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雍瑞法師:學佛需要怎樣發​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需要怎樣發心?

  :修行者的發心可謂千差萬別,每一個人的學佛目的不同,自然發心也就不同。學佛者應有的發心可以簡單總結為“增上生心,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同時,還要有“般若慧”。

  1、增上生心

  希求來生的果報比今生殊勝,希求來生生人中,具有大福報;或者希求能升天。站在解脫的角度上,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福,修行人不能只停留在這個高度,要進一步發“出離心”求出三界。

  2、出離心

  就是厭離三有希求涅槃的心。《法華經·譬喻品》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佛說八大人覺經》雲:“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所以,修行人要時時提醒自己,三界無安,片刻不可留,希求出離三界,永出輪回。

  3、大悲心

  《大日經》雲:“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悲心即是悲憫一切眾生之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正如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中說:“菩提心是從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對於人世間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濟,使世間得到部分的與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脫離苦痛,即等於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淨化。”

  4、菩提心

  就是總觀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希求證得無上菩提之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雲:“菩提心即以長期修集福德智能,乃至成最後圓滿的遍正覺,為修學佛法的崇高目標,堅定信願以求其實現。”

  5、般若慧

  即是了達諸法實相之智慧。《大智度論》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正所謂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能生一切菩薩。《金剛經》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心經》亦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千經萬論,處處贊歎般若,可見般若是成佛之必需,沒有般若慧便不能成佛道。

  事實上,以上所說發心由“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便收攝無余,亦稱為“學佛三根本”,只是開合不同而已。具體可以參照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和宗噶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

  我們所說的“發心”,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切實的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禅宗雲“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我們要將學習到的理論緊密結合生活,把學到的佛法認真落實在生活中,時時提起正念,如理作意。真為生死之大事,真為佛法之弘傳,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否則便是憨山大師所說“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閒;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上一篇:劉素雲:佛能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念,也能把一念擴展為無量劫
下一篇:如何理解佛教說的緣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