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9講(共15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看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前面講的是無住之理,這裡引用比喻來校量顯示般若無住功德的殊勝。恆河也叫殑伽河,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天堂來河,印度的恆河就像我們中國的長江黃河一樣灌溉全國,古時的印度人,包括現在的印度人也是這樣視恆河為聖河,如果能見到恆河或者能到恆河裡去沐浴其福無量。現在我們的通訊都非常發達,我們看印度人死了以後都放到恆河裡,由上游漂到下游,旁邊的人就在旁邊沐浴,一點都不受影響的,因為他們都把恆河作為聖河。恆河的沙子非常的細,沙子細沙子的數量就會越多,印度人都把恆河當作母親河,對恆河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佛在說到數量極多的時候,就經常用恆河沙來作比喻。這裡佛問須菩提,比如恆河中所有的沙子,那每一粒的沙子都化作一條恆河,會有無量的恆河,這無量的恆河中它裡面的沙子多不多?須菩提就回答了,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我們想想,一條恆河中就有無數的沙子,這些沙子都化成恆河就有無量無數的恆河,這無量無數的恆河中所有的沙子,這個數量是無法計算的,所以這裡須菩提回答了,甚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我今實言告汝,實言是真實語,不可不信,是為了讓人知道,下文持說《金剛經》的福德勝過這裡所說的福德,這是真實語。爾所,就是如許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這麼些的這麼些個。佛對須菩提說,如果有善根深厚的男子女人,能以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深解佛意,知道佛是要借有為法所修的極大的福德來與無為法所修的福德校量,來顯示般若無住功德的殊勝,所以回答,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這個意思我們前面講過了,不再重講。上一次是用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來校量,而這裡是用無數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功德來校量,雖然同是校量顯示般若智慧的殊勝,但是這裡所舉的有為福勝要多的多,也更顯持說此經、持說四句偈這個功德的殊勝。彌勒菩薩說:“說多義差別,亦成勝校量,後福過於前,故重說勝喻”,所以這裡從語言上看是重復,其實從意義上來說並不重復,言重意不重。可能有的人就會心生疑問,為什麼前面不用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來校量顯示般若智慧的殊勝,前面只是用一個大千世界七寶,這裡有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來校量,顯示般若的殊勝,為什麼這裡才用呢?這是因為前面還沒有說到四聖果不作念、然燈佛所於法無所得、還有佛土不嚴而嚴、佛身無證而證,而現在從各個方面廣說無住之義,為了讓大眾對此無住之義能生信解,所以這裡來舉此喻,顯示無住持經功德的殊勝。為什麼受持如此少的四句偈所修福德,竟然能超過用滿無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之福呢?說真的,這個福德確實是不可思議,如果佛不為我們說出這個原因,我們真的是很難相信的。六祖在《金剛經注解》中說:“布施七寶,得三界中富貴報,講說大乘經典,令諸聞者生大智慧,成無上道,當知受持福德,勝前七寶福德”。

  我們從兩個地方來說,第一從自度來說的話,如果布施的時候不能做到無住,那麼你布施的再多、修的再大也是有漏的功德,有漏的功德,生滅法的嘛,只能得三界中富貴的果報,在天上人間享福,不能脫離六道輪回。而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能開智慧,能知輪回可畏,繼而求脫離。布施時能夠無住而行,行布施不住六塵、不取四相,這樣成佛有份。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住而行成佛就有份了嘛,這是從自度來說。從度他來說,布施給人七寶僅能利益人的色身,而為人演說《金剛經》能夠讓人增長慧命,幫助人解脫生死,所以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受持為人演說此經的人,不但能得如此殊勝的福德,而且其說法之處會有天龍護持,尊重護持的。

  好,我們再來看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隨說有六種含義。第一是隨說之人,就是演說《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的人,無論是僧俗聖凡都可以。第二是隨說之機,無論是根機利鈍,說法的人可以根據聽經人的根機,或深說或淺說,或者深入淺出來說。第三是隨說之法,就是不論說多少,也不定章句前後,也可以廣說也可以略說,四句偈哪怕一偈。第四是隨說之處,這個就更方便的了,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不論是山林還是鬧市,只要有因緣都可以說。第五是隨說之時,不管時間長短,白天或者是晚上。第六是隨說之眾,無論是一人也好多人也罷,只要機緣成熟,隨時隨地都可以說。

  當知此處,當知就是警誡大眾,警誡之詞,不可以輕視的;當知此處,此處就是講經之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三界之內有六道眾生,這裡為什麼只指出了天人阿修羅?這是三善道的眾生,這三善道的眾生都應當供養說經之處,為什麼沒有提到餓鬼地獄畜生呢?這是因為地獄道的眾生,由於墮入地獄,我們都知道受苦無窮,嗔恨心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刀劍寒熱之苦,邪思邪見重,接觸不到佛法,不能修學佛道;鬼道的眾生被饑渴所逼迫,五百年不聞漿水之名,無心向道;畜生道的眾生愚癡成性,無所覺知,也不知道修道。所以只有三善道的眾生苦樂交參,才能發心修道,廣修供養,所以佛這裡舉出三善道的眾生。所以我們一定要借助這個人身的機會,趕緊修佛向道,給自己積功累德。

  供養有兩種。第一是事供養,就像我們以香花、燈燭、幢幡、衣服,佛經當中提到的四事,經常提到的四事供養,衣服、醫藥、飲食、臥具,這都是事供養,還有包括合掌禮拜,這都屬於事供養。第二種供養叫做法供養,就是通過讀經聽經,明理之後如法修行,為他人演說,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甚至危及到生命也不捨菩薩行,也要行菩薩道,不退失菩提心,這稱為法供養。這裡的供養包括了這兩種,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包括了這兩種。我們對塔廟都有一定的誤解的,我們來解釋一下,佛塔是供養佛捨利之處,廟含有貌的意思,就是外貌的貌,就是供養佛像的地方。我們不可以離開塔廟的,因為我們見到佛像了就會反聞聞自性的,通過佛像就能把我們的性德完全的引發出來,知道我們的性德和佛等無差別的,這個廟是供養佛像的地方。能說能解能行金剛般若的人般若在心,就是此身之內有如來法身捨利猶如佛塔,心內有如來法身猶如佛廟,這就是供養塔廟。供養塔廟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像我們這地方有迦葉佛的捨利塔,裡面也供奉釋迦佛的捨利,供養兩尊佛的捨利,我們好多居士都去繞塔,在大雄寶殿裡我們都能拜佛,這個我們都能知道。但是對於說經之處大多忽視,不知恭敬不知供養,所以這裡佛舉塔廟為例,來說明說經之處和塔廟是一樣的,皆應供養。《大般若經》中說:“帝釋每於善法堂,為天眾說般若波羅蜜時,有時不在,天眾若來,亦向空座作禮供養而去”,帝釋代佛講般若經,有時不講經的時候,天眾從這路過,天眾來了也向講經的這個地方來禮拜,我們後面會講到,猶如佛在是一樣的。對說經之處我們講了尚且如此恭敬,那對說經的人就更應該恭敬了,但是這個講經的人千萬不能著相,不能存有我應該受大家恭敬,我為大家付出了多少,不能住心的,有住了,皆不是無為法。六祖說嘛,“以無所得心說此經者,感得天龍八部,悉來聽受,心若不清淨,但為名聲利益而說是經者,死墮三塗,有何利益”。師父常用此經來警示自己,就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做自己應該做的,做完以後就像空花水月,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心無任何的掛礙。我們講經的法師,不僅是講經的法師,我們做一切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才和佛的教導相應,這樣才是受持此經。所以聽經之人不可不存恭敬心,而說經之人應遠離名聞利養,我們再說都不可以著相,聽的也不可以著,講的也不可以著,都不能著相,就是這樣。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何況一詞,顯明盡能受持讀誦整部《金剛經》的人,更勝於上文中所說的隨說之人,這個好理解,雖然這裡只說到了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也包括其中了,因為這部《金剛經》是為大乘者說,大乘必然是自利利他的,所以也包含了為他人解說。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上就是指的佛的法身,法身清淨圓滿,我們說嘛,圓滿法身毗盧遮那佛,清淨圓滿,無漏無為,世出世間沒有一法可越其上,這是最上。第一就是指佛的報身,佛的報身萬德莊嚴,殊勝無比,眾聖之中堪稱第一。希有就是指的佛的應身,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世間希奇少有,所以稱為希有。最上第一希有就是說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又能為他人演說全經的人,能夠受持能夠演說的人,必能圓滿成就佛的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和應身,能夠圓滿成就三身。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剛經》所在之處,這一句就給我們說了三寶具足,我們看,經典這是法,即為有佛是佛寶,若尊重弟子就是僧寶。《大般若經》中說:“般若所在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即為有佛,此處乃有文殊普賢等,非止捨利弗目犍連等諸大弟子”,就是《金剛經》所在之處就有佛在,佛所在處就有這些助教的,幫助菩薩教化的這些諸大弟子圍繞,幫助佛教化的來示現的這些大菩薩們也都在圍繞,所以《金剛經》所在之處非常的殊勝,當然應該恭敬供養。

  我們在開始講正宗分的時候講過,正宗分的第一部分就是從第二分到第十六分,這是它的第一部分,第二分到十六分是開示降住其心、彰顯般若的妙用,那麼到這個地方,開示降住其心就介紹完了,從下面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到能淨業障分第十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這四分是講般若妙用,就是彰顯般若的妙用。

  好,我們來看下面的經文,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須菩提聽佛講《金剛經》所在之處則佛在,而且持說此經功德非常的殊勝,所以請佛開示經名以及如何奉持,讓現在及將來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佛開示此經的名字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這裡佛用金剛來比喻般若,以金剛的堅固、光明、銳利來比喻般若的體相用,我們一個個的來解釋。般若之體就是實相般若,實相無相,不可破壞,就像金剛堅固不壞,般若之體金剛堅固不壞;般若之相這是文字般若,能照一切理,照有則有妙,照空則空真,照中道則中道圓融。就像金剛的光明能破一切的昏暗,這是比喻般若之相;般若之用就是觀照般若,能斷一切的煩惱,觸我,著我了,觸我則我喪,喪命的喪,般若之用了,有我了,則我照空了,觸我則我喪,觸法則法亡,觸空則空滅,能空四相、破二執、斷三惑、顯三空、證三德,就像般若的銳利能壞一切物。佛用金剛來比喻般若,讓大家對於般若之義更容易明了,自然能到彼岸。用金剛來比喻體相用,般若的體相用。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須菩提問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經名,佛答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第二個是如何奉持,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是讓人因名會義,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也就是從經名上領會般若之義。眾生因為不明般若,處處著相,不能脫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佛教導眾生用金剛般若,在割不斷處來割斷,在捨不下的地方能捨,在放不下的地方能放,這就是奉持,所以說以是名字汝當奉持。這是回答第二個問題,如何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有的經文後面還有一句,是名般若波羅蜜,現在有的流通的版本中,還有是名般若波羅蜜。依照《乾隆大藏經》鸠摩羅什的譯本中呢,沒有這一句是名般若波羅蜜,所以我們這裡依照《大藏經》中鸠摩羅什的譯本來講解的。我們看還有一種本子就是叫古本,我們查閱了窺基大師、六祖他們用的本子是古本,我們現在用的本子是《乾隆大藏經》當中的鸠摩羅什的譯本,好,我們把這句經文再給大家再讀一遍: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佛一直在講離一切相,而在上一句經文中,卻又讓大家依照般若波羅蜜這個經名來修持、來奉持,那有的人問,這不是著相了嗎?我們看下面,所以者何,這是為什麼呢?佛在這裡加以解釋: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這句經文是什麼意思呢?蕅益大師在《金剛破空論》中說:“金剛般若,破惑,惑無不盡,照理,理無不顯,體即非破非顯,以般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別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諸法皆般若故”。就是說般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裡也是這樣,這個即非般若波羅蜜,應當從般若波羅蜜中去做,它不是兩回事,簡單地說,就是當即名字以離名字,我們依照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經名去奉持,心中還不能執著這個名字相,所謂空在有中,不是滅有以明空。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心裡執著這個名字相,那就是取法相了,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怎麼能說是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呢?所以我們剛才解釋如何奉持的時候,師父就留尾了,留尾巴的尾了,師父留尾了,我們如何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呢?就是我們做一切的事情,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剛般若的智慧,當即名字以離名字,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就是金剛般若的智慧。如果我們還取法相,還取名字相,有我人眾生壽者,這就不是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了。我們聽經也是這樣,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離心緣相,用清淨心去聽,多聽,自自然然的你的般若智慧、你的真心也就顯現了。你非得要用執著的心去聽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是什麼意思,甚至帶著分別心去聽這個講的好不好,那個講的對不對,說真的,你這就是在著相,著相只是世間的學問,還是生滅法,和金剛般若波羅蜜不是一回事,那你聽經聽的再多只是給你種下了阿賴耶的種子、學佛的因緣,但是和覺悟是兩回事的。

  好,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從這段經文往下,佛以金剛妙慧掃除一切聖凡執情,以彰顯般若離相的妙用。這一段經文講的就是離言說相,這裡佛問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嗎?我們依六祖的注解,佛問的是如來說法心有所得嗎?也就是佛說法的時候執著說法的相嗎?須菩提知道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所以他回答,世尊,如來無所說。大家一聽到這個都糊塗了,明明如來在說法,怎麼無所說的呢?這個無所說的意思大家不能理解為沉默一句話不說,無所說的意思就是如來雖然說法,但是心無說法的執著,心裡無所得。我們一聽經都作筆記,我們一聽經就把他牢牢地執著在心裡,有所住了。所以我們說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就是用清淨心去聽。這裡佛說法也是這樣,如來雖然說,但是他心裡無住,所謂終日說而無說,所以佛入涅槃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請佛再轉法輪,佛就問文殊菩薩了,“汝曾見我轉法輪耶,吾成佛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他心裡沒有一絲的執著,一絲不掛,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懂得,般若離言說相,正如《黃櫱心要》中說,“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你們終日聞何曾聞,我們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文字相,以無所得的心來修,才能證無生理成無上道。你要是會聽經,聽經都能成佛,六祖就是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馬上放下,開悟了。你們天天聽天天做筆記,有的法師說,請把筆拿出來做好筆記,開始做筆記,大家都慌慌的去做,我們都落的什麼?落的文字相。但是聽一定要聽,講也要講,但是一定要知道,是從心裡要無著,沒有一絲的執著,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不能執著語言相,不能執著文字相,就是這樣。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這裡講的是離依報之相。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化眾生的國土,也是佛說法之處,佛教化之處,不但佛所說之法是無說而說,就是佛教化的國土也是幻妄不真。佛這裡舉出了依報,是為了讓當機者和大眾於法法之上會取般若,離一切差別之相而見平等實相,所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真如。所以佛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多不多?須菩提回答甚多,佛開示說,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是這個世界散為微塵,微塵本來沒有,是將世界分散而有的,它分散的,本來不存在的,我們的微塵本來也是不存在的,它是因為分散而有的,也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的,當體即空。所以佛說諸微塵,這個是隨順世間俗谛而說的,不壞假相;如來說非微塵,這是依真谛而說,微塵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一個實有的微塵,也就是說,微塵沒有自性,當體即空,所以說是非微塵;從真俗二谛圓融,空有不著,中道實相上來說,所以佛又說,是名微塵。微塵既然如此,世界也是這樣,世界又是由眾多的微塵所和合而生,積聚而成的,所以世界也是因緣和合而成,和合而成當然沒有自性了,當體即空。如來說世界,這個是從世界的形相上來說;非世界是從世界的空性上來說;是名世界,這就是從空有不二的中道妙理上來說。所以說,無論是小到微塵還是大到世界,既不能執著它有,又不能執著它空,空有不著,才能見到實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這是從佛的正報身,剛才是依報,這從正報來講的。三十二相是應身佛,是佛在因地修福所成的正報身,我們常說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佛的三十二相是以修福為因感得的果報體。由於眾生大多執著自己的正報身為實有,我們都是執著我們的這個報身為實有,佛不知須菩提是否已經領會到般若離相之用,所以這裡舉自己的正報身為例來試一下,來看一下須菩提他領會了沒有。須菩提已經領悟到佛的應身雖然是相好莊嚴,但是也是有為的生滅之法,也是因緣和合而成,不是實有。如果對佛的三十二相存有所得的心,還是著相了嘛,那怎麼能見性呢?所以須菩提這裡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的,三十二相見如來還是執著了,執著了相有,還是執著了,因為他是相有性空的。

  好,我們來看下面怎麼解釋的。

  何以故,這是為什麼呢?下面須菩提來解釋。如來說三十二相,是指佛為度眾生所示現世間的三十二相,這三十二相是顯有,因緣和合;即是非相,三十二相是佛修福的因緣所成,有生有滅,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這個是顯空;這三十二相雖然不是法身實相,卻是依法身理體所起的妙用,因為用不離體,體不離用,體用相即,所以說是名三十二相。也就是說,如來說三十二相是顯有的,即是非相是顯空,是名三十二相是顯空有同時的中道實相。大家能聽明白的,我們來總結一下,世間的一切諸法,大到世界小到微塵,包括佛所說的法以及佛的三十二相,凡是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假相,相有性空的,沒有自性。這一切的諸法又都是依法身理體而起的妙用,就像《心經》當中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這樣。這一切的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假相,沒有自性,但是這一切諸法又都是依法體理體而起的妙用。就像我們剛才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通過現象,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你就會見到諸法實相,它都是依我們自性的理體而顯現出來的,自性理體的妙用。所以我們只要不執著一切諸法有,也不執著一切諸法空,非常的關鍵。你不能執著有的,我們現在好多人不執著有了,他執著空,但是空有都不能執著,那麼一切的諸法無非常住法身。正所謂,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那麼般若離相妙用也由此而彰顯。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我們世間人最看重的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生命,我們的身命。佛在前面以布施七寶來與持經的功德校量,布施七寶的功德很多,但是還是屬於外財,相對於我們的生命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身命是屬於內財,布施就更難了。我們看到好多的居士,在有病的時候都來找師父,師父我把我所有的錢都捐了,只要能讓我的身體好,讓我還能多活幾年。所以我們看,布施在關鍵的時候,他為了保命還能去布施外財,財物外財,但是你叫他布施生命這就是非常難的了。所以這裡的校量是更進了一層,用生命來布施,就像水漲船高,更顯持經功德之殊勝,也表明離相的妙用。這裡說了,如果有人以恆河沙等的身命來布施,這個數量是非常多的,布施身命但是妄心不除、四相不空,還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仍然還是生滅法,還是生死的因,所修福報再多,也只是在天上人間享福,而且我們剛才說了是生滅法,生滅法有生就有滅,那他也有福報享盡的時候。如果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為人演說,不但自己能夠離相無住,斷煩惱、了生死、證菩提,也能幫助別人了脫生死,成就佛道,所以持經之福超過布施恆河沙身命所修之福。所以我們說佛恩浩蕩超過父母恩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有時都說,佛恩我看不到,怎麼能超過父母恩?父母把我養育成人。父母恩也很大,給我們這一期的生命,養育了我們這一期的身體,但是只是這一期,我們還是要生死輪回的,佛恩給我們是什麼?法身慧命,讓我們能夠了脫生死,成就佛道,所以佛恩浩蕩,所以持經之福超過布施恆河沙身命所修之福,就是這個意思。六祖大師說:“多劫捨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仍是眾生,一念持經,我人頓盡,妄想一除,言下成佛”,由此可知,持經的福德是太不可思議的。可能有的人會覺得,只是受持經中的四句偈,功德就超過了以恆河沙數的生命來布施,這太難以讓人置信了。我們做個比喻,比如世間皇帝的玉玺,玉玺的大小只不過是方圓四寸大的一塊玉,上面只有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壽命的壽,既壽永昌,這八個字,但是它的作用有多大呢?能夠統治全國,封官命爵,安民施政。也就是說,這八個字就可以掌握天下黎民的幸福安危,那怎麼可以以上面文字的多少而懷疑它的作用之大呢?同樣的道理,雖然只是受持經中四句偈,但是可以讓人了生死,成佛道,轉凡成聖,那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了。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上一篇:地藏十輪經:福田相品第七之一
下一篇:宏圓法師:不見能忍所忍,才能嗔心不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