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佛教解釋)
比丘, 佛教指和尚。梵bhiksu。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一般意譯為“乞士”,俗稱“和尚”。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雲岡石窟藏品
基本信息
比丘(雲岡石窟)
位置:雲岡石窟第6窟
文物介紹
比丘,佛教語。梵語的譯音,為佛教出家“五眾”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此雕像中的比丘右手手持蓮蕾,左手持供養物,圓形頭光,廣額,目低視,嘴角含笑,笑容中透示出對佛的虔誠謙恭和對未來求得正果的堅定與自信。
引證解釋
1、亦作“ 比丘 ”“比刍”。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意譯“乞士”,以上從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為佛教出家“五眾”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時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南朝 梁 沉約 《述僧設會論》:“佛率比丘入城乞食,威儀舉止,動目應心。” 元 張憲 《酬海藏主紙扇歌》:“終焉不得志,屏棄妻子祝發為比邱。” 明 徐渭 《九流》詩:“九流 渭 也落何流?戴發星星一比丘。”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藕花》:“遂髠缁為比邱,雲游不知所終。” 胡適 《<西游記>考證》七:“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 功德雲 。”
2、古代姓氏。代北姓,後改為呂氏。(見《魏書·官氏志》)
佛教含義
比丘: 巴利文:Bhikkhu, 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譯乞士(乞食)、董士、破煩惱(破惡)、除馑、淨命。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稱作比丘(俗稱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條戒律。然而和尚一詞在佛教中實際不是每個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稱呼的。經雲:和尚如父,阿奢黎為母。和尚翻譯成親教師,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相對應的女子稱為比丘尼。沙彌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學法女) 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一般意譯為“乞士”,俗稱“和尚”。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條。《大智度論》卷三列舉了比丘的五種意譯:乞士、破煩惱、出家人、淨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見的意譯。隋·吉藏《法華義疏》卷一說:“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比丘是佛的弟子,當然要從佛乞法,但為什麼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學法,一般不作治生產業,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驕慢之心。《金剛經》載:“(佛)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釋迦牟尼出家時,淨飯王派憍陳如等五名親信隨侍。釋迦成道以後,這五人在鹿野苑聽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
其他相關
比丘僧
(梵bhiks!u、bhiks!uka,巴bhikkhu,藏dge-slon%)。
男子出家進入佛教教團,受具足戒且滿二十歲以上的修行僧。原語bhiks!u(梵語)或bhikkhu(巴利語),是由梵語‘求乞’的動詞bhiks! 轉化而來的名詞,意指托缽僧。中國將此字音譯作比丘、苾刍等;意譯作乞士、除士等。在印度,一般稱出家以後游歷各地者為游行僧(梵parivra^jaka,巴paribba^jaka),或稱沙門(梵s/raman!a,巴saman!a)。
在印度,比丘或沙門的生活型態是︰須遵守一定的戒律,護持三衣一缽,乞食自活,住於阿蘭若處,少欲知足,離諸世俗煩惱,精進修道,以期證得涅盤。《雜阿含經》卷四雲(大正2·27a)︰‘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中略)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其心無所畏,是則名比丘。’而所謂戒律,依各部派所傳而有數目上的不同,《四分律》戒本認為須受二百五十戒。
五比丘
1.佛教謂最早從釋迦牟尼在鹿野苑聞法出家的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拘利等五人。是為佛教有"僧寶"之始。相傳釋迦牟尼初出家時,其父淨飯王勸阻無效,派上述五人相隨,後受感化而出家。
記載
有關比丘的語義,《大智度論》卷三列有乞士、破煩惱、出家人、淨持戒及怖魔等五義,其文雲(大正25·79c)︰‘雲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中略)復次,比丘名破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盤。’
又,《維摩經略疏》卷一更出除馑之義,謂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
關於比丘的種類,《十誦律》卷一及《俱捨論》卷十五認為有四種,即︰
(1)名字(名想)比丘︰僅有其名,而行為不如其實者。
(2)自言(自稱)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者,或指剃除須發,披著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之賊住比丘。
(3)為乞(乞丐)比丘︰從他乞食故名,如婆羅門從他乞時,亦言我是比丘,是名為乞比丘。
(4)破煩惱(破惑)比丘︰能知見、斷諸漏結縛煩惱、拔盡根本的比丘。
此外,《四分律》卷一舉出名字、相似、自稱、善來、乞求、著割截衣、破結使等七種比丘,《大寶積經》卷一一四列有阿蘭若、乞食、畜糞掃衣、樹下、冢間、露處等六種比丘。
比丘尼
佛教指尼姑。[梵bhik]
國人常將比丘稱為僧人或和尚。實則這三個詞匯原意並不相同。‘僧’是梵語san%gha的音譯,具雲‘僧伽’,指僧團而言,是對出家眾(團體)的稱呼。‘和尚’是由梵語up-a^dhya^ya輾轉訛譯而來。原意指有德望的出家人,或對自己的師父的尊稱,故又譯為親教師。與比丘一詞,涵意不同。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