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高僧們的他心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他心通有種種不同,如果是已經證道的聖人,比如澍庵,清代高僧,揚州人,年少出家,性格狂放不守戒,被住持斥責,決心潛心修持。閉關三年後出關,判若兩人,為人謙遜,無人能測度他證得的境界。一次,他在茶館喝茶,鄰座的人在爭論佛經,澍庵笑著說,你們都不對。說著,他一面背經文,一面作解釋,滿座皆驚。任何書籍,他沒看過的都能背誦,人們稱他為聖僧。

  澍庵從來沒有讀過書,然而不管別人問他什麼書,都能背得清清楚楚,一字不錯。原因在哪裡?澍庵惑業斷盡,徹底放下情執,心地清淨猶如明鏡,沒有人問的時候,心中一個字也沒有。倘若有人問的是那人自己曾經讀過的書,時間長忘了,然而他的八識田中,已留有這些詞句的影子,由於無明障礙,遮蓋自性,所以他本人一點沒感覺;

  澍庵有他心通,能在對方心識的影子中,看得明明白白,所以問什麼答什麼,一點不會錯。即使問的人確實從未見過那本書,澍庵也能從其他見過那本書的人的心識中看到,然後為來者背誦。這就是把他人的心識作為自己的心用,不是他的心裡真能記住這麼多經書。凡夫不明白,覺得非常奇特,其實是業障消盡,智慧圓朗才能做到的。

  《宋高僧傳》記載高僧緘到王處厚家,王處厚正在很得意地讀文章。問他讀什麼,王處厚說:“這是我考中進士所寫的文章。”緘和尚不信,問:“考試的時候那麼緊張,你哪能寫得這麼從容整齊?”說著,從口袋裡掏出一本冊子問:“這是你寫的嗎?”王處厚一看,正是自己當初考試時寫的原稿,於是不好意思地解釋:“我現在看的是後來修正過的稿子。”緘和尚說:“我就知道這不是你的原稿。”

  王處厚心裡納悶:“師父口袋裡怎麼會有我的文章呢?”緘和尚神秘地一笑:“我非但有這一篇,從你讀書以來寫的所有文字,包括信手塗鴉的,我口袋裡全都有。”王處厚嚇得不輕,不敢再問下去了。澍庵有他心通,但還沒顯示神通;緘和尚不但有他心通,還有大神通,能把對方心識中所顯現的書,現出形象來給對方看,並不是真的在自己口袋裡放了那麼多東西。

  原 文


  他心通有種種不同,且約證道者說。如澍庵無論問何書,即能一一誦得清楚,一字不錯。其人素未讀書,何以如此。以業盡情空,心如明鏡。當無人問時,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問者將自己先所閱過者見問,彼雖久而不記,其八識田中,已存納此諸言句之影子。(看佛經亦如此,古人謂一染識神,永為道種,當於此中谛信。)

  其人以無明锢蔽,了不知覺。而此有他心通者,即於彼心識影子中,明明朗朗見之。故能隨問隨誦,一無差錯。即彼問者未見此書,亦能於余人見者之心識中,為彼誦之。此系以他人之心作己心用。非其心常常有如許多經書記憶不忘也。凡夫不了,將謂有許多奇特。究其實只是業消慧朗,障盡智圓耳。

  ......又宋高僧傳載僧緘往王處厚齋。處厚讀文章甚得意。因問讀何文字。處厚言此我中進士策。緘曰,風檐之下,有此從容乎。於囊中取出一編曰,此非汝策乎。處厚視之,即當日原策。處厚曰,此吾後來筆削者。緘曰,吾固知非汝原策也。因問師囊中何以有我此策。緘曰,非但此策,汝自讀書以來,乃至戲頑,一筆一畫,吾囊中一一俱有。處厚驚懼,不敢致問。

  澍庵但有他心通,未見其有神通。僧緘乃有他心通,而兼有大神通。能將彼心識中所現之書,現出形質以示其人。實非自己囊中存留而取出也。

  《印光法師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02-

關於念佛


  念佛,應該給眾生來回向,不為自己來念佛,要為大眾念佛。

  我念一聲佛,就回向這個功德給一切眾生,這個功德更大,更是圓融無礙。

  為什麼這樣講呢?

  因為以前釋迦牟尼佛,帶著一班徒弟到了一個國家去化緣,沒有人布施,任何人都不供養佛,也不供養佛的弟子。當時目犍連尊者沒有跟著佛一起去,等到摩诃目犍連尊者最後來了,你說怎麼樣啊?

  這城裡所有的人,國王、大臣、老百姓恭恭敬敬地向摩诃目犍連尊者來叩頭歡迎,又問他:“您用什麼,我都供養您;您所需要的什麼東西,我都給您!”

  一般佛的弟子就不明白這件事,請問佛說:“以佛這麼樣大的德行,到這個城裡邊,沒有人來供養;摩诃目犍連尊者是佛的弟子,反而這麼多人恭敬他。這是什麼道理呢?”

  佛向弟子就說了:“為什麼我來,這些個國王、大臣、老百姓不供養我呢?因為我和他們在過去生中沒有種下善緣,和他們都是什麼緣也沒有的。那麼,摩诃目犍連同他們有什麼緣呢?

  在往昔無量劫以前,摩诃目犍連尊者那時候做一個砍柴的樵夫,到山上去砍木頭(firewood)回來燒火。

  有一次,在砍柴的時候,他碰到一窩蜂子要來螫他,他當時就念佛,又發願說:‘南無佛啊!你們這一班蜂子不要螫我,等我將來得道的時候,我先度你們成佛去!你們不要有這種惡心來害人!’

  他發了這種願,所以這一班蜂子也就不螫他了。後來這只蜂王就做這一個國家的國王,這一班蜂子就做國王的大臣或者老百姓,繁殖很多人民在這個地方。

  現在目犍連尊者出家做了比丘,到這個城裡來,就因為宿世他發願度這一班的眾生成佛,所以今天他來了,這一窩蜂子都向他叩頭頂禮,這樣地歡迎他。”由這一件事情看來,我們每一個人修道,都應該結緣,應該要對任何人都好,發願令每一個人都成佛;不但令每一個人成佛,所有的眾生都度他們成佛。你發這個願,無形中你看不見,但是人與眾生心裡邊,都有一個無線電通著的──你看不見,但是你對他好,他默默中一定會知道的。

  你應該對一切眾生都存一種度脫他成佛的心,我們每一個人若存這種心,到任何地方都有緣。

  說:“我到某一個地方去,沒有人招呼我,也沒有人理我。”為什麼?就因為宿世同這個地方的人沒有緣。所以這個“緣”是最要緊的,我們每一個人修道,必須要與一切眾生結緣。

  所謂“未結菩提果,先結眾生緣”,沒有到成佛以前,必須要先和眾生結緣。與眾生結緣,怎麼樣結法呢?

  就是要對所有的眾生都好,以好心對待一切眾生,以好事來待一切眾生;力量能做到的事情,就應該盡量去做好事。這都是大乘菩薩的發心,不要做小乘那個羅漢、自了漢,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欲結菩提果,廣結眾生緣”,就是對眾生要結緣。為什麼?

  眾生就是佛,你對眾生好,就是對佛好;你若對眾生不好,那也就是對佛不好。

  所以你若能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眾生見到你也是佛;

  你若見眾生都是魔王,眾生看見你也是魔王。這就像什麼呢?

  你戴著綠眼鏡,看見人都是綠的;那人來反看你呢?也是綠的。你戴紅眼鏡呢?看人都是紅色的。你眼睛看人家是什麼樣子,人家也就看你是什麼樣子。

  所以我方才說,一切眾生的心裡,都有無線電互相通著的。你不要以為我這兒動一個惡念,他不知道。

  不錯,他不知道,但是他那個自性上有一種感覺,會知道的!所以人對人,你若對人好,這就屬陽;對人不好,這就屬陰的。


-03-

什麼是自性


  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跟波斯匿王講,身是無常的,剎那剎那都在變化。

  在楞嚴會上,大王已六十二歲了,他感到年歲一年比一年老,感到無常之苦,便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我們這個身體,哪一部分不生不滅?

  佛給他開示,就問他:你第一次見到恆河是什麼時候?

  他說:三歲。

  你十三歲的時候是不是比三歲老?

  是的。

  十三歲的時候,你那個見跟你三歲的見,有沒有變化?

  沒有變化。

  然後十年十年問他,二十三歲比十三歲,三十三歲比二十三歲,最後問到他六十二歲,你那個見性有沒有老?

  沒老。

  這一問一答,波斯匿王聽懂了,他非常歡喜,他曉得不生不滅的是自性,生滅的是這個肉身。

  也許有人說:我現在這個見,眼力不如從前。

  不如從前是你眼睛這個工具出了毛病,不是你的見性退化,只要配副眼鏡,就看得很清楚,由此可知,這見性沒有生滅,而是你這個工具老化。

  再舉個例子,人年歲大,聽力不行了,要戴助聽器,戴了助聽器他還能聽,說明他聞性沒有變化。

  所以要知道,我們根身衰老有退化,六根的能力不退化,自性不退化,自性不生不滅。

  原來我們身上有一樣東西不生不滅,佛要不說明,我們都疏忽了。



 

上一篇:有趣:美女新婚夜身亡,丈夫得老和尚點化後出家!
下一篇:“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