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四、余習觀身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此雲余習。多慢習故。境通別者。覺痛覺癢覺寒覺熱等。通名身入。今因毒刺傷足。別以痛覺為境也。言雖此知覺能覺於痛。而覺清淨心。依然如故。曾無有痛能痛著此覺者。蓋設使此覺為痛所痛。則覺已成痛。誰知痛者。今既能覺於痛。則覺本未嘗痛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一受痛一無痛哉。故知迷則全覺成痛。悟則全痛是覺耳。此與第二卷中覺所覺眚覺非眚中一般道理。兼證見見非見之性。尤為親切。若隨痛轉。則全真覺為妄覺。所謂覺是見分。痛是相分。二分之外。更無真覺可得。如二月之外。別無真月。眚影之外。別無清淨目也。若知只此能覺痛者從來痛他不著。則知終日在妄。終日恆真。覺既惟心痛亦惟心。只此二分。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如即此二月。全是月體。即此眚影。全依目體也。是則不惟覺本是覺。而且痛亦是覺。故曰純覺。不惟痛本無痛。而且身本無身。故曰遺身耳。觀盈縮者。觀覺痛覺癢等覺。皆是無常無我。即藏教意。所覺如幻。能覺亦然。即通教意。由此身入。能成十界因果。即別教意。身入即如來藏。如來藏中。性覺覺明。覺精明覺等。即圓教意也。證本跡者。身心忽空。跡在通教。純覺遺身。悟入藏性矣。
壬五、須菩提觀意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境通別者。知善知惡知有知空等。別別皆名意入。今知空寂。即是觀於此覺知性。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復生無所從。滅無所去。其境通也。自憶受生如恆河沙者。以生住異滅吸習中歸。名意知根。久成此觀。故多劫受生皆能憶也。觀盈縮者。此意念念生滅。無常無我。即藏教意。此意即空。是通教意。此意出生十界因果。是別教意。意入即如來藏。如來藏中。性知覺明。覺精明知等。是圓教意也。證本跡者。空性圓明得阿羅漢。跡在通教。同佛知見。悟藏性也。諸相入非等者了知寤寐生滅等相。全體虛妄。皆入於非。而能非之心。與所非之相俱盡。旋此心法以歸無性。無性之性。即是如來藏性也。
辛三、觀六識六。初捨利觀眼識。至六目連觀意識。壬、今初
捨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境通別者。隨其所見而生分別。其境則別。今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其境通也。心見。即指眼識。不於色塵而起惑染。故名清淨。世出世間。即是因緣所生諸法。染因緣故。則有世間種種變化。淨因緣故。則有出世種種變化。一見則通者。由其眼識清淨。所以現量而知。此其夙習。在觀行及相似位也。觀盈縮者。眼識是因緣所生。無常無我。即藏教意。因緣即空。是通教意。因緣假名。出生十界因果。是別教意。因緣即中。眼識本如來藏。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等。是圓教意也。證本跡者。宣說因緣。悟心無際。跡是通教見地。本乃圓悟藏性也。不以眼為界。不以色為界。非因非緣。亦非自然。直是如來藏性。妙覺湛然。遍周法界。故雲光極知見。
壬二、普賢觀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我已曾與等文。先敘果上大用。佛問圓通已下。方出修證本因。心聞。即指耳識。由觀耳識。發明如來藏性。故得大用現前。分別自在也。境通別者。隨其所聞而生分別。其境則別。觀於心聞。其境則通。觀盈縮。例如眼識中說。證則本跡俱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