無漏功德,無漏智慧。

  具體包括:

  順菩提分法

  (一)三十七順菩提分法

  1、四念處[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2、四正斷[四正勝或四正勤]:未生不善令不生,已生者令其斷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其增長;

  3、四神足:欲神足三摩地、勤神足三摩地、心神足三摩地、觀神足三摩地;

  4、五根:信根、正勤根、念根、等持根、慧根;

  5、五力:成為以上五根之力的(信力、正勤力、念力、等持力、慧力);

  6、七覺分[七覺支或七菩提分]: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除覺支]、定覺分、捨覺分;

  7、八聖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總共有三十七品,也叫三十七種順菩提分法。

  前面講過,按大乘的教理,四正念、四正斷、四神足是在大乘的資糧道階段修持的,五根和五力是在加行道的時候修持的。最初是五根,最後變成五力。為什麼叫五力?就是有對治違品的強大力量,“根”就變成了“力”,五根、五力本體是一樣的。五根的時候還沒有力量,五力對治違品有強大的力量,所以叫五力。七覺分是見道的時候修持的,在其他道也有,但在見道是主要修持的。八聖道是在修道的時候主要修持的。這是大乘的觀點。

  小乘對此有不同的說法。按小乘的觀點,四念住是資糧道的修持,其他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是加行道的時候修持的。七覺支是見道的修持,八正道是修道的修持。此處是一樣的。

  大乘小乘有同的觀點,但這裡講的是佛具備的功德,可以說從圓滿的角度講的,這些已經達到最最究竟圓滿的一個層次。也可以說佛是無漏的,也是無分別的,佛都是本具的,佛以無漏、本具的智慧照見一切法,從這個角度講的。

  無量及解脫

  (二)四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這是二十一種無漏智慧中的一個。小乘也講四無量,但是和大乘有很大區別。

  (三)八解脫

  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身(淨色)作證具足作解脫;

  第一個,內心裡還有對色法等外境有耽著,為了遣除這樣的煩惱,觀外境色法等,也是一種不淨觀,最後腐爛,變成骨骼。第二個,內無色想,對色法沒有太大的耽著,為了境界穩固繼續修這種不淨觀。第三,已經穩固了,對一切外境色法觀清淨,對觀所謂的清淨的色法也生不起貪心。

  4、空無邊處解脫;“等”字所包括的: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心非有非無)。8、滅盡定解脫;是屬於世間的滅盡定,識和想都滅盡。

  這是八解脫。

  九次第等至 十遍處自體

  最為殊勝處 差別有八種

  (四)九次第等至:包括四禅、四無色以及滅盡定;

  (五)十遍處 :地、水、火、風四大,所有的外境觀為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青、黃、赤、白四顯色,再加上空無邊、識無邊的十遍處自體;

  (六)八勝處 :1、以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剛開始不能觀太多。

  2、以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兩種形色四遍處[四勝處];這時可以觀多種色等外境。

  3、以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

  4、以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兩種形色四遍處;

  再加上:5青勝處;6、黃勝處;7、白勝處;8、赤勝處四種(顯色勝處),為最殊勝之處,其差別共有八種;

  八解脫、十遍處、八勝處,有很多地方都是一樣的。有什麼區別?剛開始,最初為了對治內心貪欲,這樣觀想色等法。十遍處為了擴大觀想力、禅定力,擴大觀想的范圍而修持的。八勝處內心已經自在,禅定力就很大了。依靠無色無想的禅定來壓伏對色等法外境的分別念,比如多少、好壞。

  無诤與願智 神通無礙解

  四一切清淨 十自在十力

  下面即將宣說的:(七)無染三摩地[無诤三摩地] 與(八)願智 ;

  無染三摩地和願智下面會單獨講。

  (九)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十)四無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佛是無礙的。

  (十一)四一切清淨:(所依)身清淨、所緣(受用)清淨、心(三摩地)清淨、智清淨;

  (十二)十自在:

  1、命自在:可以自在掌握壽命。

  2、心自在:智慧方便,不受掛礙。

  3、資具自在:一切條件都具備。

  4、業自在:講他本身的功德,給眾生現前的時候不一定,看眾生自己的福報。若眾生與佛的境界相似,顯現的都是這樣的;如果不是,就不一定了。這講的是佛本身的功德和智慧。

  5、受生自在:生死是自由的。

  6、信自在:了知一切眾生的根性。

  7、願自在;所有利他的願望都能實現。

  8、神力自在:有六種神通。

  9、智自在: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一切自在。

  10、法自在:八萬四千法門,可以根據眾生意樂,自在宣講。

  這都是佛的功德。

  (十三)十力:

  知處非處智力:佛徹底了知行善就能得到快樂,行惡就會得到痛苦。善惡因果非常細微,只有以佛的智慧才能徹底了知。

  知業異熟智力:善業、惡業一切相應的果,如是因、如是果,都徹底了知。

  知根勝劣智力:哪個眾生根基好,哪個眾生根基差,哪個眾生根基在哪裡,都知道,徹底了知一切。

  知種種界智力:眾生的意樂,眾生的所想,都徹底了知。

  知種種解智力:眾生的智解千差萬別,佛也都能了知。

  知遍趣行智力:哪個眾生去了三惡道,哪個眾生去了三善道,也都徹底了知。

  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一切禅定的因緣、本性、功德,都自在,具足等持等至力。

  知死生智力:徹底了知眾生的生與死。

  知宿住隨念智力:佛徹底知道眾生宿世的因緣、宿命。

  知漏盡智力:煩惱障、所知障以及細微的習氣都徹底斷掉了,這種智慧力。

  四種無所畏 及三種不護

  並三種念住 無忘失法性

  (十四)四種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出離道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

  佛是無所畏懼的。佛剛誕生時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在印度金剛座下是示現成佛,之前已經在密嚴剎土成佛了,所以誕生時才會這樣說。對佛來說輪涅是平等的,地獄和天堂沒有絲毫區別,還有什麼畏懼?“我一切都了知,我是遍知。”

  (十五)三種不護:不覆藏身、語、意三者之過失;

  我們修行的時候要以正知正念護持身口意三門,而佛不用護持:“我就不用了,已經徹底放松了。”這樣自然就不造業了。境界真正達到最究竟的時候是不會造業的。表面上看在造業,實際上不會造業,因為他已經都放下了,無有掛礙、無有恐怖了,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十六)三種念住:於恭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為喜之心念住;於不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為怒之心念住;於聽及不聽二者,不以為喜怒二者之心念住;

  他講法的時候,聽法的人以恭敬心歡喜地聽,他也沒有因此而高興、興奮;聽法的人沒有意樂,不恭敬,他也不會有任何的不喜歡、不樂意;聽與不聽,有無意樂,有無恭敬,也都不會喜歡和生氣,沒有任何區別,而是一種平等心,我們可能有這種區別。

  對佛本身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對眾生顯現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其實,佛是不需要這種氣氛的,對他來說都是平等的,但是眾生需要。比如傳法的時候,那種場合跟參與的人有很大關系,如果大家都有意樂,有恭敬之心,就會有很好的氣氛,有一種強大的磁場,在這種氣氛當中才能真正感應道交。

  (十七)無忘失法性:在利益眾生方面不忘失或者不越時;

  眾生的根基、因緣到了,佛一定會示現在他面前。比如,當指鬘王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時,因緣成熟,佛就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他皈依佛門後,獲得了成就;又如額巴拉比丘尼,出家前先後跟了九個男人,但是這九個男人都死了,導致了她崩潰、絕望。她想自盡的時候,佛出現在她面前,她皈依佛門後獲得了成就。所以,即使波浪離開了大海,佛的事業也不會離開眾生。如果眾生的因緣到了,佛的事業就到了;因緣不到,勉強也沒有用。

  即使是出家人,雖然在寂靜處,但如果因緣沒有到,佛也不會顯現在你面前;若是因緣到了,佛就出現在你面前了,不會越時。時機到了,其實就到了。佛的事業是周遍的、永恆的。周遍的意思是無處不在——在一切處當中存在,哪裡都有,任運自成,根本不需要勤作;恆常的,在一切時當中存在。好比你的碗裡有水,月亮的影子自然就浮現在水面上;如果你的碗裡沒有水,月亮的影子就不可能浮現。你的因緣到了,佛的事業就到了。

  永害諸隨眠 大悲諸眾生

  唯佛不共法 說有十八種

  (十八)永害諸隨眠:徹底永斷三門煩惱障與所知障之隨眠種子。

  從根上斷除二障及其種子,就不會再產生了。比如一棵樹,若是連根拔起,就再也不會發芽結果了。同樣,煩惱障和所知障及其習氣隨眠種子都斷掉了,就不會再產生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機會了。

  (十九)為諸眾生成辦利樂之大悲。

  佛的慈悲是無量無邊的,眾生在哪裡,佛的慈悲就在哪裡。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對所有眾生有同樣的慈悲之心,沒有遠近的差別。可能有人會說:“怎麼沒差別?阿難離佛那麼近,而我連面都沒有見過。”這都是眾生自己因緣的問題,也是自己的感召,跟佛沒有關系。對佛來說沒有遠近。因緣到了,佛就到了;因緣不到,即使是他的親人——生他、養他的父親淨飯王也沒有用,不會得到佛的加持,佛的事業也不可能融入到他的相續中。對佛來說沒有遠近、親敵的區別,都是平等的。

  我們講加行的時候,大乘佛法裡講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對有錢沒錢的人,對有權沒權的人,對健康非健康的人……都平等對待。世間人就不一樣了,只同情沒有錢的人、不健康的人,這都是分別,是不究竟的大悲心。

  (二十)十八不共法(指跟聲聞緣覺的不共);

  行為所攝的六種: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捨;

  身無失:從佛的自性身的角度來說,不會因為身對眾生造成傷害。有的人對佛也產生邪見,以佛為對境造的業,這都是眾生心的顯現,跟佛沒有關系。

  口無失:不會有粗暴的語言,不會因為口的語言傷害他人。

  念無失:他的心在一切處當中如如不動,很專注,所以他了知一切法。若是我們能做到,也能了知一切法——了知一法同時就了知一切法。因為我們不專注,所以沒有禅定。

  無異想:指沒有好壞、多少等分別。

  無不定心:始終是禅定的狀態。

  無不知已捨:捨也是了知而放下。當真正通達一切法時不要失去一個法。此時捨是放下,沒有其他。

  證德所攝的六種:欲無滅、精進無滅、念無滅、慧無滅、解脫無滅、解脫知見無滅;

  欲無滅:對善法的意樂無滅盡。佛對善法的意樂無有滅盡,無有退轉的時候。

  精進無滅:精進沒有退轉的時候。這些功德已經達到最究竟圓滿的層次了,怎麼可能退失?

  念無滅:指正法的念,心裡有正法、正念,無有退失。

  慧無滅:智慧達到了究竟圓滿,沒有退失的時候。

  解脫無滅、解脫知見無滅:無退轉的意思。

  業所攝的三種:身、語、意三業智為先導並隨智慧;

  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三業所攝都不離無漏的智慧。

  時所攝的三種:智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時無礙。

  過去時在過去了知,未來時在未來了知,現在時在現在了知,以智慧通達一切。

  以上所說的唯佛所有之不共法,一共有十八種。

  及一切相智 說名為法身

  一切相智包含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了知一切法都是空性的,這是盡所有智;了知一切緣法、顯現,是如所有智。佛既了知相,也了知體。而我們一講相就不了知體了,一講體就不了知相。體和相、空和現,始終無法互融為一體。

  (二十一)包括一切相智,與“及”字所含攝的道智與基智二者。

  若加上內部分類,則以上所述的二十一種無漏法一共有一百四十四種,這就是所謂的[說名為]“法身”,即智慧法身。

  另外,雖然上述菩提分法等等的名稱與有學道階段菩提分法等等的名稱是一致的,但這些法卻是從以寂滅心與心所之戲論的無二智慧來照見的反體來進行宣說的。事實上,佛陀所有的菩提分法絕對不同於有學道聖者所有之菩提分法。

  有學道的時候講的和佛地講的這些功德是完全不同的。

  辛二、(殊勝之處)可分為二:一、無染三摩地之殊勝;二、願智之殊勝。

  前面沒有講的在這裡講。從殊勝的角度來講,雖然聲聞緣覺也有,但佛比他們更殊勝。

  壬一、(無染三摩地之殊勝):

  聲聞無诤定 離見者煩惱

  佛無诤永斷 聚落等煩惱

  聲聞等等的無染三摩地[無诤定],是在見者方面事先進行觀察,倘若自己會因位於村落等處的人群等等而產生煩惱,就避而不往,從而遠離的無染三摩地。

  而作為佛陀如來的無染三摩地,則是為了永斷彼等補特伽羅諸煩惱相續而深入村落[聚落]等等的,故而是以滅除或者消滅彼等補特伽羅之煩惱相續為目的的,這就是佛陀無染三摩地[無诤定]的殊勝之處。

  無染三摩地是指沒有污染、沒有煩惱。聲聞緣覺也有無染三摩地,但是他們會觀察,在什麼地方,跟什麼人會生煩惱,他們就會遠離。因為他們怕這些對境,所以要逃避。實際上他們就是求自我的解脫,最終獲得了寂滅的解脫、暫時的解脫。而佛不是,哪個地方有需求,哪個眾生有煩惱,佛就會到這個地方,到這個眾生身邊,以各種方便遣除眾生心裡的煩惱。佛已經達到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已經超越了,任何外境都影響不到內心,沒有任何畏懼,所以他不會遠離外境,不會在對境中逃避。他可以遣除眾生的煩惱,但是自己卻“蓮花出淤泥不染”,即使在輪回裡,即使在凡夫身邊也不會有任何染污、煩惱。這是和小乘聲聞緣覺不同的地方。小乘聲聞緣覺沒有這種能力。

  壬二、(願智之殊勝):

  佛所有願智 任運無礙著

  無障礙常住 普答一切問

  雖然總的說來,願智是依靠禅定心而生起的,但佛陀所有的願智,卻遠遠超勝於聲聞之願智,具體包括以下五種殊勝。這五種殊勝,聲聞緣覺是沒有的。

  (一)無需勤作任運自成;他做任何利眾的事情都是任運自成,無有勤作。

  (二)無有煩惱障或相執習氣之礙著;障礙——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都徹底斷掉了。

  (三)由於遠離了所知障,故而能無有障礙地通達一切所知。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都徹底斷掉了,沒有任何障礙,所以無礙地通達一切法。

  (四)因為常時處於定中,所以是常住的;我們經常說“如如不動,了了分別”,一般人誰能做到?只有佛才能做到即了了分明,又如如不動。無論吃喝玩樂都在禅定中,都是超越的境界,我們是沒有辦法了知的。

  (五)能同時普遍地回答一切問題。佛能解一切疑惑,而聲聞緣覺就沒有這個能力。比如生祥居士有出家的善根,但是阿難、目犍連、捨利子都沒有了知,他們以神通觀察也沒有觀察到這個善根,所以拒絕他出家。後來生祥遇到了佛陀,佛陀以神通觀察,無量劫前他是一只豬,有狗追他,他繞著佛塔跑,尾巴上的泥甩到了佛塔上,正好把佛塔上的裂縫補上了。這個功德善根,阿羅漢就無法了知,因為太久遠了。有很多這樣的公案,他們不知道而佛知道;很多問題他們無法解答,但是佛能解除一切疑惑。

  辛三、(遣除爭議)可分為二:一、遣除於法身常住之爭議;二、遣除於周遍恆常之爭議。

  眾生會生起兩種疑惑,這兩種疑惑要解開。

  壬一、(遣除於法身常住之爭議)可分為二:一、正說;二、以比喻論證。

  癸一、(正說):

  若善因成熟 於彼彼所化

  爾時能饒益 即於彼彼現

  如果有人提出:倘若佛陀不存在遠近之分,那豈不與針對不同所調化者,而分別顯現與不顯現的情形相違了嗎?

  佛的事業是恆常、周遍、任運自成的,沒有遠近之分。他們認為有的眾生見到了佛,得到佛的加持;有的眾生見不到佛,得不到佛的加持,有這樣的區別,這是矛盾的。佛的事業是恆常、周遍、任運自成的,但佛的顯現要靠眾生的善根和福德。

  佛陀現身之善因,若能依憑所調化者相續之成熟而成立,則能於爾時、彼處,以宣說妙法等方式,來饒益彼等所化補特伽羅。在那個時候,佛陀之身像即能於彼處,在彼等所化者面前如實顯現並作饒益;倘若不具備上述條件,佛陀之身像就不可能顯現。

  如果眾生的善根和福德成熟了,佛隨時都會出現在他面前,給他傳相應的法而利益他,他就能得到解脫;如果眾生沒有這個善根和福德,或善根和福德不成熟,佛就無法出現在他面前,也無法給他傳授相應的法,所以無法解脫。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一直就在虛空中,如果千江沒有水就不會出現月亮的影子。同樣眾生沒有福德佛就不會出現。如很多邊鄙地的眾生善根和福德沒有成熟,佛就無法出現在他們面前。所以跟佛沒有關系,佛本身是沒有遠近的。

  癸二、(以比喻論證):

  如天雖降雨 種壞不發芽

  諸佛雖出世 無根不獲善

  譬如,雖然帝釋天等天王普降喜雨,但如果種子因燒焦等原因而毀壞,就不可能發出苗芽。同樣,雖然諸佛世尊出現於所調者之世界,但由於無有親見佛陀之善根,故而不能獲得體會聞法等善舉的機會。

  種子毀壞了,被火燒焦了,雨水再多也不會發芽結果。不是雨水的問題,是種子自己的問題,因為種子已經燒壞了,所以沒有結果的能力。佛的事業是恆常、周遍、任運自成的,但是眾生的善根和福德不成熟,無法饒益到眾生。

  壬二、(遣除於周遍恆常之爭議):

  如是事廣大 故說佛為遍

  即此無盡故 亦可說為常

  如果有人提出:既然如此,則由於是剎那而生,並僅僅位於色究竟天密嚴剎土的緣故,所以,佛陀法身不應該是周遍恆常的。

  佛的智慧是剎那照見一切法——有漏、無漏、輪涅等一切法。他們認為一剎那不能有分別,一剎那怎麼是恆常的呢?既然是一剎那,就不能恆常,二者是相違的。

  而且你們說佛在密嚴剎土成佛,密嚴剎土肯定是固定的地方,怎麼能說是周遍呢?

  從凡夫思維的角度想確實是這樣的,也是這樣辯論的。

  回答:如上所述[如是],(諸佛)於十方三世之所調者前,任運自成地顯現身語之一切形象,為普天下的有情作出了廣大的事業,因遍滿一切方所,故說佛陀為周遍;又因此等(諸佛)於乃至後際間均無窮無盡之故,所以亦可以將其說為是“恆常”。

  剎那是遠離言思的,恆常也是遠離言思的,不是和剎那相對的恆常。如果我們承許和剎那相對的恆常,確實有這個矛盾,有這樣的過失。但我們不是這樣承許的。我們說的“恆常”是遠離言思的,是超越時空的意思。所以在超越的境界裡,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剎那即是恆常,恆常即是剎那。

  再者,密嚴剎土如果是個固定的地方,確實有這樣的問題,有這種過失,但其實不是。密嚴剎土指的是我們的自性,它是周遍的。所以佛在密嚴剎土也是周遍的意思,這兩個問題都不存在,也沒有任何過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10月27日

 

上一篇:達真堪布:無論在家出家,成佛不問出處
下一篇:地藏十輪經:獲益囑累品第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