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參禅打坐與明心見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情緒不斷波動。

  當別人誇我們好時,一天都沉寂在喜悅中;當別人說我們不好時,傷心、難過、生氣充滿我們的身體,一天乃至數天都過不去這個坎。

  當眼、耳、鼻、身五種人體器官與外界接觸時,種種境界傳輸我們的內心,特別是我們碰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有時會想入非非,想擁有它,乃至妄念從生,延伸出“貪嗔癡”。

  當面對這些種種不好的困境時,應該怎麼解決呢?

  禅宗給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做認清自己“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出自《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究竟怎樣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禅宗早期的方法就是通過靜坐、冥想等方式達到開悟,令自己捨去妄念,身心專注,觀照內心,神秀大師的禅修方法就是依此而修,教領大眾“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

  後來,來了一個禅宗的改革者,突破者,見地更加高超深的慧能大師,他倡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神秀在參禅打坐上一直倡導“長坐不臥”,也就是禅宗的“不倒單”,但問題來了,神秀的弟子志誠按神秀的修行方式修行,不得契悟,神秀看到了問題,便派志誠偷潛到曹溪山慧能處偷學慧能禅法,並囑咐志誠,“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六祖慧能問志誠,你師父如何教導大眾禅法,志誠如實相告,“師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六祖慧能對神秀的禅修方法作出以下評論,也直接引申出六祖慧能在中國禅宗修行的高妙心要。六祖慧能言“住心觀淨,是病非禅,長坐拘身,與理何益”,點明了長期靜坐,只是在拘束身體,於領悟佛理無有益處,這是從大乘佛法上“道由心悟”與“無住生心”對參禅打坐作出的最新诠釋。

  “長坐不臥”,是日夜不倒單的打坐,求早日開悟,這也是禅宗歷代祖師們傳下來的修行方式,本身沒有錯,六祖慧能的看法就是如果太把坐禅的形式當成修行悟道的切入點,便有本末倒置的嫌疑,這和禅宗另一個公案相符,馬祖道一剛入佛門時,也以打坐便可開悟為修行方式,日以繼日的打坐,但很多年過去,一點也沒有開悟,馬祖道一的師父懷讓禅師看到徒弟的問題了,為了點化他,便在石頭上磨磚,說作成一面鏡子,馬祖道一看到認為師父年老愚鈍甚至好笑:“磨磚豈能作鏡”,懷讓禅師言:“磨磚不能作鏡,坐禅豈能成佛”,一語道破,馬祖道一禅師便領悟到了禅的“道由心悟”的修行要領。

  所謂“住心觀淨”是神秀大師禅法的核心,“住心”就是守住自己的內心在一個地方,讓其心不亂,“觀淨”是佛教的一個法門,意為通過觀想,如西方極樂世界,通過觀想讓內心清淨。這個法門沒有錯誤,那慧能大師為什麼說存在毛病呢?原因之所在是因為參禅打坐的“守心”“住念”“守意”究竟守何物?慧能言“若言著心,心元是妄”,如果一味的追求“守心”就會便的“著心”,只會停留在坐禅上,執著於相,可能會成為悟道的障礙。

  什麼才是正確的禅修呢?

  慧能在《壇經·坐禅品》中給了最完美的诠釋,也是最高明的禅宗思想“善知識,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禅。善知識,何名禅定?外離相為禅,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為禅定。《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這也是慧能大師給“禅”的最新解釋,每當我讀到六祖慧能大師的《壇經·坐禅品》的這段文字,便對慧能大師增加崇敬仰慕之感,“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為禅定”。

  “外禅內定”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悟到是精髓,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禅宗思想,禅宗思想徹底的中國化,我想最重要的是當禅定和般若智慧相融合,我們就可以從禅坐的形式上轉向“無住生心”,從而明心見性,看到自己本來面目,我們當今的生活可以還繼續依止六祖慧能大師的“明心見性”為切入點,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願我們都能明心見性,花開見佛,不被妄想所牽引。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金剛經》的精髓,就在四句偈中,越讀越​容易開悟
下一篇:業障,可以通過外在的相貌看出來,你有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