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大家好,吉祥如意。
關於修行必須要講究尺度,要講究分寸。

再有無論學習禅宗,密教,淨土等,除了念佛號或者念咒,可以不間斷,但決不可以規定嚴格的數量,誦經的遍數,修加行等。
這樣子的方式,會給學者造成思想壓力,增加煩惱。
同時我們大家也不要對上師的誤會,比如,修加行的磕大頭二十萬遍,百字明二十萬遍。

但是上師沒有規定每天必須完成,或規定的期限。沒有這樣子。大家要對上師的用意不能誤會。
就是說這個時間可以自己掌握,盡量不要浪費時間,我們要以修行、靜心為主。
作業要以質量不需要數量,數量是大致修行的一個方向。

現在老師也不好做,也不好講,因為講嚴格了,大家就會有所執著,不講嚴格就會松懈。
講深度一些,剛入學者生不起信心。講得粗淺的,事相上的有所取捨,是很適合初學,但是對已學者又受到了影響,他們立場處於不定,會影響前行。
老師講法是面向大眾宣說,所以我們必須對裡面的法語要有所選擇。為什麼我不建立群,也不參與其它群的原因。

我雖然講了一些,大家有問題最好是隨時可以與我溝通,這樣就不會把詞語造成誤會,即便誤會也會及時排除掉。
大家要知道,佛法就是為了讓眾生止住多余不必要的妄念。
因為我們在正常的工作中可以起念。念頭本來就是佛性在作用,若是沒有念,就會失去了本性的作用。

這個念頭要取捨自如,工作時念起,不工作,念盡。也就是說工作完事或者老年人根本就沒事了,就不必要打那些不必要的妄念。如果這個妄念不止就會造成輪回。
這是我們諸位所修行的主要的中心目的。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教,都是為了降服其心。

現在我們修行需要的是三個步驟。
1.修正。
2.修靜。
3.修淨。

1.何為修正,就是把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加以糾正,也就是說要棄惡從善。

2.修靜,就是把妄念,雜亂的思維要排除,讓心態得以靜止。這是有難度的,這個功夫比降服千軍萬馬還要難。
可不是單憑念幾句佛號,誦幾遍經典,就能達到靜止的。需要堅定不移的毅力,長久的功夫。
最好早年開始控制,這樣會很得力。年齡越大,個性越強,就越難轉變啊。

要是想了脫六道輪回,靜止心態,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修行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這是真正的人生價值觀。
必須要發長久心,為了自身逃離牢籠,也要與妄念生死決斗。一定要認識到這個關鍵的焦點。

3.修淨,這個就不是很難了,這個淨就是來鍛煉心態,取、捨的功夫。
取捨自如,取捨得當,就是說在境中造作,不會被影像所困,不會被境所轉,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用智慧去透視影像的本體。這樣才能自在,快樂,安詳。
讓自心對自然常有所安住。這就是最終的目標,真正的覺者。
阿彌陀佛,桑吉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