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淨宗十三祖的生平與思想《3》
2.思想
遠公大師的淨土思想是古印度淨土教在我國初始弘傳的理論結晶,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交融的產物,同時又與東晉時代苦難現實的催化以及遠公個人修學背景相關。茲對遠公淨土思想特色概述有三:
(1)超越因果輪回的捷徑——往生淨土
遠公淨土思想的形成,肇始於其對神識不滅、三世因果、輪回報應之笃信。遠公闡述形滅而神不滅的觀點,認為神之傳於異形,猶火之傳乎異薪,薪異而火一,形易而神同。惑者但以一生為盡,故以為形朽而神喪,而人之所以生死流轉者,乃因無明貪愛為惑為累。無明掩其照,則情想凝滯外物;貪愛流其性,則四大結聚成形。無明貪愛不息,則此身之後,仍受他身;此生之後,猶有來生,是則生生而不絕,永墮生死輪回。
由神識不滅的理念,推衍三世因果論,以破斥俗人懷疑善惡無現實驗證的瞽論。遠公依據佛經的業報論加以诠釋:業有現報、生報、後報三種類型。何謂現報?此身造作善惡業,當生即受果報。何謂生報?此身造作善惡業,來生便受果報。何謂後報?此身造作善惡業,或經二生,或經三生……百生、千生乃至無數劫才受果報。所受何種果報沒有必然規律,由心而感,心無定相,感事而應,因果感應的格局千變萬化,報應有遲速先後的差異。然而,善惡賞罰終將會合,此乃任運自然之事。現實生活中常有行善罹禍、為惡得福的現象,是由於現生善業未報而昔世惡行始熟使然。所以,三世因果報應乃是廣闊時空中的生命真相,如只是拘限於一生來考究,便很難明了善惡報應之理。
遠公深信神識不滅,三世輪轉的生命理念,所以,深懼生死之苦,累劫輪轉之痛,汲汲以求出離生死險道的路途。故而一聞淨宗念佛法門,便一往情深,專注期生西方勝妙淨土,永享常樂我淨之妙樂。遠公的這種心路歷程,亦成為蓮社的精神理念。這個理念充分體現在劉遺民領命所作的《西方發願文》中。《西方發願文》全文434個字,行文流暢,言簡意赅,以和美的音韻、崇高的意境,抒發著對西方極樂世界由衷神往之忱,感人至深。
由上可見,神識不滅、生死輪回的理念是淨宗修持的必要前提,如果不相信這兩點,便難以發起念佛求往生之心。以陶淵明為例,陶淵明隱居不仕,劉遺民、周續之與之相從甚密,被人稱為浔陽三隱。劉、周均是蓮社高賢骨干。陶淵明與遠公吟詠唱和,有虎溪三笑之美談。遠公與蓮友們再三勸勉他加入蓮社,甚至特許他飲酒,淵明攢眉而去,始終未曾加入。其原由症結乃是,陶淵明不認同神識不滅、生死輪回的理念。這種意向在他的詩歌中每每見到。諸如《挽歌辭》寫道:“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人死了和山川大地融為一體,有什麼神靈不滅、輪回果報可言呢!《和劉柴桑》又雲:“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人死之後,名字和身體都會被淹沒,還追求什麼來世!陶淵明隱居田園22年,與遠公及蓮社諸賢廣交朋友,卻始終不入蓮社,可見淨宗起信是何其之難。淨宗起信先從信三世因果輪回始,否則,便難入淨宗念佛之門。
遠公淨土思想的產生,亦與當時社會苦難現實的催化有關。從漢末到晉末,政治失軌,從王族貴紳到庶民百姓,無一不像幕燕釜魚,朝不保夕。加之天災旱蝗頻仍,饑疫橫行,人們相率互食,苦難的境遇激發著人們的出離心,這種社會心態恰與淨宗求生淨土的出世理念耦合,由是,古印度的淨土教便在當時的社會文化土壤中找到了生長點。遠公應劫而生,融匯老莊與禅教思想,會歸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一呼百應,風雲際會,揭開弘傳淨宗的序幕。遠公的淨土思想既是淨宗理念與社會需要的融合,又折射著中國文化現實的色彩。由於遠公的德望與修證成就,往生淨土是超越生死輪回的捷徑這一理念,便成為當時廣大佛教徒的共識,並對以後的中國佛教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