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無事不登三寶殿,皈依三寶有怎樣不可思議的功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家人受了皈依戒以後,就都叫居士,除非你出家。佛教四眾弟子,都如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的親生兒女一樣,所以,你們都可以姓“釋”,這也體現在大家的法名之中。土登,就是“釋”,希熱,是“慧”,我們弟子的法名就是按照“釋慧……”來取名的。

  皈依與沒有皈依,不僅僅體現在是否有個儀式,有個法名上,而是從此以後,你好好修行也罷,不好好修行也罷,都已踏上了成佛之路,已經登記並擁有了一張乘坐能到達解脫彼岸的佛法之船的船票。

  至於你什麼時候上船,那要看你急不急。

  船票,你已經登記並擁有了。

  如果你沒有皈依,只是信佛,就還是沒有登記,更沒能領到這張乘坐並能通往究竟解脫彼岸的船票。

  皈依了,登記了,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從此以後,生生世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管你找不找佛菩薩,佛菩薩都總會來找你。

  因為,就算你自己忘了,他們不會忘記你的皈依誓言,也不會忘記你曾經想要尋求究竟解脫的心。

  有人會好奇說,為什麼有些家族有其他信仰的人,而且祖祖輩輩好像都不是佛教徒,但是就有人生在這樣家庭中,卻對本身家族的慣有信仰緣分不是很深,但接觸並聽聞到關於佛法的內容時,卻會表現出淚流滿面,或是找回了遺失很久的“寶物”一樣。

  這是什麼呢?因為我們前世有皈依信佛,所以,不管今生有沒有機會一生下來就投胎到佛教的家庭,佛菩薩們,歷代傳承上師們,會千方百計把大家從世界各地一個個找到,像對待迷途的羔羊一樣,一個個地拽回家。

  這點我們深信不疑,每個佛弟子,都是被佛菩薩,被師父們一個個找回來的。因為,前世皈依的誓言在那裡,佛緣在那裡,無論我們現在或是將來在哪裡,該成熟的佛緣早晚都會成熟。

  不管我們自己有沒有“用心”,總會碰到“用心”的師父,會引領我們找到迷途後的真正歸宿。

  所以說,我們今生成熟的佛緣,是因為前世的夙願和早已經與佛法結緣的種子得到萌發。那麼今生的皈依,也是為了再一次播種成佛的因緣。

  哪怕我們看似並沒有那麼精進,但是,有了皈依的誓言,有了這顆成佛種子的奠定,那麼來生,無論我們又以何種方式投生,該成熟的佛緣早晚還是會成熟,諸佛菩薩仍然會不辭辛勞的一個個把我們找回來。

  但是,既然我們已經在輪回當中漂泊了太多世了,有了再一次找回信仰道路的機會,大家還是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修行;不能因為我們已經皈依,已經播種,就不去“灌溉”。

  種子能否茁壯成長,仍然離不開辛勤的培育。

  同樣,我們最終能否真正的離苦得樂,也需要我們真正的實修實證,而不是一次次的皈依之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啊。

  -02-

 

  皈依,這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初步。

  可是這一初步,你們要向前勇猛精進,不要向後退轉,這才是成佛的一條道路。你若向後退轉,還會墮落三途,流浪八難。所以說: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

  不要說我皈依了,就倚賴著佛、倚賴著法、倚賴著僧。

  佛、法、僧,雖然有大威神力,可是他不能來幫助你修成佛果,不能幫助你了達一切佛法,也不能幫助你明白一切修行的道路。法賴僧傳,佛法流到世間。

  那麼,雖然你皈依三寶了,還要自己努力向前,你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才是真正受五戒了。

  你若是還殺生、還偷盜、還邪淫、還去打妄語騙人、還飲酒,這是受而沒有受。

  你受戒不守戒,這是罪加三等的;因為你明知故犯,你知道這個事情不對了,你還去犯去,這就是犯戒。你犯戒就要墮落的。

  不是說我皈依三寶,受了五戒,我就有所仗恃了,我殺人不要緊、偷盜也不要緊、邪淫也不要緊、妄語也不要緊、飲酒也不要緊。

  有的人心裡就不服,說:‘在家人受五戒,犯戒這麼嚴重;那出家人不守戒律的,那又怎麼講呢?’我告訴你們,你要:

  摩诃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顧各。

  你終日管自己,行住不離家,總要回光返照,要反求諸己,天天問問自己,是不是守戒了?是不是犯戒了?是不是皈依三寶,我就做一個真真實實的佛教徒,我是不是還去天主教、耶稣教、猶太教,或者回教,到其他的宗教去,或者學習外道法。方才沒說嗎?皈依之後,不要說活著,就算有人逼著我,要我死,說:‘你信佛,我就把你殺了;你若不信佛,我就不殺你。’就這樣,也不信外道去。

  所謂外道,就是自在天魔等。‘等’,這就等於天上一切的魔,天魔外道。這個天魔他都有神通,都有本事,啊!他變化無窮的,神通妙用,他總是要顯神通的。

  佛教徒不顯神通,佛教徒若有神通,他也不會顯,也不會說。

  凡是說他有神通,又有天眼通、天耳通,這都是五十種陰魔,天魔外道的眷屬。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有擇法眼,不要貪便宜、貪相應,處處去用貪心來求佛法。

  今天聽人家說顯宗好,我就學顯宗;明天又聽說密宗不錯,又去學密宗了。學了一輩子,可是沒有抱定宗旨、沒有專一、沒有純一,沒有守住這個‘一’,所以這一輩子還是把光陰都空過了。

  你們皈依之後,要不犯五戒,謹奉三皈,嚴持五戒。

  這五戒是成佛的一個基礎。那麼在家人是五戒,出家人有二百五十條戒,那麼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條戒,這個戒律是很繁的、很多的;可是你要真能守戒,什麼戒也不犯。根本戒是一個范圍人、規范人的一個規矩。

  你若盡量守規矩,不犯錯誤,這就是守戒;不然你受了戒也不守戒,那還是一個凡夫俗子。

  佛、法、僧是公道的,是平等的,你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不修就不得。

  所以你們各位‘將軍不下馬,要各自奔前程’。

  看你們誰呀!先走到這個佛果去,先到極樂世界。

  那麼因為仗著五戒的功德,或者出家修道,往生了極樂世界。你不要到了極樂世界,就自己在那兒不管眾生了,還要回來度眾生。

  所以要發大菩提心,廣度一切眾生。

  有的人就說:‘現在我要度眾生!’你現在連自己還沒度好呢!所謂‘泥菩薩過海’,你怎麼能度眾生呢?你把你自己先度好了,已經就夠了。你自己沒有度好,你想去度眾生,這叫捨本逐末,捨近求遠。

  你捨己田而耘人田,這是大錯而特錯。所以大家要努力,不要倚賴著師父,說:‘我師父又有什麼智慧。’可是師父有智慧,不能把智慧分給你一點;師父有什麼道,也要你自己來修行。你自己不修行,那就是佛現前,也不一定能幫助你。

  -03-

  

  皈依三寶後,還可以去道觀媽祖廟嗎?

  皈依佛以後,我們從此就不能皈依其他外道了,但是到了道觀、媽祖廟等地方,你肯定要帶著一顆敬畏之心,可以按照對方信仰的規矩,從尊重的角度,比如上香禮敬,都是很正常的。

  比如,我到了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也會跟西方人一樣雙手合掌,禮敬耶稣。

  雖然我不會向耶稣磕頭,但是我可以把他觀想成菩薩的化身,他的大慈大悲,也的確利益了那麼多生命,為了表達敬意,給他上個蠟燭等等都很正常。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心,始終皈依的是佛陀。

  所以我們講,皈依佛陀以後,不皈依外道,意思就是不能把我們的身口意,我們了脫生死的大事交給外道諸神,因為他們也還都沒有脫離輪回。

  就算天堂的神和生命,也就是我們中國說的玉皇大帝管的地盤,也有阿修羅道的生命來打他們的時候,他們無能為力之時,也只能求佛陀、菩薩來幫助。

  所以,天界諸神依然還是在六道輪回裡,而佛教徒追求的是脫離六道輪回,究竟成佛。

  -04-

 

  雖然皈依的具體目的千差萬別,但歸納而言,就有三種不同的目的。

  下等的發心

  即向往這一世能健康、長壽、發財,或害怕下一世墮入地獄、餓鬼、旁生等惡道,希望自己能得到人天的安樂。皈依者所恐懼的,不是整個輪回,而是輪回裡的一部分,因此而皈依三寶。

  中等的發心

  即小乘阿羅漢的皈依目的。他已經能意識到,整個輪回,從地獄到無色界的三界六道都充滿了痛苦,沒有可以躲避痛苦的地方,從而厭離整個輪回,希望自己一個人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因此而皈依三寶。

  上等的發心

  也即大乘菩薩的皈依目的。大乘菩薩與聲緣阿羅漢共同的地方,就是大乘菩薩同樣意識到輪回充滿了痛苦;不同的是,阿羅漢只希望自己能得解脫,大乘菩薩卻拋下自己的利益,而希望其他的眾生能夠解脫。

  阿羅漢不是沒有慈悲心,他也有慈悲心,但他的慈悲心是怎樣的呢?佛經裡有兩個恰如其分比喻,充分地說明了大乘菩薩與聲緣阿羅漢慈悲心的差異。阿羅漢的慈悲心,就象沒有雙手的母親,當他的兒子被無情的巨浪淹沒的時候,她雖然對兒子有很大的慈悲心,但因為她沒有雙手,所以無能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兒子慘遭不幸。阿羅漢的慈悲心就如同軟弱無能的母親,當他看到眾生遭受痛苦折磨的時候,也生起了悲憫之情,但是他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去救度他們,只能尋求自己的解脫。

  大乘菩薩的慈悲心,卻如同勇敢的父親,當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在戰場上寡不敵眾、命在旦夕的時候,知道如果不去救援,自己的兒子,就會被敵人殘殺。因此而生起了難以堪忍的慈悲心,所以就披掛上陣,奮不顧身地去拯救兒子。他不但有極大的慈悲心,而且有所向無敵的能力和勇氣。

  大乘菩薩就如同堅強無畏的父親,他越感覺到輪回的可怕,就越有勇氣和決心,不顧私利、毫不猶豫地去渡眾生。這就是形容大乘菩薩與聲緣阿羅漢,在慈悲心方面不同的兩個比喻。

  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大的差別?這個差別的關鍵在哪裡呢?

  就在於慈悲心。

  聲聞、緣覺雖然有慈悲心,但是他們的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他不去度眾生。大乘菩薩的慈悲心,已經達到了視眾生為獨子,決不容許自己對眾生的苦難視若無睹、袖手旁觀,即使粉身碎骨、肝腦塗地,也要拔濟眾生於水深火熱之地的深度,這種義無返顧的決心,已經足夠他去度化眾生了。所以,大乘菩薩皈依的目的,既不是為了得人天的果報,也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解脫,而是想去幫助眾生。

  怎樣幫助眾生呢?

  不僅僅是在眾生饑餓的時候,給他們一些吃的東西,生病的時候給予醫藥與照顧,雖然菩薩們也不排除建立慈善機構等等提供世間幫助的行為,因為這些也是饒益眾生的方法。

  但他清楚地明白,這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要想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只有首先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調整好以後,才有能力去度眾生。調整的方法就是修法,修法的基礎就是皈依,所以他就皈依三寶。上等的皈依目的就是這樣的。

  要做到這樣的皈依,必須要有一定的慈悲心的基礎,如果我們沒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即使口頭上說得再冠冕堂皇,內心深處也不會這樣想。所以,首先要培養強烈的慈悲心,當慈悲心生起以後,你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其他眾生,根本沒有自私的成份。有些人會不以為然地認為:自己還是一名凡夫,也同樣需要解脫,如果這樣發慈悲心,自己又如何解脫呢?

  關於此理,佛經中有兩個的比喻:農夫種莊稼的時候,他的目標就是收獲糧食,他在得到糧食的同時也會得到稻草,而不用專門去種稻草,豐收的時候稻草自然就有了。

  還有一個比喻,一個人燒柴做飯,當他把飯做好了以後,灰自然就產生了,只要燒火做飯,就會有灰產生。他不用專門去追求灰,自然能夠得到。

  同樣的,如果你的目標真正是為了度化眾生,就不用專門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在度化眾生的同時,你自己的成就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想法,只是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一心一意為自己打算,結果不但自己不能成就,更不能度眾生。

  數不勝數的事例可以證明,佛菩薩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事情,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他的一切目標都是度化眾生,但是卻已經成佛了。

  凡夫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經歷了無數的生生死死,卻一直是在為了自己的事情而辛勤操勞,從沒有想過別人的解脫,即使有過一些幫助他人的行為,也不過就是類似社會上的慈善機構,所做的那麼一點點有限的幫助,根本沒有考慮過眾生的解脫。這樣為自己盤算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從無始以來到今天,始終一無所獲。

  有些人會滿不在乎地說:別人夢寐以求的名譽、地位、財產、眷屬,我都已經應有盡有,所以,我並沒有徒勞,並不是一無所獲。

  但我們可以靜下心來環顧周圍的人,當他們命喪黃泉的時候,不論地位多麼顯赫,財力多麼雄厚,也只能兩手空空、茕茕孑然地踽踽而去,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沒有兩樣。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他們下一世還得從頭開始,以前的這些名譽金錢都沒有用,不但沒有用,而且,今生他們為了獲得這些金錢名譽,必定造下了嚴重的惡業,後世他們就必將為這些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因為我們是凡夫,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都是這樣串習下來的,根本沒有什麼利益眾生的概念,所以現在要放下習以為常的一切執著,而一心一意地去考慮眾生的解脫,立竿見影地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很難。

  但是,如果你不以極大的勇氣和毅力克服這一困難,仍然執迷不悟,不想去度眾生,不願意拋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如果永遠都有機會做人到是另當別論,但這純粹是異想天開!

  要想再次得到萬劫不復的人身,猶如蒸沙成飯、磨磚成鏡。所以,當我們已經了知我執的過患以後,就一定要珍惜這難得的人身,竭盡全力發菩提心。

  菩提心非常重要!非常關鍵!希望你們最好能選擇第三種最上等的目標。

  即使發一個造作的菩提心,也會受益無窮。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可以從一開始的造作走向不造作!

  所有的佛菩薩,以及古往今來眾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從造作走向不造作的,他們沒有學佛之前,都像我們一樣,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凡夫。都是從凡夫薄地,走向最顛峰的佛地,沒有一個是先天成佛的。所以,我們也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

  高僧大德們不是神仙,都是人,他們可以做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到?關鍵在於你能不能夠接受,願不願意下不下功夫。我們也清楚,世間的普通工作,一旦不投入,都將一事無成。越投入就會得到越豐厚的回報,就會越成功。同樣,如果在菩提心上下功夫,是絕對會成功的。

  如果想修的時候蜻蜓點水地修一點,不想修的時候置之不理,肯定永遠都修不起來。

  如果我們修皈依戒的時候發這樣的菩提心,就叫做大乘菩薩的皈依。

 

上一篇:為何放生能感得富貴、長壽、智慧?
下一篇:為什麼惡願不能發?要深信因果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