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溝通慧根獨具,人格力量並非空門,饒益眾生等無有異,而是入世菩薩心腸,弘法利生人皆揚善。
游完中英街,仙湖公園也是日程之內,這倒不是游山玩水,作為佛弟子,朝谒寺廟是本份。經路人指點,順利地來到了公園大門。游客非常多,大約有上千人吧。我們排隊近一個小時,才坐上上山巴士。公園門票20元,有皈依證和65歲以上免票。車停離寺廟不遠處,植被疊翠,呼吸頓感淡雅清新。唯有礙觀瞻的是乞討殘疾人較多,同去幾位佛友布施,我也趨之。
寺前仰望,只見斗拱飛檐,朱牆金瓦,殿堂錯落,山林依偎,疊疊層層,雄偉壯觀。拾級而上,虔誠心油然而生。當天非常擁擠,我們排隊叩頭、上香、許願、隨喜。大眾的感染力是不可抗拒的,我們各處殿堂拜谒,自覺肅穆、莊嚴,全無打鬧、喧華現象。香煙缭繞,人頭竄動,人們各懷心思,忏悔、或祈求佛菩薩的保佑。
由此可見,願望,是人生祈盼的真谛。不管什麼人,什麼原因,只要去寺廟,我認為,都是一種善行。
寺牆有很多佛教宣傳專欄,裡面文章寫得非常好。讓佛教教義,直接與信眾心靈溝通。我看了本煥長老事跡,感動、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本煥長老生於1907年9月,圓寂於2012年4月。俗姓張名志山,祖籍湖北新洲。1930年出家,是臨濟宗第44代傳人。本老一生遍訪天下高僧為師,游歷四方,與近代很多大德均有殊緣。他幼慧根獨具,12歲就讀完四書五經,儒學思想,為日後研讀佛經打下深厚基礎。因感時局腐敗,公理不張,常去當地報恩寺傳聖法師處聽經講法。逐看破紅塵,踏芒鞋,穿布衣,進入苦修生涯。
本老30歲發宏願,三步一拜,經數月跪拜五台文殊聖地。兩膝磨繭,兩腳起泡,身磨志堅。五台期間,在棲賢寺閉關三年,閱經6千余卷,夜放公德焰口千余次。他深感末法時期,尚未失人身,能享正法之偉大,即刺指血,耗時十年,書寫“楞嚴經”、“地藏經”三卷、“金剛經”、“普賢行願品”、“文殊師利問菩提經”等二十卷共計20余萬字。用來報佛恩,眾生恩。
兵荒馬亂時代,血經散失。1987年元月,一僧人光孝寺掛單,言送經書前來,住持本老也有心靈感應,即請,打開經書,一眼便知是親手血書“普賢菩薩行願品”。二十得一,無比欣慰,自此朝晚誦讀。
1948年,虛雲長老感念本老慧而有德,邀他去韶關,同年接法虛雲宗下,成為臨濟宗第44代傳人。虛雲長老將他本幻改為本煥,令將佛法發揚光大。其中,可見虛雲長老對本老的期望。
本老皈依佛門,出世不離世,更不忘救世,普賢行願品的修行道理,對他影響頗深。他苦修濟世,弘法利生,愛國愛教,其德行、人格力量讓我震憾、崇敬不已。
受本老啟發,回家日誦《普賢行願品》,發現佛門並非空門,而是眾生門。不然,則以普賢行願品經文為證:“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起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
“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園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並且要求“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繞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難怪朝谒寺廟的人那麼多,其中很多是沒有皈依的人們。也許,他們更了解佛教的真實意義。佛菩薩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人們用同樣的虔誠之心頂禮諸佛菩薩。“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這,不僅是菩薩的行願,應是佛弟子們和人類共同的理想。學佛並非出世,而是入世,學佛就是學菩薩心腸!
如果佛弟子只顧自修,自我解脫,那他們天天誦讀“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沒理解深刻。若所有佛弟子都能師行一體,弘法利生,人皆揚善,生態平衡,萬物和諧,才能踐行眾生同體大悲願望。
我們今天豐富物質生活得益於改革開放,弘法寺誕生也得益於此。此寺為國內新建首座大型寺院,在深圳有關部門禮請下,本煥長老率眾弟子住持該院講法。讓寶剎成為深圳、乃至東南亞都具影響的寺院。香火鼎盛可見大眾並不滿足於物質生活,他們的虔誠,是尋求心靈和精神上的愉悅和解脫。從中可以看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人類是同等重要。正因如此,才是本煥長老尊崇普賢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