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修行境界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說?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1頁復何慧昭居士書)
460、怎樣分別魔境、勝境?
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魔境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4頁復何慧昭居士書)
461、念佛人見到善惡境界時該如何對待?
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念佛人切勿欲得境界,以免成障礙也。
念佛所見之境,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謂業消智朗,然有淺有深,不可即生滿足想。攝心正念,善境或愈顯,或即泯,切勿以為念。但使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即已。見善境,心地清涼,了無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現,不是對境無心。……聖境若現,知屬唯心,取著則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見聖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則不是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
故經雲:“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境現而勘,汝謂是分別。汝既能見境,勘又何礙。勘者非特起別種法,乃攝心於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識勘之事,意謂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別。念佛人並不是一籠統,無分曉。乃於一切境,如鏡照相,相來即現,相去即無。汝所說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話,非防著魔之話。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礙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3頁復溫光熹居士書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