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聞《妙法蓮華經》而發隨喜心的人,功德有多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在前邊〈分別功德品〉說完之後,就要說這〈隨喜功德品〉的時候,無能勝這位大菩薩對世尊又說了。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世尊!假使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他聽見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長時間的隨喜,或者一念間的隨喜,他得多少福德?

  “而說偈言”:彌勒菩薩隨著又用偈言,向釋迦牟尼佛來請問。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世尊您滅度之後,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見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他若能在一念之間隨喜了,這個人將來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呢?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余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余處,若在僧坊,若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裡,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余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大菩薩說。

  “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阿逸多!如來在滅度之後,或者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

  比丘,有三個意思,所以不翻譯。就是(一)乞士,就是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二)怖魔,就是一切天魔外道都恐怖;(三)破惡,就是破煩惱的惡。優婆塞、優婆夷也是梵語,翻譯為近事男、近事女,就是親近三寶,而奉事三寶的意思。

  “及余智者,若長若幼”:這余智者,就也不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是也沒有受過比丘戒、比丘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今生雖然他沒有受過這種種的戒,但是他在宿世很有善根的,所以今生智慧很大、很聰明,這叫智者。這個有智慧的人,也不論是年紀大,或是年紀小。長,是長老;幼,是年輕的人。怎麼樣呢?

  “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余處”:他們在法會中,聽見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講解、或者書寫、或者受持、或者讀誦。你念,他也跟著你念;你受持,他也跟著你受持;你書寫,他也跟著你書寫。他就隨喜你念經、誦經這種功德。

  在香港,有一個念《法華經》的法會,這法會是由倓老(倓虛老法師)組織的,他歡喜人誦念《法華經》。誦念《法華經》的,你或者在自己家裡誦念也好,或者在道場誦念也好;那麼一年間定出一天,你誦多少、他誦多少,在這一天大家誦完了,就到寺廟上去給大家回向。

  這兒的“法會”,不一定是誦經的法會、講經的法會;或者是寫經的法會,或者是種種的法會。法會圓滿之後,他出來到其他的地方去。

  “若在僧坊,若空閒地”:或者到寺廟上,或者在寂靜處;空閒地,就是寂靜處。

  “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裡”:或者在一個城裡邊,或者在一個小的街道上。巷,是很小的街;陌,也是很小的田間小路。或者在一個大的鄉村,或者在種田的地方,或者鄰裡間。

  “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這個人把在法會中所聽見的道理,或者來給他父母講所聞到的佛法,或者給他親戚和同姓的講。“宗”是同姓的,“親”是親戚。或者給他的善友講,或者給這一般的讀書的人講。你聽見這講經法會,這位法師怎麼樣講,你也就給你的親戚、朋友、父母,就隨你的力量,來給他們再講。

  “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這一切的人等,他們聽講之後,又照著你所講的,這麼再輾轉教化他人,為他們解說經中的道理。

  “余人聞已,亦隨喜轉教”:那麼這些人聽聞佛法之後,也跟著他所講的,再來輾轉教化其他的人,令他們也隨喜功德。

  “如是展轉,至第五十”:像這樣子,你教他,他教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又教另外一個人,這樣輾轉教化,乃至於到第五十個人。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阿逸多”: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阿逸多!

  “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這麼輾轉互相教化、演說,到第五十個善男子或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他們隨喜的功德,我現在給你講一講。你應該好好地聽著,注意地聽著,不要馬馬虎虎地。

  為什麼說第五十個呢?你想,由法師這兒聽講的第一個人,再去輾轉教化其他的人,到第五十個人上,這種再給大家隨力講說的道理,就不會像第一個演說的聽得詳細、又講得真確了。那麼輾轉教化到第五十個人上,相信就有很多地方會講得不實在了,不像第一個講得那麼正確、清楚,也就是剩的意思是很少了,這叫“後後不能勝於前前”。後後,是在最後這第五十個人,就沒有第一個人講得那麼好了;雖然沒有那麼好,但這功德也是很大的。下面,就會講他的功德是怎麼樣子。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假使有四百萬億阿僧祇那麼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和四生(胎、卵、濕、化)的眾生。

  “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所謂“胎因情有,卵因想生,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怎麼有胎生呢?就因為有情欲。怎麼有卵生呢?因為它有一個想。這個想,它不是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它天天想這個,想來想去,就想成功了。好像那個鴿子,它天天在那兒菢鴿子,就想:我的小鴿子就快出來了!菢雞的也是,它想:我就有一幫小雞仔子出來了!天天這麼想,就想出來了;這鴿子也菢出小鴿子,雞也菢出小雞子了!所以這叫“卵因想生”。

  “濕以合感”,這個“濕”,是濕與濕相合到一起,就生出這種的濕生了。“化以離應”,這化生,就像本來是個蟲子來著,它一變化,化成蝴蝶,會飛了,這叫“化生”;也是“自無化有,自有化無”。或者它本來會飛的,又變成個老鼠,不會飛了;本來是老鼠,它又變成蝙蝠,也會飛了,這都叫“化生”;就是本來不是這樣子,它變化一個那樣子。

  胎、卵、濕、化裡,也都有人的,人也有卵生的、也有濕生的、也有化生的,你不要以為人就是一定是胎生的,不是的。阿修羅也有四生,胎、卵、濕、化裡都有的。鬼呢?也有胎生的鬼、卵生的鬼、濕生的鬼、化生的鬼,它也有四生的。你若問怎麼樣有的?那就又得要詳細講了,不過現在就告訴你有。

  “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是欲界天的眾生。有形,是色界天的眾生;無形,是無色界天的眾生;有想,是無色界天裡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的眾生;無想,連“想”都沒有了,是無色界天裡無所有處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是無色界天裡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又,這個“無想”,就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了。

  “非有想”,好像在《詩經》上有“螟蛉有子,蜾蠃孵之”。螟蛉,是一種蟲;螟蛉下出蛋,蜾蠃就到那個地方,好像菢小雞子似的那麼菢它。本來這螟蛉子不知道是蜾蠃來令它有生命的;它沒有這個想,但是成就這種的形象,這叫“螟蛉有子,蜾蠃孵之”。所以收其他人的兒子,作為自己的兒子,這叫義子,又叫螟蛉子。講《楞嚴經》的時候,講過“蜾蠃”這一段的因緣,每一生也都講得很詳細。

  “非無想”,好像枭鳥;枭鳥,就是貓頭鷹。那種貓頭鷹本來也不下蛋,它就菢土礫塊,菢著菢著,就生出它的仔來了;小的貓頭鷹一生出來,就把老的給吃了。本來那個老的它沒有想,但是它一有小貓頭鷹出來,小的就把它吃了,所以貓頭鷹叫“不孝鳥”,就是這樣子。它不孝順父親、母親,這大約就像現在有一些個青年人,誰對自己父親、母親最不好,說這就是大英雄,這就是最好的,人人都要崇拜他、恭敬他。那就是貓頭鷹轉世的!他就要把自己父親、母親給毀滅,甚至於殺死,他說這才真是好樣子,真是真有本事的青年了。他父親、母親也沒有想到,生出一個兒子要殺了他們,這叫“非無想”。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無足就是沒有腳的,這是什麼呢?就像是蚯蚓。蚯蚓是一種益蟲,它在土裡頭鑽來鑽去,把土都給鑽松了。二足,有兩只腳的,就是人、猿、飛禽等類的眾生。在山裡頭,那種猿、猩猩都用兩足來走路。四足,有四只腳的,就像獅子、老虎等類的眾生。多足,就是很多足的那種爬蟲等類的眾生。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像以上所說這一些個眾生等,在眾生數裡邊的。有人想求福報,隨順這些眾生的所欲,奏音樂、作娛樂的這些個東西,統統都布施給他們。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所有的眾生,布施給他滿南閻浮提的金子、銀子、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等,這種種的微妙珍珠寶石。

  “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以及象、馬、車乘,和用七寶所造的宮殿、樓閣等物。人間的人,旅行要乘馬、乘車、乘船;天上的人,旅行就乘宮殿。天人所住的宮殿會飛的,他願意到什麼地方,這宮殿也就可以跟著他飛到什麼地方。你看!比我們這飛機還好得多,還有用處!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這一位大施主,他這樣的布施,滿八十年之後,他就作這種想了,“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我已經布施給眾生娛樂之具,他們願意什麼,我就布施什麼。

  雖然我給他們這麼多的布施,這麼多的寶貝,這麼多的娛樂之具;“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可是這一些個眾生,他們都已衰老了,年齡都已到八十歲那麼大年紀,頭發也都白了,臉上也有皺紋,不久就要死了!這怎麼辦呢?

  “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我現在是應該給他們講佛法,用佛法來教化、訓導他們了。

  “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這位大施主作這樣的想之後,於是召集這所有的眾生,來給他們宣傳、布達、講說佛法,指示、教化他們,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歡喜。

  “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在這同時,他們有的證得須陀洹道果;就是初果阿羅漢,證得入流果。入流果,就是能“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有的證得斯陀含道果;就是二果阿羅漢,名為“一來”,這是一來果。有的證得阿那含道果;就是三果阿羅漢,名為“不來”。有的證得四果阿羅漢道果,就是證得無生道,就是不受生死的果報。

  “盡諸有漏”:把一切的漏都沒有了。

  “於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得到這種深的禅定三昧,都很自在了,又具足八種的解脫。

  八種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於汝意雲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於汝意雲何”: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說,在你的意思裡,應該怎麼樣?“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這位大施主所得的功德,你說他這功德多不多?這個“不”,是不定之詞;你說是多、是少呢?

  在前邊這一段文,是說這位大施主以種種的樂具來布施給眾生,又為眾生來說法,令一切眾生得到四果阿羅漢道,這位大施主的功德大不大呢?

  “彌勒白佛言”:彌勒菩薩對佛這樣地說,“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世尊!這位大施主,能這樣做廣大的布施,他的功德是很多的,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

  “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為什麼說他無量無邊呢?假使這位施主,他僅僅地布施給眾生一切樂具,他的功德已經就是無量無邊,已經是很大的功德了,況且又能令一切眾生,統統都證得阿羅漢果呢?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佛告彌勒”: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我今分明語汝”:我現在把它分別、明明白白地來對你說這種道理。

  譬如,“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這位大施主,以一切的樂具,布施給四百萬億阿僧祇那麼多世界的六趣眾生──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的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又給他們講說佛法,令他們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他所得的功德,不如這個聽聞《法華經》的,由法會走出來,隨喜輾轉地來教化,直到第五十個人他所聞這《法華經》,不要全部,就是單單一個偈頌或者二個偈頌、三個偈頌。這第五十個人,他能發一種隨喜功德的心。

  “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前面所說那麼多的功德,加上他一百分,或者一千分,或者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他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加倍那麼多的數目,也不如這第五十個人發心來隨喜聽《法華經》這一種的功德大。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乃至於用算數譬喻,也不能知道這功德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阿逸多!像這個第五十人,他輾轉聽聞到《法華經》,能發隨喜功德的心,“尚無量無邊阿僧祇”:尚且有無量無邊阿僧祇這麼多的功德;“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何況最初第一個人,他直接在法會中,因為聞《法華經》而發隨喜心的人。他這種的福德,當然比間接聽到《法華經》(第五十個人)的功德,更殊勝、更好、更多了。即使是無量無邊無量數這麼多的阿僧祇,也不可以和聞《法華經》這種的功德來相比擬。

  恭錄自《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 淺釋

 

上一篇:宣化上人:為什麼不在自性上用功夫?盡在著相呢?
下一篇:宣化上人:想得到來去自由這種方法,要明白空理,才能這個樣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