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女子不婚是違反自然之道,請問此說法是否正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第一題,現今社會離婚率高,選擇單身生活的也不少,但古書有曰,「女子不婚是違反自然之道,必得天譴」。請問此說法是否正確?此舉是否違反佛陀教誨?

  老和尚答:佛陀教誨裡頭沒有這個說法,這是社會問題。古代的社會跟現在社會不一樣,在古代社會裡面大家庭制度,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她有個歸宿,她在一生當中她有保障。現在大家庭這個制度已經不存在,所以過去社會有許多說法就不適合現代用。現在社會問題確實比過去嚴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現在許多國家政府都在研究,能有真正妥善的方法是相當不容易。我們細心冷靜觀察,確實過去家庭比現在家庭幸福,雖然有很多限制,好像個人沒有現在這麼樣的自由,這是實在的。以前因為家大、業大,人口多,要沒有嚴格的約束,這個家就沒有秩序會亂,所以家規就非常重要。我們這幾年提倡的《弟子規》,是中國古代一切族姓家規裡面共同要遵守的,不多,只有一百一十三樁事情,這是基本、是基礎,必修的科目。人人都這樣做的話,家和、社會祥和,確實所謂是禮義之邦、和諧社會容易實行。現在困難度比從前大得太多,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因為離婚率高,所以選擇單身生活的,好像也愈來愈多,這是個社會現象,這個現象也不能算是正常。問題怎麼解決?我想有專門研究社會學、人口學的,這些專家學者他們在研究的項目。

  【附錄】:

  【泉州菜姑,獨特的帶發修行僧】

  2012年06月15日 16:56

  來源:《佛教文化》作者:益西群培

  佛教信徒一般分“在家二眾”和“出家五眾”,合稱“七眾弟子”。在家二眾是優婆塞(男居士)和優婆夷(女居士)。出家五眾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即將進入比丘尼的女性佛弟子)、沙彌、沙彌尼。根據情況不同受戒,其中沙彌尼受十戒,比丘尼受五百戒。不管如何,出家五眾都必須剃發、單身、住寺。此事從古至今在中國皆是如此,從未更改。

  然而,近代閩南地區卻增添出“菜姑”這樣一種佛教徒。她們帶發“出家”,住寺、素食、單身、有自己的寺院,過著與僧尼相同的生活。

  “菜姑是閩南俗語,原本應該叫齋姑,就是品行端正、長期食素的單身女子。”泉州佛教協會前任會長陳珍珍居士雖已年逾九十,記憶力卻非常好,“因為她們長期吃素,菜與素有關,並且在閩南語中菜比齋順口,於是大家就叫她們菜姑了。”

  根據一些年歲近百的老菜姑回憶,閩南最早的菜姑住寺,應該在清朝宣統年間,由泉州南安五塔巖的珠姑首創。當時五塔巖的和尚往生後,寺院無人看守,這位菜姑經人介紹去了五塔巖,從此有了住寺的傳統。

  1992年,當時在閩南佛學院任教的法清法師,專門對菜姑現象進行了走訪調查。他認為,菜姑的形成,與先天教有著一定的關聯。先天教與佛教有許多相似之處,單身、素食,念佛教的心經,拜的是從觀音演化而來的老母娘娘。不見男性是先天教最大的特色,她們平素從不與外人、特別是男人來往。在民間百姓的眼裡,先天教與佛教幾乎沒有區別,很多人將兩者歸於一類。民國期間,先天教逐步歸於佛教,它的許多庵堂也皈依佛門,菜姑也由此成為佛教徒。

  當初齋教成立“菜會”,推崇吃齋誦經,這可能也是一個來源。除此之外,民國期間一些寺院僧人離去後,由住家清修的女徒管理,她們離家住進寺院,作為廟主,逐步演化成菜姑。

  “菜姑的來源,應該與朱熹的理學有很大的關系。”陳珍珍說,“泉州素有海濱鄒魯、泉南佛國之譽,自古女子學佛、研理之風較盛。對佛理的向往,造就了菜姑。”

  “民國初年泉州有六大女眾叢林——朵蓮寺、海印寺、同蓮寺、金粟寺、宿燕寺、慶蓮寺,各寺住眾多則六十人,少則也有三十人,全部是菜姑。”陳珍珍說,“在1949年之前,甚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這個地方出家女眾中,幾乎沒有一個落發的比丘尼和沙彌尼。”

  “1928年,弘一大師到菜姑道場講經,知道這些菜姑長期住寺、精進修行,同時還要耕種自食其力,深為感動和贊歎,特為她們命名為梵行清信女。”

  早年追隨弘一大師學法的陳珍珍,對八十多年前的事記憶猶新。“弘一大師專門為她們作《梵行清信女講習會緣起》一文,說閩南沒有比丘尼,並非憾事。菜姑的貞節苦行,精勤課誦,和比丘尼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佛教是智慧圓融的宗教。上世紀初,弘一法師曾對菜姑帶發修行贊歎不已,甚至認為“如此更加如法。”帶發修行者,如果她們還俗回家,也不會引起俗人對佛法的歧見。如果過慣單身,帶發住寺也是一樣的修行。

  ■延伸閱讀

  【“菜姑”往生32年肉身不腐,寺廟將為其塑金身】

  2010-12-03 08:00:17

  漳州龍海九湖林前巖遷移墳墓時發現一具完整女屍,出缸時肉身未朽,

  據悉為當地一名“菜姑”,寺廟將為其塑金身

  早報訊漳州市龍海九湖鎮林前巖(普門寺)近日在遷移寺廟周邊墳墓時發現了一具“菜姑”(閩南民間在家修行的女性)的遺體,令人驚奇的是,“菜姑”的肉身未朽依然完好,穿戴完整,甚至連頭發和手腳的指甲也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第一時間在場的當地居士鄭德明說,剛從缸裡抬出時,“菜姑”屍首膚色如初,關節尚能活動。

  昨天上午,記者聞訊趕往林前巖。林前巖發現“菜姑”不朽肉身的消息早已在林前巖山腳下的林前村傳開了,一路上不少村民都在議論此事。

  在林前巖的一處空地上,“菜姑”的肉身被專門供奉在一個臨時搭建的棚屋裡。只見“菜姑”的不壞肉身坐在桌子上,呈打坐姿勢,頭部被固定在一根木棍上。供桌旁的地上還放著一個已被打破的缸,缸底墊著幾件已經有點發灰的衣物,鄭德明居士說“菜姑”的肉身原先就是盤坐在這個缸裡。

  來自台灣南投的師傅廖德雁正忙著往遺體上纏紗布。從尚未纏上紗布的部位來看,“菜姑”的遺體呈土褐色。

  廖師傅原先專做佛像雕塑,此次被寺裡邀請來幫忙處理“菜姑”的肉身。“從缸底被請出的時候,‘菜姑’的肉身非常輕,而且非常柔軟,肩膀還可以上下抖動!”廖師傅說,“菜姑”的肉身十分完好,完全是一具皮包骨的干屍,剛出缸時膚色呈橘黃色,頭部朝下。

  “往生後肉身不朽,佛家稱為全身捨利!”普門寺(林前巖)心霖法師介紹說,這種不朽的肉身被認為是通過戒定慧熏修而得的。因此,給“菜姑”的肉身雕塑金身進行供奉,可以提供一個好的榜樣,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保護肉身。

  心霖法師說,上個月30日上午10點多,林前巖在遷移寺廟周邊的一些墳墓時,家屬無意中打破其中一個墳墓中裝遺體的缸,結果發現遺體的臉部還有肉,頭發臉部都完好無損,而且遺體頭上仍挽著一個發髻。接到家屬的反映後,心霖法師立即向寺裡的明乘長老禀報,明乘長老認為這非常難得,便建議家屬將這個“菜姑”的不壞之身保存下來,並塑成金身。

  據了解,“菜姑”俗家姓名為陳珠,32年前往生,享年72歲。因為“開缸後,發現修行得肉身不壞”,目前“菜姑”的後人已經簽名具書,委托寺廟對“菜姑”的肉身進行“飾漆保存”,雕塑金身。隨後,寺裡立即從廈門、廣州請來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對“菜姑”的肉身進行處理。

  廖師傅先用紗布將“菜姑”的肉身包起來,然後還要再包一層麻布,防止肉身繼續腐化。“為肉身貼金工序細膩復雜!”他說,雕塑金身前還有許多道程序,簡單的也要塗四五次生漆,漆成黑色,經過打磨後才可以進行貼金。金箔、生漆和肉身相融一體,貼金幾遍後,“菜姑”的肉身將是金黃色的,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上一篇:淨空法師:女子被鬼神附身,鬼神說她很苦 請求超度
下一篇:宏圓法師:我們都被習氣干擾了願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