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上師嘎瑪仁波切:人的幸福指數和什麼最有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美語一句三冬暖  

“捨得”在佛教中叫“布施”。布施出去,將會得到更多的收獲,也就是先捨後得。捨得,要看你捨得什麼了。一般我們大家一聽到布施這個詞都會想到我應該擁有財富,才可以去做布施。其實未必如此。 

言語的捨得,得到的收獲最大。言語是表達人與人之間情感最好的方式。 

言語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在不同階層生活的人,溝通的言語方式都不一樣。那麼,什麼樣的言語讓對方能夠產生歡喜呢? 

很多時候我們把人與人在彼此溝通過程中產生的讓對方歡喜的語言就叫做“美語”。“美語”,沒有固定模式,因人而異。對學者,用非常嚴謹的語句來跟他講話,他覺得特別動聽;如果用這樣的語言跟一個比較沒有文化的人來講,他會覺得非常別扭,不覺得這是美語,覺得很刺耳。

溝通是從言語上開始的。從言語的表達當中,我們擁有了所該擁有的一切。所以,言語的付出,也就是捨。透過善的言語表達,發展出去後,從別人那裡就會得到善的回報;惡語相對,得到的就是惡報,互相帶來的就是痛苦。 

言語表達必須通過學習。學習某種文化是最能讓人得到想要得到一切的來源。我們說先要學會捨得,這就叫有智慧。這種智慧就是先放下自己的一切,學會尊敬別人擁有的文化,再把這個文化加以傳播,慢慢就會得到了。 

我們學別人的語言,也要捨很多東西。你本來會講自己的語言,現在得放下自己的語言,然後很尊敬地去學別人的語言。學的過程中,當你把對自己語言的執著與對自己環境的適應放下以後,學到越來越多的是對方語言和對方文化。學到了對方文化,學到對方語言,你可以很容易把文化、思想用適合對方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在傳播的過程中就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得到想擁有的。  

精神扶貧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捨得,最多的應該是文化布施、知識布施。 

有一個領導,每次見面都會問我來北京干什麼。有一次我跟他講:“領導,我扶貧來了!”他說:“只聽說過發達地區的人到你們貧窮山溝裡面去扶貧,沒有聽說過山溝裡的人到發達的京城來扶貧的。”我說:“領導你搞錯了,都市發達地區有很多人的心靈是貧窮的,他的知識充足、物質充足、社交充實,但是他精神是貧窮的,所以需要我們給他們做‘精神扶貧’,所以我來做‘精神扶貧’。” 

一般人認為,擁有物質後人才活得快樂。而有信仰的人則認為,先要有精神層面的豐富,人才能快樂。這時,我們先不談誰對誰錯,從中可以知道物質和精神這兩種財富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我們佛教裡叫“資糧”,也就是人活著時需要的糧食。佛陀最早就說,有兩種糧食可以讓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叫福德資糧,一個叫智慧資糧。福德一般是指什麼呢?人的長壽、人的健康。然後才是人的名利,就是我們習慣叫的福祿壽,這兩者加起來就叫福德。 

真正的智慧資糧,是指一個人靈魂上不會經常自私地執著於他自己;經常能夠放空自己,達到無我境界的方法,在佛教裡叫智慧。智慧如何產生呢?智慧是需要去從聽、想、行中產生出來,我們叫聞思修。 

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人活在世界上的兩個真正依靠,一個是精神層面的,一個是物質層面的,兩者缺一不可。 

捨得就應該在這兩個層面上進行。尤其是,精神上面我們能夠捨,得到的更多。我們做老師的教學生,捨一點自己的時間,就能夠把我們所學到的佛法知識傳播出去;我們布施的時間雖然很短,對別人產生的效果卻很大。用這種傳播方法,一個老師帶十個二十個學生,這二十個學生將來又能帶一百個學生。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有善的念頭,不去斤斤計較,願意把自己的精神、思想布施出去,這些思想漸漸就會傳播得很廣。 

到現在為止,佛陀的教育維持了兩千多年。剛開始是佛陀一個人發展,如果佛陀不花幾十年的時間來弘法利生,就不可能有現在的佛教。再者,佛陀如果當時捨不得自己的王位,捨不得自己的軍隊,捨不得他所享受的特權,而不去苦行六年,那麼佛教就不可能作為一個偉大宗教延續這麼久。佛陀就是捨得的典型。 

我們經常說,“捨得”小小的種子,很快就會得到回報。最不用成本的“捨得”是願意捨出愛心與慈悲心。在這方面佛陀做得也非常好。佛陀從偉大的無我境界中發出去的捨得,捨去他的享受,付出了很多辛勞,他傳教的四十余年是很辛苦的,但他把佛教傳播出去了。佛陀的一代代弟子也為此付出了很多。並不只是佛陀這一個老師,所有的老師都是這樣的。一個老師實際上一生也很短暫,但他教出了一批批的學生,這些學生有的去經商了,有的去搞教育,有的當醫生了,他們在方方面面又給社會帶來了很多貢獻,所以在這種捨中,他們得到的是無止境的快樂。 

生活中也是一樣的。農民捨得春天時間,捨得他可以吃的糧食,把種子種到地裡,然後再捨幾個月的時間翻土地、澆水撒肥料,秋天就會有收獲。也就是說,他布施了春天的時間,就會得到秋天的收獲。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我們對事業的投入上,也都是這樣。如果你付出得多,得到的回報也一定是加倍的;如果你沒有付出,得到的肯定就沒有多少。所以,捨不得種子想等到果實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做的就是空手套白狼,自己什麼都不願意付出,光等著天上有珠寶掉下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的幸福指數和GDP無關  

人的幸福指數和什麼最有關系? 

幸福指數跟健康最有關系,一個人只要擁有健康實際上就最幸福。人生當中最大的財富就是身體健康,如果身體不健康,有多少財富都沒有用;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心靈不健康,很快也會變得身體不健康。所以,一定是身心都要健康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為什麼現在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是不丹這樣說起來很窮的國家?以前還有挪威這些國家在前面,因為世界金融風暴,有錢的國家經濟突然衰退,他們的人民也不開心了。反而像不丹這樣的國家,國民的幸福指數站在了最前面。因為不丹政府永遠以老百姓身體健康不健康、過得快樂不快樂作為政府執政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單純以金錢多寡為衡量指標。 

一無所有的人說放棄很簡單,擁有許多的人說放棄那是大困難。看一個人是否真正能修行,是看他擁有以後是否能放下。一無所有的人,本來就沒有什麼,所以很容易能放下。這時候他需要放下的是心靈層面的東西——我們不要怨天怨地,埋怨自己的命,要學會放棄;學會放棄,生活就會非常快樂。 

擁有財富本身不是壞事,擁有知識也不是壞事。當我們擁有智慧,比如我們從一個醫生變成一個大醫學家,從一個學者變成一個學術方面領先的教授了,每個人在各行各業都變成專家了。變成專家,我們是自己學會了就把它留在那兒呢,還是要把學到的東西布施出去呢?最偉大的境界就是能夠施捨出去,錢財也好,學問也好,無私地奉獻給社會,才是從“富”變成“貴”。一個人變富太簡單了,只要願意播種,就會得到收獲,收割回來把它留著,就富了。如果我們把自己擁有的種子發給大家播種,大家種完了把種子又還給我們了,因為大家要付給我們“利息”,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富有。就怕我們捨不得把種子發給大家去種。 

一個人生命中需要的是尊貴,貴在哪裡呢?把影響力傳播出去,對多少人產生了幫助?一個對社會有幫助、有奉獻的人,就會受到大家的敬仰,生命就顯得尊貴。 

人最重要的是心靈要快樂。我一直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讓自己快樂;如果心不快樂,很快就會沒有做事的力氣了。所以,心快樂是最大的得。當我們心快樂,其他失去的都是小事了。 

菩薩利益眾生,成就了自己;眾生自私地想利益自己,最後讓自己墮落。全心全意為自己服務的人永遠是普通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最後都會成為傑出的人,成為群眾的領袖。

 

上一篇:上師嘎瑪仁波切:命無法選擇,運可以改變
下一篇:侯廟村八名青年離奇橫死的因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