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蓮友來信息說其生病在醫院住了半月。其在住院期間,曾接觸了一些重病(癌症病患者)友,其中還有學佛多年的同修。據該蓮友反映,盡管這些老修平時念佛非常精進,但在劇烈的病痛期間,無明嗔恨、煩惱一起襲來,讓人根本無法提起正念、持佛名號!得此信息,不能不引起吾等淨業行人的重視!
念佛法門乃“易行道”,是稀有、難逢、難信之法門,不僅自力,更要仰仗佛慈悲攝受力,可謂自他相伴。
《印祖文鈔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中說:“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笃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禅師四料簡所言。較諸余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余師稱贊余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
所以佛陀教導淨業行人要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一心專念,至誠懇切,才能往生。所謂“深信”,一要堅信念佛法門;二要堅信彌陀的誓宏願力;三要堅信西方極樂世界確有;四要堅信極樂世界種種勝妙莊嚴。所謂“切願”,一要誓願出離;二要誓願往生極樂。持佛名號,就是要依止念佛法門,老實念佛。
《印祖文鈔三編·卷四·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中說:“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己,實為往生最勝資糧。”另外,印祖又法語道:“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原,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依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慈悲願力,至誠感通,蒙諸佛菩薩接引,必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如何勘驗我們的“信願”是否具足呢?
引用淨界法師的有關開示:
念佛的“信願”,“願”當然是生命的方向,我怎麼知道我自己信願具足呢?你講你的“信願”具足,我也講我的“信願”具足,有沒有判定的標准?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的明了的心跟人事因緣接觸,如果你的生命很重視結果,事情的成敗得失結果,你還是很重視,那你的“信願”沒有具足!
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緣接觸以後,你不在乎結果,你在乎過程,重點是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你開始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去看外境的成敗,表示你的“信願”具足!
為什麼這樣判斷?
一個人在生命當中,你對娑婆世界的得失成敗還看得很重,表示你的心還是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對你產生一定的牽動的力量,你的心跟娑婆世界還是綁得緊緊的!你怎麼說厭離娑婆呢?
一個人在發願以後,他的心是向極樂世界傾倒的時候,他開始重視過程不重視結果,所以我們不要忽略心的“信願”問題。
為什麼要重視“信願”?古德說:“自性若迷,佛何可救”。佛救不了你!淨土法門為什麼要重視“持名”,重視“信願”呢?因為你的觀照力顛倒了,佛號就沒有方向了!我講實在話,佛號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個人顛顛倒倒,你一個人貪戀娑婆,說實在,佛是救不了你的,這句佛號只是人天福報!這句佛號只有在覺悟的心中,才能產生大的感應的力量,所以我們一再強調“托彼名號,顯我自心”。你自性顛倒的時候,佛號對你沒有用!
為什麼《阿彌陀經》這麼多,“信願”就講三分之二的篇幅,就是你的觀照力是你往生的重點!所以蕅益大師說:“信願具足,臨終十念就可以往生!”每一句佛號念念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每一句佛號都是真實的!你“信願”不具足,心中顛顛倒倒的,就算把佛號念得“綿綿密密,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土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注意,你的方向在哪裡?這是重點!
淨空老和尚也曾開示過:“深信切願表現在何處?對世間毫不染著,才是真信、真願。如果貪愛、留念,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得了?因此古大德說淨土法門的修學是‘欣厭二門’,欣,是欣求極樂;厭,是厭離娑婆世界。把求生淨土、親近彌陀當作這一生唯一的大事去辦。”
所以祖師們教導淨業行人要“老實念佛”。但是我們真的會麼?我們平時是否用“心”念了?是用什麼心來念?真的老實了?真的“信願”具足了?真的至誠、懇切了?所謂“信、願、行”三資糧都圓滿具足了?
《印祖文鈔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中說:“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印祖文鈔復周智茂居士書三》文中又說:“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
《印祖文鈔增廣·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中說:“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此外,又有印祖法語:“欲得攝心歸一,第一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
故此,淨業行人能深信切願,至誠念佛,臨命終時,必蒙佛力加被,令其守護正念,一心稱念彌陀名號,心佛相應,必得往生;反之,如人臨終心念散亂,迷惑顛倒,不能一心專念,不得感通、相應,正是不具足“信願”之故!何哉?
作為淨業行人若在平常生活、工作及修學中,開口閉口皆是非人我,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名聞利養,貪嗔癡慢;造諸多身、口、意三業,不存信願,不依教奉行。至臨終之關鍵時刻,何有把握做到心歸一處,至誠懇切,老實念佛呢?
《印祖文鈔復章緣淨居士書三》中言:“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斷不能生。勿道工夫淺,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世間事事可以偽為,唯臨終不能偽為。既能起坐觀西方三聖像,口念佛菩薩名,不生西方,將何生乎。況死後身有異香,面貌如生,頭發光潤,此皆系生西瑞相。若此事不實,則便難說決定往生。若一一是實,不須問乩,自可決定判其往生耳。至疑工夫淺,戒品未全,不知臨終一念之關系甚大。勿道向來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臨終果能聞善知識開導,及他人助念,己隨之念,其左右眷屬善巧將護,不使其起情愛及瞋恨心,皆可往生。善導和尚臨終正念文,當亦看過,何須致疑。”
信願念佛,吾當記之、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