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是人,而不是神[摘編]
釋迦牟尼佛,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裡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唯我獨尊”的“我”字,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釋迦牟尼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於自己的行為之善惡及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贊美與讴歌不能離苦得樂,只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淨化、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釋迦牟尼也不能像變戲法似地點石成金。他主張“要收獲什麼,就先要栽種什麼。”他不能使一棵蓮霧樹長出蘋果來,你若想收獲蘋果,就先要播下蘋果的種子。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告訴你如何栽培,以便來日有豐碩的收獲,但栽培的工作還是要你自己動手。
梁啟超先生在《學問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過這樣的比喻嗎?他說:“冬天曬太陽的滋味舒服透了,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無非是為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但這一條路卻是要自己憑著毅力、智慧、恆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說:“工作須你們自己去做,因為我只教你們該走的路。”
成佛沒有捷徑,修行是點滴功夫,“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故事:很久以前,有個年輕人和母親相依為命。因為生活貧窮,年輕人迷上了求仙拜佛。母親見兒子整天神神道道、不務正業,便苦口婆心地規勸他,但終究管不住長大成人的孩子。年輕人甚至把母親當成求佛成仙的障礙。
一天,年輕人聽說遠方無名山上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便瞞著母親跋涉千裡去找高僧討教成佛之道。
他一路上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熱情地接待了他。高僧聽完他的一番訴說後,沉默良久,開口道:“你想修道,我可以給你指條明路。”
年輕人太高興了:“太好了,我願拜大師為師,專心修道。”
高僧不以為然地說:“與其拜我為師,還不如去找佛。”
年輕人頓時來了興趣,忙問:“請問哪裡有佛?”
高僧說:“你現在回家去,在路上有個人會披著衣服,反穿著鞋子來接你,那個人就是佛。”
年輕人聽後大喜,拜謝了高僧,啟程回家,路上他不停地留意著高僧說的那個人。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戶貧寒農家,他仔細看了看迎接他的男主人,他沒有反穿鞋子。第二天,他又投宿在一戶富有人家,更沒有人披著衣服、反穿著鞋為他開門,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一路走來,投宿無數,卻一直沒有遇到高僧所說的那樣接他的人。
眼看快到家了,佛還沒有出現。年輕人又氣又悔,以為是高僧欺騙了他。
等他回到家時,夜已經很深了。他灰心喪氣地抬手敲門。
“誰呀?”屋內傳來母親蒼老驚悸的聲音。
“我,是你兒子。”他沮喪地答道。
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回來了,急忙抓起衣服披在身上,燈也來不及點著就去開門,慌忙中鞋子都穿反了。年輕人看到母親狼狽的樣子,不禁熱淚盈眶,立刻覺悟了。
佛本是人,而不是神。佛不在別處,他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世人都在苦苦地求索,夢想著找到自己的歸宿。殊不知,思念著我們的人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歸宿。
高僧幫助年輕人認清了人生的歸宿,著實令人感動,我們是不是也該想一想自己的歸宿呢?想一想那些思念著我們的人,那些處處為我們著想的人,那些一直對我們不離不棄的人。
每每讀到佛的東西,總有很多感動。佛就像母親一樣,永遠都有一顆大慈大悲的心,念念為眾生著想——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由此可想,佛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歸宿。三千大千世界,把一切眾生都視如自己的兒、女,心生慈悲,哪怕再十惡不赦的人,都願度化;佛規勸人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佛都在你的身邊,唯願你平安健康、幸福快樂。不論你身在何方,不管你曾經有過多少罪惡,只要你在心裡輕聲呼喚,慈父“阿彌陀佛”……, 慈父“阿彌陀佛”都將守護著你,救度你離苦得樂,永出六道輪回!阿彌陀佛!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