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本經的序分,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本經的正宗分。正宗分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善現啟請分第二到能淨業障分第十六,就是到第十六分,這是佛開示降住其心、彰顯般若妙用;第二部分從第十七分,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到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前半部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段是正宗分的第二部分,明菩提無法、正示般若本體。
前面我們講過,正宗分是一部經的宗要之理,本經中,如來直顯人人自心所具的,實相般若的本體以及觀照般若的妙用。體即是理,用即是智,依理起智,以智照理,就像寶珠和珠光,光不離珠,珠能顯光,不相捨離。般若本體的妙用不用去別處求,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古人說,“終日吃飯沒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沒掛著一絲紗,所以迷者頭頭錯過,悟者法法全彰”,佛現在就是向這日常的出入往返、穿衣吃飯處密示一番,看誰能悟到。好,我們先看經文,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時,就是佛乞食回到住處,洗足安坐之時。長老,有兩種含義,一是耆年長老,就是戒臘久,戒臘是比丘受具足戒以後安居的年數。我們受完戒以後,以安居的年數來定戒臘,受完戒沒有安居不能算一臘,安居以後才能定為一臘,這個就是戒臘久、年紀大。第二個意思是法性長老,就是德重智深。所以長老包括有德有臘的、有德無臘的、有臘無德的,這裡須菩提是德臘兼備。須菩提是梵語,譯成中文叫空生,他是捨衛城鸠留長者的兒子,在他出生的時候,家中庫房裡所有的財寶突然不見了,存放財寶的地方都是空的了,因此叫他空生。他的父親見到這種現象覺得很不吉利,就請相師來給他看相,相師卜卦之後對他父親說,你不要擔心,這是一件大吉事,這個孩子將來不會被世間的名聞利養所束縛,大家聽了之後就為他取了個名字叫善吉。七天以後,家裡不見的這些寶貝又都回來了,這些財寶又都出現了,所以又叫他善現。須菩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解空第一,對佛所說空的妙義能夠徹底解悟的,在這些弟子中首推須菩提長老。有一天佛陀突然不在僧團,所有的人都在到處尋找,都不知道佛的去處,阿那律尊者就以天眼來觀察,然後他告訴大家佛陀到忉利天去為母說法,大概要三個月、人間的時間要三個月才會回來。三個月以後佛回到人間,在還未到達僧團的時候,這些知道的人都爭先恐後的去迎接佛,此時須菩提正在靈鹫山的石窟中縫補衣服,他聽到佛下降人間的消息,馬上站起來,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就在這時他心中想,我現在去奉迎佛的聖駕是為的什麼呢?佛的真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見的,不是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上所見,我現在去迎接佛,把佛的法身當做地水火風四大的和合,我們這個色身是四大和合,這是沒有真實的認識諸法的空性。我們這個色身是四大的假和,是因緣和合相,不是真相,所以他說沒有真正認識諸法的空性。不認識諸法的空性就見不到佛的法身,因為佛的法身、諸法的空性是沒有造作主也沒有所造作,要想見到佛陀,一定要先了解五蘊四大是無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是空寂的,知道森羅萬象的諸法是無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一切法是空寂的,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的,我歸依奉行佛的教法,我已體證到諸法的空理,不應該被事相所迷惑。他解空第一嘛,他從他的這種修為、他的明了當中認識到了迎接佛不是在四大的假和相所見到的,佛無處不在的,須菩提有了這樣的認識,就沒有再去迎接佛,而是很安然的坐下來繼續縫補衣服。在僧團當中有一位神足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她第一個搶先迎接到佛,她一邊頂禮佛陀一邊說,弟子蓮花色第一個先來迎接佛的聖駕,請佛接受弟子的拜見。佛微笑著說,蓮花色,你不能說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第一個迎接我的人是須菩提,須菩提這個時候正在石窟當中觀諸法空性,他才是真正見到迎接我的人。
所以須菩提對甚深微妙的空的真理能深刻的體證和了解,而本經談的就是真空實相妙理,所以須菩提作為本經的當機者。而且須菩提還是過去青龍佛陀,過去已經成佛,他現在是倒駕慈航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化,度脫眾生,我們今天說是大權示現來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須菩提領悟到世尊的行住坐臥不離般若,欲請世尊為大眾演說妙法,所以從座位上站起來,離開座位面向佛。請法一定要有禮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隨順印度的風俗習慣,是表恭敬的禮節,比丘拜見佛陀或者問訊師僧的時候,必須要偏袒右肩,表示啟請正覺之法以身荷擔。我們看我們中國的出家人雖說沒有偏袒右肩,但是我們海青外面搭袈裟時也是偏袒右肩的,也是著的這個相的。右膝著地,右是表正道,左是表邪道,我們繞佛都是右繞三匝,順時針,這也是表啟請正法。
合掌恭敬,合掌是表一心,恭敬是屬於意業,前面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這是屬於身業,而白佛言這以下須菩提所講的話是屬於口業,身口意三業都很恭敬,這樣才是真正做到請法的禮節。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恭敬心,聽經聞法、誦經念佛還有待人接物一定要有恭敬心,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意正心是成就一切世出世法的基礎,不要說修學佛法要有恭敬心,就是修學世間法,你想修學、想學世間的學問,如果做不到尊師重道也是什麼都學不到的,你沒有這恭敬心怎麼可以用心去學,你怎麼能領納善知識的意圖,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恭敬心去求學。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在請法之前先贊歎世尊希有,我們依照六祖為《金剛經》做的注解,希有有三種含義,第一種,世尊如果不出家,他當做二千五百年的金輪王統治四大部洲,但是他能捨棄金輪王的王位出家,每天和比丘們一樣挨家挨戶的乞食,所以說這是第一種希有;第二是佛身長丈六,皮膚是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色相希有;第三種希有就是如來心中能含吐八萬四千法門,三身圓滿具足,所以說是希有。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是佛的十種德號,在經中又是表的佛,佛就是表果德,如來就是表的性德,大家一定要知道如來是表的性德,佛就是表的果德。善護念,依照世親菩薩的《金剛般若論》裡面來解釋,未入聖位的菩薩分兩種,一種是根熟的菩薩,曾於過去久修善根,現在根機成熟,佛加被他,令他智慧增長成就佛法,這是護念菩薩成就自利。第二種是根未熟菩薩。佛加被這些根機成熟的菩薩,令他增長教化眾生的能力,讓他們來教化這些根機未成熟的菩薩,這是護念菩薩成就利他之行,一個是自利,一個是利他,這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對於根機未成熟的菩薩來說的,這些菩薩雖然已發菩提心,但是根機還未成熟,前面護念是加被攝受,這裡付囑是叮咛教誡,如來對初發菩提心的菩薩為他們宣說佛法,權巧教誡,叮咛囑咐,令他們精進修行。總之佛的本懷就是唯欲眾生共成佛道。
好,我們看下面經文: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譯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在經文中沒有翻譯過來,保留了梵語的讀音,這屬於五不翻中的順古不翻。解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應該從後往前來解釋,三菩提就是正覺的意思,正覺就是已得真正自覺,超過六道凡夫的不覺和外道的邪覺,所以稱為正覺。三藐是正等,正等就是自覺以後而能覺他,能夠真正平等。二乘聖人,我們剛才講的三菩提,二乘聖人雖然稱為正覺,但是他只能自利,不能入世利益眾生,所以不能稱為正等。阿耨多羅譯成中文就是無上,菩薩能自利利他稱為正等正覺,但是無明未盡,覺行還沒有究竟圓滿,所以不能稱為無上,只有佛能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萬德俱備,堪稱無上正等正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非常主要,就是發求成佛道之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果,發菩提心是因,要想成就佛果,必須要發因心,有因才有果,不發菩提心怎麼能夠成佛果呢?
善男子善女人,本經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指能發菩提心的男子女人。我們中國人修行佛法不但是大乘佛法,而且是最上一乘佛法,所以中國的佛弟子們照理說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但是如果今天問問我們學佛的眾生們,你發了菩提心嗎?可能大多數人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像這樣的大乘佛法修行者,修大乘佛法而不知道發菩提心,那我們今天說實在不夠資格稱為菩薩,他們的所作所為自然也就不是菩薩的風格。所以太虛大師說,不是師父說的,別下了課你們來找我,不是我說的,是太虛大師說,中國的佛教是大乘而行為是小乘。看看真的是這樣的,大家不妨自問一下,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都是為了將來成佛?我們念佛是不是真的為了去求生淨土?真的,我們在座的居士,師父說過好多次的,師父說現在好好念佛,時時安住在極樂世界,“師父,我還不想往生,等我老了我再往生”,所以這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如果不發菩提心想成佛絕對是不可能的,同樣你念佛不發往生的心,想往生也是絕對不可能的。可能有人就會問了,怎樣才能發起菩提心來呢?
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說:“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這十種發起的因緣。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菩提心的發起,想發菩提心也是需要因緣的,正如《法華經》中說,佛種從緣起,當然發菩提心的因緣很多,省庵法師在這裡列舉出了十種。
一者,念佛重恩故。蕅益大師贊歎世尊“釋迦世尊大悲大願,為度脫吾等五濁眾生,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能忍,所修廣大布施行,為三世諸佛中最為第一,娑婆國土無一寸塵土不是釋迦世尊曾為吾等布施頭顱、骨髓、血肉之處,若非以此善緣,吾等五濁眾生,焉能有緣聽聞到佛法,焉能信受奉行,直趣菩提”,這是蕅益大師對釋迦世尊感恩的贊歎。所以作為佛弟子不論是在家的還是出家的,都時常憶念佛對我們的深恩重德,有深恩重德引發我們的菩提心來,縱使粉身碎骨也要去弘揚佛法,去救度眾生,以此來報答佛的恩德,將此身心奉塵剎,實則名為報佛恩。
第二,念父母恩故。這個我們都有體會,父母對於子女的恩德高過須彌山、廣等虛空,做子女的就是捨盡自己的一切也難以報答。省庵大師說,“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救拔,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生”,也就是說,只有發菩提心來修行佛道才能報答父母的恩德,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第三,念師長恩故。我們的身體是由父母而來,但是能得到各種的技藝技能、知識乃至於修學佛法、明了因果、向菩提道邁進都離不開師長的教導。師長對於我們有大恩大德,如果不能發起利益一切眾生的悲願,自然難以報答累生累世師長的恩德,這是報師恩故。不要老看師父,報師恩去好好的行菩薩道,師父說了,你們能好好的如理如法的去做也就等於是在報師恩,也幫著師父在修福報了,你們所做的都是由佛處、由師長處所學到的,都能按照師長的教誨如理如法的去做,說真的,師長們會感覺特別的自豪的。
第四,念施主恩故。這是對於出家二眾來說,依佛制,出家眾不能從事世俗間的各項謀生事業,來維持日常生活的一切的費用,這就要有賴於在家信眾的發心供養。佛賦予出家人唯一的任務就是要住持如來正法,利益一切的眾生,出家二眾的任務,弘法為家務,利生為本分。而在家信眾的任務就是護持如來正法,發心供養三寶,讓正法能夠久住。所以僧俗二眾所負擔的任務不同,在家眾發心供養來成就出家人的道業,或者弘法利生的事業,那麼施主對於出家人的恩德是很大的。一是我們說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受眾生的供養,大家就是為了幫助你弘道的,為了你成就的。二是怎麼來報這個施主恩,當然不是請施主吃齋飯或者給施主送什麼禮物,紀念品什麼的,真正的施主、真正為法而來的施主是不需要這些的,所謂為法而來非為食來,所以真正的報施主恩,是發菩提心,以法來指導施主,使他們能夠依法修行而得到身心解脫。
第五,念眾生恩故。前面我們講的念佛恩是因為佛度脫我們出離苦海;念父母恩是因為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念師長恩,因為師長教導我們,學到了知識或者修行佛法;念施主恩是因為施主供養我們飲食衣服,讓我們能夠安心辦道,這些都應該去報恩的,而報眾生恩大家就不太能理解到了。佛在經中說,“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事實的確如此,我們從無始劫來,在不息的生死輪轉當中,彼此互為父母互為子女,這樣不計其數的,彼此都有恩德於對方的,只是我們凡夫沒有天眼通看不到,沒有宿命通不知道,今世相見不相識。而且不僅在人道、六道之中都有我們的父母,很有可能我們過去生的父母,現在還在地獄中受著眾苦的煎熬,還有那些墮在餓鬼道的宿世父母,餓鬼道連水都喝不上,那他們又怎麼能向世間的親人來訴說呢?所以我們應當把一切的眾生,當做都是自己過去的父母未來諸佛,發廣大心度脫眾生出離苦海,來報答眾生的恩德。
第六,念生死苦故。前面我們講的五種報恩都是側重在報恩上面,五種因緣,我們前面講的這五種因緣,發菩提心的五種因緣是側重在報恩上面,下面的五種則是側重自身方面。說到苦,佛經中說到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的差別,但是尋求眾多的苦的根源就是生死,沒有生,哪來的身體,沒有這個身體,又怎麼會有各種的痛苦呢?何況眾生不只在人間受苦,而是輪轉於六道苦中。古德說嘛,“鑽馬腹入驢胎,剛從帝釋門前過,又向閻君鍋裡來”,就這麼輪回不息的受苦。眾生從無始以來所受生死不知經歷了幾千萬遍,應該是無量無量的,每受一次生死就留下一堆屍骨,如果將這屍骨堆積起來,經中說了可以超過須彌山的。眾生無始以來六道往返,經歷生離死別,所流下來的眼淚比四大海水還要多,要想不再受苦,只有把生死大苦的這棵樹徹徹底底的拔除,那麼一切枝末的痛苦自然就滅除了。怎樣才能拔除生死的大苦呢?只有發起菩提心來修學佛道,這樣不但自己了脫生死,還能幫助眾生出離生死大苦。
第七,尊重己靈。己靈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們的佛性和釋迦如來無二無別,我們和佛的區別就是在迷悟上,覺悟了就是佛,迷惑顛倒就是凡夫。佛有無量的智慧神通功德莊嚴,而我們有無量的業障煩惱,我們的佛性就像無價的寶珠被埋在了瘀泥當中,絲毫也不懂得珍惜,而整天妄想分別,活在貪嗔癡當中甘作生死凡夫。師父總結一下,就是大家不肯承認自己是佛,所以你們都把你們的佛性都不去觀,都不去看你們的佛性,不肯承認自己是佛就安住在自己是凡夫當中,所以你認為妄想分別、貪嗔癡是真的,你要知道你本來是佛,你就會找你的本來面目。我們現在學習佛法,就要依佛的教導去做,把佛性開顯,把我們的佛性開顯,不再埋沒於瘀泥當中,這樣不但不辜負佛的苦口婆心的教化,也不辜負自己本有的性靈,不辜負我們本有的覺性。我們的覺性用錯地方了,用到迷惑顛倒上面去了。
第八,忏悔業障故。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忏悔業障,這裡主要側重於所忏悔的惡業來說的。業障大家都有,只是輕重的不同,人在修學的過程中,所造的惡業就會給我們帶來各種不同的障礙。就像我們現在有的居士想念佛,想來參加佛七,但是老有阻礙,這就是我們的障礙。我們不要怨任何眾生的,是我們曾經也障礙過別人,給別人帶來過煩惱,所以大家也會給我們帶來障礙的。當我們有障礙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指責別人,不要去指責境界,要從內心生起忏悔心來,依照佛法,只有忏悔業障才能使我們的心恢復清淨,如果不忏悔罪業是消除不了的。大家也許會說,師父都說因果不空,那這麼多的人造了業了以後,就像有逃債的、欠帳還能躲的、違法的國家還不抓的,給大家說,這只是眼前的現象,是因緣還沒成熟,因緣成熟的話,所做的因,最後所受的果絲毫不空的,經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忏悔業障不但方法要如法,更重要的是忏悔的心一定要至誠懇切,這樣才能忏悔清淨。省庵大師說:“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忏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不僅要自己忏悔,也要為眾生忏悔,使自他清淨而得身心解脫。
第九,是求生淨土故。在《隨願往生經》中說十方悉有淨土,而省庵大師這裡的十種因緣的求生淨土,這個淨土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有些人認為求生極樂世界是為了自了,不需要發菩提心的,這個是對淨土法門的真實義不了解。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這個心就是菩提心,成佛的心,一生成佛,這就是菩提心嘛,昙鸾大師在《往生論》中說:“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多聽經聞法,多念佛,增強自己的信願,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勤於觀照自己的心,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如果心裡還有這麼一絲的兒女情長,貪戀五欲六塵的享受,就要趕緊轉念過來,提醒自己要放下這些貪愛,求生淨土,這樣信願會越來越堅固,往生的時候才有把握。我們現在念佛,我們每天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這都是在給我們的阿賴耶裡面種下深厚的根,業道如稱重者先牽,臨欲命終的時候,你求生淨土的願深願厚,自然而然的它就顯露出來了,你就這一念,臨欲命終,生死大事,生死已經全辦了,求生淨土一生成佛。所以平時是我們的鍛煉,也是我們的積累,大家一定要明白,我們平時遇到任何的境界,一定要把它當成臨欲命終的一種考驗,如果你事事能當做考驗想,能當做鍛煉想,你會感恩這些境界,你會更加的發起菩提心來的。我們為什麼現在又在打念佛七,這麼臘九寒月的在打念佛七?就是在這種境界當中鍛煉我們,我們也是在最熱的時候打精進念佛七,也是在最冷的時候打精進念佛七,就是在這種苦的境界下面,境緣當中,鍛煉你們的這種求生淨土的願望,把它砸的深深的,我們今天說,砸實你們的基礎,臨欲命終就都不算事情了,就沒有大的磨難了,在這當中你們都過得去了,這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求生淨土。
第十,為念正法得久住故。佛教到了末法時期,我們看現在相似法,相似佛法的特別多的,沒有辨別能力的真的聽不出來是世法還是出世間法,現在我們就是認為做好人好事,相似法認為就是佛法。《金剛經》中說的非常的清楚,“行於布施還要無住生心”,你光行於布施了,這是修善法,善法享天道的福報,天道的福報你沒有四禅八定還是在欲界天,沒出六道輪回的,還在欲界,三界沒出,還是在六道輪回的。所以這個必須要在佛法中、佛法中修絲毫的善。現在相似法非常的流行,真正的正知正見的佛法是非常的少的,而且我們現在佛弟子們學佛,說真的,追求的不是清淨更不是平等,而是追求的熱鬧,哪個地方熱鬧上哪裡去,而不是將心沉下來回歸到清淨、回歸到平等上面來。很多居士們邪正不分是非不辨,特別多的,身為佛弟子就應當以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為己任,來報答佛的恩德。《華嚴經》中說:“假使頂戴塵沙劫,身為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今天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我還給大家談,我們在談這個問題,你做遍三千大千的供養,但是你不是用的清淨心,說真的,還是世間法,你只是得微小的福報。所以我們要在佛法裡面、出世間法裡面來正知正見,所以要報佛恩,唯有宣說正法度化眾生。我們今天佛教的現狀的確有種種不好的現象,但是佛法畢竟是無上的真理,雖然現在大家都追求熱鬧,但是我相信,如果大家能夠正知正見起來,能夠靜下心來聽聞正法,他們一定會趣向真理,趣向菩提,能感受到這種清淨的快樂,能感觸到這種清淨平等的灑脫,真的就是這樣。因為大家現在還趨向熱鬧,認為這是佛法,他們是沒有真正的聞到正法的。我們看,雖然在省庵大師那個年代佛法就已經衰敗,但是到現在佛法仍不絕於流行於世間,推究其因,歷代的高僧大德住持弘揚功不可沒,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佛法本身有它存在的價值,它的真理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它的價值只不過大家沒感觸到,一旦感觸到了,我相信大家對佛法,對這種清淨,對這種正知正見都有向往的。不論在什麼年代,佛教中的大事沒有比住持佛法的事情更大,只有正法住世,佛法才能發揮利益眾生的大用。如果我們每一位佛弟子都能盡心盡責,盡自己的能力去推動法輪,那佛陀的正法自然就久住世間。當一個人他能身體力行言說演示正法,我們想想,他會利益多少的眾生?雖說有一定的障難,但是這種障難也是我們的一個動力,也是我們的一個鍛煉,我們還要代眾生苦的。
以上是十種發菩提心的因緣,如果大家能借助這樣的因緣發起菩提心來,那麼你就可成為《金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發起菩提心之後,這些善男子善女人由於本身還是凡夫位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在,遇到外面種種的境緣、外境就會生起貪圖五欲、攀緣六塵的心來,好不容易發起的這個菩提心就會失去,這是由於不知道怎麼去修行、不知道怎麼去降伏才使這個妄心浮動。那怎樣才能使真心安住、使妄心降伏呢?所以我們看《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每次遇到善知識,他都啟請說:“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他每見一位善知識,他先啟請說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須菩提在這裡就替這些發心的菩薩請問,如何才能令真心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佛在回答須菩提的問題之前先雙贊須菩提善哉,連說了兩個善哉,就像我們平時說的太好了太好了。為什麼佛如此贊歎須菩提呢?第一是須菩提善知佛意,領會到佛從日常的穿衣吃飯處施以大眾無言之教。第二是在佛欲說般若大法之前替大眾啟請妙法。第一個善哉是贊歎須菩提的大智,能善知佛心;第二個善哉是贊歎須菩提的大悲,能替大眾請問般若大法。須菩提,這是佛叫著當機者的名字,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是佛印證須菩提尊者前面說的兩句話是對的,汝今谛聽當為汝說,谛聽就是仔細地聽,佛允許為他宣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這裡的如是有承上啟下兩種解釋。從承前面的經文來說,善男子善女人已發了菩提心,就應當像佛前面的身教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飯不著吃飯的相,出入往返行住坐臥做任何的事情都不著相,這樣無住而住就是安住真心,這樣不降而降就是降伏妄心。從開啟下文來說,如是就是指下面的全部的經文,佛的無言施教,須菩提領悟到了,但是大眾沒有領悟到,所以還要聽佛用語言來宣說來言教。下文講的就是怎樣安住真心,怎樣降伏妄心,所以說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就是應諾之詞,就像我們平時說的是的。須菩提對於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道理已經徹底的明了,所以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願是願望、願望企望,樂是好樂,欲是希求,用這三個字來表達須菩提很願意、很歡喜、很希望來聽聞佛所說的法。在《華嚴經十地品》中這樣來形容願樂欲聞:“如渴思冷水,如饑思美食,如病思良藥,如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即願樂欲聞之義”。須菩提長老,我們前面講過,他是過去東方青龍陀佛,早已成佛,現在他是大權示現,以渴仰之心來聽佛說法。所以這也是在給我們表法的,我們要向須菩提長老學習,要有這種求法若渴之心,願樂欲聞之心來聽聞經法,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