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一章)0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一章心中自有黃金屋01

  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又脫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種種轉變。

  現在再來解釋‘定’,前面談到‘定轉變自在’,定可以使我們產生轉變,而得到自在,原來是‘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眾生因習氣而不能自拔,被拖著走,‘又脫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一切藉定而求得解脫,解脫什麼呢?解脫心性的一切障礙,便能反過來轉變一切習氣的牽引,不再受制。大家學佛求解脫,學道求逍遙,結果學了佛、學了道以後,更不解脫、更不逍遙,這是很糟糕的事。

  要‘脫定障’,脫去這個定業,那些過去累積起來的種種習氣,須要真正入定了,一解脫這些障礙,心就得清淨。當然我們學佛、學打坐,有個大障礙,身體有病的人更糟糕,坐坐就難過起來了。這裡痛、那裡痛。這是業的果報。病由業,業由熏習。過去的種種熏習,現在都出現了。所以要‘脫定障’,才能心得清淨,‘一切諸行隨心轉變’,而得自在。但這要得大定才行。所以打坐的人,兩腿發麻了,即使‘阿彌陀佛’,念個不停,麻還是照樣麻,轉不了。

  道理在什麼地方?在第六意識的功能。必須要把第六意識解脫了,‘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種種轉變’,才能初步得‘自在力’。認識的功能力量有這樣大,然後而起種種心性的轉化。

  有很多學佛、學道的朋友,對第六意識還認識不清楚。只曉得第六意識浮面的那些妄念而已,就如水上的游魚一樣浮在上面。真正的第六意識還不是這樣。等到完全做到了清淨,這個身體坐在這裡,認識很清明的時候,那就是第六意識的出現,但還沒有得到解脫。所以要第六意識解脫了,得自在力,那麼你的習氣慢慢地才開始了種種的轉變。這不是那麼簡單,不要以為參個話頭,或如馬祖將百丈禅師的鼻子一扭,就悟了。

  意解心自開

  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隨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

  真得到定,前面有個條件,要‘意解脫’,所謂‘意解心開’,同時也有‘脈解心開’的作用。真的意解脫了,心理立刻起了變化,除了身心氣質的升華外,還可以逐漸明了心物一元的作用。因此‘定心自在力故’,意解脫了以後得了真正的定,而此定有超出一般的功能。

  ‘意解脫’所產生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很唬人的,其中涉及到道家、密宗氣脈的道理,像心髒的氣脈‘叭’一聲扒開了一樣,有如心髒病爆發。這些道、密的道理不清,真會嚇死人,被嚇死了,那是業,何苦?!有的變成神經病,那也是智力不夠、定力不夠。

  有些人佛理懂了,生理、心理沒有起變化,根本沒有被嚇到的機會,那也很可惜。‘定心自在力故,隨其所欲’,此‘欲’不是後天的欲望。所以不要欲想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看看,究竟有沒有。或想要變化一個境界,就會立刻起作用。一切只是自然而然。‘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有些人打坐,往往會看到一些光、一些影像,或是這兒氣通,那兒氣通什麼的。記住,那只是你妄生的影像而已。如果把這當成了不起,當成道,那是自己欺騙自己,沒有用的。道理不通,把自己弄得苦惱、弄得神經。我非常反對這一套,何苦來哉!

  諸位看了《金剛經》所提出的‘空’。怎麼空啊?就算真的做到了‘空’,那‘空’也只是認識的影像產生的境界而已。所以要通這個理:‘定心境界,影像而生’,其中是有其深刻原理的,學佛就要把原理弄得清清楚楚。

  聖教者,謂三種聖言。如經中偈雲:心將引世間,心力所防護,隨心生起已,自在皆隨轉。

  這裡提出‘三種聖言’,也就是告訴我們有三個重要的綱要。同時引用佛經中的話‘心將引世間’。佛法絕對唯心,這物質世界,這宇宙的構成,是所有眾生共同生滅的業力所構成,‘將引世間’,由之引發出來的。‘心力所防護’,這物質世界的存在,也是在心力的防護影響之下。所以一切的影響都‘隨心生起已,自在皆隨轉’,只有大自在的人才能轉得了物質世界。這種唯心的力量,主要是由定境來求證的。

  又說:是故苾刍(比丘)應善專精,如正道理觀察於心,乃至廣說。

  永明壽禅師又引用經句。佛嚴格地吩咐出家的弟子,‘應善專精’去修持。但修持不是那麼簡單,應善為抉擇,依據正確的道理,好好地反省、觀察自心,這就是‘如正道理觀察於心’。‘乃至廣說’,一切經典上說的很多,到處都這麼講。

  又說:苾刍當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識蘊,是名聖教。

  ‘識蘊’,不斷地如音樂的流轉,最後誰作主啊?另有一個不離於形聲、音聲以外,又不拘於其中的一個作主的力量。一切由自己的意識來作主。這意識又如城主一樣,又如帝王一樣,怎麼來的呢?‘即是一切有、取、識蘊’,有、取與識都屬於十二因緣。我們眾生有個習慣,要抓個東西,認為有。為什麼?我們怕死,因為死了什麼都沒有。因此習慣把這個世界的‘有’,當成實在的‘有’,抓得很牢。一旦失去了,就非常痛苦。學佛的人,應該認識清楚。

  當然除了證道的人,真正才曉得這物質世界一切皆非我所有,只是暫時借用而已。而且只是影像不是真實的。因為觀念的顛倒錯誤,把影像的世界當成真實的有,抓得牢。這就是‘取’、‘有’。

  諸‘有’當中,最假的就是‘名’。許多不認識南某某的人,可能會談論南某人這麼樣、那麼樣。我還當面碰到一個人說:‘南某人還沒死啊?’當然沒死,因為他說的是一個名,跟我有什麼相干?那只是三個字而已。本想說:‘我就是,還沒死。’但那樣不美,我只有這樣回答:‘大概還沒死,我也不知道。’你看‘名’多假!可是世界上的人,把‘名’看得非常重。第二個就是‘利’,就是錢……一切利益。這些‘利’固然有其‘用’,但錢財本來就是聚散無常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編案:到死還牢抓不放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莎翁的名劇《凱撒大帝》中凱撒於西元前四十四年遇刺,在倒下前,除了指責出賣他的心腹,驚愕莫名地說:‘也有你呀!布魯塔斯!’,還傲然宣布:‘我啊,恆定如此辰,正確而安穩的方位,整個天穹都無匹俦。’)

  在不同時空的因緣變化中,哪有永久不變的東西?可是我們把一切當成非常實在,這就是‘取’。這些都叫‘有蘊’、‘取蘊’,當然最重要的‘識蘊’。這心識不了解這些東西的假合,勢必對它追逐不已。‘有’、‘取’、‘識’是十二因緣中的三支,這是聖人給我們的教誨。故說‘是名聖教’。

  (編案:‘有’、‘取’、‘識’三支之濃淡,因每人業報之不同而有所差異;然就一般人而言,則隨歲月之變遷,而有由濃至淡之趨勢。蔣捷的一阙‘虞美人’詞,即感性地勾勒出人生少、中、老三個階段的情境,同一聽雨,而至情懷老去,乃能智思清明。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如今聽雨僧廬下,發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上一篇:印光大師: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
下一篇:供燈千篇文二十三:幾個字的思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