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是佛教的根本
他雖然置身橫逆之境,仍不改變教育宗旨。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在中國春秋時代,有位大聖人出世,就是孔子。他一生極力到處宣揚“仁義道德,孝悌忠信”的學說,可是不受歡迎,處處受排斥。他雖然置身橫逆之境,仍不改變教育宗旨,貫徹始終地提倡大同之道。 孔子是位大教育家,提倡“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不遺余力。他有“教不厭,學不倦”的精神。他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實行家。孔子晚年刪《詩經》、制“禮樂”、著《春秋》--詩、書、易、禮、春秋,即現在的五經。 他的學生有三千人,身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有七十二人。“禮”是婚喪祭祀的禮節;“樂”是音樂;“射”是射箭;“御”是駕車;“書”是寫字;“數”是算數。必須樣樣精通,才能成為完人。 孔子的教育方針--“因人施教,以身作則。”他的學生分為四大科:
(一)德行:有顏回、闵子骞。
(二)言語:有子貢、宰我。
(三)政事:有子路、冉有。
(四)文學:有子夏、子游。
孔子卒後,分為兩派,曾子主張“傳道”,以孟子代表,後為正統。子夏主張“傳經”,以荀子為代表。“傳經派”興於漢唐清三朝代;“傳道派”興於宋元明三朝代。 世界上的事理,都有相互的關系,好像中國的“儒、道、佛”三教,都是互相幫助。“儒教”如同啟蒙的小學,“道教”如同中學,“佛教”就是大學。三教道理都有關連,可是小學生不知中學的教科書,但是大學生可知中小學的課程。 “儒教”講做人的道理,如何建立好人格。“道教”一半重於建立好人格,一半是修出世法。所以道士不剃頭發,與在家人一樣,但穿古時隱士所穿的衣服。“佛教”則剃發除須,穿壞色衣,不注重外表,可是袈裟不離身,現比丘、比丘尼相。佛教是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不是離開世間法而另外有佛法?也不是的。只要將世間法認識清楚了,不被其所迷,就是佛法。 有人主張“三教合一”。所謂:
“紅花白藕青荷葉,
三教原來是一家。”
這就是表示如是道。佛教之根本,發起信仰之肇基,乃是在儒教,必須讀書,明理,先學如何做人,然後再依法修行,所謂“歸原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學佛法的人,應該懂得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