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把任何敵對的心理良性化,才會成為更優秀的助推力 
	    
       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競爭的道理,總覺得靠手腕兒、靠陰謀、靠算計、把潛在的競爭對手都一一壓制住,或是徹底“鏟除”,就叫獲勝。其實不然,很多人在一開始,把競爭對手視為強敵,才會在各方面,不會“坐以待斃”,而是很警覺的不斷摸索、提高和改良不足之處。《孫子兵法》裡有句話說:“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當然,這是一句較為有名的兵法之道。可是,換個角度理解,如果能因敵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戰略的變化,這就會盤活一定的固有模式。人,都會有一定的業力串習和固定的思維模式習慣。這種慣有的模式,也會引申並延續,體現在我們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   現代人也經常說,“商場如戰場”,覺得一定要把競爭對手都趕盡殺絕,才能把利字最大化,有必要只剩下我們一個人嗎?就像一同登山的人,當你把所有同路登山的人都踢下山去,自己一個人到山頂,“一覽眾山小”的意義又有多大呢?獨樂的結果,往往會孤獨致死。因為某種程度上,競爭的意義,在於把彼此的潛能最大化激發開來。所謂的“敵人”,在某些方面也一定有強於我們,和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只是我們在“敵對”的心態上,把打壓和鏟除,擴大到了最大化,而沒能考慮到另一個層面,那就是,之所以有強勁對手的存在,才有可能讓我們在各方面,變的更好。試想,如果都是同類水平,那還存在競爭嗎?或許,只有得過且過而已。   所以,生活、工作,生意場、仕途道……等等,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一定會有競爭,這也符合“物競天擇”一說。有一定程度的競爭,是好事,但前提是,我們要把“敵對”的心理良性化,這樣才能理智的看待競爭的意義,是在於讓我們變得更為優秀的助推力。   共生、共存、共贏,才會有良性的發展,其實,各個方面的競爭都該如此。就像現在的商業環境中,如果一家企業有領先的技術、或是“拳頭”產品占領市場份額,那麼同類型的企業競爭之間,一定會全力研發並科創更為優質的產品,與之抗衡。那麼不管是對於消費者來說,還是對於企業本身來說,都在不斷體驗和嘗試“創新”的成果。如果後者企業通過努力,而領先了前者先站穩市場的企業,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