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生命真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10年05月05日 北京天寧寺的博客 

當我們看到呱呱墜地的初生嬰兒,可曾想到這個小生命從何而來?當我們瞻仰剛剛去世的親人朋友,可曾想到他將去向何方?當我們面對熙熙攘攘的紅男綠女,又曾想到是什麼成就了他們的生命之流?自從人類社會出現宗教以來,勤於思索的人們就開始探究生命的真相。偉大的佛陀當然也以他清淨無漏的智慧諄諄教導人們,其五蘊身心的總相是無常、苦、無我的,又很祥實地告訴我們有情生命生從何來、死往何處,讓我們明了什麼是生命的真相。

一、生從何來

許多小孩子都曾很認真地問過自己的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面對孩子天真的小臉,有的爸爸、媽媽回答說:“你是我們從路邊撿回來的。你要是不聽話,我們就把你扔回路邊不管了。”雖然長大後的孩子們對於爸爸、媽媽的回答多是付諸一笑,但是他們通常也並不知道一個新生命所意味的輪回、業力及因果。

1、四種出生方式

在《雜阿含·二六六經》中,佛陀告訴比丘們,世間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眾生正是因為無明與貪愛,在三界、五趣的苦海中沉浮,不得解脫。在這無盡的此死彼生的輪回中,眾生有四種出生方式: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卵生,即依卵出生,雌雄兩性交配後產生卵,再經孵化破殼,由此繁殖出下一代。常見的如雞、鴨、鵝及絕大多數鳥類等,都屬於卵生。胎生,即依胎出生,公母兩性交配後產生胚胎,經過一定的懷孕時期後分娩出下一代。常見的如豬、狗、牛、馬、羊等,都屬胎生。濕生,即依濕氣而生,不假兩性,單依外在相應的濕度、溫度、酸鹼度及營養等環境而繁殖出生命個體。常見的如水中、土中、花蕊中、果實中、灌木從中、動植物的腐體中、茅廁中的小蟲及微生物等,多屬濕生。化生,依業力自然而生,不假兩性,不依環境,單憑極重業而自然受生。如地獄中、天界中、淨土中的眾生,都屬化生。

在這四種出生方式當中,眾生如果貪著兩性淫欲,則受卵生或胎生;眾生如果貪著氣味,則受濕生;眾生如果貪著處所,則受化生。其中,濕生有情所貪著的氣味,隨其福報或香潔或腐臭,香潔者如花蕊中、果實中,腐臭者如動植物的腐體中、茅廁中;化生有情所貪著的處所,隨其宿業或清淨莊嚴或穢濁惡劣,清淨莊嚴者如天界中、淨土中,穢濁惡劣者如地獄中、餓鬼中。可見眾生以何種方式出生,是由其宿業所感。

2、初人由化生而來

我們所依住的世界是在不斷的成、住、壞、空之變化之中。《長阿含·世紀經·三災品》中講到“世有三災”:火災、水災、風災。若火災起時,光音天以下的世界會毀滅,然後經過漫長的時間又逐漸恢復;若水災起時,遍淨天以下的世界會毀滅,然後經過漫長的時間又逐漸恢復;若風災起時,果實天以下的世界會毀滅,然後經過漫長的時間又逐漸恢復。在下方世界毀滅之前,所依住的有情都會修行善法而最終投生到上方更高的天上;當下方世界恢復之後,上方世界的有些天人依緣、依業又投生到下方世界。

《長阿含·世紀經·本緣品》中講到,上方世界的有情如光音天,在下方世界初成時,因福盡、行盡、命盡而化生下方。下方世界中最初化生的有情都是“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並且“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但因他們貪食大地上自然湧出的“地味”,導致他們“身體粗澀,光明轉滅,無復神足,不能飛行”。“地味”被食盡後,他們轉食“狀如薄餅”的“地皮”;“地皮”被食盡後,又轉食“其味如蜜”的“地膚”;“地膚”被食盡後,又轉食自然生長的“粳米”。因為長久取食粳米,導致人們“其身粗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於是就逐漸有了夫妻與家庭、城鎮與國家。

《長阿含·世紀經·三中劫品》中又講到,在人壽不滿百歲還繼續減少時,因為眾生多行十惡,命終後多墮畜生中。刀兵劫中,眾生互相殘殺,命終後皆墮地獄中。饑餓劫中,眾生多行十惡,導致五谷不生,命終後墮餓鬼中。此三惡道中最初的有情也是由化生而來。可見眾生現世的正報、別報,皆因其宿業所感。

3、人道的三種入胎因緣

成劫之初人,皆由化生。現世人類,則多屬胎生。在三世輪回投生中,人類又是如何納識成胎的?佛陀在《中阿含·二○一·[口*荼]帝經》中說:“父母聚集一處,母滿、精堪耐,香陰已至,此三事合會,入於母胎。”經中所說的“此三事合會”,即是說要具備三種因緣:一者“父母聚集一處”,即父母正行房;二者“母滿、精勘耐”,即母親正值排卵、父親精子健康並正常與卵子結合;三者“香陰已至”,即投生的神識因貪愛而來到跟前。只有具備這三種因緣,神識才會入胎結生。

在《增一阿含·卷十二·第三經》中,佛陀詳細分析了神識的入胎因緣。如果父母行房但外識不來,識則不能入胎;如果外識前來,但父母不行房,識也不能入胎;如果父母共在一處,其中父母任何一方沒有欲望,識也不能入胎;如果父母共在一處,雙方都有欲望,但父母任何一方無生殖能力,識也不能入胎;如果父母不在一處,識也不能入胎;只有父母正行房,父母身體健康並正常排卵授精,外識因貪愛來到跟前,這三種因緣具備了,神識才會入胎結生。

當外識來到正在行房的父母跟前,如果此時貪戀母親、嗔恚父親而近身,神識則入胎結生為男;如果此時貪戀父親、嗔恚母親而近身,神識則入胎結生為女;如果外識為菩薩等聖者,則於父母不起貪戀、嗔恚等染污心,而是憑願力、持正念而入胎。

二、死往何處

有生必有死。佛陀在《長阿含·游行經》中說“天地人物,無生不終”、“身非己有,命不久存”,這是因為“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天地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有為變異之法,欲使其常存不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常人有染病死的,有橫禍死的,有被害死的,有自殺死的,有壽盡死的,有福盡死的。無論是哪一種死亡,必是身冷、息停、無知覺。這是因為死者身體四大分解、神識離體並隨業投生去了。

1、四大分解

死者臨終前呼吸微弱直到外息斷絕、心搏停止,還不算完全死亡,此時大腦的意識活動還會延續一陣子。像這樣外氣已斷、內息尚存,佛教稱為“悶絕位”,即昏迷、假死。此時死者身體中的四大已經開始分解。最初風大融入火大,死者感覺煩燥如泡在熱湯中,表現為呼吸斷絕、心搏停止;次則火大融入水大,死者感覺寒濕如浸水中,表現為身體冰涼;接著水大融入地大,死者感覺如山壓,表現為面無血色。這時死者身體基本喪失感官上的覺受,唯耳根獨明。

如果死者生前未造極惡業、臨終前持有正念、不再貪生畏死,往往在臨終前有一段時間神志清醒、善心現前,即所謂的“回光返照”、“人死言善”,而後能較平靜地進入昏迷狀態。即使四大分解時,也不會有強烈的痛苦。如果死者生前造有極重業、臨終前喪失正念或者貪生畏死,直到臨終時可能一直處於昏迷中,或表現出傷心哭泣、驚恐不安而後突然斷氣。值四大分解時,痛苦較強烈。如果死者生前修行有素,進入悶絕位時如同熟睡,此狀態可能持續多天。即使四大分解時,不僅沒有痛苦,反而感覺到平靜、安祥、愉悅。

2、神識離體

死者四大分解時,神識隨時可能離開自己的身體。神識離體時,通常是通過身體中的關竅出來,如人頭頂之梵穴、眼竅、耳竅、鼻竅、口竅、尿道、谷道等,又或者如喉間、胸間、膝蓋、腳板等處。藏傳佛教認為死者最後冷卻的身體部位即是神識離體時所通過的關竅,又通過此關竅來判斷亡者死後的去向,如說:“頂聖眼生天,人胸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神識如果從亡者頭頂上的梵穴出則成就聖果,從眼出則生天上,從胸間出則生人中,從腹部出則生餓鬼中,從膝蓋出則生畜生中,從腳板出則生地獄中。

神識完全離體後,將如同氫氣球向上飄浮至天花板或屋頂,佛教稱此時的神識為中陰身。剛離體的中陰身,在死者看來,其身形、容貌與生前無異,死者此時的自我感覺也如同生前,所以死者此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死亡了。中陰身此時像個旁觀者一樣很平靜地看著自己臨終時的軀體,以及軀體周圍聚集的人和發生的事。如果死者此時有強烈的心願未了或對世間有深重的貪戀,中陰身則試圖與親人朋友溝通,但隨即發現他們完全看不到自己身形、聽不到自己聲音,因此陷入失望、傷心、無助、憤怒或疑惑不解中。隨後,中陰身慢慢意識到自己死亡了,於是很無奈地在自己經常生活、工作、學習的地方徘徊多天,不忍離去。直到中陰身基本放下對世間親人、生前所有的貪戀,而飄向更廣闊的宇宙空間,甚至感覺與宇宙融為一體。中陰身此時感覺到自己感官能力非同一般,即使生前是瞎子、聾子、癱瘓,此時卻是身體健全、輕妙無比,會穿牆過壁、空中飛行,甚至能在一念之間從此地到達彼處。

此後的中陰身也許會經歷一些事情,如通過一條又長又暗的隧道。在隧道的盡頭,有耀眼的奇異亮光。此亮光可能會用非言語的、以心靈直接感應的方式很柔和、很慈祥地詢問中陰身是否已經准備好接受死亡,以及如何評價自己過去的一生。中陰身此時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像放電影一樣回憶起過去的一生。即使亡者回憶起在過去一生中做了很多後悔事、面對奇異的亮光來如實評價自己糟糕的一生時,此亮光絲毫沒有要責備亡者之意,亡者的中陰身此時也處於生前難以經驗到的平靜、安祥、愉悅之中。

死者若有宗教信仰,對於這奇異的亮光,基督教徒會認為是上帝,伊斯蘭教徒會認為是真主安拉,佛教徒則認為是自性佛。

3、隨業投生

接著,中陰身可能會見到已經去逝的親人或密友,他們將給中陰身一些指引。如果中陰身尚不能接受死亡,親友則會勸導中陰身回到已經離開的身體裡,假死者可能因此復活。多數中陰身因為體驗到了神識離體後無與倫比的平靜、安祥與愉悅,而不願意再回到那充滿煩惱與痛苦的人生中,這時親友則可能會指引中陰身將來的去處。

如果死者生前積德行善、修行有素,其中陰身則可能見到一些天使、天女、天神等,宗教信徒會因其信仰不同而見到各自不同的神靈。如佛教徒,則可能見到諸佛菩薩、護法天神等。這些神靈會接引中陰身到天國或淨土中。

藏傳佛教認為,中陰身在此階段會見到各種奇異的亮光,前後有藍、白、黃、紅、綠等不同顏色,其中清淨耀眼的亮光代表諸佛菩薩,其中暗淡隱晦的亮光代表六道。中陰身應當避開六道的暗光,而要融入諸佛菩薩的亮光,這樣才能超脫輪回、直證解脫。

如果死者生前作惡多端、傷天害理,其中陰身則可能見到各種恐怖的境象,如陷入火海、或墜入深坑;如被鬼卒追打砍殺,或被惡魔咬嚙啃噬。這類中陰身隨即墮入地獄、餓鬼等惡道中。

如果死者生前沒有大惡大善,則隨其臨終當下成熟的業牽引中陰身去投生,正如佛教所說:“臨終善念,往生善趣;臨終惡念,往生惡趣。”中陰身如見湖等,將投生人道;如見宮殿、天人等,將投生天道;如見山穴石窟、煙霧彌漫,將投生傍生;如見沙漠曠野、荒無人煙,將投生餓鬼;如見洲島、黑屋、地穴等,將投生地獄。

三、生命的真相

佛教將有情死亡的那一刻稱為死有,將投生的那一刻稱為生有,死亡之後、投生之前的生命階段稱為中有,而投生之後、死亡之前的生命階段則稱為本有。我們要想了解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則應當了解在生死之間的本有階段,我們自己做了什麼。知道了業因,自然也就知道了業果。

1、生死的原因

據《雜阿含·二八七經》,佛陀當初之所以在菩提樹下得到圓滿的覺悟,正是因為他在金剛座上依十二緣起順逆觀察,由此明了眾生在三界、六道當中輪回的原因以及超脫輪回的道理。眾生之所以會老死,是因為投生,有生就有老死;之所以會投生,是因為成就了業有,過去的業有導致將來的投生;之所以產生了業有,是因為執取,執取之業成就了業有;之所以執取,是因為貪愛,因貪愛之心而後去抓取、占有;之所以產生貪愛,是因為適意的覺受,有樂受才有貪愛;之所以產生覺受,是因為根、塵、識三者和合所生的觸,由觸產生受;之所以產生觸,是因為有六根,以六根為基礎就產生了觸;之所以產生六根,是因為名色,以名色為基礎就產生了六根;之所以產生名色,是因為神識,有神識投生就自然產生了名色。

就人類而言,前來投生的神識入住父母的受精卵後,到眼、耳、鼻、舌等根身發育之前的大約四周的初期胚胎階段,是為“名色”。接下來眼、耳、鼻、舌、腦、四肢等根身開始慢慢成形,直到出生之前,連同毛、發等才發育完備,這一胚胎階段是為“六處”。

接著是分娩。初生的嬰兒為何啼哭?就是因為在出生的那一刻受到擠壓、拉扯,感到了不可意觸。如果嬰兒出生後不啼哭,那他不正常,不是死胎就是先天白癡。嬰兒在剛出生後不敢睜開雙眼,那是因為對最初的眼觸還不適應。而後的幾個月中,嬰兒需要母乳,這對他來說是段食。他也需要觸食,五顏六色的東東,叮叮咚咚的聲音,各種各樣的氣味,酸甜苦辢的味道,柔軟、透氣、保暖的襁褓,以及父母的擁抱、撫摸、親吻,都是他的觸食,都能吸引他的注意,也能給他帶來歡笑。如果遇到不合意的觸,嬰兒會哭鬧。從出生到兩、三歲時,嬰兒對六觸非常敏感,但對苦樂受的差別尚不明了,也不知道如何趨利避害,很多時候還是懵懵懂懂,正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這嬰兒期是“觸”的階段。

由三、四歲到十二、三歲,是兒童期。這個階段中,小孩已經學會了說話、走路以及簡單的交際與應變。此時小孩除了斷續對外界保持好奇心外,更多的是關注外境給自己身心帶來的種種覺受,逐漸學會辨別苦樂、趨利避害。基於六根對內外境各種新鮮的領受,他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有自我表達、自我展現、自我滿足的欲望,他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果這時能滿足他的好奇心與自我意識的需求,他就開心、快樂。但是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會導致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如自卑、自閉、抑郁或偏執、叛逆等。他的性格、氣質,在這個階段初步成形,這是“受”的階段。

十三、四歲到二十歲之間,青少年逐漸發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現,對異性會產生神秘感甚至愛戀。十三、四歲前,男孩女孩由於怕羞,可能保持距離。而性成熟後,就變得相互吸引。如果沒有控制好這種初開的情窦,可能產生早戀、早孕。但由於心理還不成熟,又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導致感情很不穩定。另外青少年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目標、社會理想慢慢確立,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將來對生活、事業的追求。這是“愛”的階段。

二十歲後,他可能完成了學業、進入了社會,開始工作、開始實現人生理想。有了收入、有了物質基礎,可以談婚論嫁了。又立足於自己的職業、行業,開創自己的事業。男的娶妻養家,女的相夫教子。這個成家立業、為個人為家庭為社會打拼到老的時期,就是“取”的階段。

“取”之後是“有”。一個人經過出生、成長、成家立業直到垂暮之年,造作了種種業也引發了種種果,而最大、最深遠的業果就是在死之後繼續在三界中輪回。導致來世繼續輪回的業因這就是“有”。當進入下一期生命時,自然又有了“生”與“老死”。

在《雜阿含·二八七經》中,佛陀又了知到,神識之所以投生,是因為過去的行業,由過去的行業牽引神識投生;而之所以產生行業,是因為無明,由於對佛法不知、不解、不了、不達,引生了種種導致將來輪回的行業。

根據十二緣起,因為過去的無明與行業,導致眾生從前世投生到此世,得識、名色、六處、觸、受等五果;又因為現世的愛、取、有等業因,導致眾生從此世投生到來世。這三世輪回就是因循這二重因果而成立。過去二因以無明為首,現世三因以愛為首,這無明與愛就是有情生死輪回的兩個根本原因。

2、生命的真相

因為有情之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是“無常因、無常緣所生”,所以佛陀在經典中常說有情身心“彼一切悉皆無常”。在《雜阿含·四七三經》中,佛陀“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異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因為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所以佛教說一切行無我,正如《雜阿含·十一經》中佛陀總結說:“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這無常、苦、無我就是有情生命的共有特性。

古人常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雖然世人高矮、美丑、壽夭、貴賤、貧富、愚智各自不同,卻非天生如此,亦非命中注定。佛陀在《中阿含·一七○·鹦鹉經》中說,這些都是眾生“因自行業,因業得報”,正是“緣業,依業、業處”,眾生才有高下差別。在《雜阿含·五四八經》中,尊者摩诃迦旃延亦說四姓眾生“真實無差別”,而“世間言說為差別耳,乃至依業”。

一方面有情身心具無常、苦、無我等三性,另一方面眾生依業而有差別,又依業而生死輪回,這就是有情生命的真相。據《長阿含·游行經》載,阿難在佛陀決定捨壽後慰勞悲傷的末羅人說“天地萬物,無生不終”、“合會有離,生必有盡”。在凡聖無常、無我的五蘊身心中,唯有業常隨身。正如佛陀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上一篇:傳喜法師:怎樣看待神通?
下一篇:妙祥法師:放生有什麼好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