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潘世恩太傅的長子,潘曾沂先生(1792-1852),字功甫,嘉慶丙子年(1816)舉人。不熱衷於仕途,而是一心向善,想必是因為他德行深厚、修持得力吧。
我的父親(梁章钜)在蘇州任官的時候,曾經和潘公見過面。我和他的幾個弟弟,同時參加春試,經常打交道。所以了解得最清楚。潘公雖生長於富貴之家,卻不尚奢華。道光年間,經常勸說他的父親辭去官職。自己尤其注重積德惜福,戒殺放生的善舉沒有不做的。鹹豐二年歲次壬子(1852),他預知蘇州將發生旱災,早已預先在各地開掘古井數十口。到了秋季,果不出所料,河水干涸,人們因此而蒙受潘公的恩澤,眾人對他奉若神明。而且來去自如,自知死期,預知時至,於鹹豐壬子年十二月二十日,沐浴坐化。
第二年正月初一日,託夢給他的親戚淡然生,說世人將有大災難,必須立即改過立願。淡然生也是善人,樂善好施。夢中見有一位青衣人,帶領他到一個地方,殿宇巍峨,極為高聳,兩旁堆放著簿冊案卷,有很多辦事人員。上面坐著的,即是潘公,皺著眉說:“現在世間的風俗,崇尚奢華,眾生罪孽很重,導致大災難將要來臨,該如何是好?”淡然生問,是否可以解救。潘公拱手說到:“應當發願改過為善。”淡然生仔細思索“應當發願”四字,乃是潘公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所編著的《查災記略》,封面的題詞,是引用《彌陀經》中的經文。淡然生便問潘公應當發什麼願,潘公說:“有力的出錢,無力的出言,如此而已。”又說:“這次的災難,天地震動,非比尋常。當今皇上尚且每天焦慮煩勞,每一個食毛踐土(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國君所有,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的國民,誰不應當為國分憂呢?要盡快立願改過,或許可以免脫災難。如果仍舊是縱情放蕩,肆意尋歡作樂,絲毫不知道摸摸心頭,發個善願。對別人品頭論足、說長道短,而不反省自己身上的罪惡。就這樣一天又一天,虛度光陰,毫無警醒悔悟。這樣的話,遇到災難,就在劫難逃。真是可悲又可憐啊。”
正說著話,只見一位官員捧著簿冊放在桌上就離開了。潘公說:“已經發生的事,知曉一下也無妨。這是湖北省遇難者的名冊,人數以十多萬計。每個人的名字後,都注明條款。除了忠臣孝子、義夫烈婦,浩然正氣彌塞天地,單獨用特殊的標簽進行標注,死後升天成神之外,其他的大都是因罪孽而導致遭劫。那些忤逆父母的,是最重的惡孽。每個人都按照各自的因果,注定死去的年月日時,以及各種各樣的死法。”淡然生進一步詢問江蘇省的名冊,潘公說:“看不得,此地不可久留。你千萬要回去勸世救人。”於是仍舊跟隨青衣人而走。回頭看見大門兩旁有一副對聯:“地可弭災,到此始知為善好;門開立願,幾人肯自把頭回。”正中間懸掛著一塊匾額,上面寫著“生死權衡”四個大字。青衣人拍著他的肩膀說:“快走吧!”於是一驚而醒。知道原來是做了一個夢,感到非常神奇。
淡然生於是將夢中的經過,仔細回憶,記錄下來,寫成文章,傳告四方。到了鹹豐三年(1853)二月,太平軍攻克南京城。大江南北因此而罹難的,合計不下有幾十萬人之多。試想,一樣的江蘇百姓,一樣有父母兄弟,一樣有妻子兒孫。這幾十萬人,偏偏遭受這樣的苦難。並不是因為地方的風水不好,全都是因為平日裡,不知不覺,自己造下了許多罪孽。良心不好,忘恩負義,不孝不忠,奸盜邪YIN,奢華太過,不信因果報應,所以遭此災殃。禍到臨頭,後悔也晚了。而在大劫之中,最終竟然能夠逃脫災劫、幸免於難的,也有不少。
其中,孫先生的一樁事例最為突出。孫先生,名叫雲際,家住南京聚寶門內,年齡五十三歲,一生為人忠厚正直。鹹豐三年二月初三日,到親戚家飲酒,回家的路上,累了就在城隍廟前休息。只見城隍廟內,燈燭輝煌,有很多人走來走去。遇到一位老者,對孫先生說:“你來得正好。”就挽著他的手進去在神明前跪下,神明說:“這幾天造名冊非常緊急,煩請前來相助。”孫先生暗想:“這裡莫非是陰曹地府嗎?怎麼能來這裡呢?”神明似乎已經知道他在想什麼。就命令下屬查閱簿冊,發現孫先生的母親,本來應在本月壽終,因為她的兒子為母親祈求壽命,至誠孝心感動上天,准許延壽六年。又查閱孫先生的壽命,因為上帝嘉獎其孝心,已經敕命南斗六司,為他增壽二紀(二十四年),所以死期尚遠。神明說:“既然如此,暫時給我們幫忙七天。等到南京城尚未被攻破之前的三天,送他們一家到秣陵關避難即可。這七天之中,自會有值日功曹之神護衛,絕對不會對你的肉身造成什麼妨礙。”忽然就醒過來了,發現自己的身體坐在盤陀石邊上,所持的燈燭還在手中。感覺非常奇怪。急忙回到家,向老母親講了事情的經過。並吩咐家人,不必驚慌,七天後還陽,神明一定不會欺騙於人的。
當天晚上,睡去之後,果然沒有醒來。孫先生自己也不清楚,什麼時候已經進入到城隍廟了。只見簿冊堆積如山,這時已經聽見判官在高聲點名,命令孫先生核對名冊。於是將名冊內的記載仔細觀看,都是詳細注明,某地某人,因為作了何種惡孽,應該遭劫,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地,身死於某物。只有死於水火,以及餓死的為最多。其中如有已經查明上報注銷免於災劫的,均用紅色筆圈出,寫明現在做了何種善事、發了何種善心而免災,等等。正在校對的時候,忽然有人報告各地的土地神前來奏事,只見各自將簿冊呈報,放在桌案上,城隍神親自一一審閱批示,又再三仔細詢問情況,才退下。土地神一一離開。
城隍神對孫先生說:“這次的大劫,和國運無關,實在是因為下界人民作孽太重,所以魔王興起刀兵以應劫。遭劫的名冊早已經造定。因為東岳府總冊房監察主者潘公接管辦理此事,特地懇求上帝網開一面,給世人留一線生機。將目前的劫運,程度減輕十分之三。並下發文書通知各地城隍進行查核辦理。如果有發願改過向善之人,一律准予將他們的名字在劫冊中注銷。條款非常瑣細繁雜,請盡快進行校核登記。”孫先生說:“潘公是不是蘇州人?”神明說:“不用多問。”於是晝夜不停,按照名冊進行考核校對。其中有很多認識的人的姓名,一時難以全部記住。
只記得曾經看到城北土地神呈上來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該地有個叫陳三慶的人,以開煙店為生,不愛惜飯粒,不敬惜字紙,已經注定全家在十二日一同死於水劫。所幸他心中時常掛念著父母,想到現在形勢不好,不知道該如何帶他們逃難,時常為此而憂心忡忡。因此被神明察覺。又聽說眾人紛紛在傳揚潘公托夢免災救劫的事情,於是全家齋戒,從今往後,如果遇到飯粒、字紙,不敢輕棄穢亵。又因為煙包上如果有字跡,最易被作踐。於是,邀請並召集同行,在文昌宮相互勸勉並約定,只在大包用店名兩個字,小包均用花樣來代替。像這樣發心向善,同時又有孝心,應當請求免於遭受災劫。城隍神已經批准了免災的申請。即命令土地神在二月初十這天,托夢給他的家人,吩咐他們到滄波門外避難。
還有水西門土地神的報告中,說該地有個叫張安齋的人,一直在官府中充當辦理文書的吏員。為人心地險惡,溺愛妻子孩子。近日也是聽說了潘公托夢的事情,而有所觸動,曾經帶著他的兒子天福在關帝廟叩頭立願,印送《公門修行錄》一千卷,並多行善事,永遠戒除殺生。還勸說他的兩個親戚家,一同立願。只有他的妻子林氏,一向貪圖口腹之欲,愛吃大魚大肉,不肯戒殺,還經常強迫她的兒子一同吃螃蟹、鳝魚之類。應如何進行處理呢?城隍神已經批定,張安齋父子二人,安排巡察神變化成一位老翁,在十三日那天,引導他們出城,到棲霞逃難。聽從勸說的兩家,等到當地的土地神報告到了之後,再行處理。他的妻子怙惡不悛,不肯悔改,安排巡察神使其行走困難,不願意走路,在城中徘徊不前,被殺死。
孫先生發現上面這兩家,姓陳的這家是親戚,姓張的這家是朋友,心中替他們暗自高興。難得他們兩家能夠及時醒悟,免此大難,實在是幸運。除此之外,免劫的人還有很多。到了第四天,根據各處土地神的禀報,全城已經有數十百家。城隍神批准注銷以後,均命令當地的土地神予以保護,或者提前託夢,或者引路帶他們逃難,使他們都能夠死裡逃生。
後來又看到一份禀報,乃是清涼山下的一位蒙師(對學童進行啟蒙教育的老師),名叫高敬,字慎齋,在文昌宮召集了二十七人,都是做蒙師的。孫先生本人也是以教小孩讀書為生,因為是同行,多半都認識,所以格外留意他們的情況。高敬給他們看《訓學良規》,發言倡議說:“現在的蒙師,往往只知道教兩句呆板書,做人的道理一概不教。至於孝悌忠信等事,則是自己懶得講,只說是學生不懂。等到年紀稍長,又說他們已經知道了。日復一日,不加講究。致使學生逐漸入於下流,甚至為非作惡,誤了他們的一生。這是誰的責任呢?而動不動就外出曠課的,更是誤人子弟。《功過格》說,曠館課一天,為五過。這五過,僅僅是針對不來學館的說的。如果天天在館,而屍位素餐,罪過又不知有多少?如果說違背良心干壞事,我們還不至於。如果說曠課,恐怕都在所難免。就算以二十天來計算,全年也有一百過。諸君可以各自扪心自問。人家以毫無知識的子弟托付給我們,我們卻不認真對待。我們自己的子孫後代,也想發達嗎?我們沒有很多錢,用來做好事,也沒有大的能力,可襄助善舉。何不趁著這個機會,修一些不費錢、不費力的功德呢?”話還沒說完,大家都已經有所覺悟。於是都跪在神前立願,如果還是因循怠惰,依舊誤人子弟的,甘願遭受劫難。土地神禀報,現在文昌宮已經記錄下他們的名字,很快就會有札谕傳來關照此事。城隍神批示,待文昌宮示谕到來一體遵行,等等。孫先生看到這裡,心想自己以後也要更加勤勉謹慎教書,既喜悅,又感歎。
又看到城外土地神和巡察諸神的禀報,乃是專門講瘟疫之災劫。一家是孫先生的外家(母親或妻子的娘家),一家是以前的東家,所以記得清楚。外家住在下關某個村子,為人向來窮凶極惡,毫無人性,率眾合伙抗糧不交、拖欠國稅,如果誰家先交的,就拆誰家的房子。已經安排陰司神,在七月大降瘟疫之災。又罰各家破財。為首的,全無天理良心,罰其全家遭受瘟疫而死。其中有三個人,不願意參與進來。一人姓錢,一人姓朱,一人姓王,雖然是種地的農民,卻特別講道理。這次三人都說:“人生在世,總要講些道理。我們不怕拆房子,斷然不肯合伙抵抗國稅。”城隍神批示三人存心,頗為難得,命令土地神在三家的門首,分別插上一面旗幟,上面寫“瘟司免進”四個字。
另外一家在燕子矶地方,當地的土地神禀報說,該地方的小民百姓,多數以殺牛、打鳥、捕鳝、捉龜為業,習為殘忍,因逢世道混亂,很多人都想著趁火打劫,已經命令瘟疫司在當地降下瘟疫。其中有個叫蔣大法的人,自己老老實實種地,不認同以殺生為業,喜歡向人說好話,時常勸說作亂的災民,遲遲未發生大的變故,也是因為受到感動的緣故。
還有一個叫周梅氏的婦女,勸說他的丈夫不要老想著發財,跟著別人一起打槍,財富的多少、有無,自是命中注定。他的丈夫周阿玉,被妻子所感化,從此以後遇到有年輕人拉他一起去鬧事,總是搖手說:“犯法的事情不能做。”反過來說很多好話來勸人。這夫妻二人,本應遭受劫數,現在如此存心,應當准予免劫。城隍批示說,蔣大法不從事殺生之業,又能說好話,勸散作亂之人,准予延壽四年,周梅氏,雖是女人之身,卻能以好言勸化丈夫,更是難能可貴,值得褒獎。安排土地神予以保佑,在她家門插上青色旗幟一面,並恩賜生下一個能做到五品官位的貴子。周阿玉肯聽從妻子的勸說,已經恩賜有兒子。統統免於遭劫就是了。除此之外,免受災劫的還有很多,不能一一記住。
到了第七天,孫先生掛念老母親,當晚就向城隍神告辭,神說:“目前不可洩露一句,事情過去之後,才可以傳揚。”又叮囑說:“這裡的事情本來不應洩露,但是劫難太重,不能不稍微使人知道一些。你回去後,就將所經歷的事情記錄下來,並盡快做好出城避難的打算。已經安排金甲神到時候進行護送了。”這時只覺得身體很重,輕輕地聽到家人的聲音。不知不覺醒了過來。就高聲呼喚母親,家人們早就每天圍繞在身邊,都在疑慮,心情悲切,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都很高興。隨即拿出紙筆將所經歷的事情,根據記憶一一記錄下來,並珍藏起來。沒過一天,就開始准備出城,最後到秣陵關的親戚家避難。直到南京城被攻陷以後,才拿出來給人看。這是鹹豐三年(1853)二月的事情。近來坊間有刻印的《潘公免災寶卷》流傳,內容與此大同小異。
王有宗評論說:讀了這篇案例,可以知道如果將要遭逢災難劫數,只要自己默念生平造了什麼罪業,及早醒悟回頭,改正過惡,修德行善,未必不可挽回天意,改變命運。 (整理自梁敬叔《勸戒錄類編》)
【注釋】潘曾沂(1792-1852)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初名遵沂,改名曾沂,字念祖、功甫,號春泉、小浮、小浮山人(因夢前身為浮渡山僧)、船庵、蔓庵、護生庵、瑟庵。室名豐豫莊、東津館、東洋館、鳳池園、三十六夢龛。出身於世宦之家。工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潘世恩長子。年二十一中秀才。嘉慶二十一年(1816)中舉人。五應禮部試不第。道光元年(1821)援例得內閣中書。五年,患肺病辭官歸裡,遂不復出。長齋禮佛,究心佛典,亦以濟世利民為務。佐其父經營豐豫義莊,豐年買進糧食,荒年施捨赈濟貧苦農民。十余年間,赈濟大米四、五萬石。又創放生會。後以赈災敘功得光祿寺卿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