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以戒為師”的重要性
“以戒為師”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要真正百分之百做到,世間又有幾人及格呢?因此學戒持戒,並非拿著戒尺去衡量他人,去找別人的錯處。而是拿著它來省視自我,鞭策自己。一個持戒嚴謹之人,不但夜聞敲門心不驚,心境坦蕩蕩的,自己安心還能帶給周圍的人一種安全與信心。
戒在小乘來講“是正順的解脫之本”,在大乘來講則是“無上菩提本”。戒仿如建房之基,房子建得牢不牢,就看地基挖得夠不夠深。戒定慧三學以戒為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世尊入滅前弟子問:“您老走後我們依靠誰?”吾佛慈悲教示:“以戒為師”!
《璎珞本經》也說:“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由此可知戒對佛弟子的重要性了。
“以戒為師”能使我們這顆散亂的心不向外奔馳,逐漸地獲得內心的安定。《大涅槃經》說:“戒是一切善法階梯,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如地總是一切樹木之本;戒是諸善根之主導者,如彼商主導商人;戒是善法勝幢,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由此可知,不論行善斷惡,不論離苦得樂,戒都有決定性的作用,沒有戒,人心大亂;沒有戒,人天軌道失序。
可見,“以戒為師”實在是重要的法則。
人在世間,其地位之高下,不在於他的種族是否尊貴,色相是否莊嚴,是否博學多聞,更不在於他的財富有多少,而是在於他有無崇高的德行,而這種德行就是佛教講的淨戒。
一個沒有戒行和智慧的人,縱使他富可敵國,又有高貴的種族,端嚴的外表,但這在佛看來,與禽獸相差無幾!相反的,一個能夠嚴守淨戒,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就算他地位卑微,也沒什麼見聞,但他可尊為人間的勝士,值得每個人敬重。
守戒,說穿了就是過有道德的生活。“過有道德的生活”是人之本份,一個人能夠把人做好,才有資格談學佛。
在道場裡,我們不是常聽法師大德們說:“學佛要先學做人”嗎?
由此可知做人比學佛、成佛更重要!一個連人都做不好的人,怎麼還有心思去想學佛,去過有道德的生活呢?
有人說地球生病了,目前全球氣候異常,災難頻仍,可以說我們生活的地球“病得不輕”。與其說是地球生病了,不如說人倫寞落、人心敗壞還貼切些。
放眼看去,報紙、電視、雜志、網絡的報導真是不堪入目。我想,如果人人能學佛,人人都盡量做到“以戒為師”,人人都能過有道德的生活,則國與國之間少了戰爭,人與人之間少了猜疑,人人都能過上返樸歸真的自然生活,到那時,娑婆世界就是西方淨土。
我所住持的報慈寺在公安縣農村,近年來,附近許多農民也皈依了三寶。他們告訴我,在田裡整莊稼,看到螞蟻連碰都不敢碰,唯恐一不小心,把它送上西天,犯了殺生大罪漸漸地……一路行來,他們終於慢慢體會出守戒的莊嚴與神聖,感覺到守戒的清涼與自在,知道佛當時制戒的苦心!
戒如明月。月亮代表了清涼、安靜,月也代表了光明與智慧。
明月在暗夜中放出皎潔的清輝,指引夜歸人一條明路。除此,月光不明也不暗,烈日威力太猛,常常曬傷了人,而星光太暗,也顯不出它的作用,唯有明月既不傷人,又能指引路人。戒也是如此,一個持戒嚴謹的人,絕對不會去做傷天害理的事,也不會去傷害他人,造成別人的不便。謹守淨戒的行者身上必散發出一股莊嚴,一股清涼!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
是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不殺生代表慈悲,不偷盜、不邪YIN代表義,不妄語代表了信,不飲酒代表和平與不失人倫。
殺生——慈眼待眾是真菩薩
菩薩發心以慈濟眾為本,世間那個生命不怕死不怕痛?從菩薩的眼光看去,六道眾生無不是自己多生多劫來的父母親眷,為人子者報恩尚且不及,怎忍殺生?
殺生又分:
自殺——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
教人殺——用嘴教唆他人行殺,或遣使者去殺,雖不是親自動手,卻也結束了對方生命!
方便殺——巧設特殊的方便,結束對方生命。
贊歎殺——原本沒有殺意,你卻從旁加以贊歎,贊美他的力量大、膽識夠,使他殺心頓起,動手殺了對方。
見作隨喜——見他人行殺,認為殺得對,殺得好,私心隨喜!
咒殺——以惡咒術,詛咒令人結束生命。
以上六種殺生之法,若用在結束“人身”上面,看來不易犯,然者殺“生”涵蓋了一切有生命的眾生,在這種情況之下,家居環境中面對蚊兄、蟻弟、蟑姐時,就知道“六殺”經常在眼前上演哪!
妄語——涵養怒中氣,提防順口言
說話不實是為妄。妄語不但欺騙凡夫,還誣罔了正直之人。
妄語表口業,“禍從口出”、“一言興邦”、“刀傷易愈,語傷心恨難消!”等都意味著口德的重要。
問題是有些人明知不真,為了愛面子,卻硬說是真。有些人自以為口說妄語無人曉,殊不知妄語出口,諸天鬼神悉知悉見,也許這些鬼神本來想保護我們,卻因妄言一出而捨棄了我們。
“寧可破塔壞像,終不向人道出家人之過惡,若說過惡,如壞佛法身”,“涵養怒中氣,提防順口言;謙恭原益己,輕薄易招愆”開口道長短之前,先作如是觀。
盜戒
不與取,名之為盜。也就是他人之物,非經主人同意,擅自取用是為盜。盜也分數種:
劫取——明目張膽,運用強力,不管主人高不高興,肯不肯給,硬行搶來。
偷取——避人耳目,趁物主不注意,把東西悄悄拿走。
嚇取——掌握他人把柄或穩私,以威脅手段索取。
騙取——用種種欺詐手段,把他人財物騙取過來。
以上“四盜”,也許有人認為,我乃正人君子,怎麼可能會劫、會偷、會嚇、會騙人錢財?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不會拿別人之物,不會犯盜戒!可是近代顯宗弘一大師卻說:“其他戒易守,唯盜戒最難!”
例如:寄一封應貼50分郵票的超重信時,心想反正郵局又不會查,於是貼了32分郵票,就投入郵筒,這也是盜戒的一種。再如辦公室裡未經承辦人許可,就動用公家的信紙信封,乃至影印私人文件等也是盜的一種。
在眾多盜戒中,果報最嚴重的應算盜常住物了。施主省吃儉用,以清淨心和恭敬心供養三寶的東西,未經常住同意擅自取用也是盜。
而這種盜《方等經》講:“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大集經》講:“盜僧物者,罪同五逆。”由此可看出盜常住物後果實在嚴重。我們發心到佛寺幫忙為自己培福,固然很好,若貪念不除或不明因果,損壞或任意取用,則有損自己的發心。
總而言之,戒是拿來省視自己,是拿來規范自己的。末法時代持戒、護戒、倡戒,佛之弟子人人有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