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文化興世,今正是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文化興世,今正是時!“歲次己亥新馬印各民族清明祭祖大典”談話  (共一集)  2019/5/4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議展覽中心  檔名:32-327-0001

  尊敬的主法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嘉賓、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二O一九年祭祖法會的第一天,也是自二O一三年香港首次舉辦祭祖法會以來,邁入的第七個年頭。這七年來,我們很欣慰的看到,祭祖法會從香港推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法國、澳洲、日本等地。參加祭祖的人不止是華人,也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人士,大家共同發揚孝敬精神,飲水思源,緬懷祖德,感恩古聖先賢,非常難得!這也是我們以中國傳統文化利益全人類的一扇門。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孝敬根本,再從根本推而廣之,去愛一切人,乃至愛一切萬物,包括愛護地球環境,誠如孟子所歸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是切合人性,人人都能遵循的天然之 道,也是聖賢教育的精髓所在。古聖先賢主張“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人是教得好的”。他們在實踐當中,證明了這種以孝敬為本的仁愛之道,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和諧大道。這與宗教聖哲所教導的“神愛世人”的道理是一致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善有善報”的因果法則,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這種明了因果法則的仁慈博愛,正是促使當今世界邁向永續和平的根本因 延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不二途徑,就是聖賢教育。聖賢教育讓人明白因果道理,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端正思想言行,所以《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祭祖法會就是落實傳統文化孝敬之道的一種教學方式。只要聖賢教育能夠延續下去,促進世界永續和平的智慧與方法就承傳下來了,世界和平總有實現的一天,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近代中國遭遇種種內憂外患,讓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受到了很大的損害,甚至於到了存亡的關頭。所幸的是,無數中華兒女、海外僑胞、國際友人奮發覺醒,在烽火硝煙、困難重重當中奮勇奉獻,克服種種障難,延續五千年文化命脈於不墜。如今我們還能接受到傳統文化聖賢教育,聽聞薰習,都要感恩他們的付出。這也告誡我們要珍惜當下,力求做一個有信仰、有智慧、有擔當的文化傳人。

  與人性本善、仁慈博愛的聖賢教育相反的,是無知、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思想與行為。這是後天薰染的邪惡習性,障蔽了人性本善,是矛盾沖突乃至引發戰爭的根本原因。東西方聖哲都指出,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由於無知,人們所以才會害人,以求自利。然而,害人會造成對方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嚴重時就引起戰爭。所以自私自利,最終的結果是害了自己。人之所以無知,乃是由於沒有接受聖賢教育,不明白道理,才會產生錯誤的思想言行。所以歸結到最後,還是因為教育出了問題。

  過去我常常感到自己很不幸,生長在亂世,沒有很好的機會接受教育。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我才五歲,那時動亂已經開始了。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發生時,我十一歲,天天逃難,飽受失學之苦。那時我全身只有一件衣服、一雙草鞋、一個腰帶;沒有交通工具,走了十個省分。那時雖然生活很苦,但是人們的人情味很濃厚。我們逃難,無論走到哪裡,當地人都保護我們、照顧我們,吃的、穿的都不讓我們缺乏,這讓我們非常感恩!可惜現在這樣的好人少了。抗戰期間,我也看到老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淒慘狀況,太苦太苦了!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避免戰爭?要避免種下戰爭的因,才能避免產生戰爭的果。戰爭的因就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所以避免戰爭的根本還是在教育。我到了現在的年齡,回想一生當中,最快樂的時期是什麼?是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抗戰時期,我們是流亡學生,國家收留的,所以學校就是家,老師就是父母。老師對我們的照顧比父母照顧還周到,同學比兄弟姐妹還要親,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些都是中國人講的人情味,所謂“患難見真情”,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真實生動的呈現。

  戰爭是殘酷的、滅絕人性的,然而正是在戰爭的摧殘中,人們才變得更加清醒、更加理智,更懂得珍惜人與人之間的親愛。我們都希求和平,不希望戰爭,但是怎樣才能種下和平的種子,避免種下戰爭的業因呢?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提供寶貴的智慧與經驗,讓這個社會長治久安,讓世界永續和平。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教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丟失了,倫理道德、人與人的關系全搞錯了,就會造成社會動亂、人民受苦。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居安思危,振興聖賢教育,承傳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也是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使命。如果我們能將這份屬於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繼承下來,發揚光大,造福人群,我們就是最英勇的文化傳人,是和諧社會的守衛者,如此才活出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不朽生命。

  九一八事變開始的十四年抗戰中,有太多感人的事跡,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中國的戰時教育,它的風采與氣象,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七七事變後,南開大學、中學、小學、女中的建築最先被炮火吞沒,南開大學成為抗戰全面爆發以來第一所被炸毀的中國大學。

  教育是民族復興之本,如果中國的教育能在火光血海中重生,中國也必將重生。因此,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誓死保留文化血脈,在長沙和西安兩地成立戰時臨時大學。其中南開與北大、清華一起,組織長沙臨時大學,最終遷至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而西安臨時大學後來改稱西北聯合大學。

  歷時八年之久,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最為艱苦的戰時高校遷移由此開始,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文化長征。僅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九年,就有六十九所高校內遷。經過二、三年的努力,各大高校在院系規模、師生人數、教學科研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到一九四五年,高校數量增加,學生人數比戰前增加了一倍。

  這麼多的師生是怎樣生活的?一分錢的老豆腐,一分錢的米飯、鹹菜,漢中老百姓編織一分錢兩雙的草鞋。土坯房、泥巴地的校捨,沒有課桌,只有單側扶手的課椅。最後,窮得連鐵皮屋頂的也要賣掉,換作茅草屋頂的教室、宿捨。

  面對敵軍的轟炸,每天跑防空洞之後,該讀書的讀書、該上課的上課,一天教學都沒有耽誤。拮據的生活所逼,出現了以篆刻貼補生計的著名學者,賣炸麻花維持開銷的教授夫人,與豬牛馬為鄰、摘破棉花做燈芯、埋頭苦心鑽研的教授……在國難當頭的時刻,無數的讀書人與學子不消極、不狼狽,從容有度,不畏環境艱苦,這種毅然決然維護中華文脈的浩然正氣,可謂貫日月、立天地。

  僅就西南聯大,這所戰時只存在八年十一個月的大學,就出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五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一百七十三位兩院院士。戰時內遷的中國各高校的畢業生,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後來都成為了振興民族的中堅力量。這也讓中國大學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關聯、休戚與共,育才強國、興學安邦。

  抗戰時,不僅高校在努力,許多中學也想盡一切辦法保存文化火種。無錫淪陷,輔仁中學被逼停學,後來得以在上海復課。據記載,抗戰時期的輔仁中學共畢業八屆高中學生,當時中國幾位優秀的實業家、營養學家、水力學家,都是這一時期校友中的代表。

  東北中山中學,三千裡大遷徙,進入四川復課。一些老師經歷了喪子之痛,但無論怎樣艱苦,始終秉持保護和培植東北愛國力量的初心。當時有一位生物老師,上課沒有黑板,學生問:“還上課嗎?”老師說:“上!”老師就用粉筆在自己大衣上畫圖演示,說:“黑板就在我的胸前。”學生們也倍加珍惜讀書的寶貴機會,復課三個月的成績遠勝平時三年的收獲。

  我們這次談話的題目,“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就取材於抗戰時東北中山中學老師出的作文題目,“吾何幸而生於中國”。六十年後,這位老師的學生在洛杉矶寫回憶錄時無限感歎道,“老師所用的‘何幸’兩個字使我深思不已。老師是以十分堅定和自信的心態來預示的,這裡沒有半點淒切之情”。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自私自利、積貧積弱造成國破家亡、文明罹難。那些用鮮血和生命堅定捍衛文化命脈的先賢前輩,他們無私的精神永垂不朽。唯有發揚這種大公無私、仁慈博愛的精神,才能承載歷史的使命,將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延續下去,利益全人類,造福全世界。

  《大學》教導我們要“格物致知”,要“明明德、親民”。唯有克制自私自利的欲望,才能開顯光明的智慧德性,以仁慈博愛去對待一切人事物。提倡孝道,以啟發人們天性的親愛;提倡尊師重道,以啟迪人們自性的恭敬。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將這種愛敬之心進一步推廣,去愛敬每個人,乃至於愛護、尊重地球環境,這是世界永續和平的康莊大道,這種聖賢教育是我們迫切需要提倡的。

  現在流行一句話:做最好的自己。什麼是最好的自己?大公無私,仁慈博愛,不負祖先,居安思危,愛敬萬物,這就是最好的自己。

  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世世代代的古聖先賢無我奉獻,成就了最好的自己,留給子孫無盡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現在我們有幸遇到這個千年難逢的機會,能夠擔負起承傳傳統文化、延續聖賢教育的慧命,利益世界人類的使命,這個修積無量功德的大好機緣讓我們碰到了,我們要好好把握。今天我們緬懷祖先,要發大誓願,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做一個無私無我的新時代文化傳人!

  最後,祝福祭祖法會順利圓滿!祝福傳統文化聖賢教育振興昌盛、綿延久長!祝福在座諸位身心安樂、六時吉祥、法喜充滿、光壽無量!謝謝大家!

 

上一篇:呷絨多吉上師:一顆糖,我們必須要真正地吃到它,才會品味到它的甜
下一篇:印光大師:凡離信願說念佛等開示,悉宜置之度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