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一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1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八面,第七行,從一百二十四看起:
【智度論雲,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
這一段經文說菩薩所修的功德法藏,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學習的,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個修法。『菩薩得』,「得」是證得,也就是通達明了而得其受用,他確實在生活上用上了。『一切三世』,「三世」加上個「一切」,意思就更深了。佛經裡面,特別是大乘經,常講到十世,十世怎麼說法?過去有三世,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過去三世,現在三世、未來三世,這有九世,加一個根本的,叫十世。一切三世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否則的話,說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哪有一切?一切是這個意思。
『無礙明』,「明」是智慧,「無礙」是一切通達無礙。在《無量壽經》上有句話,「住真實慧」,跟這個意思相同,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住在真實的智慧。也就像《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清涼大師注解《華嚴經》,為我們說出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也就是說,他們的生活是無有障礙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四無礙的法界,這是法身大士的生活狀況。入這個境界,此地講『等諸三昧』,實在就是《華嚴經》上講到的華嚴三昧,《無量壽經》上也說到這個,華嚴三昧。
『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一一三昧」,說了個一,一裡面有無量,無量中有一,這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容,一多無礙。佛在《華嚴經》上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切法都是圓滿具足,沒有一法不是。舉一微塵,微塵是物質裡頭最小的,說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一粒微塵,多是什麼?這一粒微塵你要分析,用現在科技來觀察,一粒微塵是很多原子組織的,而原子又是許多電子組織的。電子再分析,是粒子組織的,一裡面就有多。這麼多東西是一,一是那一微塵。佛舉這個例子說明,所有一切萬法,這是舉到最小的,依報裡面講一微塵,正報裡面講毛孔、毛端。舉這個為例,說明一多不二,這是粗說。像《華嚴》再往細處說,涵蓋了虛空法界。所以說大不是定大,不是一定的大,小亦非定小,大小能夠互容,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所以《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夠見到的,清涼大師也說得很明白,必須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這個境界就現前。這個境界就在眼前,我們看不出來,他們能看得出來。我們看不出來,是有障礙,什麼障?妄想執著,見不到事實真相。如果把妄想執著斷盡,這事實真相原來就擺在面前。這是說一一三昧當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
『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和合」是歸納,一類一類歸納,因為無量阿僧祇就沒有法子說。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無量法歸納成多少類,像《瑜伽師地論》裡面,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類。六百六十類對於初學的人來講還是很不方便,太多、太雜了,所以天親菩薩教初學的人,又把六百六十類歸納為一百類,稱為《百法明門》。一百類,對於初學的人來說就方便太多了。所以,一百展開就是六百六十,六百六十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是用歸納法。由此可知,一多是互容的,一多是相即的。這是『菩薩善法功德藏』,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習,這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明了事實真相,修積一切善法,這才叫學佛。再看底下這一段,也是《智度論》裡頭說的。
【智度論曰,是三昧修行,習久後能成陀羅尼,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
三昧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麼叫正常的享受?心地清淨平等就是正常的享受。一切凡夫他的受,就是享受不正常,因為他的享受是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換句話說,這些東西是煩惱。凡夫享受的是煩惱,佛菩薩享受的是智慧,智慧是清淨的。我們世間人有沒有智慧?沒有,世間人種種智慧裡頭參雜著煩惱,不是真智慧;佛法叫它做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稱之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跟世間智慧的差別,就是它裡面沒有煩惱,決定沒有妄想執著,這個智慧才是真實的智慧。
所以『三昧修行』,這是總綱領,佛法行門很多,所謂無量法門,無量法門統統修三昧,也就是都是修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受用。在《無量壽經》就是清淨平等覺,這叫真修行。在生活裡面修清淨心,在工作裡面修清淨心,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修平等心,這是真修行。修行不是說每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佛號,拜多少佛,不是這個。這個搞法,如果與生活、與處事待人接物要是看作兩樁事情,那就完全錯了。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這叫修行,而錯誤思想行為就在生活裡頭。所以要明白經義,佛在經裡面教給我們一些原理原則,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修行,這就是「三昧修行」。三昧修行是總說,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是三昧修行,換句話說,都是修清淨心、平等心。
『習久』,修行時間久了,久了就有效果。開始修的時候要作意,因為習氣太重,常常犯這個毛病;學久了,自自然然心清淨,自自然然妄想分別執著少了,功夫就得力。久了以後,就成了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是好習慣,這叫『陀羅尼』。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自然能夠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這個大總持法從哪裡生出來的?「是諸三昧」,就是自己清淨平等的感受,以及外面的境界;換句話說,還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對外不著相,外離相;內離念,內離念是三昧,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受就是正受。內離念,外離相,外面不著相這是諸法實相都現前,就是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都明了,這是住真實慧,能生總持法門。陀羅尼在起用的時候,就是無所不知,就是權智的德用。是諸三昧,實在講就是實智,般若無知,三昧是無知,陀羅尼是無所不知。這是我們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實在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是自性本具的,只要把障礙去掉,這個能力就現前。底下一段還是《智度論》裡面說的。
【智度論曰,三昧但是心相應法也,陀羅尼亦是心不相應,是心不相應陀羅尼,是心不相應者,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瞋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
這一段是說明三昧跟陀羅尼不同的地方。三昧決定是相應的,由此可知,從三昧裡得的陀羅尼,是菩薩善法功德藏。如果沒有三昧,能不能得陀羅尼?能,『聞持陀羅尼』。陀羅尼是講總持法門,世間聰明智慧的人有,中國古人常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他做學問、做功夫,他有能力抓住綱領。我們世間人講抓住綱領,在佛法裡面叫得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綱領,他能抓得住。雖抓住了,他心裡面的是非人我、貪瞋癡慢沒斷。你不能說他沒有學問,不能說他沒有抓住綱領,他確實掌握綱領,他也說得頭頭是道,他也有能力著作等身。這是給我們解釋這樁事情,說明得三昧一定得陀羅尼,得陀羅尼不一定得三昧。這是不能不曉得的,什麼原因?因為三昧是心相應法,與心不相應,怎麼會能得三昧?三昧是清淨心、平等心,決定是與心相應的。但是陀羅尼不見得相應,亦相應,也不相應,這個地方從不相應來說。所以陀羅尼跟心不相應,『是心不相應陀羅尼』。
有與心相應的陀羅尼,有不相應的陀羅尼,相應的陀羅尼,前面所講的,那是住真實慧,是菩薩善法功德藏,這都是說相應。如果是與心不相應,底下就舉一個比喻,『如』,如是譬如,譬如有人『得聞持陀羅尼』。聞持陀羅尼在佛法裡面,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很明顯的代表,阿難尊者。阿難在佛陀弟子當中多聞第一,而且記憶力非常之好,理解能力也很強,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但是他煩惱、習氣沒斷,這就是聞持陀羅尼。他多聞,而且他能夠保持不失掉,這就是他記憶能力非常好,分析能力非常好,他有這種能力。『雖心瞋恚亦不失』,這就是他煩惱沒有失掉,他的貪瞋癡沒斷掉。所以阿難在世尊法會裡面,一生只證得小乘須陀洹果,他的同學們幾乎各個都證阿羅漢,他還是初果。如果說在佛法能力上,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他,楞嚴會上就很明顯的,富樓那尊者證了阿羅漢,四果羅漢,世尊講經,阿難能聽懂,富樓那聽不懂。為什麼四果羅漢聽不懂,他初果須陀洹聽懂了?這是大經裡面所說的,每個人根性不相同。阿難尊者煩惱障重,所以他不能證果,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所以他聞法能夠理解,就是他得的是聞持陀羅尼。富樓那尊者跟阿難根性恰相反,富樓那尊者是煩惱障輕,所以他很容易證阿羅漢;所知障重,所以佛講大乘經他聽不懂。一切眾生根性不同亦復如是。這是煩惱習氣沒有斷,這個煩惱習氣就是講貪瞋癡,『常隨人行,如影隨形』,不離開你的,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這都是眼前自己的事實真相,我們看看經典上諸佛菩薩給我們表演的,看了以後,回來想想自己,我們自己應該如何來修學。實在講,我們現前兩種障礙都重,煩惱障也重,所知障也重。所知障重,對於佛的經義不能透徹了解,甚至於有時候把經義錯解,這所知障重。煩惱障重,就是是非人我、貪瞋癡慢放不下,生活在這個裡面,哪能不造業?怎能不墮落?如果對於這個事實真正有高度的警覺心,能救,不是不能救,任何一個人都能得救。這個高度警覺心就是覺得自己兩種障礙都重,如果這一生要不能夠脫離三界輪回,必定墮落,有這樣一個警覺心就好辦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老實念佛。
世間一切人、一切事我統統都不管,與我完全不相干,都把它放下,隨緣度日,什麼事情都好,你說善,很好,惡也很好,完全不關我的事。老實念佛,老實這兩個字要緊,念上個三年、五載就成功了。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的,許多念佛三年就往生的,是不是他的壽命到了?有很多人問我,是不是他念佛三年,他剛好壽命到了?我想不見得,哪有這麼巧!你說一個、兩個也許有這個樣子,太多了。太多了,我們想法就決定不是他的壽命到了,而是他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他的壽命不要了,在世間多住一年就受一年罪,多住兩年就受兩年罪,人家能走他為什麼不走?我們是走不了,無可奈何。有本事走,不願意多受一天的罪,極樂世界的樂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的到。所以他有能力,三年他能力達到、他做到了,自在往生。他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那麼好,我們從近代往生傳裡面都看到。
你看《念佛論》,我們這裡流通得很多,倓虛法師所講的極樂寺的修無師,絕對不是壽命到了,鄭錫賓居士,學佛都沒幾年。尤其是谛閒老法師那個念佛的徒弟,念三年站著往生,我不相信他三年壽命到的,絕對不是壽命到的,而是他功夫成就了。沒有生病,站著走的,那是預知時至。他在走之前一天,去看看他的親戚朋友,那個看看就是告別,但是他不說。說了什麼?說了怕人家打閒岔,你明天往生,我明天去看你怎麼往生,他就走不了了,他怕人家干擾。所以,絕對不是他的壽命到了,壽命到往生固然是有,但是壽命不到往生的人更多。我們世間人不懂,貪生怕死,希望在這個世間還多住幾年、多住幾天,人家跟我們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樣,沒有理由在這個地方多住一天,沒有理由。
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兩種障礙重都不怕,只要你真發心,真的老實念,這一句佛號叫消業障!特別是谛閒老法師那個徒弟,那個錄音帶我聽了四、五十遍,實在是我們的好榜樣。他沒有念過書,什麼事都不懂,跟他講什麼他都聽不懂,所知障重。煩惱障也重,學什麼都不會,雖然出家了,兩堂功課都不會,人笨到這個樣子。所以,老法師只教他一句佛號,教他念阿彌陀佛,而且方法非常善巧。你就老實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多簡單!給他找個小廟,那個小廟是沒人住的,一個破廟,在鄉下,叫他一個人在裡頭去住,就是專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三年,居然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三天,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但是死了以後站三天,沒聽說過。
從這個地方證明,這一句佛號消業障的力量不可思議。如果業障不消除,哪裡能夠這樣自在往生?什麼方法消除業障,一句佛號。我們天天念佛,為什麼消不了業障?我們不是老實念,我們念佛裡頭參雜著是非人我、貪瞋癡慢,所以把功德破壞掉了,念得再多,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是你自己破壞掉。人家這個佛號為什麼念得成功?裡面沒有夾雜妄想,所以叫老實念,我們不老實。真正老實念,修學這個法門,實在講三年決定成功。可是你聽了怎麼樣?你聽了決定不肯念,三年就死了,這個不得了,這個法門不能學,我還要長命百歲!給你講真的你反而不學了,這就是迷惑顛倒,迷戀在五欲六塵當中,沒有真正發心脫離三界苦海的意願,沒有這個意願,雖然講信、講願,信願都不真實。不是這個法門有問題,是我們自己的發心有問題,法門決定不錯。上根利智,在經上講,一日二日就能成就,根性再劣,七天也能成就。
這個說法,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頭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宋朝瑩珂法師,給我們做出了證明。這個出家人煩惱障很重,我們看起來,大概煩惱跟所知障都重。雖然出家,因為習氣,沒有辦法持戒、守清規,常常犯戒、常常破戒,造作的罪業就很多。但是他之所以能夠得救,他相信因果報應,這個很難得。想想佛在經上常講的,自己生活行為一比照,他自己知道將來一定會墮阿鼻地獄。他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就生了很大的恐怖心,就害怕了。請教他的同參道友,有什麼方法能救他?這些同參道友就拿《往生傳》給他看。他讀了之後,對於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羨慕,就發心念佛,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一句佛號日夜不間斷,不吃飯、不喝水,一句佛號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誠則靈,真誠他就有感應。阿彌陀佛現身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好好念佛,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再來接引你。瑩珂法師這個時候智慧開了,他就一想,我的習氣很重,禁不起外面誘惑,再十年我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所以跟阿彌陀佛說,我的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他提出這個要求,阿彌陀佛也接受了,佛就告訴他,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他非常歡喜,房門一打開,告訴他的同參道友,我三天之後要往生了。一般人看到,他說的話瘋瘋顛顛的,說瘋話,沒人相信他。這麼一個惡人,一個壞人,關門念三天佛,就說他三天之後要往生。好在三天時間不長,我們大家看你三天之後你往生不往生?到三天之後,真的他往生了。
這是說明,這一句佛號消業障的力量,什麼法門都不能比,問題是你真心念。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好留戀的,年歲稍微大一點的人看得太清楚、太透徹。三十年前的社會,跟今天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人心變了,社會的型態變了,將來不知道要遭什麼樣的劫難!這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像我這個年紀的人,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戰期間,那個時候的人心,跟五十年之後現在的人心不能比。所以真正有智慧、真正有覺悟,應當求生淨土,應當放下萬緣,老實念佛。這一段是說明,得陀羅尼不一定得清淨心,得清淨心,得陀羅尼才是菩薩善法功德藏。一百二十七段。
【智度論曰,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三昧不爾,或時易身則失。】
這也是說明陀羅尼跟三昧性質不相同,陀羅尼會傳到底下一世,這是阿賴耶裡面的種子。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人,有生下來就很聰明,就很有智慧,那是他阿賴耶裡面有這些種子。這個種子習氣生生世世不間斷,可以帶到來世。但是三昧就不一樣,三昧一轉世,一個生死一轉世,來生就沒有了,這一生所得到的,來生就沒有了。來生必須要遇到善緣,這個很難得,真正遇到善緣、遇到善知識從頭再修,再修會得到。如果遇不到善緣、遇不到機會,沒修的話就失掉了。這是三昧跟陀羅尼不相同的地方。
但是得三昧而不能夠發願往生,往往第二生得人天福報,這是很可怕的。人天福報一現前,把修行這個事情就丟掉了,而享福沒有不造業的。他在世間是大富大貴,富貴人有權力、有財富、有勢力,為所欲為,他想什麼他都能辦得到。如果是損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這一生的福報享盡了,來生必定墮落。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囑咐菩薩,不受福德。我們看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無論示現出家、示現在家都不享福,生活都過得很清苦,非常有道理。出家人,大家所知道,像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不是沒有福,他的在家弟子太多了,供養太豐富了,他不能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嗎?
虛雲老和尚當年在世的時候,他在南洋弘法,泰國的皇後、皇帝,泰王都是皈依老法師的。老法師穿的一身衣服,補釘補了好多個,這些在家徒弟,大富長者,不能替老和尚多做幾件好衣服嗎?實在講供養的好衣服太多了,我們在老法師年譜裡面看到,他這個地方接受了,那個地方布施給別人。有些初出家的人沒人供養,沒得穿,他新的衣服、好的都送人,自己還穿一身破爛衣服。印光法師也是這樣的,所有一切的供養他拿去印經書,他在蘇州報國寺辦了個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印經布施流通。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一點都沒有改變。確實遵守佛在《般若經》上的教訓,不受福德,不接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不造業,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在家學佛的這些長者、居士們,我們在台灣這麼多年,台灣李炳南老居士,那有大福報,在台中弘法利生,以居士身分講經說法。我到台中親近他的時候,他在台中十年了。我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到台中親近他的時候,他告訴我,台中蓮社的蓮友,登記本子上有姓名、有住址的,已經超過二十萬人。他自己的生活,還是一天吃一餐,那麼簡單,穿的衣服,幾十年沒有換過新衣服。到以後我們才曉得,他的內衣都是補的,襪子也是補的。有沒有供養新的?有!常常有人送新的衣服給他,他一拿到就送人,還送我不少件,都是非常好的料子,他自己不用,轉手就布施掉。在家菩薩!也是不受福德,不享福就不造業,佛門常講隨緣消舊業,這是在家、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隨緣消業,不造新殃。
這是陀羅尼跟三昧不一樣。陀羅尼可以隨著一個人轉世,生生世世都顯出他的聰明智慧,但是清淨心、正受,一轉世就沒有了。這是講六道裡面,一轉世所謂有隔陰之迷,這是兩種不相同。再看底下這一段。
【淨影疏曰,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底下這幾節都是解釋「入華嚴三昧」。什麼叫華嚴三昧?《淨影疏》裡面這句話,『彼一三昧』,就是華嚴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由此可知,華嚴三昧實際上就是大總持法門。
【八十華嚴曰,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名佛華嚴。】
實在講華嚴三昧就是四無礙法界,也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六相十玄,就是十玄門,能夠統攝世出世間一切法。
【六十華嚴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
在一切三昧當中,『佛華嚴』是究竟圓滿的正受。底下這一段是解釋,說得比較詳細。
【法界記雲,言華嚴三昧者,解雲,華者,菩薩萬行也。】
「華嚴」是比喻,在《華嚴經》經題裡頭為我們說明。「大方廣」這三個字是講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含在這三個字裡面。「大」是說一切諸法的理體,說它的本體,也就是講的自性。在有情眾生稱作佛性,在無情的眾生稱作法性,實在講,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沒有差別。性就是本體,所有一切法是從它出生的,性是能生,諸法是所生。所以性是體,所生的叫相,相用「方」這個字做代表,方的意思是方法、是軌則,是變現一切法相的程序。「廣」是講作用,它的用途非常廣大。所以,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講一切諸法的體、相、用。「佛」這個字,佛是能證,佛是徹底覺悟的人,覺悟什麼?覺悟大方廣,大方廣實在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大方廣。徹底究竟的覺悟,這個人就叫做佛。「華嚴」是比喻,『華者,菩薩萬行也』,「萬」是比喻多,比喻無量,「行」就是生活行為,在生活行為當中點點滴滴。
所以,經的梵文經題裡面是「雜華嚴飾」,佛把它比喻一個大的花園,這個花園裡面,世間所有一切花的品種統統具足,那就太妙了。你到這個花園來,什麼樣的品種都能見到。佛用這個比喻,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你所遭遇到一切人事物,就好比雜花一樣,這是一個世間。莊嚴是嚴飾,飾是裝飾。在這麼一個復雜無比的世界之中,就像個大花園,什麼樣的花、什麼樣的品種統統具足,你在裡面游覽,宗門的人說「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這就是菩薩游戲在人間。世間無論怎麼復雜,菩薩的心永遠清淨,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覺而不迷,那就是片葉不沾身,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意思。那就是嚴的意思,這真的莊嚴。如果對於這些境界起心動念,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就迷了,就不覺。什麼叫覺者?菩薩是覺者,佛是覺者,知道萬法雖有,有即是空,《心經》裡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有,有就是空。所以他不分別、不執著,他能夠保持清淨心、保持平等心,不會隨外面境界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他的本事。凡夫跟他不一樣的,見色聞聲就起心動念,就起貪瞋癡慢,就起是非人我,這就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菩薩正受,底下講:
【何者,以華有生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雖復內外兩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華也。】
這是解釋華嚴兩個字。為什麼用『華』做比喻?因為華開花之後會結果,『生實』就是結果的意思。而菩薩的行,行後面也感果,行是造的因,有因必有果。這個造作,不但是在言語、行為上造作,起心動念就造作。所以我們自己現前感受的果報,將來我們也會感受果報,不論果報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不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是自己業力招感的。你自己沒有這個業因,怎麼會有這個果報?真正覺悟、明白了,在受果報的時候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果報受了之後就了了,絕不怨天尤人,等於說這個帳到此地就結了。如果受報的時候,特別是受惡的果報,自己不甘心、不情願,怨天尤人,那你在受果報的時候又造惡業,你將來的果報就更苦,愈來愈苦。可是世間人有幾個覺悟的人,在惡劣的環境他不會怨天尤人?太少了,迷惑的人多,覺悟的人少。覺悟的人受極大的苦難,他知道自己造的業因,應該受這個果報,這是覺悟的人。所以用華來比喻因,比喻造因。
『雖復內外兩殊』,這個比喻是外,實在講的意思就是菩薩生活行為,這個不一樣,但是因果是非常相似的。開花,花開得好,果一定結得好;花開得不好,果就結得不好。跟我們在生活當中造業是一樣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的心善行善,果一定善;心不善、行不善,果一定不善,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這個說法是相似的。『今即以法托事,故名華也』,用華來表法,顯示在生活裡面所遭受到的這些果報。
【嚴者,行成果滿。】
莊嚴。
【契合相應,垢障永消,證理圓滿,隨用贊德,故稱為嚴也。】
『嚴』是莊嚴,是完美的果報,完美的果報一定是要把煩惱斷掉。『垢障』,垢是污染,障是障礙,這兩個字都是指煩惱。無明煩惱是污染,見思、塵沙是障礙,這三種障礙要把它永遠斷掉,這就是「垢障永消」的意思。能把無明煩惱斷盡,證理就圓滿,理就是自性,理就是諸法實相,你才能夠證得圓、證得滿,而沒有欠缺。佛在經論上『隨用贊德』,「用」是用在生活上,贊歎佛與大菩薩們,他們在生活上表現的圓滿的德能,智慧、德能都表現在生活上,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用嚴來贊歎他,『故稱為嚴』。
【三昧者,理智無二。】
『理』是所證,『智』是能證,智就是般若智慧,理是真如本性。顯現在外面,就變現出一真法界,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都是真如本性變現之物。如果你要明了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那麼相就是性,事就是理。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看穿、看透了,那就是「理智無二」。諸位曉得,無二就入不二法門,就入一真法界。還有二,你決定沒有入不二法門,你決定在一真法界之外。在一真法界之外,你就是落在十法界裡頭,如果二障要重一點的人,在十法界裡必定在六道裡面。這些理與事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沒有辦法解決這個事情;換句話說,你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十法界的機會就沒有。你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事實真相,然後才會產生高度的警覺心。
要發心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願心才能生得起來。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很多,為什麼這個願心生不起來?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沒有明了。假如你對於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這兩方面情況搞清楚了,這個地方真苦,那個地方真樂,你還不趕快移民過去嗎?這一定道理!沒搞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未必比我們這裡好,去不去無所謂,他願心就不強。真搞清楚、真搞明白,那你的心就非去不可,不但非去不可,愈快愈好,一定是這個心理。所以入不二法門,這是得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
【交徹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絕,故雲三昧也。】
這是解釋華嚴三昧,華嚴三昧跟其他的三昧不相同的地方,華嚴是究竟圓滿的三昧。百千三昧固然是正受,不見得究竟圓滿,要比華嚴三昧,那就差很遠。三昧之多,我們在此地也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讓大家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有個很清楚的概念。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剛才講過,裡面沒有貪瞋癡慢。譬如這個人他對於財他不貪,財物擺在面前他決定不會起心動念,這個人在財裡面得三昧,得正受。可是他遇到名,名他要,他貪名,他在名裡面就沒有三昧,在財裡頭有三昧。有些人財富看得很重,名看得很淡薄,那個人在名裡頭得三昧,財裡頭沒有三昧。這樣你可以依此類推,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精神生活上、在物質生活上,真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你要把無量無邊煩惱習氣一樁一樁都離開、都不動心了,你就得無量三昧。
而華嚴三昧境界就更擴大,大到盡虛空遍法界。不但是六道不染著,十法界不染著,連一真法界也沒有放在心上,這才是華嚴三昧。末後結得好,結的是究竟圓滿的三昧。『理智無二,交徹熔融』,理與智交徹,性與相交徹,事與理交徹,互相並融。『彼此俱亡』,「彼此」就是底下講的『能所』,心才達到真正的清淨。惠能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到這個境界才是華嚴三昧,這個三昧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底下一段:
【華嚴經雲,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
這是《華嚴經》上兩句偈,形容華嚴三昧的德用,也是華嚴三昧的功德利益。你要是明了它的作用,知道它的好處,你才會發心去修學,我們學了有好處,學了有用處。它的用處,實在講就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一切自在』,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無障礙法界。你看《華嚴經》最後的一品,我們通常講「普賢菩薩行願品」,而它的品題不止這幾個字,這幾個字是略稱。品題具足是說無障礙的法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就是你得到了,你得到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此地講的一切自在。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四無礙法界,特別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入到這個境界,這是你能入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普賢菩薩的生活境界,他用什麼入的?普賢行願。普賢行願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所入,能所不二,那就是華嚴三昧。所以『華嚴三昧勢力故』,才能夠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在這個境界裡得大自在。
我們對於這樁事情雖然聽說,實在講沒透徹,不是真正的明了。真正明了,你一定會發心去求,你自己要想得到。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求?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真正念佛求生淨土,就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用這個方法我們有把握在一生當中能得到,用別的方法非常困難,即使是依《華嚴經》十大願王來修行也很難,實在講沒有信願持名來的容易。信願持名,我們人人有把握可以做到,要是修十大願王,我們不見得有能力修成,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淨宗是不思議法門,是真實難信之法。我們有幸遇到,如果這一生不認真,把它輕易放過,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二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2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九面,從第一百三十三段看起,倒數第五行:
【合贊曰,法界唯心,名佛華嚴,以因行華,嚴果德相,令顯著故,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
這是《無量壽經合贊》裡面的一段話,這個意思很深,完全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境界。法界跟心性,實在說是一不是二,心性能現,法界是所現,能所不二,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這個意思也是『佛華嚴』的意思。底下說『以因行華,嚴果德相』,華嚴兩個字是比喻,華代表因,開花之後才會結果,用嚴表果德,華表因行。在《華嚴經》上講,就是文殊的十波羅蜜,普賢的十大願王,代表了華嚴的因行。由此可知,法身大士他們修學的總綱領,不外乎十波羅蜜與十大願王。
「果德相」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裡圓滿含攝了十法界,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自行化他的境界。『令顯著故』,就是入這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不但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方微塵國土他也看得清楚、也聽得清楚。由此可知,法界原本是一,不是二。凡夫為什麼見不到一真法界?這正是佛在「出現品」裡面所說,一切凡夫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妄想執著是障礙,去掉這個障礙,佛華嚴就現前。
【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飾法身,故雲華嚴。】
這個『三昧』是莊嚴法身的,『飾』是裝飾。所以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是正報,也包括依報在其中;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有情跟無情,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華嚴』兩個字的意思很深,也非常之廣。
【秘藏記雲,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
這段是解釋『真言』,真言特別是密宗裡所說的。「真」是真實無虛的意思,這是說諸佛如來所說的言語。這個地方所講的諸佛如來,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宗門裡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之後,他的言語、他的德能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決定不是虛妄的。諸佛菩薩要隨俗締來說,我們凡夫能夠理解、能夠接受,如果隨他自己親證的境界來說,我們凡夫就沒有能力理解他,因為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前面我們講的很多。凡夫、二乘的境界是十法界,六道十法界,十法界以外的一真法界,那個裡面的現象、裡面的狀況,不是十法界裡面這些人能夠知道的。因此,佛講經的時候,不僅有六道眾生,有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十法界裡面的,還有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他們也來與會。
既然來與會,世尊也不能夠把他們冷淡了,這個不可以的。所以為我們講經說法之後,有時候就用咒語,『密語』就是密咒,密咒實在講就是他們的言語。實在講,世尊無論對哪一道的眾生說,法身大士哪有不通達、不明了的道理?但是咒語說幾句,對他們來講有特別親切之感。而且咒語還有一個作用,能夠對治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讀經,讀經為什麼不容易攝心?因為看到經文,他打妄想,佛這一句怎麼講,這一段什麼意思,他打妄想。如果叫他念咒語,咒語沒解釋,所以能夠攝心,不讓他打妄想,它對於我們有這個作用。而咒語裡面所含的意思,跟佛顯說的無二無別,所以神咒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會疏曰,百千三昧者,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
我們先說這一段,這是解釋經上所講的『百千三昧』。三昧的意思是正受,「百千」不是個定數,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數字來看。它是形容,表法的,代表多,所以底下講『無量』,百千就是無量的意思,代表眾多。三昧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前面我們也曾經舉例說過。實在說眾生無量無邊,每個人的心行不相同,實在講就一個人來說,一個人的心行也是無量。你看我們從早到晚,妄想、念頭,一會想東,一會想西,如果你要是仔細把它記錄一下,你從早到晚想了多少事情!然後你才曉得我們念頭裡面的復雜。一樁事情得正受,這是一個三昧。從早到晚,無量無邊的念頭,如果都得正受,那你就成了無量三昧。我們還從簡單的比喻來說,譬如這個人把財放下,不貪財了,在財裡面得三昧。可是財裡面包括很多種,財物,只要是有價值的都屬於財物,那財物多少種!不是單單純純說個財,財裡頭就包括了百千種。百千種財物當中,恐怕有些放下了,還有些放不下,不見得在財富裡面你全都放下。由此類推就能體會到,心行無量無邊。
根性上講『有利有鈍』,有利根的,聰明人;有比較上愚鈍一點的根性。根性的利鈍,對於煩惱『結使』就有厚薄不同。根性利的煩惱輕,容易覺悟,容易放下,這就是薄的。根性要是鈍的,他的煩惱重,很不容易消除煩惱,就用厚來代表。結使這兩個字通常指見思煩惱。『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菩薩教化眾生,用三昧來說,是從總綱領上來講的,就是前面所說的總持法門,陀羅尼法門。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一定是先觀其根機,然後應機說法,就如同大夫治病一樣,應病與藥,藥到病除,才能夠收到效果。往後,這些祖師大德們講經說法,觀機的能力比不上佛菩薩,所以雖然講得很辛苦,而聞法的大眾真正能得利益的並不太多,這就是說明,祖師大德們應機不及佛菩薩。
現代人講經,無論是出家、在家,比起過去祖師大德又差之甚遠了。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個我們也不必忌諱,完全是事實。說的人不如古德,聽的人根性也不如過去人那樣的淳厚,我們現在煩惱比從前的人要重,環境的誘惑比古代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修學要能成就實在不容易,無論在哪一方面來說,若有成就的話,決定是超過古人。但是不能說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成就,世尊在《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即使在現前這個時代,或者在往後,依舊有修福之人。由此可知,這種人過去生中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在五濁惡世他還能夠不迷,還能夠警覺,這是非常難得的。下面舉一個比喻說:
【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
幫助這些貧窮人致富,這是現代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做,許多地方政府也努力在做。
【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能濟諸貧。】
這比喻諸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底下再一個比喻。
【又如欲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藥,然後能治。】
如果你這些藥物要不齊,許多的病痛你就不能治。『種種眾藥』、『種種財物』,就比喻菩薩的百千三昧。他一切具足,沒有缺陷,所以他才能幫助無量眾生。底下一段:
【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等,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故雲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大智度論》裡頭這一段話說得實在是不容易,這不是普通菩薩能有的。實在講,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四弘誓願裡面教我們,「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要成佛?成佛,這一段講的才圓滿具足。等覺菩薩還有欠缺,還不能有這樣圓滿具足。這個裡面每一種三昧都是講如來果地上的,菩薩雖然有,但是不圓滿、不究竟。『首楞嚴三昧』,這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我們讀過《楞嚴經》,知道「首楞嚴三昧」是自性本定,是屬於性定,它不是修得的。性定,雖然說一切眾生各個具足,但是不但六道眾生失掉了,即使十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沒有得到。為什麼說沒得到?沒有見性,見性之後,首楞嚴三昧才現前。見了性的是什麼人?至少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們超越了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自性本定才現前。『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這也是自性本定所起的大用。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性體,《華嚴經》上講得詳細、講得透徹,解脫是得大自在。這是從用上講的,從德用上說的。
『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一切佛」不是說已經成佛的那些諸佛,你要這麼看法,意思就太狹小了。此地講的一切佛,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見的是這個佛。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本來成佛,無情眾生也是本來成佛,這個意思確實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叫「見一切佛三昧」。見一切佛,諸位想想,自己成佛了,我們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見到,諸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見佛也是菩薩;凡夫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境隨心轉。法無有定法,完全是從心轉的。你的心地善良、慈悲,你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如果自己的心惡,你見一切眾生都是惡人,沒有一個善人,所以境界隨著心轉。我們要想住好的境界,就要修善心,善心就變善境界,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見一切佛,這是至善圓滿的境界。
『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這也是三昧的名字。「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如來在果地上,能修、所修都離了,這才叫真修;如果還有能所,決定在十法界,能所雙忘才能契入一真法界,一真乃不二法門。「師子頻呻」是比喻,比喻自在,頻呻是伸懶腰,師子是獸中之王,它在獸類裡面它自在。所以用師子頻呻來比喻、來形容。『無量阿僧祇』是講數字,就是我們常講無量無邊,『菩薩三昧』就是菩薩行。菩薩行門,雖然在總綱領上說六度,這是六條總綱領。在《華嚴經》上講十度,將般若波羅蜜又開成五條,般若是根本智,下面有方便、願、力、智,這四種合起來都是後得智,都是權智。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行門,行門的受用就是無量三昧。『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這個說得比較詳細,所以底下講,這是『具足成就百千三昧』。可見得百千三昧實在包括了無量無邊的三昧門。
【智度論復雲,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陀羅尼。】
三昧是定,這一段所說的,有性定、有修定,但是性修不二,性修是一樁事情。所以任何一種三昧你要是得到了,佛法裡常講定能開慧,三昧是定,得到定之後就開智慧,智慧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必學就能夠通達。『陀羅尼』是智慧,你就得無量的陀羅尼,顯示出自性般若起用的不可思議。
【會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
我們通常也叫大定,甚深的禅定,這裡面的境界不可思議,不是聲聞、緣覺、初發心的菩薩所能夠達到的。此地的『深定』,我們多少有個概念了。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他們所住的三昧,他們也住三昧,《楞嚴經》裡面稱作九次第定。世間的禅定,有四禅、四空定,這叫八定,九次第定比這個更高,提升一級,超越三界了,四禅八定沒有超越三界。四禅是四禅天,四空定是四空天,沒超越三界,到第九定超越了。這還不算是深定,深定一定比這個還要提升,提升到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再往上提升,這才是深定。這樣甚深三昧當中的境界,說實在的話,我們對於初禅天人,這是得定最低的,他們的境界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何況法身大士他們的甚深三昧。所以,《會疏》裡面用四個字來形容,『微深幽玄』,以這四個字來形容他。微是微妙,甚深,幽玄而莫測,不是凡人能夠思議的。
底下講『初心菩薩』,是指十信位的菩薩。如果就圓教來說,圓教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可以說那是甚深的禅定。十信位以前,都可以說是初心菩薩。
【甄解曰,唐譯雲一切種甚深禅定,一切種者,謂一切種智,全理之事,故雲甚深。】
『唐譯』是《無量壽經》五種譯本當中《大寶積經無量壽會》,在《大寶積經》第五會裡面,這是屬於唐朝時候翻譯的。指唐譯就是指這個本子,《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經》。經文裡說『一切種甚深禅定』,《甄解》解釋一切種就是講的『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所證的。佛在經上講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與一切種智。一切智是二乘證得的,一切智是空,一切法空。從體上說的,《金剛經》我們剛剛講過去沒有多久,經上告訴我們「諸法皆空」,諸法皆空就是從體上說的。這個聲聞、緣覺他們明了,知道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他們的心清淨,於一切法再不執著,他放下了,所以他能成就九次第定。但是你要問他,這些幻相怎麼來的?他不知道。這就很復雜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你問阿羅漢、問辟支佛,問這個事情他搖頭,他不知道。實在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
譬如我們凡夫,凡夫都會作夢,你昨天晚上做的些夢你記得清清楚楚。夢是真的、是假的?你曉得夢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這就是一切智。但是要問你,夢雖然是假的,假的有沒有相?有那些相,相怎麼來的?這不知道了,我們也真的不曉得。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假相是怎麼來的?這個智慧,佛法裡稱為道種智。道是道理,凡是有現象,總得有個道理。種,可見得道理很復雜,種種道理。《華嚴經》上所講無量因緣,無量因緣就是無量無邊的道理,不是簡單的。這些道理都能通達都能明了,那是菩薩,菩薩知「道種智」,知道這一切現象怎麼來的。如來果地上智慧就圓滿了,知道一切智是講空,真空;道種智是講妙有,幻有;一切種智是知道空有不二,空有是一。像《心經》上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就是道種智,如來果地上的智慧。法身大士也有這個智慧,沒有如來果地上那樣圓滿透徹。所以此地講,『一切種智,全理之事』,理是性體,事是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性變現之物。反過來,全事之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故雲甚深』,這甚深禅定。
【淨影疏曰,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心往來,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攝行寬廣。】
這一段全都是解釋「甚深禅定」,住甚深禅定。定的現象,在我們凡夫眼裡面似乎很難辨別定功的淺深,這什麼原因?凡夫著了相,著了入定的相。凡夫以為什麼叫修禅定?一定是每天盤腿面壁,所謂坐禅,功夫好的,能夠入定多少天不出定。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看到的,老和尚有的時候一入定就一、兩個星期,有的時候入定將近一個多月,他也不吃東西,也不喝水,他就是坐在那裡。出定之後,精神飽滿,他告訴別人,他在定中感覺得時間很短。我們凡夫一般觀念當中,定境大概都是這個想法。而甚深禅定,可能我們凡夫覺察不出來。我們讀《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換句話說都是諸佛如來,他們是『住深定門』,的確是住甚深禅定,但是沒有入定的相,也沒有出定的相。禅定有出有入,不是深定,深定沒有出入,所謂行住坐臥都是定中,佛經上有兩句話形容它,「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這種禅定的現象,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六祖教坐禅,把坐禅兩個字的定義說出來。什麼叫坐?坐是不動的意思。你看人,在平常威儀裡面,坐在這個地方,他是個定相,所以坐表不動;禅的意思是不染著、不著相。實在說,六祖大師所得到的都是《金剛經》上的。佛在《金剛經》上最後,在總結論的時候教須菩提尊者,教化一切眾生,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坐,不取於相就是禅。六祖實在就是把這兩句話用淺顯的語句來表達,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由此可知,並不是指形式上的坐,實在講,惠能大師在黃梅那時候,他坐的時間太少了,他每天都要勞動、都工作,柴房裡面舂米破柴,他舂米破柴就是坐禅。所以他教給人,是心不動,不是身不動,是心不動。心裡面真的看破,真的放下,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住深定門」。
『起行所依』,甚深的禅定有作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皆是住深定門。所以,佛講經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可見得它有體、有相、有用,這個定就深定,它不是沒有作用的。甚深的禅定就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甚深禅定,甚深禅定就是日常生活,「起行所依」。
『無心往來』,做到無心,就行了,有心,心就不定了。有心,此地講有心就是有念、有想,有想有念就不定,要無想無念。無想無念亦不著,如果著了個無想無念,他還是有想有念,他有個無想、有個無念,這也不能有。諸佛菩薩才能夠往來於虛空法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感應道交是住甚深禅定的大用,感應道交裡面,並不會把他的定失掉,不會失掉他禅定的。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分,應當說什麼法門,他就說什麼法門,這是得大自在。所以,前面講「所住三昧」,三昧比禅定的意思要來的更活潑,實在意思是相同的,三昧就是禅定,禅定就是三昧,但是三昧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
『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若不住定,縱然是佛、菩薩,這個佛跟菩薩都是從十法界講的,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佛法界,有退轉,這一點我們要特別警覺到。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因為我們沒有住在定上,境界風一動,我們自己就做不了主,做不了主就必定要退轉。如果我們也要學學佛菩薩,二六時中,行住坐臥都能住在定上,住在定上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住定。換句話說,心是清淨的,外面所有一切誘惑我統統不理會,常常守住這個清淨心,這就是三昧。我們用念佛,這叫念佛三昧。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應當要做到,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善根、福德不是這一生修的,無量劫修積的,無量劫所修積的,為什麼沒有能往生?說實在話,就是心不定。累積的,無量壽所累積的是福德,《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積的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功德會失掉,福德不會失掉,我們多生多劫累積的福德,只要自己能住在念佛三昧上,就成功了。一定要把念佛這個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辦,不能再疏忽了。
要不要修福?修福隨緣修就可以,不要作意去修,為什麼?沒有必要。念佛要緊!尤其是這個時代,災難很多,每一天諸位要是在電視、廣播裡面去留意的話,這個世間不定什麼地方,人是一堆一堆的死掉。在過去沒有這個現象,現在愈來愈平常,絕不是個好現象,不定什麼時候有災難來。所以學佛的人、有高度警覺的人就應當想到,我時時刻刻可以往生,時時刻刻我都可以走,你還有什麼好留戀的?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正是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念佛人要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一天到晚想到我就要死了。有這樣高度的警覺心,說老實話,你才會不做惡事,真的是斷惡修善。善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善,不要再搞別的善事,別的善事未必是真善,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善。
倓虛老法師給我們講的谛閒老法師那個念佛的鍋漏匠,人家念了三年佛,站著往生。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實在說他能做得到,他知道世間太苦了,急著要往生,想離苦。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感覺得我們的生活還很舒服,還想求改善眼前的生活,過得更舒服一點,不想走!往生的欲望沒有,這是我們比不上那個念佛人根本原因之所在。如果我們曉得生活苦,人太苦了,不想再干這個事情,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確實不難。民國以來,多少例子擺在我們眼前,台灣這四十年當中,往生的人,我們看到、聽到的也不少,這是真的。關鍵就是要『故須住定』,就這一句,絕不被外境動搖。知道外面境界相都是空,無自性,了不可得,然後這一句佛號才有力量,才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功夫才能成就。
『下明起行』,底下就講他起行,住定之後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這個境界,我們雖然沒有辦法達到真實的境界,可是相似的境界、觀行的境界我們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觀行跟相似,要求生西方淨土,那是決定有把握的,可以像民國以來一些自在往生的人。
末後一句『攝行寬廣』,「寬廣」是無量無邊,關鍵就是要住深定門。也就是說在生活當中,現在不少同修每天你還有工作、還有許多應酬,這個都不能避免的,但是生活、工作、應酬都是在修定。事我照樣應付、我照樣做,並沒有把工作放下來不做了,不是的,樣樣都在做,而且樣樣都很認真做,在這裡面學不著相、不動心。這是大乘法裡面教給我們修定。如果說不會,不會就用一句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心裡面或者是出聲念、或者是默念,把心就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在我們工作裡面如果需要用思考的,我們暫時把佛號放下,因為你的工作需要思考;不需要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可以念佛,不相妨礙。如果用思考的話,就有沖突、有妨礙,我們功夫不到家,把佛號暫時放下,專心工作。工作做完,佛號就提起來,做完之後,再不要去想工作。這樣子久久功夫就純熟,自自然然在一切時、一切處你都能提得起佛號,功夫就得力了。
這裡面最重要的,世緣要放下,就是世間所有一切緣都要放下,身心世界統統要放下,你的功夫才會得力。有一絲毫憂慮、牽掛,你一定要知道那就是魔障!魔在哪裡?你那個妄念就是魔,你的憂慮是魔,你的牽掛是魔,這個東西統統都要放下。所以印祖那個方法好,你要想到我馬上死了,你那些牽掛的你還怎麼辦?你怎麼處理法?所以他那個方法妙絕了。一切放下,決定有好處,你有一絲毫放不下,是決定有害處,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比不上古人的環境,古人的確他能把外面事物方面能夠減少到最低限度,我們今天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環境,必須要工作、必須要應酬。所以在這個復雜的工作、應酬裡面去修念佛法門,去修放下萬緣,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號。如果不懂得,你就沒有法子成就。在這一生成就,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曉得自己怎樣用功。底下這一段。
【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門,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甚深無涯底,故雲深禅定,悉睹周遍,是其業用。】
《甄解》講的這段話,跟我剛才所說的非常接近。『普等』,等是平等,普是普遍,放下就平等,放不下,決定不平等,放下就平等。你沒看破,不平等,沒放下,不平等,看破、放下就統統平等了。「普等三昧」,這是甚深禅定,後面歸結到念佛三昧,『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阿彌陀佛的大智大願,大願是四十八願,這個叫做甚深禅定。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用一句最普通的話來說,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普等三昧,老實念佛就是甚深三昧,但是老實兩個字的意思不好懂。你如果還有妄想,你不老實;你還有憂慮,不老實;你還有牽掛,不老實;你還想修福,不老實;你還想度眾生,也不老實。什麼樣是老實人?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心裡什麼都沒有,這才叫老實,這個心、行才平等。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一個心,這一個心是什麼?阿彌陀佛,一個心,絕對不會用第二個心。所以這個心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個心就是真正的覺悟的心,不迷。什麼叫迷?於一切法裡頭起心動念,就迷了,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真的透徹、明白了、學會了的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長的時間不可能超過三年,往生的時候自在!
假如你聽到這個,這個可不能學,學這個東西三年就要死,這還得了!這一個念頭,就是我們生生世世念佛沒有能往生的原因,貪生怕死;捨不得這個世界,這個苦世界,捨不得離苦得樂,這個就沒辦法。迷在世緣之中,這是最可怕的,佛經裡面講愚癡。什麼叫愚癡?有幾個人懂得愚癡?有幾個人在這裡頭真的覺悟了?
唐朝時候的龐居士,學佛的同修不少人知道他的公案,他是真正住甚深禅定。不但他自己得定了,所謂得定就是真的放下、真的看破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一家人,他的太太、他的女兒,都得到了。所以他的行事家人沒有障礙,他把他全家的財產放在船上,船砸個洞沉到江裡面去,統統都不要了。還有這個身體在,身體還需要生活,生活怎麼辦?編草鞋賣。草鞋大概許多同修沒見過,如果到中國大陸去觀光,可能還會見到,但是要在鄉下,偏僻的地方,用草編的,編草鞋。一雙草鞋賣幾文錢,編個幾雙草鞋就可以換一頓飯吃了,他們一家人過這個日子過得很快樂。實在說,他們已經得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他要走了,他也沒說,他叫他女兒,那個時候沒有時鐘,看看太陽,這什麼時候了,叫他女兒到外面看看什麼時候了。他女兒清楚、明白,她爸爸想走,爸爸走了之後,當然後事還要她辦。她比她爸爸還聰明,她到外面一看,說時辰還沒有到,結果她在外面站著往生了。她爸爸看到她這樣子,生氣,我還要替她辦後事。這麼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一家人都是的。他的本事從哪來的?其實很簡單,只要把世緣統統放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確喜歡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喜歡站著走也行、坐著走也行,愛怎麼樣走就怎麼樣走。
佛法傳到中國,這將近兩千年當中,世世代代,多少人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一直到現在,這個事情哪裡是假的!我們今天確實深信不疑。理論上我們明白了,古今這些大德表演給我們看,我們也親眼看到、也親耳聽到,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要不要住甚深禅定。假如我們也能夠住甚深禅定,甚深禅定就是什麼都不牽掛,真的徹底放下。明天有沒有飯吃,不放在心上,有也好,沒也好,都自在了,決定沒有絲毫憂慮牽掛的,你才是住深禅定。一心念佛,法喜充滿,才感應道交。所以這個確實是彌陀大悲願力的成就。『甚深無涯底』,「無涯底」就是無邊際的意思。『悉睹周遍,是其業用』,它的作用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因果,你都能夠通達明了,這是它的業用。「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活動,業是活動,用是作用,我們今天講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菩薩的工作是自行化他,這是菩薩的業用,無不周遍。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三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3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一面,從第二行看起:
【般舟經雲,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
《般舟經》也是淨宗的經典之一,但是它是附帶說的,說的比較上多,它不是專說。這一段也接得很好,說明世尊當年在世所說的許多經論之中,都提到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後來,祖師大德們看到這種情形,為我們說出,淨宗法門是諸佛如來贊歎,千經萬論指歸,這兩句話確實是有根據的。《般舟經》上說『是菩薩』,這是指念佛的菩薩,發心求生淨土的菩薩。雖然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過,只要發心,現前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彌陀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這是說下下品帶業往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徹聽洞視。這個能力幾乎與等覺菩薩沒有兩樣,跟十方世界其他菩薩的能力相比,懸殊很大。
此地這個「是菩薩」,就是十方世界發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他們不需要『持天眼』,當然這些菩薩有天眼、有天耳、有神足,六種神通他們都具足,但是神通的能力大小不相同。譬如我們在經上常常讀到的,阿羅漢已經斷見思煩惱了,他這個神通的能力,以宿命通來說,他能知過去五百世,能知未來五百世,五百世再往前面去他就不知道了。菩薩的天眼也是如此,有些菩薩天眼能夠見一個大千世界,有些菩薩天眼能夠見到十個大千世界,甚至於一百個大千世界、一千個大千世界。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隨著菩薩位次不同,他的智慧能力透出來的不一樣。
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不相同。是不是他的能力?說實在的話,不是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些菩薩只要一發心,就得佛力加持,所以不必靠他自己的天眼,他能夠徹視,盡虛空遍法界他沒有見不到的,大而世界,小而微塵。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體會。如果諸位讀過《華嚴經》,對這句話就會有一點印象,能夠有少許的領會。知道虛空法界跟毛孔、微塵究竟裡面有些什麼東西,這在此地不能細講,細講兩個小時也講不完。到以後如果有緣分,我們把《華嚴經》在一起研究一番,這是稀有的因緣。
『不持天耳』也就是不靠自己的天耳,能夠徹聽。不依靠,那靠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加持,靠這個。這樁事情我們現前也能得到,不是得不到,確實可以得到。要怎樣才得到?必須如世尊經中所言,我們要真正發願。現在大家都是說發心念佛,將來求生淨土,那為什麼佛在經上講的這種智慧德能我們不能現前?阿彌陀佛的願力為什麼加不到我們身上來?實在說,問題不在佛那邊,問題在我們自己本身,我們本身有障礙。障礙是什麼?經上一再說明「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前、將來得佛力加持的第一個因素。我們心不清淨,所以跟阿彌陀佛當中有隔礙,佛的力量加不上。要想得到佛力加持,一定要把障礙去掉,除掉障礙,我們自己就能夠得佛力加持,跟這些菩薩沒有兩樣。不必靠『神足』,就能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佛剎』就是指西方淨土。
『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不於此間終」就是不必等我們在這個世間命終你才往生,你才見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現在就能見到。這句話實在說跟「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現前,當來是我們命終之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當來,講現前就是現在。這個地方講現在,不於此間終,那就是現在。
下面,世尊就說了,『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關鍵的字就是底下的「專念」。『專念故得見之』,能不能見,就在「專念」這兩個字上。我們雖然念,不專,我們除了每天念幾句佛號之外,你看心有多亂,妄念有多少、煩惱有多少,這就是不專,要緊的是專念。昨天我們也提到,即使近代我們所見到的、所聽到的幾個念佛自在往生的,仔細去觀察他們,他們的智慧、德能、生活行持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差別,沒有什麼特殊。為什麼他在幾年的時間就能夠預知時至,不生病就走了?在台北,與我們最近的一個例子,蓮友念佛團的李濟華老居士,這是年代最近的。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蓮友念佛團那個佛堂大概還沒有我們這麼大,我在那邊講過經,是個很簡陋的建築物,在那時候叫克難房子,在龍江街。老居士那個時候八十多歲了,他的兒女都在外國讀書、工作,老夫妻兩個人住在台北市。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們創辦這個念佛團,每個星期,大家在一起舉行一次共修。他往生前兩、三個月就知道,預知時至。星期假日去看看一些老朋友,實際上那是向他們告別,他沒說出就是了,問候問候,勉勵大家,勸大家念佛。
走的那一天正好是念佛堂的共修會。台北市那個時候還沒有計程車,三輪車,夫妻兩個坐三輪車到念佛團參加共修。我聽說,人家告訴我,他坐在車上跟他太太商量,他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得寂寞?他太太不知道他要往生了,不知道,以為是開玩笑。所以很慷慨的答應,你能往生就好,就不要管我了,就滿口答應了。念佛共修當中,照例是有些老居士們為大家講一段開示,勉勵大家的話,講開示的時間都是半個小時。這一天,李老居士跟魏老居士商量,魏老居士我也認識他,因為他們是輪流講,這一天是輪到魏老居士講,他就跟他商量,我跟你換個時間,今天我來講。魏老也很尊重他,他年歲最大。他這一上台就講了一個半鐘點,本來是講半個鐘點,他講了一個半鐘點。講完之後跟大家告假,我要回家去了。人家以為他是累了,他要回家去了,哪裡曉得他下了講台,講堂隔壁是個小客廳,他在沙發上一坐就走了。沒有生病,講話講了一個半鐘點,音聲洪亮。那天,我們現在舊金山的甘老居士在場,親眼看到的。甘老居士能敲法器,他往生的時候,舊金山甘老居士敲引磬,大家念佛送他。這是現在還有人親眼看見的,可見得這個事情不是假的,是真的。
有人在念佛當中見到阿彌陀佛的形相,見到七寶池中的蓮花,有這種感應的事我們也時有所聞,當然這個決定不是編故事來騙人的。他們為什麼有這個感應?沒有別的,心清淨,專念。不是專念,就得不到佛力的加持,最重要的要懂得專。專就是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除西方極樂世界之外,真正放下,決定不染。不要說四聖六凡放下,大小乘佛法也放下,諸佛菩薩亦放下,專念阿彌陀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專念要緊。
底下答的就更清楚了。『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此國」是彌陀淨土。修持什麼樣的法門,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報言』,這不是世尊說的,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與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完全相應,專持名號決定得生。下面一段是《仁王經》上講的,《仁王般若經》上說的。
【仁王般若經上以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一念是『九十剎那』,一念的時間很短。這個說法許多經論上並不一致,但是都是經上說的,都是古大德翻譯的。究竟哪個對、哪個准確,沒有太大的關系,不必在這些文字上去計較,我們知道是一個很短暫的時間就可以。世尊滅度之前,教給我們後世的弟子「四依法」,四依法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第二個是「依義不依語」。此地這段,我們要遵守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大致上對了就行了,不必去苛求,意思相同就行。我們看下面一段。
【往生論注上。】
《往生論注》是兩卷,上下兩卷,這是上卷。
【以百一生滅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
說法稍稍有不同,可是大同小異,意思沒有兩樣。
【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雲念頃。】
『茲』就是此,就是中國的意思,『剎那』是印度的梵語,中國意思叫『念頃』。
【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
《探玄記》是賢首國師做的。『一彈指』這時間很短,這是一彈指,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彈指裡面有『六十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古來的一些大德們,許多注述當中都引用這個來說,這是引用得最多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說明現象存在的事實。《金剛經》上比喻說「如露亦如電」,如電,電是閃電,就是比喻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說明現象存在的時間非常之短,短到幾乎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得到。所以大經上常講生滅同時。有沒有生滅?有生滅,因為它的時間太快了,沒有辦法觀察它生滅的界限。我們看所有一切現象是什麼?就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六根所接觸到的現象,就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你了解這個事實,才知道《般若經》上講的諸法皆空!
經上也常說緣生之法,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的。因緣很復雜,《華嚴經》上講,講到小到毛端、微塵,這是在現相裡頭最小的。毛端是我們汗毛的尖端,這是講到正報,微塵是講依報,都是無量因緣而生的,絕不是單純。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四種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他是把無量因緣歸納成四大類,這是為了好講,無量因緣沒有法子說。歸納成這四大類,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的。前面講的「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是不必依靠自己的天眼、天耳,對於宇宙之間一切現象的真相他都能見到,他都能聽得清楚。像這個無量因緣所生,實在說,大經裡面跟我們講,八地菩薩的境界。大乘經論上常講,八地菩薩才看到阿賴耶識的狀況,阿賴耶識就是剎那生滅的現象,七地菩薩還見不到。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這些人,他們沒有這樣深的定功,沒有這麼高明的天眼,他也能見到,這是蒙佛力加持的。
這些都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了之後,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你自然就能放下,不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為什麼?放在心上是錯誤的,這些東西總而言之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你不放下是錯誤,放下就對了。所以放下,就是佛菩薩;放不下,就是凡夫。你能放下,就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不肯放下,雖念佛也不能得感應,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甄解曰,一念之頃,周遍無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結歸念佛三昧也。】
《甄解》是《無量壽經》的注解之一種。『一念之頃』,這個「一念」我們就懂得了,一念是很短的時間,就是《探玄記》上講的一剎那,非常短的時間。一念之頃,『周遍無量佛土者』,這不是普通人能夠辦得到的,一剎那這麼短的時間,他就有能力周遍無量佛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他在一念之中統統到達。即使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菩薩也做不到,所以這個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如果我們把標准放寬一點,也是十地、等覺菩薩的境界。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同,確實西方世界的這些菩薩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他們得佛力加持,各個都有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幾乎與佛沒什麼兩樣。
『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這一句就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句話裡頭,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一乘」這兩個字,這是肯定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乘淨土,不是三乘。三乘裡面講的是聲聞、緣覺、菩薩,那是三乘,如果再有人天,就變成五乘了。西方世界確實是一佛乘,這個問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也找到答案,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通常佛在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聲聞、天人,說這個是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這些菩薩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的身分,是說的這個。像我們帶業去往生的,佛就說這是人,人天,小乘阿羅漢去往生的,稱他作聲聞。其實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名詞都沒有了,這是佛隨順我們而說的。第二種講法,是如果沒有得佛力加持,這是假設的話,不得佛力加持,我們自己自分的能力。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斷,當然是人天身分。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煩惱也是分分斷的,見思煩惱斷盡,相當於他方世界的聲聞,稱之為聲聞眾。這是不論佛力加持,你自己的斷證功夫的能力,從這上說的,這個意思都很好。論佛力一加持,大家都平等,所以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佛是以平等法度一切眾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是成平等佛。這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所以稱它叫難信之法。
『結歸念佛三昧也』,到最後結歸到這個不可思議的法門。
【嘉祥法華疏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
這是解釋「辯才」。什麼叫辯才?這兩句話說得很好,言語很簡單,意思都能表達得出來。『速疾』是快,『應機』,眾生有疑問,才提出來,菩薩就有能力解答,解答的非常快速、圓滿。言辭不但是有層次、有條理,一絲毫不紊亂,而且言辭非常的美妙,這稱之為『才』。我們現在人講機智,與這個相接近,但是不及嘉祥大師說的圓滿。下面這兩段都是解釋辯才。
【會疏曰,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無不皆出於聖智。】
這是對佛菩薩說的。《會疏》裡面解釋的辯才,比嘉祥法師所說的要嚴謹很多。因為前面所說的,我們凡夫有,《會疏》裡面講的這種辯才,我們凡夫沒有,只有佛菩薩才有這個能力。『言音』,這是以言語、音聲,就是說法、開示。『開惑』,惑是迷惑,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才能叫『辯』。所以這個辯的標准,我們就沒有了,我們沒有能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真的。
『隨機巧妙為才』這是講手段,言說的手段非常巧妙,以這個巧妙的方法,能令眾生在言下就開悟。所以辯與才『皆出於聖智』,這是佛菩薩的智慧,實智、權智,出於佛菩薩兩種智慧。
【淨影疏謂如來得四無礙智,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
我們先說這一段。『如來』,諸位將來在經上看到這兩個字,就應當要曉得,法身大士就稱如來。如果它說是佛,跟這個意思就不相同。佛的意思有淺深,在天台有四教,藏教的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藏教佛還不能稱如來,為什麼?沒見性。能夠稱如來的,在佛裡面,只有別教的佛跟圓教的佛。但是稱如來,一定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就叫如來,如來是見性之稱,只要見性都能稱如來。所以《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可以稱為諸佛如來。
如來『得四無礙智』,四無礙是下面說的四種。礙是障礙,眾生有障礙,凡夫有障礙,二乘、權教菩薩都有障礙,為什麼有障礙?真智慧沒有現前。真智慧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必須見性,自性的智慧才能夠顯出來,沒見性就沒有這個智慧。所以,這是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他才能有這四種無障礙的辯才。『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四種在底下。
【一義無礙辯,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
『了』是明了,他明了通達『一切諸法的義理』而沒有障礙,我們常說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有人問,佛菩薩有無礙的智慧,他懂不懂造原子彈?你們大家想想他懂不懂?他懂不懂造現在的電腦?他如果要懂得,釋迦牟尼佛在當年為什麼不知道?佛是確實懂得,為什麼不說出來?如果那個時候說出來,地球早就沒有了,哪裡還有現在這麼多人,早就被毀滅了。所以佛在經上一再講,應機說法,完全觀察眾生的根機,應當給你說什麼法。
中國人不是不聰明,非常聰明,現在科技,中國人落後於西方人,原因在哪裡?中國人的眼光深遠,知道這些科技對人類會帶來一些方便,但是副作用太大,不肯走這個路子。今天科技的文明,要講開端都在中國,都是中國古老的發明,以後中國人不願意再改進有他的道理。以最明顯的,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這是機械化的運輸,諸葛亮死了的時候,就把這個技術把它毀滅了,不傳給後人。是不是他自私?不是的,他希望維持這個世界的安定和平。科技這個東西,如果社會普遍倫理道德達到高水准,這些東西對眾生有利益;如果在倫理道德完全沒有的狀況之下,這個東西禍害無窮!由此可知,東方人有真正的智慧。
現在西方的核武,核武能不能有辦法禁止?一般科學家都了解沒有法子。十年、二十年之後,恐怕每一個高中學生都有能力造原子彈,到那個時候怎麼得了!現在這些技術都可以從國際網路上獲得,每個人都有電腦,他都可以獲得。禍害真的是無窮,非常可怕,不要認為我們現在社會很安定,這個世界在毀滅的邊緣。他如果造這些東西,他就來要脅、勒索,你怎麼辦?他今天向你勒索一樣東西,你不答應他,他要把一個城市炸掉。到以後做的人都多了,個個都會,你怎麼防法?眼光稍微遠一點的人能看得到。
中國在古代的時候常說,你的眼光不能看到往後的一百年,你沒有資格作宰相。就是你是負責一個國家政府制定政策,你至少要能夠想到百年以後的狀況,你所制訂的政策、法規才能夠利益社會大眾。哪裡像現在法規,常常要修改的,這是個什麼法?常常修改。所以仔細想想,讀讀中國歷史,想想中國古人的那些教誨,那真正是有學問。然後你再觀察現前這個社會,再想想將來,不堪設想,太可怕了。所以,佛菩薩確實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沒有不明了的。這是屬於義,義無礙。
【二法無礙辯。】
『法』是方法。
【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
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名字,他不需要學習,就能夠通達。這些事情,諸位如果細細去浏覽《大藏經》,可以體會到一些。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有許多人懷疑佛的智慧不是究竟圓滿的,專門找一些佛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毫無經驗的這些問題去問釋迦牟尼佛。而佛能夠講得頭頭是道,這大家不能不服。你看《大藏經》上有《放牛經》,釋迦牟尼佛沒放過牛,這都是人故意去找他麻煩的,牛怎麼個放法?他說了一部《放牛經》。他沒有接觸過,沒有碰到過,你問他,沒有不知道的。好在那時候沒有人問原子彈怎麼制造,那個人沒想到這個問題,沒有想到汽車、沒有想到飛機,沒想到這個問題。你問他,他都給你解答。像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沒有經歷過這些事情,經典裡面講得很多,都是人家發問的。在我們推想,問這個問題實在講就是試驗佛有沒有這個能力,懂不懂?是不是真懂?而佛說得好,從事上講到理,從生活上講到心性,講得實在圓滿。這是『法無礙辯』,這個法也可以說做佛教學的方法,無有障礙。
【三辭無礙辯。】
『辭』是言辭、言語,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法不需要翻譯,所有一切眾生,不同言語,他們統統都能聽懂。這在從前說起來不可思議,我們沒有法子去體會,現在科技發達了,逐漸把這個問題解答了。現在電腦裡頭,聽說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這一面講演,電腦自動就翻成各種不同的言語。我們相信佛的智慧、能力決定超過電腦,他有方法叫各種不同語言統統都能聽懂,這是『辭無礙辯』。
【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言語,
【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
這是言辭無障礙。在我們中國古書裡面記載的,像安世高的傳記,安世高是我們中國後漢時代的人,早期到中國來弘法的大師,經翻譯得非常好。他沒出家之前是安息國的王子,安息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的父親是國王。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大概只做了半年,他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自己出家了。晚年一直住在中國,也是死在中國。傳記裡面說,他能通達鳥獸的言語,鳥在上面叫,他聽得懂。他告訴別人,那個鳥說,距離這裡多少遠,有一個什麼人走這裡過來,別人就循著路走,果然沒錯。他聽鳥說的。鳥在這裡看,它們也聊天,也談別人的事情。他有這種能力。
【四樂說無礙辯。】
這個『樂』應當念去聲,念要。樂是講快樂的意思,念要是愛好的意思,喜歡說法。雖然有前面三種無礙辯才,如果他不喜歡說,那就沒法子,一切眾生就很難得利益。諸佛菩薩喜歡說,只要眾生根性成熟,所謂成熟,就是能信、能解,他一定跟你說。說了你不肯相信,你也聽不懂,他就不會跟你說,這叫應機說法。佛門當中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顯示出佛心的慈悲,大慈大悲,一個眾生都不會捨棄。只要你聽到能夠相信,聽到能夠理解,他一定跟你說法。如果你能夠依教修行,他一定幫助你一生當中成就。這就是常講,上中下三種不同的根機。上根之人他能行,他具足信願行,他真肯干,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度、決定成就。中等根性的人,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因為他能信、能解,他不能行,或者行之不力,不能夠專修,換句話說,他不能成就。菩薩也不捨棄他,培養他的善根、培養他的福德,從這上面加強他。下根之人,或者是信而不解,或者是解而不信,這是下根人。
三種根性雖然不同,佛菩薩都不肯捨棄,沒有成就的,幫助你成就;沒有善根的,幫助你種善根;沒有佛種的,幫助你種佛種。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佛菩薩大慈大悲,絕對不會拒絕一個眾生,排斥一個眾生,沒這個道理。極惡之人也要想辦法幫助他回頭,五逆十惡,只要不謗三寶,都能夠得救。特別是淨土法門,遇到這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忏悔都能往生。這是『樂說無礙辯』。
【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
這是四無礙辯才。
【甄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贊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
《甄解》這段話說的意思很深、很廣。《甄解》好像此地也有,台灣最近把這個書翻印出來,這個注子裡面確實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很值得我們參考。『若依根本教』,什麼是根本教?「根本」是對枝葉而說的,像一棵樹的樹根,主干是本,從本再生出枝,枝再生條,條再生葉。依形式來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華嚴》是根本,所以《華嚴經》稱為根本法輪。一切經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這個樹的樹根,樹的本,四十九年所講一切經,都是樹上的枝枝葉葉。經典上也用這個來做比喻。
『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在理上講沒錯,沒問題,事上講不行,事上講不通,理上講得通,事上講不通。那是不是有障礙?實在講沒有障礙,障礙在我們自己這邊。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障礙去掉,得佛一個字就是得佛圓滿的法輪。不僅說一個字,任何一法,《華嚴經》上講,在一微塵裡面見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毛孔裡面現出盡虛空的諸佛法界。這是《華嚴》的周遍含容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是經上祖師注解裡頭講得很清楚,必須離相離見你才能見到這個現象;如果你還著相,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你決定得不到。這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實在講,那個解脫兩個字就包含了圓融、圓滿的意思。所以經典裡面任何一個字皆是,任何一法都圓融一切法。
那我們要問,離開佛經之外,其他書裡面一個字行不行?行,世出世間一切法,任何一法都圓滿的含容一切法。因為法是平等的,盡虛空遍法界是平等的,是無分別的。我們今天分別這個是佛法,那個是外道,連佛法也不懂,連佛法也不能夠契入,為什麼?你有分別心。佛教給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你還執著我是佛教,他是基督教,你能不能入佛?不能。《金剛經》上明明講的很清楚,「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基督教、天主教還在外?沒這個道理,它也在諸法裡頭,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佛是什麼?佛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成佛成個什麼?清淨平等是你本來的心,真心,不是從外來的。你本來清淨,現在被污染了,你本來平等,你平等現在被破壞了,佛法沒有別的,恢復自己本來面目而已。所以,佛法到成佛的時候,沒有一樣東西是從外面得來的,全是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統統是自性本具的、本有的。
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在佛法修得再好,再用功、再如法,我這是佛教,他是基督教,我是正法,他是邪法,你就完了,一切都完了。拿六祖的話來說,正法跟邪法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拿六祖這個公式去套一套,你想想看,你學的是什麼法?佛法跟基督法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才曉得佛的心多清淨!什麼叫一真法界?你還有十法界,你就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總不分別、總不執著了,就是一法界。你還有十法界,還有佛菩薩,佛菩薩是二法;還有聲聞緣覺,聲聞緣覺也是二法;還有六道十界,都全不是佛法。我們能從這個地方體會,你才曉得怎樣入佛門,佛門是正覺之門,真正覺悟,真正開悟了,有一絲毫分別執著不行。
我們佛門講外道,這叫門裡外,學佛學成外道,學佛學成魔。所以我們很冷靜、很仔細的去觀察,現在許多用功學佛的人、精進努力的人,看看他的將來,有不少變成阿修羅,有不少變成羅剎,沒有證得佛果。原因在哪裡?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捨掉。他也修六度,他也修十大願王,他也修戒定慧,他也修三十七道品,講起來頭頭是道,統統如法,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捨掉。所修的都變成了福報,三界有漏福報,變成這個東西,在三界有漏福報享福的時候,那個福報大了就變成魔王,修的是這個。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不能不提高警覺。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不能有,所以經上叫我們專念。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在其中就不專,你夾雜,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很好,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夾雜佛法尚且不可,何況夾雜世間法!由此可知,老實念佛,老實兩個字不容易,真正懂得老實兩個字的意思就不多。那個字都認識、都會念,裡面的意思、境界,知道的人很少。所以心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就老實了。
這段意思還沒說完,時間到了,明天再講。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四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4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二面,第五行,從一百五十一段看起:
【甄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贊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
這段昨天我們也略略的談了一些,意思未盡,我們今天再做一點補充。所謂『根本教』,這一句是全文的樞紐,全文的關鍵,在一般講就是稱性。從教相上來說,「根本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從理上講是稱性。與自性相應的,那真是一即無量,無量為一,所以這個『一』不是專一,是任一,這一點必須要懂得。如果說專一,那就不對了,專一決定不能稱性,專一顯示出有分別、有執著,不平等。任一,任何一樁都是稱性,都是圓滿的,都能夠圓融一切諸法。所以說,只要稱性,一個字也是『得佛辯才』。為什麼?底下解釋說,『傳如來如實言故』,說「如來」是從性體上講,說「佛」是從相上說,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所以『不但此菩薩爾』,與會的這些菩薩們得佛辯才,凡夫一樣也『同諸佛辯才』,這句話也是從理上說的。事上,凡夫跟菩薩決定不相同,從性上講相同。
諸佛菩薩他們看我們是相同的,我們看諸佛菩薩不相同,原因在什麼地方?諸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所以是同,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我們凡夫因為有分別有執著,十法界決定不相同。由此可知,同與不同,不是定法,同不能說一定同,不同也不可以說一定不同,要懂這個道理,都是眾生妄想分別裡面現出這些差別相。可是就差別相裡面,就事相上來說,有一法跟諸佛菩薩完全相同,那就是念阿彌陀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是大菩薩。他們也念這一句,也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們凡夫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沒有兩樣。
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第一個法門就是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因此,我們把這一句阿彌陀佛教給別人,勸別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跟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方法也沒有兩樣。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在凡夫位,一品煩惱未斷,除這個法門之外,跟諸佛菩薩相去就甚遠了,唯獨念佛相同。所以他這裡講「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底下是『贊揚佛慧功德』,念佛的名號是贊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眾生。什麼人叫有緣?能信、能解、能行,這就有緣。無論是什麼眾生,只要他具備這三個條件,就是有緣眾生,很可能在這一生就得度。下面是:
【淨影疏曰,入謂解也,謂解眾生種種言音,用之起說。】
此地這個『入』字,當作『解』義來說。解的是什麼?佛經裡面所講的「諸法實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必須了解,你才能說得出。你要是不能了解,你怎麼會說得出?這是第一個要解的。第二個要解的,就是此地所說的,一切眾生種種的言語,如果你不能徹底了解,你也不能說。特別是古今這些譯經的大德們,在中國過去負責翻譯經典的三藏法師,他必須對於梵文跟中國的語言都要能夠通達,才能翻得過來。現在也有不少人,將中文的佛經、日本文的佛經、西藏文的佛經翻成英文本,翻得都有疑問。問題發生在哪裡?這兩種語言他沒有問題,而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確實未能理解;換句話說,讀佛經,佛經的字都認識,但是如來真實義就沒有法子體會。要什麼人才能夠體會如來真實義?「開經偈」做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沒有說「願解諸佛真實義」,沒這個說法,說如來。如來好!見性就是如來,不見性就不是如來。誰能解如來真實義?明心見性的人就懂得了,一切諸佛的真實義跟自己的真實義無二無別。諸佛見性,你也見性,你跟諸佛見解有什麼兩樣?由此可知,真正要能解得如來真實義,翻譯一點錯誤都沒有,要用修行斷證的功夫。
往年,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跟我們講,我們中國人有福報,得天獨厚。中國過去翻經的這些大德們,李老講,最低限度都是證三果以上的聖人,三果是小乘三果;換句話說,見思煩惱差不多斷盡了,有這樣的修持功夫,才不會把佛的意思翻錯。現代翻經的人有,言語上沒有障礙的人有,但是妄想、情執沒斷,於是所翻只能翻文字的表面,而經文裡面所含的甚深義趣他看不到。看不到怎麼能翻得出來?譬如,這也是李老師當年在台中接見幾位外國學佛的朋友,他們到台中蓮社去參訪,去看李老師,彼此在佛法上談得很不投機。李老師的見解,他們不以為然;而他們的見解,李老師也不同意。到最後搞得在僵持不下的時候,李老師看到他們帶著有幾本書,大概是英文翻譯的佛經,李老師不懂英文,就問他們,你們帶的是什麼東西?他就告訴他,這是英文翻譯的《佛學大辭典》。李老師一聽興趣就來了,他說好,你去查查,你們那個字典上「二足尊」是什麼意思?他們翻,翻了半天找出來了。二足是兩只腳,尊是尊貴,兩只腳裡面很尊貴的。李老師笑笑,我們不要談了,你去吧!二足尊翻作兩條腿裡頭尊貴的,沒翻錯,字面上就是這個意思,不懂裡頭的意義。
佛法的二足尊,「足」是圓滿的意思,滿足、圓滿的意思,「二」是智慧、福德,這兩種圓滿這是人天當中最尊、最貴的。他把它翻成兩條腿裡頭尊貴的,你說有什麼法子!所以李老師很感歎,他說外國人沒有中國人有福,你看翻經翻成這個樣子,其余可想而知,裡頭的錯誤一定很多,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入」,入其境界,然後隨著眾生不同的感應,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應機說法,這才能夠利益眾生。跟前面講『開化十方有緣』,關鍵在開化兩個字,「開」是令眾生要開悟,「化」是要叫眾生變化氣質。這是我們中國人讀書,讀書人所講的,在佛法裡就是化凡為聖,佛法教學的效果達到了。我們現在是凡夫,如果不能成為聖人,你在佛法裡修持沒有得到利益。
有些同修來問我,如理如法的修行究竟得什麼樣的好處?我告訴他,學佛騙不了任何人的,你有沒有功夫,人家一眼就看穿了。什麼是功夫?戒定慧三學。再說得粗顯一點,你的心是不是清淨、平等、慈悲?這是功夫。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慈悲,那個好處,就是果報,馬上就現前。什麼果報?這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你的相貌變了。如果你的相貌沒有變,體質沒有變,證明你雖然很用功修行,你修行不得力、不如法。古人所講,用不上力,就是說你不如法。如果真的是如法的話,你的心一定會,不要說一天一天,這很難,一個月一個月那是有很明顯的差別,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功夫如果好的人,可以在一個星期當中看到效果,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不相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境隨心轉,我們的身體是境界,對我們最密切的一個境界,所以你的體質會變,你的身體會健康。為什麼?清淨心是健康的心理,平等心、慈悲心是健康的心理。縱然你過去有疾病,統統會好,不需要看醫生、不需要吃藥,你的身體會變好,會變得很健康,你的相貌會變得很端嚴。你看看佛像,看看菩薩像。這就是你修學的成績,成績擺在面孔上、擺在身體上。
假如你修行,你還有病痛、還有痛苦,換句話說,你修行的功夫不得力。真正功夫得力,剛才講了,健康、相貌慈祥,法喜充滿。無論你在生活、在工作上、在待人接物上,都是一帆風順,裡面沒有障礙、沒有煩惱。這是我們講學佛最低的利益,最小的利益,究竟圓滿的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究竟圓滿的。假如我們眼前這個小的利益都沒有得到,說是將來會往生、會成佛,沒有這個事情。往生不退成佛這個事情只有自己曉得,別人不知道。由此可知,這樁事情哪裡能騙得了人,更騙不了自己。所以,理要懂得,方法要清楚,我們才真正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
【密跡經雲,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
這個『垓』是一個數目字的單位,這個數字單位我也搞不清楚。我們中國數目字單位,大概有二十幾個,比印度差遠了,印度有一百五十多個單位,很復雜,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現在一般用數字單位,大概用到兆,兆以後我們就很少用了。從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萬萬是億,萬億是兆,通常我們用的單位都是用到這裡,這是更大數字的單位。
【言辭各異。】
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不是指我們地球,是指我們這個大的星系。要是過去,一般人以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銀河系,現在我們根據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後面他有一篇文章,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一個銀河系是佛經上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那三千大千世界就太大了。一千個單位世界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才叫一個大千世界。由此可知,三千大千世界范圍非常的廣大,這個裡面眾生之類就太多了。所以這個數字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我們現在常講天文數字。眾生的言語不相同。
【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菩薩應殊唱異言,說法開化。】
此地這個『計是』,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總而言之。『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一義」就是真如本性,大乘法裡頭常講萬法歸一,一是體性。我們淨宗法門是直截了當修一心,我們念佛目的就是修一心不亂。清涼在《華嚴經》注解,就是《疏鈔》裡面說過,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一真法界,怎樣入一真法界?一心,一心能入,一真是所入。後面給我們結歸到能所不二,一心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一心不亂,才曉得念佛法門是直接修一真法界的,一心跟一真是一不是二。入這個境界,就好像一棵樹一樣,這是根本,你達到根本。所有一切枝葉都從根本生的,你就有能力應付這些枝枝葉葉,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如是。所以只要見性,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見性難,我們回到本宗裡頭來說,只要你得一心,一切法你都成就了,你自然有能力通達一切眾生種種語言,你有能力為一切眾生說法,後面講的是『說法開化』。大乘經上這些教誨很多,我們常常讀到,要緊的是怎樣提高自己的警覺,如何去修學,這才能得受用。
現在學佛的同修,不能說不多,連許多外國人都向往佛法,可是學佛的人雖然多,得利益的人似乎不多。你說理論,他也能懂,他也能說得上來,方法他也講得沒錯,問題就是他不能去做。能解能說,不能認真去做,佛法的功德利益依舊是得不到;換句話說,你沒有辦法離開煩惱,你沒有辦法離開業報。要想解決問題,一定要認真的去做,如教修行這才行。換句話說,一定要要求變化氣質,要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八識成四智,這叫真正有功夫。境界轉不過來,談不上功夫。沒有功夫,哪來的受用?由此可知,佛法自始至終是要行,要真正去做。下面一段:
【稱贊大乘功德經雲,傍生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
這是十法界裡面,『傍生』是畜生法界,『鬼』就是餓鬼法界。佛度眾生,只要眾生有緣,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畜生也不捨、餓鬼也不捨,諸佛菩薩在畜生道、在餓鬼道裡面示現的很多。我們佛門有個小冊子,在台灣流通也很廣,這個書名叫《物猶如此》,這個裡面專門是講畜生修行的。而倓虛法師《念佛論》裡面,現在《念佛論》末後,我們將他老人家在香港佛七當中一卷錄音帶的開示,有個錄音帶裡面講了好幾個故事。因為老法師是天津人,口音很不好懂,這個錄音帶我是在舊金山得到的,甘貴穗居士送給我的。我非常歡喜,聽了三十多遍,大概的意思我能夠聽到個九成。以後我找到一個北方人,跟老法師同鄉的,請他們依照錄音帶,統統把文字寫出來。寫出來之後,我給它整理了一下,現在印出來,就附在《念佛論》的後面。他裡面講了一個,浙江,好像是溫州,頭陀寺的一個大公雞往生,畜生。公雞都念佛往生,我們要不能往生,連個雞都不如,你說慚愧不慚愧!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當年谛閒老法師在頭陀寺作住持,發生這麼一樁事情,這顯示出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個眾生都不捨棄。
還有一樁事情我們不能不曉得的,天台大師跟我們講過,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叫百界千如。我們是人法界,人法界裡頭有十法界,有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薩,有人中的辟支佛,有人中的阿羅漢,有人中的天人,換句話說,也有人中的畜生,人中的餓鬼,這個不假。學佛稍稍有一點功夫得力的人,就會看得很清楚,現在我們還是個人的樣子,過不了幾時就變畜生了。從人中的畜生就變成畜生的畜生,為什麼?他跟畜生道相應。人中的餓鬼,過不了多久就變成餓鬼道的餓鬼,與哪一道相應,就到哪一道去。誰做主?自己做主,佛菩薩不做主,閻羅王也做不了主,自己做主。
這個道理跟我們孔老夫子在《易經.系辭》裡面所說的完全相同。夫子「系辭傳」裡頭說這個事情,所謂「物以群分,方以類聚」,哪一類的,他跟他志同道合,自自然然就到那裡去了。譬如說學佛的人,他自然哪個地方有道場他就集到這裡來;喜歡跳舞的人,哪裡有舞廳他就到那裡,他就絕對不會跑道場。所以十法界是怎麼來的?是你興趣所致,不是別人勉強把你拉來的,不是的,是你自己走進去的。因此我們要了解十法界的業因,什麼樣的人是人中畜生?佛告訴我們畜生是愚癡,愚癡之人很容易落畜生道。世法、佛法,哪是真哪是假搞不清楚,哪是邪哪是正,哪是善哪是惡,往往把它搞顛倒了,這就是愚癡。愚癡是畜生,悭貪是餓鬼,三惡道實在講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貪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恚是地獄道,愚癡是畜生道。我們想一想,自己貪瞋癡的念頭還有沒有?如果貪瞋癡的念頭還有,而且貪瞋癡的念頭還很強烈,自己要提高警覺了,將來入三惡道的可能性非常大。怎樣才可以不落三惡道?貪瞋癡念頭沒有了,非常淡薄,這個自己有把握,即使不能往生,絕不墮三惡道。三毒煩惱輕,跟三惡道不相應。
因此這一段的經文,我們要特別著重世間一類愚癡人,我們要幫助他開智慧,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就是從畜生道把他度出來。世間一些悭貪之人,幫助他離開餓鬼道,說法的目的在此地。人間裡面的十法界,人間裡面的三惡道,貪瞋癡這三種人還容易度,真正墮落到三惡道去,那個很麻煩,很不容易度脫。佛菩薩慈悲,愈是業障重的人,佛菩薩總是優先要幫助他,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智度論曰,如、法性、實際,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
這是解釋三個法相名詞,法相名詞不一樣,意思相同。佛法裡面講的『如』,如如,講『法性』,講『實際』,這三樣東西都是講的『諸法實相』。實相就是真如本性,也叫實際理體,也叫如如。底下是解釋諸法實相。
【甄解雲,實相妙處盡理至極,雲際也。】
『際』是邊際,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達到極處了,「際」就是這個意思,達到極處,實際是達到真實的極處。所以這邊解釋得不錯,『實相妙處盡理至極』,「盡」也是沒有欠缺的意思,圓圓滿滿毫無欠缺,「極」是達到頂點,達到極處,這叫實際。
【會疏曰,開顯真實為顯示。】
這個幾段都是解釋「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解釋這句經文,這句經文在《無量壽經》上是很重要的一句話。『開顯真實為顯示』,顯是明顯,示是展示,很清楚、很明白的展示在一切大眾的面前,這個叫「開顯真實」。實在說這樁事情,禅宗裡頭常講,確實是擺在我們眼前,毫無隱藏,可是我們眾生真的所謂是有眼無珠,擺在面前就是看不清楚,就是不曉得事實真相。《楞嚴經》上所謂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是見性之人。原來就在六根門頭,哪有絲毫隱藏!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原因就是自己有障礙,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你所見的,跟諸佛如來在果地上所見的無二無別。「真實」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你就見到了,就在眼前。底下說:
【謂會十界歸一乘克成菩提故。】
十法界,『一乘』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迷了的時候你看這個法界是十法界,覺悟了之後你看這個法界是一真法界。所以法界裡頭,一非定一,十非定十。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實在講,經上講得很清楚,境隨心轉。境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怎麼會隨你的心轉?境是虛幻的!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是虛幻不實的,隨眾生的心念在轉變。小,我們身體,身體隨著心在轉變。所以諸位要是仔細去觀察體會,相貌隨心轉,體質隨心轉,你的心理健康,你的身體就健康。你心裡面喜悅,你現的相貌就喜悅;你心裡面憂愁,你表現在相貌上就是憂愁。相隨心轉,剎那剎那在轉變,這是佛講的諸法實相。所以,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這個念頭也沒有,有個一真,你就已經有了分別、有了執著。一也不可得,才是真清淨,才是佛說的一乘。
『克成菩提』,克是克期,限定日期,不需要多長的時間就成就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覺。
【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
『涯』是邊涯,『際』也是邊際,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達到極處了。法達到極處就是一乘法,一乘法是圓滿成佛。佛法的修行到圓滿成佛,這是達到頂點,往上去再沒有了,所以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底下一段:
【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為實際。】
這是解釋真際。在五教裡面說,在四教裡面說,它教義不相同,有淺深的差別。我們用個比喻來講,譬如世間學校裡求學,你的功課都念完了,叫畢業了。畢業了就好像是實際,真實的邊際,畢業了,以後再沒得修。可是畢業,有小學畢業、有中學畢業、有大學畢業、有研究所畢業,都是畢業,可是裡面的程度,淺深差別不相同。四教或者五教裡面講的實際,境界不同亦復如是。《無量壽經》,古人說它是中本《華嚴》,所以古今的大德,近代像黃念祖老居士,都是依賢首教義來解經,賢首講五教,小、始、終、頓、圓。古德;像《甄解》,這是唐朝時候作品,也是依賢首家的意思。『若依小乘,偏真為實際』,偏真涅盤,斷見思煩惱,證偏真涅盤,小乘法就修完了,小乘裡面畢業了。
【若依漸教,以離二邊為真實際。】
『漸教』是以漸次的、按部就班來的,賢首宗的始教、天台宗的通教,都是屬於漸教。他們是『以離二邊為真實際』,二邊是空有二邊,離二邊為真實際,這是大乘的開始。
【若依聖道實教。】
『實』是真實,賢首宗的終教,天台宗的別教,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
【諸法實相為真實際,若依淨土,光闡道教為權方便,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
這一段重點還是在講淨土。淨土,這個經文裡面講『光闡道教』,光是光大,闡是闡揚,我們今天講弘法利生,就是這個意思。要盡心盡力去做,這是『權方便』,與彌陀本願,諸佛如來的本願相應,佛的願是普度一切眾生。所以我們自己念念要跟佛相應,我們這一生希望的是往生淨土。假如我們的心願跟所行跟佛的願行不相應,你修得再好、做得再多,不能得生淨土,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懂得。佛心清淨平等慈悲,如果我們的心染污、不平等、不慈悲,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念一百部《無量壽經》都沒用處,古人所講「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不相應!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就在生活上修、在工作裡修、在應酬裡修,待人接物,在這裡面修。修什麼?修清淨心,所謂清淨心是怨親平等,我不再分別。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有這種心不能往生。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西方世界是清淨世界,你心不平等、不清淨,不符合往生的條件。所以諸位要曉得,念佛是手段,清淨平等是功夫,你用這個手段一定要達到這個功夫。凡夫的心不清淨、不平等,我們用這一句佛號,把這個不清淨、不平等壓下去。我們看到很喜歡的人,一句阿彌陀佛,讓心平靜,喜歡也是煩惱;看到討厭的人,一句阿彌陀佛,把厭惡的心壓下去。這樣念佛叫功夫得力,你念佛總算有功夫了。如果說你的佛號念得再多,遇到討厭的人,瞋恨心馬上生起來,你念得再多你沒有功夫,你功夫不得力,那個沒有用處的。真正的功夫是改變自己的念頭,改變自己的行為,這真有功夫。
所以「光闡道教」是一切諸佛的本願,如果我們對於弘法利生,特別是弘揚淨土,不管你是有意無意在障礙、在破壞,這個罪過不可思議。究竟有多大的業報?我們不曉得。前面我們曾經看到古德引用的《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頭所說的,我們把這部經找出來,從頭到尾看了一下,真的是汗毛直豎,嚇死人!經上佛舉了個比喻,說一個人障礙兩個比丘(兩個出家人)講經說法,他們是嫉妒、障礙,惡意的宣傳、毀謗,讓這些聽眾對於法師喪失信心,果報在阿鼻地獄。阿鼻地獄是極重的地獄,大地獄罪受完了,再轉到比較輕一點的,從阿鼻地獄一直到火燒地獄,時間多長?一千八百萬年。你看造罪業的時候太簡單了,很短的時間,造口業毀謗,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地獄罪受完之後,再出世到人間,經上講得很清楚,五百世愚癡下劣,這是地獄的余報,五百世沒有聰明智慧,沒有智慧,愚癡。這是佛在經上說的,原先我們還不曉得有這麼重的果報。但是今天造這種業的人太多了,甚至於包括我們自己,不知不覺就造業了。為什麼會造業?愚癡,沒有心量。看到別人總覺得不如自己,保護自己的利益,總得想盡方法去傷害別人、打擊別人,沒有想到果報是這麼可怕。
所以我們找到這部經,現在把這部經重新制版,我們給它流通。希望從這部經典裡面,能令一些善根深厚的人,認真反省,改過自新,這也是把我們從惡道裡頭度出來。現在我們造作罪業,還沒有墮惡道,換句話說,還有救,只要真正肯忏悔,真正肯回頭,就能得度。忏悔是改過自新,要真的去改!從前我嫉妒、毀謗,現在我要改過來,我要歡喜贊歎,我要幫助他弘揚,這才叫真正忏悔。忏悔不是沒人聽見,在佛菩薩像面前磕頭禱告,咕噜咕噜說幾句話,沒用處的,那是假的,要在你行為上表現出來。
這個是前方便,終極的目標是『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海是比喻,比喻深廣。如何能夠一生成佛,這個我們現在大致上都能夠明了,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除此一法之外,我們在一生當中,說老實話,見思煩惱都沒有能力斷掉,怎麼能成佛?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這個法門,你想在這一生脫離六道輪回都不可能。所以這個法門,前面講得好,秘訣就是專,專念阿彌陀佛,專修這個法門,專弘這個法門,決定不摻雜。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夾雜佛法尚且是障礙,何況世間法!
【聖道守理而非唯理,淨土以事而非唯事。】
括弧裡面小注,「即事即理,事事無礙」。所以古人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非常有道理。《無量壽經》上講的境界,確實是四無礙的法界,跟《華嚴經》所講的無二無別,特別顯示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此地講的理非理,事非事。像前面我們看到十法界,一非一,十非十,這都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於眾生所入,則雖有事理空有不同,而從諸佛咨嗟見之,則唯此誓願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
這是事實的真相。『眾生所入』,就是我們眾生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九品的差別,這就是『事理空有不同』。因為往生的人,妄想分別執著沒斷盡,特別是我們凡夫,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一品都沒有斷,只是一句佛號念得得力,把妄想執著壓住,這叫伏煩惱,不是斷煩惱。妄想執著有沒有?有,雖有不起作用。起作用的,就是一句佛號起作用,所以叫你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不要有一個妄念、一個分別執著夾在你佛號裡頭。你有這樣的功夫就叫成片,成片就是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裡頭不夾妄想,就成片了。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得生。如果念佛裡面還夾雜著妄想,未必能往生,那個不可靠;念佛裡頭不夾雜妄想,你就有把握,決定得生。這是我們真正想求一生成就的人不能不曉得,然後你才曉得怎樣念佛、怎樣用功。所以,真正用功的人,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要真看破、真放下。
世出世間一切事情不需要去打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無事心才清淨。知道事情多了,你念佛裡夾雜就多,把你的功夫破壞了。古人跟我們講的話很有道理,「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是非、煩惱就把你的功夫破壞掉。因此,不必要認識的人不需要認識,不需要知道的事不要求知道,目的都是在修清淨心、平等心。所以中國古時候這些道場,都建立在深山裡面,人跡不到之處,減少環境的干擾,它有道理!道場建立在山上,山下發生的事情往往十天半個月才知道,有一個人經過,到上面講起來才曉得,沒有人來永遠都不知道。你就知道它環境多清淨。現在不行,現在家家都有個電視,電機視一打開,全世界的拉拉雜雜你全都曉得了,你的心怎麼能清淨?
現在這個時代,要能修到真正清淨心,說老實話,你是菩薩再來的,你不是凡夫。假如自己曉得自己不是菩薩是凡夫,那怎麼辦?你要把這些緣斷掉。除了自己生活、工作上必要之外,我全部把它斷掉,與我工作生活不相干的人,我不需要認識,不相干的事物不需要知道。所以電視、廣播、報紙最好統統不看,用這種方法求得一個清淨的環境,這是自己要有智慧、要有定力;智慧能夠辨別,定力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我們一句佛號才念得好。要提起高度的警覺心,就是這個世間災難頻繁,說不定什麼時候自己就遇到了。所以印祖教給我們一個很妙的方法,我們應當采用。這個妙方法就是時時刻刻想到我就要死了,不定在什麼時候什麼場所,遭遇什麼災難的時候,馬上就要死了,念念有准備死的念頭,世緣自然就不沾染,你的佛號一定念得得力。所以,印祖教人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就是叫你想到,我時時刻刻不定什麼時候會死,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有什麼看不破的!這是高度的警覺心。能夠有這樣的警覺,你會念念念阿彌陀佛,你才曉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這一生唯一的一樁事情,除這個事情之外,我沒有別的事情。生活、應酬都是逢場作戲,絕不計較、絕不認真,一切事淡而化之,大而化之,就沒事了,這樣功夫容易得力。
所以,佛的眼睛看到那就完全不一樣,佛是清淨心看的,平等心看,無分別心看,十法界是一如。所以願生淨土是一佛乘,一生不退,圓滿成佛。『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這是說明真實之際在種種不同的教別,它的教義淺深有差別。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五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5
請掀開經本,六十三面,從一百五十九段看起:
【布袋和尚曰,只這心心心是佛,一切無如心真實。】
這個地方的引用,只用了這前後兩句,當中都略去了,究竟這個原文出在什麼地方,我們也沒有時間去考察,不過這兩句話很有意思。第一句是說明佛是什麼意思,佛究竟是什麼?實在講,佛就是心。什麼不是心?說實在話,一切皆是心,佛是心,菩薩也是心,我們人是不是心?都是心變現出來的!心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你說哪一法不是心?佛也是一法,大乘經上佛說得很多,也說得很清楚,佛法也是因緣所生,所以佛也沒有例外,也是心。因此,在一切法裡面,沒有能比得上『心真實』,明心就叫做成佛。要是不了解心,不明了心,就叫凡夫;了解少分,不能夠究竟徹底,這就是二乘、菩薩;徹底明了就成佛了。
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造彌勒菩薩的形象,都用布袋和尚。所以我們看到西藏的彌勒菩薩,跟其他國家供養的彌勒菩薩,跟我們中國布袋和尚的形相,完全不相同,中國彌勒菩薩是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臨走的時候,他自己把他的身分說出來,他說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了之後就走了,這在佛法裡面是如法的。身分沒有曝露,住在世間可以,如果身分一曝露,立刻就要走,絕不用這個來迷惑一切眾生。所以這是真正彌勒菩薩的化身。
【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這兩句經文非常明顯。禅是什麼?在佛法當中,許多人曉得佛教有禅宗,但是究竟什麼叫禅?很少能把它講清楚,於是對於佛法產生誤會的人自然就在所不免了。禅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直接翻它的意思,有「靜慮」的意思,靜是安靜,慮是明了。如果只靜下來,外面事情一無所知,都不明了,這不是禅,那是定,那不是禅。禅是什麼?雖然是定,定中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是禅。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定,不取於相是禅。不取相並不是對於相一無所知,對於所有一切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染著,這個叫禅。
念佛何以說是禅?不但是禅,而且是『無上深妙禅』。無上深妙禅,這個意思就很深了,就不是普通的說法。它就像《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所說的師子奮迅大定,如來果地上的禅定,這才是「無上深妙」。妙在哪裡?妙在它沒有出入,禅定有出有入這就不妙。沒有出入,所謂行住坐臥都是禅定,這個禅就妙,無時無處不在禅定當中。這個意思搞清楚了,我們再細細觀察念佛人。念佛,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禅;念佛人身心世界萬緣放下,那是定。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諸位想想,這是不是無上深妙禅?覺明妙行菩薩說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是靜,不間斷裡面是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知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甚深的深妙禅。有許多人不知道實際的情形,誤以為念佛不如參禅,他不曉得念佛是深妙之禅,比一般參禅的功夫高明多了。這個絕對不是我們修淨土的贊歎淨土,不是的。諸位仔細去讀經,仔細去體會佛菩薩、祖師為我們所說的,你自然就了解。下面一段。
【合贊雲,超過分段、變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斷二德也。】
這幾句話是修行功夫的成就,也是一個修行人真正希望得到的。『分段、變易』叫二種生死,六道凡夫統統具足,即使到四禅天、四空天,還是具足這二種生死。什麼叫分段生死?這裡面有兩個說法,廣義的說法,這一生是一個階段,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階段。死了之後,你又去投胎,再出生,有生又有死,再是一個階段,這叫分段生死,這是大的分段。另外一個意思,分段是剎那生滅,前面我們講得很多了,像《仁王經》上所講的,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是一段一段的,分段生死是說這個現象。大乘經上講分段,實在是指剎那生滅,這個意思一般人很難體會,如果我們從相續相上來講大家就很容易明了。這叫分段生死,說明生死的現象,有生一定有滅。
變易生死不是生滅法,變易是轉變境界。譬如菩薩,初住菩薩經過一段修行的功夫,將自己境界提升到二住,就好比初住死了,二住就生了。二住再生到三住,二住死了,三住就生了,這叫變易。其實變易沒有生死,正如同我們念書,在學校讀書一樣,你一年級升二年級,一年級死了,二年級就生了。將來二年級再升三年級,二年級死了,三年級生了,這叫變易。變易不是真的有生死,為什麼佛要把變易說成生死?變易要吃苦頭,修行很苦,你沒有這一番苦頭,你就不能再升一級。菩薩修行也很苦。所以生死比喻苦,比喻修行的苦。
在六度裡面我們講忍辱波羅蜜,忍辱有三種,其中有一種修法,就是你修行,修行要能夠忍耐,不能忍耐,你就不能進步。所以修行也是一樁苦事情。特別是對我們初學人來說,古德常常教誨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懂得忍人之不能忍,為人之不肯為,你才能行菩薩道。世間一般人不能忍受的,我能忍,成就你忍辱波羅蜜;世間人不肯干的事情,什麼事情不肯干?捨己為人,真正肯犧牲自己,乃至於犧牲自己身命都在所不惜,能夠成就別人。世間人不肯做的,菩薩肯做,這是菩薩行裡面的根本教義。沒有這種精神、沒有這個毅力,菩薩道你是決定沒法子修的。所以變易生死,我們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情了。
在三界之內,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都具足。三界之外,分段生死沒有了,只有變易生死。也許有同修要問了,諸佛菩薩應化到我們世間,像前面講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的時代,跟歷史上很有名的岳飛同時代,同一個時代的人。他也有身體,他也有形相,我們要問,他有沒有分段生死?在相上有,他示現的;為什麼不叫他有分段生死?他乘願再來的,這個跟我們不一樣,也就是說他示現有分段,他沒有分段之苦。我們有分段,分段裡頭有苦,人家示現分段,沒苦,差別在此地。諸佛菩薩乃至於羅漢應化到六道裡面來,分段的苦都沒有了,也就是見思煩惱他永遠斷了。
這個時候『安住出世二空之智』,「二空」是人我空、法我空,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離了。離我相、人相,人我空了;離眾生相、壽者相,法我空了。所以《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要離開的話,你就證「出世二空」,這個時候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這就是成就佛法裡面講的『智斷二德』。智是般若,般若德,斷是解脫德,我們講的法身、般若、解脫。斷是斷什麼?斷煩惱,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用什麼去斷?用智,給諸位說,定不能斷煩惱,智才能斷煩惱。定有能力伏煩惱,叫煩惱不起現行,就是不起作用,他有定功能把它壓住、控制住,不能斷,斷要智慧。
世間禅定,你看四禅天人、四空天人,所謂四禅八定,都是伏煩惱,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到第九定,智慧開了,開的智慧雖然不大,確實有能力將見思煩惱斷掉。所以阿羅漢稱為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阿羅漢、辟支佛叫正覺,有智慧才覺,沒有智慧他怎麼覺?覺才能斷煩惱。所以,佛法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以智慧為第一,第一個目標。
【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
這是解釋世出世間,什麼叫世間?「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說的是時間。你看世在中國字,這個字也是會意字,它是三個十。中國古代講這個世,三十年為一世,所以世是三十,三十年是一世。而不是講一個人從生到死叫一世,不是的,三十年叫一世。「界」是講空間,四方、四維、上下叫界,世是講時間,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空,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
三界是佛法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就是六道。『三界虛妄,皆不常住』,「常住」是永恆不變,就叫常住。凡是有變化的,就是無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世間,動物有生老病死,那是無常;植物有生住異滅,也是無常;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世間法裡找不到一法是永遠不變的,你六根所接觸到的都是在剎那變化,所以叫世間無常。無常就是生滅法,也就是剎那生滅不住,總名叫世間。世間跟世界的意思相同,間就是空間,就是界限。
【眾生國土。】
在三界裡面無量無邊,三界,諸位曉得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裡面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億萬星球,大大小小的星球,要照佛經上講的總是百億以上,大小星球合起來算,這麼一個范圍。這裡面的眾生太多了,千差萬別,這個裡面眾生。有些眾生我們肉眼能看得到,有些眾生我們看不到,不可以說我們看不到的就沒有。這個說法現代人逐漸能接受了,為什麼?我們能夠看見的光波非常窄小,比這個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我們所見光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聽音聲也是如此,高音波我們聽不到,有些畜生能聽到。有些鳥獸它們能夠聽到高音波,我們聽不到的,它能聽到,我們看不到的,它能看到。可見得世界裡面形形色色,確實不可思議,有很多眾生我們見不到、聽不到,他們存在。
譬如,這不僅是佛法中說,世間法裡頭也有許多記載的,甚至於現代科學證明的,人鬼雜居。確實在一個時候一個處所,人鬼是雜居在一起的。但是因為人跟鬼是兩個不同的空間,時空,我們今天譬如講,我們在三度空間,他們在四度、在五度空間。但是確實是在一起,因為時空不相同,所以彼此不相見。這個地方結歸:
【臧否萬差,是名諸所有法。】
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有為法,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人的能力,實在講,在虛空法界裡面,我們六根能接觸到的是太渺小了。
【菩薩深以大智慧,達性空無相,故雲超過。】
菩薩有能力超過,實在這個超過還是智慧,以定慧的能力。通達性空,相是虛幻的,『無相』不是沒有相,無相就是說明相是不住的,相是無常的,相是幻有,佛經上也叫它做妙有。因此,對於這些虛幻的相放下了,就超越了,絕對不把這些相放在心上,就超越了。六道凡夫為什麼不能超越三界?執著三界裡面的法相,所以被這些幻相累贅了,被這些假相系縛了,或者說被這些妄相迷了,你沒辦法超越;覺悟就超越了,或者說得更容易明了一點,放下就超越了。
人有很多憂慮,有很多煩惱,有很多牽掛,不知道這些東西全是虛妄的,你要能一放下就解脫了,心裡什麼事都沒有,心開意解。自性本定般若智慧就現前,障礙沒有了。障礙就是妄想、煩惱、憂慮、牽掛,就是這些東西,這東西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了解真相,他完全放下了;我們不了解真相,樣樣放不下,就在六道裡受苦,那個苦實在講冤枉受的,本來都沒有,冤枉受的。所以經上常說可憐愍者,真可憐、真可愍,沒有的東西,他去受。就如同人作惡夢一樣,夢是假的,他在夢中受罪,在夢中受苦受難,那個才叫真正可憐愍。
【甄解曰,世間諸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有為諸法,言所有法也,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而行世間不捨,故雲超過。】
這兩種注子都是解釋超越世間,兩種解釋都說得很好。《甄解》裡面說,『世間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凡是世間法,它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這是世間法。世間法真的是可以把它斷掉,「可破壞」就是可以斷掉的。為什麼?因為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迷的時候有,覺的時候就沒有;執著的時候有,放下就沒有了。這就是說它是可破壞的,它是可以斷除的。
《百法明門論》裡面講,一切有為法裡面包括九十四大類,這都是屬於有為法。第一類心法,相宗講的八識。第二大類心所有法,五十一種。心所有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可以分為五十一大類。色法有十一類,色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物質。心法,我們今天講的精神。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把它歸納為十一大類。另外還有二十四法,有這麼回事情,但是前面這三類歸不上,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理作用,它也不是物質,所以給它另外稱為一大類,叫不相應行法。不相應是它跟心不相應,它跟心所不相應,它跟色不相應。它從哪裡來的?心、心所、色法裡產生的,雖產生,不屬於任何一分,有二十四種。用我們現在話來說,這二十四類就是講的抽象,我們今天講抽象。譬如我們講時間、講空間,時間跟空間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有沒有?每個人都有這個觀念,抽象的觀念。從抽象觀念裡面歸納為有二十四大類。這些東西全都叫有為法,總共起來九十四法,這九十四法有生有滅,有為破壞,這都叫世間法。
底下舉出來了,『依』是依報,我們生活的環境,『正』是正報,我們的身體,身體屬於正報,生活環境叫依報。這兩大類可以說將我們整個的人生、宇宙都包括盡了,叫依正莊嚴,都包括盡了。依報跟正報復雜,非常復雜。譬如我們同樣得人身,在這個時間、時段裡頭,在這個空間裡面,我們大家在一塊聚會。這種聚會,如果諸位真正要稍稍明了事實真相,你才感覺到非常稀有,真正是像彭際清居士所說,「無量劫來希有因緣」。虛空法界那麼大,時空那麼多層次,哪有那麼巧就碰上了?可是縱然這樣巧碰上了,碰上裡頭還有善緣、還有惡緣。有我喜歡的人,有我喜歡的環境,有我厭惡的人,厭惡的環境,還有這些東西,『善惡因果』更復雜了。
唯有真正明白人、真正覺悟的人,才能把善惡之緣離開,也就是放下,不再搞這些恩恩怨怨,不搞這些。所有的恩怨,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從此一筆勾消,這個人就超越三界。如果他不肯放下、不肯勾消,那在三界裡有得纏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完沒了。這就是說,眾生迷在三界裡頭,為什麼無量劫來都出不去?出不去的原因非常簡單,恩怨放不下。一定是有著強烈報復的念頭在,有恩的報恩,有仇的要報仇,有債的要討債、要還債,搞這個事情,所以生生世世就沒完沒了。因果很復雜,這些都叫做一切有為法。『言所有法也』,「所有法」就是指這些。
『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三界的意思懂得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三界」,這個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說,十方諸佛的剎土都有三界,這個叫一切。另外一個意思,過去有三界,現在有三界,未來有三界,這也是一切三界的意思。無論是哪一種,總而言之都是虛妄的,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定沒有真實的。諸佛剎土,我們這個三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剎土,一切諸佛剎土跟釋迦牟尼佛的剎土差不多,大同小異。覺悟的人就是菩薩,他曉得是虛妄的,曉得虛妄,所有一切恩恩怨怨這些債務就全了了。一切眾生與我有怨的,決定勾消,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眾生欠我的債也一筆了了,絕沒有討債的念頭,這就得大自在。眾生於菩薩有恩的,菩薩一定要報,菩薩只報恩不報怨。菩薩怎麼報答他?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他覺悟。菩薩欠眾生債的,菩薩一定要還給眾生,眾生欠菩薩的,菩薩不要,菩薩欠眾生的,一定會還。絕對不是說覺悟的人就賴帳,沒這個事情,覺悟的人還債,不討債。所以,菩薩行種種布施波羅蜜。
底下講了,『而行世間不捨』,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在三界裡頭示現種種身,布施、供養一切眾生,但是決定沒有執著。菩薩確實即相離相,即念離念,離即同時,這是高度的智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故雲超過』。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有能力超越,沒有大菩薩這麼自在。他們超越六道了,不能像大菩薩自在的再回到六道裡面來幫助一切眾生。所以這個「超過」的意思很深,超過不是離開六道輪回,就在六道裡面超越六道,他不造輪回業,他沒有輪回心,我們常講乘願再來。
【淨影疏雲,谛謂安谛,謂常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
『谛』這個字在佛經裡用的很多,我們常常見到。譬如弟子向佛請法,佛接受之後一定囑咐他「谛聽谛聽」,這個我們看得多了。「谛」的意思是真實,谛聽就是你仔細的聽,我們今天講注意。佛為什麼不說「你要注意聽」?佛不能用這個字,這個字是迷惑顛倒。意是什麼?意識,你落到意識裡頭去了。佛法最怕落在意識裡頭,落在意識,凡夫,意識是分別執著,所以用谛。所以佛法不講研究,講參究,意思就是不用心意識,那才是谛識;落在心意識裡面,就不真實了,谛有真實的意思。這是用真心,決定不是用妄心,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才叫谛識。這個谛是『安谛』,安在真心上。
底下解釋,這意思是『常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這句話從文字表面上來看好像很矛盾,其實不然。「常住真實」就是宗門裡講的明心見性,性真實,前面布袋和尚也講心真實,那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不真實,妄心是生滅法,八識是妄心,心意識是生滅法,真心不生不滅。真心在哪裡?沒有念頭的就是真心。由此可知,所謂妄心實在講就是妄想。想是虛妄的,是有生滅的;心沒有生滅,心裡頭沒有妄想,心裡面沒有念頭,所以叫做常住真心。由此可知,有念就有生死,無念就無生死,生死是什麼?生死是念頭。真心離念,哪來的生死?所以你要想不生不死,這個事情不是做不到。離了念頭你就不生不死,你生死就沒有了,有念就有生死,壞就壞在念頭上。佛門裡面修行,為什麼重視禅定?禅定就是把念頭滅掉,就是把虛妄滅掉,虛妄離開了,真心就現前。
常住真實,雖然常住真實,他還要度眾生,這個了不起。阿羅漢只做到常住真實,底下四個字沒有,那就是小乘阿羅漢。他們證得偏真涅盤了,不生不滅,自己入了這個境界,眾生的事情他也不管。菩薩不然,證得了真實,無為他還要生心,去度一切眾生。雖度一切眾生,他度而無度,這個我們現在只能夠說是高等的智慧,絕對不是普通的智慧。他能夠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外表看完全一樣,沒有差別,裡面完全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他心清淨。這就是佛菩薩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外面有,裡頭也有,佛菩薩外面有,裡面沒有,高明在此地。裡面他心清淨的,他心是空寂的,唯有空寂才平等、才真實,永恆不變。對於一切眾生,佛菩薩是隨心應量,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就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這就是「無為度世之道」,與《金剛經》上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意思完全吻合。
【甄解曰,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故雲谛住,此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盤,雲心常住。】
這些都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可以說跟如來果地上已經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出有為』,出是超出,也就是我們講超出三界,超出六道輪回,『證無為』,無為是一真法界,無為是一心不亂,一心就無為,二心就有為。這個心才動一個念頭,就有為,就是二心,一念不生的時候是無為,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如果你真的有一天到一念不生,好不好?不好。為什麼不好?你住在無為裡頭,再說的不好聽,你死在無為裡頭。這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釋迦牟尼佛稱他們做焦芽敗種,他不起作用,對於一切眾生沒有一點點恩德。
所以底下說『而不著無為』,這高明了,他確實證得無為,人家不住無為,這就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二邊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盤,生死是有為,涅盤是無為,二邊不住。凡夫住在生死裡頭,二乘住在無為裡頭,他都住了。當然二乘住無為比凡夫住生死高明太多了,生死裡面太苦了,無為裡頭沒有苦,那個裡頭有樂,沒有苦,那個樂是苦樂二邊都捨的樂。我們凡夫很難體會那個境界,經上也舉例子說,如同聲聞入寂滅定之樂,寂滅定就是小乘涅盤的樂,但是他住,菩薩的高明是不住,《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他不住。『故雲谛住』,這是真住,真住是二邊不住,這叫谛住。所以谛住意思深了,超越二邊。
『此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盤』,「無住處涅盤」就是不住涅盤、不住生死,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個意思我們細細去體會,實在講就是一真法界,何以呢?有為無為是二邊,生死涅盤也是二邊,他二邊都離了,一真的境界顯現出來,所以他們是一真法界的菩薩。因為在一真法界,所以他有能力應化十法界。應化十法界是生心,雖生心,他又不住,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是有體有用,所以能夠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智德、斷德。智德就是自性般若智慧圓滿現前,斷德就是四十一品無明斷得干干淨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同時又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恩德,這才真正叫大涅盤。我們能夠明了這些事實,才知道西方世界之可貴,西方世界的殊勝功德實在是令人向往。
【會疏曰,悲智相印,以為棲神之宅,故雲谛住。】
《會疏》是從理上說的,『悲智相印』,悲是大慈大悲,智是圓滿的大智,權實二智。悲跟智相印,菩薩住哪裡?菩薩就住在正覺、慈悲之中,這叫做谛住。換句話說,菩薩心是什麼?菩薩心就是正覺,從菩薩講就是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當然他還沒有成佛,跟佛很接近,等於佛;慈悲,大慈大悲,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的就不是大慈悲,大慈悲裡面是決定沒有條件的,有條件、有選擇的,不叫大慈大悲。所以「心常谛住度世之道」,這個意思在此地。
【法華經序品雲,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這句經文很重要,也非常好,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我們不得自在,煩惱重重,如何能夠像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這裡教給我們,你要想得大自在,你必需『盡諸有結』,這裡頭關鍵的字就是「有」。你想想看,你心裡頭還有什麼?只要有,那個有就是結,就叫你不自在。你如何把那個結解開,我心裡什麼都沒有,結就沒有了。你要多多去想想,有就是結,你有的多,你的結就多,當然你就更不自在。
「諸有」,一般的講法,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叫三有,這是佛學名詞。你三界統統都有,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出不了。欲界的有斷掉了,你不會到欲界來,你到哪裡去?因為你還有色界有,還有無色界有,你就會到色界天去,你不會到欲界來。如果色界有斷掉了,還有無色界有,那你也不會再生到色界十八天,你到四空天去。如果再將無色界有也斷掉,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了三界,不會再到三界六道來了。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在三界裡面,說實在的話,出不了欲界。為什麼?你的欲望太多,你要不把這些欲望徹底放下,你沒有能力超出欲界。再跟諸位講,我們念佛講帶業往生,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往生要脫離三界。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明了,三有沒放下,三有天天還在起作用、起現行,佛號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為什麼?出不了三界。阿彌陀佛那裡歡迎,這個地方不放你走,這就是說明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李炳老從前常講,一萬個念佛人,難得兩、三個往生。為什麼念佛人那麼多都不能往生?這個地方不放,誰不放?「有」不放你,能夠往生的,有放下了,真的捨掉了,才能往生。
放下,可不能打妄想,現在我還年輕,等我將來死的時候再放,你還打了個如意算盤。說老實話,死都放不下,所以死了還有輪回。死了放下,哪有輪回?沒有輪回了,死都放不下。因此修行,放下這是講功夫,愈早愈好。你現在放下,現在放下並不是放下馬上就死,不是的。真放下了,你願意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前面講了,你得自在了。能不能得自在,關鍵就在此地,『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所以,一定要明了,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實在講沒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曉得,沒看破。雖然常常讀經、聽經,說起來也點頭,出了講堂忘得干干淨淨,不起作用。這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在他《淨語》裡面說的生處、熟處,實在生處、熟處是古大德所講的。我們念佛的功夫太生疏,很容易忘掉;是非人我、貪瞋癡慢這個習氣太深、太重了,隨時隨地它都會冒出來,壓都壓不住。這就是生生世世搞六道輪回的第一個因素。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實在是稀有的因緣,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中希有因緣」,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了。遇到了要把它牢牢的抓住,決定不放松,認真修學。要把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你自然就看破,看破之後,放下就不難。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盡諸有結」。我們這個有實在講太多了,無量無邊,佛經裡面講的八萬四千塵勞,無量煩惱就是有結。十二因緣裡講的愛、取、有,就是此地講的有結。當然難斷,可是你要曉得非斷不可,不斷就不出三界。念佛帶業往生,也是暫時把它伏斷,伏斷,不是真的斷。真的斷了,那都不用念佛往生,不要靠佛力來接引,自己就有能力。我們是沒有能力斷,但是要有能力伏,伏比斷容易太多了。
用什麼方法來伏?淨宗教給我們用一句佛號,這個方法實在說就是要時時刻刻提起警覺。心裡一個念頭起來,念頭起來就是有,阿賴耶識裡的種子起現行,有了,趕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提起來,這個念頭沒有了,被阿彌陀佛伏住、壓住了。念佛往生的道理就在此地。你佛號壓不住念頭,你念得再多,沒有功夫,我們常講功夫不得力。什麼不得力?伏不住念頭,念頭還是照起,這樣念佛就不能往生。功夫得力,就是我這個佛號能把念頭伏住,念頭隨時起,我隨時一句佛號就把它擺平,這樣念佛功夫就得力。你要能在這上用功夫,一般來講,三個月到半年就有很明顯的效果。這個效果,你自己會感覺到,你的心清淨了,妄念少了,被你佛號常常伏,天天在這裡壓,這叫真正會用功。不會用功的,佛號是佛號,妄念是妄念,各不相關。一天佛號念個幾萬聲,妄念也是幾萬個,這個一點用處沒有,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生不能往生。會念佛的人,他是把這一句佛號伏他的妄想,這叫會念佛。要是會這樣用功,確實三個月自己感覺得心比從前清淨多了。
心清淨,智慧就增長。從前看人、看事、看物都是糊裡糊塗的,迷惑顛倒的,現在清楚了,不迷惑,是非、善惡、真假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也知道怎麼去做。會對人應付得很圓滿、很周到,你智慧現前。你會做得很如法,而且知道自己有把握往生,這個叫「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所以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而且對我們現前來講非常重要。
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