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怎樣保持有進無退的心不失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在定心住之後,有一種定光就發明。這種明性深入,這個修道的善男子,因為他明白了,就只知道有精進,而沒有向後退了。為什麼他不退?就因為他真正明白,真正有智慧了。

  “名不退心”:這名字,就叫不退的信心住。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這個心有進無退,也非常平安,也不躁急,總保持有進無退的心不失掉。

  “十方如來,氣分交接”:這時候,因為你有進無退,所以就得到十方如來這個佛的氣分,和你這個修道人的氣分交接到一起。

  “名護法心”:這就叫護法信心住。就是佛也護你,你也護持佛法;佛護持你成就道業,你護持佛法發揚光大。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覺明保持”:你和佛氣分相接,這有一種覺悟的心了,覺悟而有智慧聰明這種的氣分,你保持不失掉。

  “能以妙力,回佛慈光”:能用微妙這個力量,和佛的慈光互相相接。

  “向佛安住”:你這個氣分和佛的氣分,你這個光和佛的光,都這麼互相來回交接。

  “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就好像懸兩個鏡子似的,這光明互相對著的。

  “其中妙影”:在這兩個鏡子中間,這妙影“重重相入”:“重重”,就是沒有盡的,沒有完的。這種的光,重重無盡的相入。

  “名回向心”:叫回向心住。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心光密回”:你的心光和佛的心光互相密通。“密回”,也就是密通,你的心光通到佛的心光,佛的心光也通到你的心光。那麼佛的心光到你的心裡邊,又回到佛那兒去;你的心光到佛的心裡去,又回到你自己的心裡邊去;這心光與心光互相交接。

  “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得到佛常常地照耀你,和佛甚至於合而為一,沒有比這個再高再上了的這種妙淨。

  “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安住到這個無為法上,得到這個無為法,也不會遺失。

  “名戒心住”:這個名字,就叫“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住戒自在”:你住到這個無上金剛光明寶戒的上邊,得到一種自在,得到一種神通。

  這種神通是自在神通的,不必要這麼作意,就得到“能游十方,所去隨願”:你到什麼地方,都是遂心滿願的,都沒有障礙。

  “名願心住”:這就因為遂心滿願,所以就叫願心住。這是十信裡邊的“願心住”,你有什麼願,就可以滿什麼願。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現在講的文是“十住”的位,十信、十住都是菩薩的果位。

  十住:(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這“十住”的位置,言其這個菩薩已經將要到佛的果位上了,但是還沒有到,暫時住到這個位置上。

  “阿難”:佛叫了一聲阿難,說“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這個修道的菩薩,以這種真正的方便,發前邊所講的“十信”那十種心。這個十心,也就叫十種的用,就是十種的信。

  “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這十種心發出光輝來了,發出來十種信的用,互相涉入,又回到一個心。這個心叫什麼呢?就叫“發心住”,這是十住裡邊的第一個位置,第一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發明”:這個心中發明什麼呢?發明一種智慧,即生出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如淨琉璃內現精金”:又好像琉璃一樣的,是通明透體的。這淨琉璃是比方,比方這個淨琉璃裡頭,就現出一種精金。

  “以前妙心”:以前面“發心住”這個妙心,“履以成地”:“履”,就是步履。由這種妙心,它變成一種地。

  這個地,“名治地住”:“治”,就當一個“平”字講;這第二住的名字,就叫平地住。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上一篇:宣化上人:在功德沒圓滿以前,如何做功德?
下一篇: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十念皆生我國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